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30094-2013 工业以太网交换机技术规范
GB/T 30094-2013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industrial Ethernet switchs
基本信息
本标准适用于工作在GB/T 9387.1—1998规定的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第1~2层或第1~3层,且物理层符合IEEE 802.3:2008规范,数据链路层符合IEEE 802.1D:2004和GB/T 15629.2—2008规范,网络层符合IETF IP协议簇规范的工业以太网交换机。
发布历史
-
2013年12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东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浙江大学、上海自动化仪表股份有限公司、西南大学、华东电网公司信息中心、北京和利时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国家电力调度通信中心、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研究院、二重集团(德阳)重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 起草人:
- 王麟琨、潘长清、刘涛、梅恪、李平、薛百华、谈黎、徐皑冬、冯冬芹、张庆军、张渝、潘勇伟、魏晓东、罗安、辛耀中、严亚勤、周家祥、鲁远祥
- 出版信息:
- 页数:76页 | 字数:129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ICS25.040
N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彖标准
GB/T30094—2013
工业以太网交换机技术规范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industrialEthernetswitchs
2013-12-17发布2014-05-01实施
GB/T30094—2013
目次
前言1
引言1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3
3.1术语和定义3
3.2缩略语7
4T业坏境适应性要求8
4.1概述8
4.2气候环境9
4.3电磁兼容10
4.4绝缘性能15
4.5机械适应性16
4.6夕卜部电源16
4.7外壳防护17
5功能要求17
5.1业务功能17
5.2接口功能20
5.3安全功能20
5.4冗余与自愈功能22
5.5管理功能23
5.6精确网络时间功能24
6性能要求25
6.1可信性指标25
6.2实时转发性能25
6.3接口性能26
6.4网络自愈性能26
6.5精确网络时钟性能27
7其他要求28
7.1电源28
7.2接地28
7.3接线装置29
7.4基本指示灯29
7.5散热方式29
7.6标志、标记和夕卜观29
7.7随机文件29
T
GB/T30094—2013
7.8包装29
7.9贮存30
8测试方法30
8.1概述30
8.2测试条件和配置30
8.3环境适应性测试33
8.4功能测试40
8.5性能测试50
9检验规则55
9.1型式检验55
9.2出厂检验(工厂验收检验)57
附录A(资料性附录)测试仪表要求58
附录B(资料性附录)典型组网模型59
附录C(资料性附录)可靠性验证试验61
参考文献63
图1测试配置130
图2测试配置231
图3测试配置331
图4测试配置431
图5测试配置532
图6测试配置632
图7测试配置732
图8测试配置833
图9测试配置933
图B.1单环型拓扑59
图B.2双环型拓扑59
图B.3环间耦合60
图C.1可靠性试验试验周期示例62
表1温度条件9
表2相对湿度条件9
表3大气压力条件9
表4盐雾10
表5化学活性物质条件10
表6静电放电抗扰度要求10
表7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要求11
表8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要求11
表9信号端口浪涌(冲击)抗扰度要求11
表10直流电源输入端口浪涌(冲击)抗扰度要求12
表11交流电源输入端口浪涌(冲击)抗扰度要求12
表12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要求12
n
GB/T30094—2013
表13工频磁场抗扰度要求12
表14阻尼振荡磁场抗扰度要求13
表15阻尼振荡波抗扰度要求13
表16振铃波抗扰度要求13
表170Hz~15OHz共模传导骚扰抗扰度要求13
表18交流电源输入端口电压暂降抗扰度要求14
表19交流电源输入端口短时中断抗扰度要求14
表20交流电源输入端口电压变化抗扰度要求14
表21直流电源输入端口纹波抗扰度要求14
表22直流电源输入端口电压暂降抗扰度要求15
表23直流电源输入端口短时中断抗扰度要求15
表24直流电源输入端口电压变化抗扰度要求15
表25电磁兼容限值要求15
表26绝缘电阻要求16
表27绝缘耐压要求16
表28机械适应性要求16
表29—般工业环境交流电源要求16
表30—般工业环境直流电源要求17
表31外壳防护等级17
表32安全要求21
表33可信性指标25
表34二层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单机实时转发性能指标25
表35三层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单机实时转发性能指标25
表36组网性能指标26
表37冗余网络自愈性能指标27
表38单机时钟传输准确度27
表39单机5s时钟保持准确度27
表40单机1h时钟保持准确度27
表41单机1d时钟保持准确度28
表42组网时钟传输准确度28
表43随机文件要求29
表44性能评价判据30
表45温度环境适应性测试34
表46湿度环境适应性测试35
表47低气压环境适应性测试35
表48化学活性物质测试35
表49外壳防护性能测试36
表50长霉测试36
表51测试部位编号36
表52电磁兼容抗扰度测试37
表53绝缘电阻测试38
表54绝缘耐压测试38
表55机械适应性测试39
m
GB/T30094—2013
表56交流电源测试39
表57直流电源测试39
表58LLDP功能测试40
表59RSTP功能测试40
表60MSTP功能测试40
表61VLAN功能测试41
表62优先级功能测试41
表63静态组播功能测试41
表64动态组播功能测试42
表65静态路由功能测试42
表66动态路由功能测试42
表67VRRP功能测试43
表68IGMP功能测试43
表69PTM-SM/PIM-DM功能测试44
表70管理接口功能测试44
表71POE输出接口功能测试44
表72时间信息输入接口功能测试45
表73时钟测试接口功能测试45
表74接入认证功能测试45
表75加密功能测试46
表76ACL功能测试46
表77抗攻击功能测试46
表78网络风暴抑制功能测试47
表79单环冗余网络功能测试47
表80双环冗余网络功能测试47
表81环间耦合冗余功能测试48
表82基于VLAN的冗余网络功能测试48
表83链路聚合功能测试49
表84冗余电源功能测试49
表85PTP功能测试49
表86MTBF测试50
表87启动电流测试50
表88单机吞吐量测试50
表89单机包转发率测试51
表90单机地址缓存能力测试51
表91单机地址学习能力测试51
表92单机时延测试52
表93单机时延抖动测试52
表94单机帧丢失率测试52
表95网络时延测试53
表96网络时延抖动测试53
表97网络帧丢失率测试53
表98冗余网络恢复性能测试53
GB/T30094—201
表99单机时钟传输准确度测试54
表100单机时钟保持准确度测试54
表101组网时钟传输准确度测试55
表102型式检验项目55
表C.1试验方案相关内容61
GB/T30094—2013
■ir■■i
刖吕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24)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东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
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浙江大学、上海自动化仪表股份有限公司、西南大学、华东电网公司信息中心、北
京和利时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国家电力调度通信中心、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重庆研究院、二重集团(德阳)重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麟琨、潘长清、刘涛、梅恪、李平、薛百华、谈黎、徐皑冬、冯冬芹、张庆军、张渝、
潘勇伟、魏晓东、罗安、辛耀中、严亚勤、周家祥、鲁远祥。
GB/T30094—2013
引言
丁业以太网技术在工业现场已获得广泛应用,工业以太网与通用以太网的主要差异体现在:
1)丁业网络的工作环境通常比较恶劣,工业通信设备必须能够在诸如高温、高湿、高海拔、严重的
电磁干扰、较差的供电质量等自然和人为环境下,具备正常通信的能力。
2)通用网络中大部分是随机流量,而工业网络中主要是周期性流量,且大部分流量的发生是可以
预测的。
3)通用网络侧重于网络带宽的充分利用,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允许时延或数据损失。而T业网络
中的通信流量与工业系统的运行和管理相关,一般不允许丢失数据
4)丁业通信网络必须保证工业现场通信的安全性、实时性、可靠性、稳定性,并具备较强的自愈
能力。
5)通常通用网络为开放性网络,而工业网络一般为专用网络,目前普遍为局域网。
丁业以太网交换机是基于以太网技术的工业通信网络的基础交换设备,相比通用以太网交换机,工
业以太网交换机在功能方面有差异,而在环境适应性、可靠性、安全性、实时性等方面则具有更高要求。
注1:工业以太网交换机不必过于关注流量控制的功能,而是在系统设计阶段,通过选择具有足够吞吐量的设备,来
保证设备能够满足最大流量时的止常通信;
注2:工业以太网交换机通常要求支持环型物理拓扑,且止常工作时不形成逻辑环路,而一旦出现链路故障,则能够
迅速切换到后备链路;
注3:对于支持精确时钟功能的T■业以太网交换机,宜具备时钟保持功能,在外部时钟源失效时,能够以一定的准确
度保持其自身时间信息输出的准确性。
GB/T30094—2013
工业以太网交换机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丁业以太网交换机的术语、定义、技术要求、测试方法和检验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工作在GB/T9387.1-1998规定的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第1〜2层或第1〜
3层,且物理层符合IEEE802.3:2008规范,数据链路层符合IEEE802.1D:2004和GB/T15629.2-
2008规范,网络层符合IETFIP协议簇规范的丁业以太网交换机。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423.1—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测试方法试验A:低温
GB/T2423.2—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测试方法试验B:高温
GB/T2423.3—2006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测试方法试验Cab:恒定湿热试验
GB/T2423.4—2008电丁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测试方法试验Db:交变湿热试验
(12h+12h循环)
GB/T2423.5—1995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测试方法试验Ea和导则:冲击
GB/T2423.8—1995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测试方法试验Ed:自由跌落
GB/T2423.10—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测试方法试验Fc:振动(正弦)
GB/T2423.16—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测试方法试验J及导则:长霉
GB/T2423.18—2012环境试验第2部分:测试方法试验Kb:盐雾,交变(氯化钠溶液)
GB/T2423.21—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测试方法试验M:低气压
GB/T2423.22—2012环境试验第2部分:测试方法试验N:温度变化
GB/T2423.51—2012环境试验第2部分:测试方法试验Kc:流动混合气体腐蚀试验
GB2894—2008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
GB4208—2008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
GB4793.1-2007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电气设备的安全要求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4943.1—2011信息技术设备安全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9254-2008信息技术设备的无线电骚扰限值和测量方法
GB/T9387.1—1998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第1部分:基本模型
GB/T13384—2008机电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GB/T13729—2002远动终端设备
GB/T14048.7-2006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7-1部分:辅助器件铜导体的接线端子排
GB/T14598.3—2006电气继电器第5部分: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绝缘配合要求和试验
GB/T15153.1—1998远动设备及系统第2部分:工作条件第1篇电源和电磁兼容性
GB/T15153.2—2000远动设备及系统第2部分:工作条件第2篇环境条件(气候、机械和
其他非电影响因素)
GB/T15629.2—2008信息技术系统间远程通信和信息交换局域网和城域网特定要求
1
GB/T30094—2013
第2部分:逻辑链路控制
GB/T16511—1996电气和电子测量设备随机文件
GB/T17214.4—2005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装置工作条件第4部分:腐蚀和侵蚀影响
GB/T17463—1998远动设备及系统第4部分:性能要求
GB17625.1—2012电磁兼容限值谐波电流发射限值(设备每相输入电流£16A)
GB17625.2—2007电磁兼容限值对每相额定电流€16A且无条件接入的设备在公用低压
供电系统中产生的电压变化、电压波动和闪烁的限制
GB/T17626.2—2006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GB/T17626.3—2006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GB/T17626.4—200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GB/T17626.5—200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GB/T17626.6—200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
GB/T17626.8—2006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
GB/T17626.10—199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阻尼振荡磁场抗扰度试验
GB/T17626.11—200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的抗扰度
试验
GB/T17626.12—199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振荡波抗扰度试验
GB/T17626.13—2006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交流电源端口谐波、谐间波及电网信号的
低频抗扰度试验
GB/T17626.14--2005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压波动抗扰度试验
GB/T17626.16--2007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0Hz〜150kHz共模传导骚扰抗扰度试验
GB/T17626.17--2005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直流电源输入端口纹波抗扰度试验
GB/T17626.28--2006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工频频率变化抗扰度试验
GB/T17626.29--2006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直流电源输入端口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
电压变化的抗扰度试验
GB/T18271.1—2000过程测量和控制装置通用性能评定方法和程序第1部分:总则
GB/T18271.3—2000过程测量和控制装置通用性能评定方法和程序第3部分:影响量影响
的试验
GB/T21052—2007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物理安全技术要求
GB/T25931—2010网络测量和控制系统的精确时钟同步协议
IEC62439-1,2010工业通信网络高可靠性自动化网络第1部分:通用概念和计算方法(In-
dustrialcommunicationnetworks-highavailabilityautomationnetworks一Part1:Generalconceptsand
calculationmethods)
IEC62439-2:2010丁业通信网络高可靠性自动化网络第2部分:介质冗余协议(MRP)[In
dustrialcommunicationnetworks-highavailabilityautomationnetworks一Part2:MediaRedundancy
ProtocoKMRP)]
IEC62439-6:2010工业通信网络高可靠性自动化网络第6部分:分布式冗余协议(DRP)
^Industrialcommunicationnetworks-highavailabilityautomationnetworks一Part6:DistributedRe
dundancyProtocol(DRP)]
IEEE802.1AB:2009IEEE局域网和城域网标准站与介质访问控制链接发现(Localandmet
ropolitanareanetworks—StationandMediaAccessControlConnectivityDiscovery)
IEEE802.1AE:2006IEEE局域网和城域网标准介质访问控制(MAC)安全[Localandmetro
politanareanetworks一MediaAccessControl(MAC)security]
2
GB/T30094—2013
IEEE8O2.1AR:2OO9IEEE局域网和城域网标准安全设备标识(Localandmetropolitanarea
networks—SecureDeviceIdentity)
IEEE802.1AX:2008IEEE局域网和城域网标准链路聚合(Localandmetropolitanareanet-
works一LinkAggregation)
IEEE802.1D:2004IEEE局域网和城域网标准介质访问控制(MAC)网桥[Localandmetro-
politanareanetworks一MediaAccessControl(MAC)Bridges]
IEEE802.1Q:2005IEEE局域网和城域网标准虚拟桥接局域网(Localandmetropolitanarea
networks—VirtualBridgedLocalAreaNetworks)
IEEE802.1X:2010IEEE局域网和城域网标准基于端口的网络访问控制(Localandmetropol-
itanareanetworks-port-basedNetworkAccessControl)
IEEE802.3:2008信息技术系统间的通信和信息交换局域网和城域网特定要求第3部
分:载波检测多址存取采用冲突检测(CSMA/CL))的存取方法和物理层规范EInformation
technology一Telecommunicationsandinformationexchangebetweensystems一Localandmetropo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DB33/T 251.2-1999 余姚杨梅 第二部分 栽培技术 1999-07-23
- DB33/ 251.1-1999 余姚杨梅 第一部分 苗木 1999-07-23
- DB33/ 252.2-1999 藤稔葡萄 第2部分 苗木 1999-11-28
- DB33/T 252.4-1999 藤稔葡萄 第4部分 主要病虫害防治 1999-11-28
- DB33/T 228.4-1998 大佛龙井茶 第4部分 采摘与加工 1998-11-16
- DB33/T 252.3-1999 藤稔葡萄 第3部分 栽培技术 1999-11-28
- DB33/T 228.3-1998 大佛龙井茶 第3部分 栽培管理 1998-11-16
- DB33/T 252.1-1999 藤稔葡萄 第1部分 商品果 1999-11-28
- DB33/T 251.3-1999 余姚杨梅 第三部分 鲜杨梅 1999-07-23
- DB33/T 228.1-1998 大佛龙井茶 第1部分 茶树良种繁育 1998-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