DB1306/T 212-2023 排水管网调查及纳入管理技术规范
DB1306/T 212-2023 Drainage pipe network investigation and management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3年08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保定市排水服务中心、华北地质勘查局五一九大队(河北九华勘查测绘有限责任公司)、核工业(天津)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保定航源市政工程有限公司、河北大地数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河北大学、河北天元地理信息科技工程有限公司、天津倚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保定市市政工程管理有限公司、河北清水源环境发展有限公司、中勘地球物理有限责任公司、天津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河北省地质工程勘查院、白洋淀流域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城兴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起草人:
- 王建兴、田跃安、崔英良、梁继东、张文生、赵海涛、吕耀志、秦哲、郭中伟、王勇、张丹、李钢、杨锁、高雄、甄云龙、吴伟、王浩、陈军威、王义利、姚秀娟、崔诺、刘洋、李翠、杨新倩、朱言运、赵志宾、张盛伟、郑梦娜、何珊珊、赵志岗、刘利霞
- 出版信息:
- 页数:29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01.110
CCSA01
DB1306
保定市地方标准
DB1306/T212—2023
排水管网调查及纳入管理技术规范
2023-08-10发布2023-08-30实施
保定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1306/T212-2023
目次
前言...........................................................................Ⅱ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基本规定......................................................................2
5排水管网普查..................................................................3
5.1一般规定.................................................................3
5.2排水管网普查技术方法.....................................................4
5.3成果编制.................................................................4
6排水管网混接调查.............................................................4
6.1一般规定.................................................................4
6.2混接预判.................................................................5
6.3混接筛查.................................................................5
6.4混接点现场调查...........................................................6
6.5混接点调查记录与分布图编制...............................................6
6.6混接状况评估.............................................................7
7排水管道状况检测与评估.......................................................8
7.1一般规定.................................................................8
7.2管道状况检测.............................................................8
7.3管道状况评估.............................................................9
8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11
8.1一般规定................................................................11
8.2成果质量检查............................................................11
8.3成果验收................................................................13
9排水管网纳入管理............................................................14
9.1一般规定................................................................14
9.2纳入管理资料提交........................................................14
附录A(资料性)排水口、雨水口现场调查记录表..................................15
附录B(资料性)混接点调查及分布图编制要求.....................................17
附表C(资料性)排水管道缺陷平面分布图编绘要求.................................21
附录D(资料性)现场检查记录表................................................23
附录E(规范性)质量检查与验收评价表..........................................24
参考文献.......................................................................26
I
DB1306/T212—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保定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保定市排水服务中心、华北地质勘查局五一九大队(河北九华勘查测绘有限责任
公司)、核工业(天津)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保定航源市政工程有限公司、河北大地数字信息技术有
限公司、河北大学、河北天元地理信息科技工程有限公司、天津倚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保定市市政工
程管理有限公司、河北清水源环境发展有限公司、中勘地球物理有限责任公司、天津市政工程设计研究
总院有限公司、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河北省地质工程勘查院、白洋淀流域生态环境
监测中心、城兴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建兴、田跃安、崔英良、梁继东、张文生、赵海涛、吕耀志、秦哲、郭中伟、
王勇、张丹、李钢、杨锁、高雄、甄云龙、吴伟、王浩、陈军威、王义利、姚秀娟、崔诺、刘洋、李翠、
杨新倩、朱言运、赵志宾、张盛伟、郑梦娜、何珊珊、赵志岗、刘利霞。
II
DB1306/T212—2023
排水管网调查及纳入管理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分流制地区排水管网普查、排水管网混接调查、排水管道状况检测与评估、成果质量
检查与验收及排水管网纳入管理的内容、程序、方法、成果资料提交的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保定行政区域内分流制地区市政排水管网和庭院排水管网的调查及纳入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24356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
CJJ6城镇排水管道维护安全技术规程
CJJ61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
CJJ68城镇排水管渠与泵站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规程
CJJ181城镇排水管道检测与评估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混接点IllicitConnectivePoint
在分流制地区的雨水(管)进入污水管道处或污水(管)进入雨水管道处。
3.2
排水口DrainageOutlet
将雨水或处理达标后的污水排放至地表水体的岸边或水下构筑物。
3.3
排水户Drainer
直接或间接向地表水体或市政排水管道排放雨水、污水的单位、商户及住宅。
3.4
管道潜望镜检测PipeQuickViewInspection
采用管道潜望镜在排水附属设施内对管道进行检测的方法,简称QV检测。
[来源:CJJ181—2012,2.1.3]
1
DB1306/T212—2023
3.5
电视检测ClosedCircuitTelevisionInspection
采用闭路电视系统进行管道检测的方法,简称CCTV检测。
[来源:CJJ181—2012,2.1.1]
3.6
声呐检测SonarInspection
采用声波探测技术对管道内水面以下的状况进行检测的方法。
[来源:CJJ181—2012,2.1.2]
3.7
结构性缺陷StructuralDefect
管道结构本体遭受损伤,影响强度、刚度和使用寿命的缺陷。
[来源:CJJ181—2012,2.1.7]
3.8
功能性缺陷FunctionalDefect
导致管道过水断面发生变化,影响畅通性能的缺陷。
[来源:CJJ181—2012,2.1.8]
3.9
修复指数RehabilitationIndex
依据管道结构性缺陷的类型、严重程度、数量以及影响因素计算得到的数值。数值越大表明管道
修复的紧迫性越大。
[来源:CJJ181—2012,2.1.11]
3.10
养护指数MaintenanceIndex
依据管道功能性缺陷的类型、严重程度、数量以及影响因素计算得到的数值。数值越大表明管道
养护的紧迫性越大。
[来源:CJJ181—2012,2.1.12]
3.11
预处理Anticipation
为了满足管网检测条件而进行的管道封堵、降水、清淤工作。
3.12
庭院Courtyard
主要指住宅小区、厂区、企事业单位、学校、行政机关单位等非公共区域。
3.13
纳入管理Incorporatedintomanagement
主要指住宅小区、厂区、企事业单位、学校、行政机关单位等排水户按本规范规定的要求开展各项
工作,并提交相关资料经有关部门审核后接入市政管网。
4基本规定
4.1排水管网调查工作应由具备相应技术能力、资质和拥有专业装备的单位承担,从业人员应具有相
关资格证书或经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4.2排水管网调查及纳入管理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排水管网普查、排水管网混接调查、排水管道状况检
测与评估、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及排水管网纳入管理,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估出具技术报告。
2
DB1306/T212—2023
4.3排水管网调查及纳入管理应按下列基本程序进行:收集资料,现场踏勘,编写调查方案,实地调
查,内业资料整理,雨污水混接调查,管道状况检测与评估,质量检查与验收、编写调查报告、排水管
网纳入管理。
4.4排水管网调查及纳入管理工作应符合《河北省地下管网管理条例》和《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
的相关要求。
4.5收集资料应包括下列内容:
a)已有的排水管网图或排水系统GIS数据库;
b)排水管道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等资料;
c)办理排水户排污许可证所需相关资料;
d)调查区域测量资料,包括地形图、综合管线图、控制成果等;
e)已有的管道检测资料(包括视频资料和照片);
f)调查区域的排水户及居民用水量;
g)污水厂和泵站的分布图及运行数据;
h)其它相关资料。
4.6现场踏勘应包括下列内容:
a)察看调查区域的地物、地貌、交通和排水管道周边环境条件及测量控制点的分布情况;
b)察看排水管道的水位、淤积、水流等情况;
c)核对已有管线资料中的管线连接关系、排水流向、管道属性和空间位置等要素;
d)察看污水厂、泵站的位置、规模、处置能力,运行状况,了解收水范围。
4.7技术方案应包括下列内容:
a)工程概述:任务来源、工作目的与任务、工作量、作业范围、作业内容和完成期限等情况;
b)测区概况:工作环境、待调查区域内的排水管网走向、厂站分布、管网运行和埋设情况等;
c)已有资料及其可利用情况;
d)执行的标准规范或其它技术文件;
e)作业方法与技术措施要求;
f)施工组织与进度计划;
g)质量、安全和保密措施;
h)按业主方需求提交的成果资料。
4.8排水管网调查过程中,应采用严格的安全与保密管理措施,保障安全生产并对成果资料进行保密,
相关要求按CJJ68和国家保密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4.9排水管网调查工作宜实行工程监理制,监理宜采取巡视、旁站、平行检验、成果抽检和验算校核
等监督检测过程,签名确认检测记录。
4.10排水管网纳入管理工作应在排水管网调查工作验收合格后,按照市政排水管理部门的流程和要
求,办理相关手续并提供真实可靠的资料。
5排水管网普查
5.1一般规定
5.1.1排水管网普查的内容应包括雨水、污水、合流管网及其附属设施的类型、特征、管径、规格、
材质、流向、埋设深度、空间位置、权属单位、建设年代、道路名称等。
5.1.2排水管网普查程序:资料收集与现场踏勘、技术方案编写、管网属性调查、管网测绘(控制测
量、管线点测量)、内业数据整理、成果编制。
5.1.3排水管网普查的技术方法、成果编制和精度应符合CJJ61的相关要求。
5.1.4排水管网普查应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采用其它平面坐标系和高程基
准时,应与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建立换算关系。
5.1.5排水管网普查宜和雨污水混接调查同步进行。
5.1.6排水管网普查宜在管网处于低水位时期进行,如管网处于高水位运行,无法准确获取相关属性
3
DB1306/T212—2023
信息时应采取预处理措施。
5.2排水管网普查技术方法
5.2.1采用重力流的排水管网调查宜采用开井调查的方式获取待调查管网的相关属性信息,流向信息
宜根据设计图等资料确定。
5.2.2采用压力流的排水管网调查应使用专业的管线探测设备获取待调查管网的相关属性信息。
5.2.3排水管网测绘必须使用检定合格的测量设备布设测量控制网,采用导线等方法测绘管网的空间
位置信息。也可采用GNSS方法。
5.2.4排水管网普查数据处理宜使用专业软件工具,软件应具备数据检查功能,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
完整性。
5.3成果编制
5.3.1普查报告应包括项目背景、调查范围、调查时段、调查方法、调查结果内容等。
5.3.2普查成果应反映排水管网现状并满足排水管网混接调查和管网状况检测评估工作的使用。
5.3.3根据普查成果编绘管网图时应使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图幅比例尺采用
1:500或1:1000。
5.3.4普查成果包括但不限于管网现状图、管网属性数据库、成果表、原始数据等。
5.3.5对于因客观原因无法调查的或存在特殊情况的排水管网应予以说明。
6排水管网混接调查
6.1一般规定
6.1.1排水管网混接调查内容应包括排水口调查、混接预判、混接点现场调查、混接点分布图编制、
混接调查评估报告编写。
6.1.2排水管网混接调查程序:资料收集与现场踏勘、技术方案编写、混接调查、内业数据整理、成
果编制。
6.1.3排水管网混接调查宜和排水管网普查同步进行。
6.1.4排水管网混接调查区域应按雨(污)水系统、“湖泊、河道流域”、排水口或泵站的收水范围
划分。
6.1.5排水管网混接区域筛查时应优先考虑调查雨水排水口旱天直排、污水管网CODCr小于150mg/L、
水量异常或管道运行状况异常的排水区域。
6.1.6实施排水混接调查时,应综合运用人工调查、仪器探查、水质检测、流量调查、烟雾实验、染
色实验、泵站运行配合等方法,查明调查区域内混接点位置、水量和水质。
6.1.7排水管网混接调查前应先对调查区域的排水口进行调查,作为混接预判的重要依据;
a)旱天时,调查排水口排入收纳水体情况;
b)已实施旱季污水截流的截留设施运行情况;
在进行排水管网排水口调查时,需在连续72小时无降水后进行,调查方法包括现场对排水口进行
巡视(排水口位于自然水体水面以下时,可采用声呐探测协助定位排水口),排水口上游第一座井开
井检查,排水口截流设施检查以及排水口的水质检测,对于强排地区,检查时需泵站配合降低系统水
位的情况下,目视检查排水口河水倒灌及排水口上游的第一个节点井倒流。
检查过程中若发现管道排水口存在下列情况之一,可初步确定有雨污混接现象:
—排水口巡视宜沿河岸步行、乘船目视,雨水排水口有污水流出;
—排水口上游的第一个节点井内目视或检测有污水流过。
排水口调查应现场记录排水口类型和排水类别,排水口的类型符号用两位大写字母表示,并应符
合表1的规定;排出水类别编号用一位数字表示,并应符合表2的规定,相关示例见附录A表A.1排水口
调查表。
4
DB1306/T212—2023
表1排水口类型符号表
分流制雨污
排水口分流制污分流制雨分流制雨合流制直合流制截沿河居民泵站排设施应急
混接截流溢暂无法判明
分类水排水口水排水口污混接雨排排水口流溢流排排水口水口排水口
流排水口类别排水口
水排水口水口
符号FWFYFHFJHZHJJMBPYJBM
表2排水口排出水类别编号表
排水类别污水直排混接污水地下水入渗地表水倒灌其它问题
编号12345
6.2混接预判
6.2.1当雨水管网中出现以下现象时可初步判定存在污水混接:
a)区域河道水体存在黑臭现象;
b)旱天时雨水排水口有污水流出;
c)旱天时雨水口或雨水井有明显的臭气上返;
d)雨水泵站集水池有污水流入;
e)雨水泵站在旱天运行时相邻污水管道水位同步下降;
f)雨水泵站前池水质较差。
6.2.2当污水管网中出现以下现象时可初步判定存在雨水混接:
a)雨天时污水井水位比旱天水位明显升高或产生冒溢现象;
b)雨天时污水管道流量明显增大;
c)雨天时污水泵站集水池水位较高;
d)雨天时污水管道内CODCr浓度下游低于上游30%以上;
e)雨天时泵站或污水厂进水CODCr浓度明显降低。
6.2.3当进行区域管网混接预判时,水质取样点应选择在该区域收集干管的末端,当进行庭院内部排
水系统混接预判时,水质取样点应选择在出口检查井。
6.3混接筛查
6.3.1混接区域筛查可综合采用目视法、开井观测法、仪器探测法、水质检测或流量测定的方式,水
质测定结果应填写水质检测记录表。
6.3.2水质检测和流量测定宜使用自动采样装置进行定时采样。
6.3.3污水管网中雨水混接筛查时应遵守下列规定:
a)污水管网中雨水混接筛查,宜在雨天进行;
b)在旱天和雨天分别针对污水管网节点开展水质调查,若同一监测节点、同一监测时段雨天CODCr
监测值低于旱天数值,则可初步判定节点上游区域污水管道有雨水接入;
c)在判定有雨水接入的区域,若雨天下游节点CODCr数值低于上游节点或者下游节点流量相对于
上游节点明显增加,则可初步判定相邻上下游节点之间存在雨水接入污水管道。
6.3.4混接调查开展水质检测应遵守下列规定:
a)筛查出污水收集异常区域或管段;
b)测定污水出流的CODCr浓度;
c)判断雨水系统中混流雨水的混接程度;
d)水质特征因子一般包括CODCr、pH值等;
e)应根据排水管网运行特点,选择取样时间,同一点位取样宜分别选择在用水高、低峰时间段;
f)水质检测宜与流量监测同步进行。
6.3.5混接调查开展流量监测应遵守下列规定:
a)当检査井内水位较低、接入管流量较低时可采用容器法测量流量;
b)当管道处于低水位高流速时可采用浮标法测量流量;
5
DB1306/T212—2023
c)速度-面积流量计法适用于管道满管和非满管(高水位、高流速)的流量测定,测定时,将探
头固定安装于管口处(进入管道),流量计固定于检査井内,通过特殊的软件可直接采集在
一段时间内的管道流量数据;
d)流量测定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监测时段。
6.4混接点现场调查
6.4.1一般规定
6.4.1.1混接点调查的内容包括混接点的空间位置、水质、水量、混接原因、混接主体等;
6.4.1.2雨水系统的雨污混接调查,应从雨水排水口开始向上游溯源,遵循先干管后支管的原则;
6.4.1.3污水系统的外来水调查,应从进入污水处理厂或者污水提升泵站的干管开始向上溯源调查,
遵循先干管再支管的方式。
6.4.2混接点调查方法
6.4.2.1当管道节点上游存在混接情况时,宜先采用人工向上游摸排的方式确定混接点位置,当无法
查明时则综合使用仪器探查的方式进行确认。
6.4.2.2混接点调查应包括雨污水管道混接点和污水来源。污水源头应追溯至汇水起点,调查应从排
污口追踪到污染源头,同时对纳入本条管道的市政、庭院接入点进行摸查。对所要调查的管道逐个开
井调查,记录管道属性、连接关系、材质、管径等,并在混接位置实地标注可识别记号并拍摄周围照
片,相关示例见附录A表A.2中检查井(雨水口)调查表。
6.4.2.3市政路面上混接源调查应结合日常路面巡视,巡查路面上非雨水进入雨水系统的情况。
6.4.2.4庭院管网的混接排查宜与排水管网状况现场调查同时进行。
6.4.2.5在管道内水位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宜先采用管道潜望镜进行混接点检测。
6.4.2.6当管道潜望镜检测无法有效查明混接点并准确定位的情况下,应采用CCTV检测。
当管道内水位过高时可通过临时导水或者与泵站配合降低水位的方式满足CCTV检测混接点的要求,当
管道内积泥厚度不满足检测要求时,应先进行管道预处理。
6.4.2.7在管道内水位过高或者管道降水比较困难时,可使用全地形机器人、声呐检测、潜水调查等
方式查找管道、检查井的连接关系,再通过管道属性进行混接判定。
6.4.2.8可通过检查井内疑似混接管道接入口水质检测,确定连接管道的属性,判断雨污混接点。
6.4.2.9对于仪器检测发现的暗接支管连接方向无法判断时,可使用听音法、示踪试验、烟雾试验和
泵站配合的方式来确定管道的连接关系和支管属性,当与所检测管道属性不同时,即可判定为混接点。
6.4.2.10当污水混接点或支管暗接点确认后,应继续溯源排查至具体排水户,确定混接主体。
6.4.3混接点判定
6.4.3.1排水混接调查过程中当发现下列现象之一时,可判定为混接点:
a)雨水检查井或雨水口有污水管或合流管接入;
b)污水检查井中有雨水管接入。
6.4.3.2在市政道路调查时发现雨水口和雨水检查井有人为倾倒污水痕迹(餐厨垃圾等)可判定为混
接点;
6.4.3.3管道属性连接正确但管道内水体属性与管道属性不符的出户管可暂时判定为混接点,可以开
展溯源工作,查找混接原因;
6.4.3.4庭院内部混接点调查除遵循本文件6.4.2条要求以外,还应检查建筑物屋面雨水落水管,当
发现屋面雨水落水管与建筑物内部排水管相连且直接接入雨水管或污水管,可判定为混接点。
6.5混接点调查记录与分布图编制
6.5.1混接点调查记录填写相关示例见附录B表B.1格式;
6.5.2混接点位置分布图应在排水管网测绘成果图基础上编制,比例尺应满足使用要求;
6.5.3雨污混接点分布图,应满足下列规定:
a)底图可利用已有的排水管网现状图,处理后绘制雨污混接点分布图,数字地形图作为混接点分
布图的底图时,底图图形元素的颜色应全部设定为浅灰色(252);
b)图形要素应包含:道路名称、泵站、排水管道、管线材质、管径、埋深、高程、流向、附属设
施、管道变径位置、混接点编号、混接点位置等;
c)混接点分布图的图层、图例及符号相关示例见附录B表B.2。
6.5.4以系统或调查区域为单位的雨污混接点分布总图应包含系统范围、泵站位置、道路名称、主干
6
DB1306/T212—2023
管、管径、流向、交叉点、变径点、雨水排入水体或者倒灌水体的名称、污水排入处理厂的名称以及
相关泵站的主要数据;
6.5.5混接点统计记录内容相关示例见附录B表B.3,并按照混接类型和等级进行统计。
6.6混接状况评估
6.6.1一般规定
6.6.1.1单个点和整个区域混接程度分成重度混接(3级)、中度混接(2级)、轻度混接(1级)三级;
6.6.1.2混接状况评估应按照调查范围进行评估,当调查范围内有2个及以上的排水区域时,以单个
排水区域进行评估;
6.6.1.3总体评估宜以一个封闭的排水区域为最小评估单位,亦可按委托单位划定的范围作为整体评
估单位。单一管线的调查可不进行总体评估;
6.6.1.4整改建议应根据混接程度的轻重缓急分步骤提出,重大混接应特别加以说明。
6.6.2评估指标与方法
6.6.2.1区域混流程度应根据混接密度(M)和混流水量比(C)其中任一指标高值的原则来确定;混
接密度(M)依据公式(1)来计算;混流水量比(C)依据式公式(2)来计算,用百分比来表示。
M=n/L............................(1)
式中:
M——混接密度(个(混接点和混接源)/km);
n——被调查雨水管道中污水混接点和混接源数或被调查污水管道中雨水混接点和混接源数;
L——调查区域范围内雨水管道或污水管道长度(km)。
C=(Q-0.85q)/Q×100%............................(2)
式中:
C——混流水量比;
q——被调查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YS/T 281.15-2011 钴化学分析方法 第15部分:砷、锑、铋量的测定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 2011-12-20
- YS/T 281.13-2011 钴化学分析方法 第13部分:硫量的测定 高频感应炉燃烧红外吸收法 2011-12-20
- YS/T 281.19-2011 钴化学分析方法 第19部分:钙、镁、锰、铁、镉、锌量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2011-12-20
- YS/T 281.2-2011 钴化学分析方法 第2部分:铝量的测定 铬天青S分光光度法 2011-12-20
- YS/T 281.12-2011 钴化学分析方法 第12部分:砷、锑、铋、锡、铅量的测定 电热原子吸收光谱法 2011-12-20
- YS/T 281.17-2011 钴化学分析方法 第17部分:铝、锰、镍、铜、锌、镉、锡、锑、铅、铋量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2011-12-20
- YS/T 281.18-2011 钴化学分析方法 第18部分:钠量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2011-12-20
- YS/T 281.16-2011 钴化学分析方法 第16部分:砷、镉、铜、锌、铅、铋、锡、锑、硅、锰、铁、镍、铝、镁量的测定 直流电弧原子发射光谱法 2011-12-20
- YS/T 281.14-2011 钴化学分析方法 第14部分:碳量的测定 高频感应炉燃烧红外吸收法 2011-12-20
- YS/T 281.1-2011 钴化学分析方法 第1部分:铁量的测定 磺基水杨酸分光光度法 2011-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