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4250-2022 民用建筑绿色设计标准

DB34/T 4250-2022 Civil building green design standards

安徽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91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4/T 4250-2022
标准类型
安徽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2-06-29
实施日期
2022-12-29
发布单位/组织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安徽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市绿色建筑与勘察设计协会、安徽省建筑节能与科技协会、安徽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合肥工业大学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合肥建筑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徽寰宇建筑设计院、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合肥分院、安徽润都园林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中科院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水石建筑规划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安徽艺源建筑艺术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安徽当代置业有限公司、讯飞智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创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合肥永信科翔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安徽中洁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源控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安徽神舟建材集团有限公司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191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用DB

建安徽省地方标准

绿

绿J16440-2022DB34/T4250-2022

准民用建筑绿色设计标准

Greendesignstandardforcivilbuilding

2022-06-29发布2022-12-29实施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公告

第7号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批准发布

“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

等114项地方标准的公告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依法批准“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

技术规范”等114项安徽省地方标准,现予以公布。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2年6月29日

安徽省地方标准清单

序地方标准代替

标准名称批准日期实施日期

号编号标准号

DB34/T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

1制定2022062920221229

42462022工程安全管理监理导则

DB34/T公共建筑节能改造节

2制定2022062920221229

42472022能量核定规程

DB34/T建筑风貌设计导则编

3制定2022062920221229

42482022制指南

DB34/T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

4制定2022062920221229

42492022梯技术标准

DB34/T

5民用建筑绿色设计标准制定2022062920221229

42502022

低运量导轨式胶轮系

DB34/T

6统设计规程制定2022062920221229

4251.12022

第1部分:导轨梁式

低运量导轨式胶轮系

DB34/T

7统施工及验收规程制定2022062920221229

4252.12022

第1部分:导轨梁式

前言

根据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

下达2019年第一批安徽省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的函》(皖市监

函〔2019〕510号)的要求,编制组根据安徽地区的气候条件、地

域特点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安

徽省绿色建筑创建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外标准编制经验和先进

技术,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

4.绿色策划与设计流程;5.规划设计;6.建筑设计;7.结构设

计;8.给排水设计;9.供暖通风与空调设计;10.电气设计;

11.智能化设计;12.装饰装修设计;13.景观环境设计。

本标准中引用国家或行业标准的强制性条文,虽未以黑体

字标志,但已在条文说明中说明,应严格执行。

本标准由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提出并归口管理,由安

徽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具体内容的解释工

作。在执行本标准过程中如有意见、建议和问题,请反馈至安

徽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

主编单位: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

合肥市绿色建筑与勘察设计协会

参编单位:安徽省建筑节能与科技协会

安徽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

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合肥工业大学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中铁合肥建筑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安徽寰宇建筑设计院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合肥分院

安徽润都园林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中科院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上海水石建筑规划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艺源建筑艺术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同圆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当代置业有限公司

讯飞智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浙江创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合肥永信科翔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安徽中洁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源控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

安徽神舟建材集团有限公司

主要编写人员:姚茂举刘静王东红刘朝永甄诚

任禄陆黎董义雷田建中王慧

吴常军关朝江张勇王小向谷锡果

沈言章罗时雷李云飞陈姿洪绍军

曲建王业斌叶长青张庆宇鲁俊

王黎明胡浩威徐俊朱国涛杨孝鹏

许康王智忠丁良川程宏泉葛庆峰

刘晓宇张嘉仪姜正雷赵荣贵王其香

李文锦刘庆吕环胜沈建根肖方初

章琛刘从朱明俊王霞张峰

主要审查人员:韩继红刘志军刘复友潘少辰续红军

陈勇阮仁权王梅刘晓鸿

目次

1总则………1

2术语………2

3基本规定……………………5

4绿色策划与设计流程………7

4.1一般规定………………7

4.2策划内容………………7

4.3绿色设计流程…………8

4.4绿色设计文件………10

5规划设计……………………12

5.1一般规定……………12

5.2基本设计……………12

5.3一般设计……………17

6建筑设计……………………22

6.1一般规定……………22

6.2基本设计……………23

6.3一般设计……………30

7结构设计……………………39

7.1一般规定……………39

7.2基本设计……………39

7.3一般设计……………39

8给排水设计…………………42

8.1一般规定……………42

8.2基本设计……………43

8.3一般设计……………47

9供暖通风与空调设计………49

9.1一般规定……………49

9.2基本设计……………49

9.3一般设计……………51

10电气设计…………………53

10.1一般规定…………53

10.2基本设计…………53

10.3一般设计…………56

11智能化设计………………57

11.1一般规定…………57

11.2基本设计…………57

11.3一般设计…………58

12装饰装修设计……………60

12.1一般规定…………60

12.2基本设计…………60

12.3一般设计…………62

13景观环境设计……………64

13.1一般规定…………64

13.2基本设计…………64

13.3一般设计…………66

附录A绿色设计技术组合方案(资料性附录)……………72

附录B安徽地区降雨量、蒸发量数据(资料性附录)………77

附录C安徽地区风环境边界参数(资料性附录)…………78

附录D不同下垫面的径流系数(资料性附录)……………79

附录E模拟软件边界条件(资料性附录)…80

附录F安徽地区太阳能资源(资料性附录)………………91

本标准用词说明………………92

引用标准名录…………………93

条文说明………96

Contents

1Generalprovisions…………1

2Terms………2

3Basicrequirements…………5

4Greendesignplanninganddesignprocedure……………7

4.1Generalrequirements…………………7

4.2Planningcontents……………………7

4.3Greendesignprocedure………………8

4.4Greendesigndocuments……………10

5Siteplanning………………12

5.1Generalrequirements………………12

5.2Basicdesign…………12

5.3Generaldesign………17

6Architecturedesign………22

6.1Generalrequirements………………22

6.2Basicdesign…………23

6.3Generaldesign………30

7Structuredesign…………39

7.1Generalrequirements………………39

7.2Basicdesign…………39

7.3Generaldesign………39

8Watersupplyanddrainagedesign………42

8.1Generalrequirements………………42

8.2Basicdesign…………43

8.3Generaldesign………47

9HVACdesign……………49

9.1Generalrequirements………………49

9.2Basicdesign…………49

9.3Generaldesign………51

10Electricaldesign…………53

10.1Generalrequirements……………53

10.2Basicdesign………53

10.3Generaldesign……………………56

11Intelligentsystemdesign………………57

11.1Generalrequirements……………57

11.2Basicdesign………57

11.3Generaldesign……………………58

12Decorationdesign………60

12.1Generalrequirements……………60

12.2Basicdesign………60

12.3Generaldesign……………………62

13Greeningandlandscapedesign…………64

13.1Generalrequirements……………64

13.2Basicdesign………64

13.3Generaldesign……………………66

AppendixA(informative)Combinedtechnicalstrategies

forgreendesign………………72

AppendixB(informative)Parametersofrainfalland

evaporationinAnhui…………77

AppendixC(informative)Parametersofwindenvironment

inAnhui………78

AppendixD(informative)Runoffcoefficientofunderlying

surfaces………79

AppendixE(informative)Boundaryconditionsinsimulation

software………80

AppendixF(informative)Solarrecourcesinanhui……91

Explanationofworkinginthisstandard……92

Listofquotedstandards……93

Explanationofprovisions……96

10

1总则

1.0.1为贯彻落实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推进绿色建筑高质量

发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

要,规范民用建筑绿色设计,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新建民用建筑的绿色设计。

1.0.3民用建筑绿色设计应统筹考虑建筑全寿命期内的安全

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等性能,体现经

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实现人、建筑与自然和谐

共生。

1.0.4民用建筑绿色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

合国家、行业及地方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绿色建筑greenbuilding

在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

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共生的高质量建筑。

2.0.2绿色设计greendesign

在设计中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基础

上,实现建筑全寿命期内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人们提供

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2.0.3建筑全寿命期buildinglifecycle

建筑从建造、使用到拆除的全过程。包括原材料的获取,

建筑材料与构配件的加工制造,现场施工与安装,建筑的运行

和维护,以及建筑最终的拆除与处置。

2.0.4全龄化设计allagegroupdesign

面向不同年龄段的设计,确保各个年龄段都有适用的空间

与配套设施。

2.0.5建筑非结构构件architecturalnonstructuralcomponents

建筑中除承重骨架体系以外的固定构件和部件,主要包括

非承重墙体、附着于楼屋面结构的构件、装饰构件和部件、固定

于楼面的大型储物柜等。

2.0.6结构耐久性structuredurability

结构及其构件在可能引起材料性能劣化的各种作用能够

长期维持其原有性能的能力。在结构设计中,结构耐久性则被

定义为在预定作用和预期的维修与使用条件下,结构及其构件

能在规定期限内维持所需技术性能(如安全性、适用性)的能力。

2.0.7生态补偿措施ecologicalcompensationmeasures

指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为目的,以经济手段

为主,调节相关者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在绿色建筑设计中主

要指对场地整体生态环境进行改造、恢复和建设,以弥补开发

活动引起的不可避免的环境影响。

2.0.8场地内可再生能源利用量onsiterenewableenergy

由建筑场地边界内的可再生能源系统产生,并且用于场地

内建筑能源需求的可再生能源。

2.0.9场地内可再生能源替代率onsiterenewableenergy

replcementratio

场地内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占建筑年综合能耗的比例,单

位:%。

2.0.10总绿地面积totalgreenarea

住宅用地内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

和道路绿地(即道路红线内的绿地)等各种形式绿地的总面积,

包括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土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或半地

下建筑的屋顶绿地和政府主管部门认可的可计入绿地率的屋

顶、晒台的绿地及垂直绿化。

2.0.11绿化覆盖率percentageofgreenerycoverage

单位用地范围内,植物的垂直投影面积占该用地总面积的

百分比。

2.0.12绿容率greenvolumeratio

单位用地范围内,各类植被叶面积总量与场地面积的比值。

2.0.13绿视率greenlookingratio

指人眼所看到的物体中绿色植物所占的比例,它强调立体

的视觉效果,代表城市绿化的更高水准。

2.0.14遮阳覆盖率shadingcoveragerate

在居住区的广场、人行道、游憩场、停车场等特定场地的硬

化地面范围内,遮阳体正投影面积总和占该场地硬化地面面积

的比率。

2.0.15装配化装修interiorassembleddecoration

装配化装修是将工厂生产的部品部件在现场进行组合安

装的装修方式,主要包括干式工法楼(地)面、集成厨房、集成卫

生间、管线与结构分离等。

2.0.16智慧建筑smartbuilding

以构建便捷、舒适、安全、绿色、健康、高效的建筑为目标,

在理念规划、技术应用、管理运营、可持续发展环节中充分体现

数据集成、分析判断、管控决策,具有整体自适应和自进化能力

的新型建筑形态。

3基本规定

3.0.1绿色设计应采用正向设计,整合统筹多维度要素,并在

安全可靠的前提下遵循“本土化、人性化、低碳化、长寿化、智慧

化”原则。

3.0.2绿色设计应以建筑全寿命期内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为目

标。

3.0.3绿色设计应综合分析建筑全寿命期的技术与经济特

性,采用有利于建筑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方法及建筑

规模、空间尺度、建筑形式、技术、材料和设备。

3.0.4绿色设计应落实并深化上位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提出

的绿色发展要求;涉及系统性、整体性的指标,应基于所属工程

项目的总体要求进行设计。

3.0.5绿色设计过程中,规划、建筑、结构、供暖通风与空气调

节、给水排水、电气与智能化、装饰装修、景观、经济等专业均应

紧密配合。

3.0.6绿色设计应在理念、方法、技术等方面提升与创新。

3.0.7绿色设计宜选用适宜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

料,不得采用国家、地方禁止或限制使用的建筑技术与材料。

3.0.8绿色设计应满足本标准各专业章节的一般规定和基本

设计要求,并按照绿色建筑等级要求和项目实际情况可选择满

足一般设计要求的条款。

3.0.9绿色设计应根据《安徽省绿色建筑发展条例》和地方绿

色建筑专项规划的要求,应用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

3.0.10绿色设计应根据地方的相关规定采用全装修设计和建

筑信息模型技术。

3.0.11民用建筑应合理采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系统提供建

筑用能,可再生能源系统应与建筑一体化设计。

3.0.12绿色设计应包括策划、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

计等阶段。

4绿色策划与设计流程

4.1一般规定

4.1.1建设项目策划阶段应进行绿色策划,并编制策划书。

4.1.2绿色策划应明确项目定位,确定总体目标和分项指标、

技术策略、成本与效益分析。

4.1.3绿色策划应包括规划与建筑设计阶段、建筑施工阶段

和运营管理阶段。

4.2策划内容

4.2.1项目建议书与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包含绿色策划内

容,并符合下列要求:

1根据上位规划绿色技术指标体系中的定量控制指标,

分解指标值到各地块、建筑单体;

2根据上位规划中有明确要求的定性控制指标,进行专

项技术研究,以实现其控制目标;

3绿色策划应做多方案的技术、经济、风险的综合比较与

分析。

4.2.2绿色策划书应包括下列内容:

1目标设定与前期调研;

2项目定位与目标分析;

3绿色设计实施策略分析;

4技术经济合理性分析。

4.2.3目标设定与前期调研应符合下列要求:

1总体目标应符合项目所在地的国土空间规划要求,并

综合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和环境宜居等方

面的绿色性能进行设定;

2场地调研包括项目的地理位置、场地生态环境、场地气

候环境、地形地貌、场地周边环境、道路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规

划条件等;

3资源调研包括项目可利用的各种能源、水资源、材料资

源等;

4市场调研包括建设项目的功能要求、市场需求、使用模

式、技术条件等;

5社会调研包括区域资源、人文环境和生活质量、区域经

济水平与发展空间、周边公众的意见与建议、所在区域的绿色

建筑政策情况等。

4.2.4项目定位与目标分析应包括以下内容:

1分析项目的自身特点和要求;

2确定达到国家、地方现行绿色建筑标准的相应等级或

要求;

3确定分项目标、可实施的技术路线及相应的指标要求。

4.2.5绿色设计实施策略应符合下列要求:

1落实绿色性能为导向的设计方法,区域优先、整体优先;

2合理选用适宜的绿色措施和集成技术;

3选用高效能的建筑产品、设备和绿色环保的建筑材料;

4因条件限制不满足绿色建筑目标的,可采取调节、平衡

与补偿措施。

4.2.6技术经济合理性的分析应包括以下内容:

1技术可行性分析;

2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3风险分析评估。

4.3绿色设计流程

4.3.1绿色设计的方案设计阶段应包括下列内容:

1依据绿色策划成果以及绿色建筑定位与总体目标,确

定绿色建筑的方案设计条件;

2确定绿色性能指标,结合规划和建筑设计方案,各专业

协同商讨技术方案的可能性,确定绿色设计方向和技术路线以

及主要技术措施,初步界定与分解绿色性能设计任务;

3各专业明确绿色性能相关的适宜技术、技术措施,形成

绿色性能设计综合方案;

4进行技术适宜性和成本的比较研究与实时评价,进一

步明确绿色设计方向,整合集成各专业成果,基本形成绿色性

能设计的综合性技术解决方案;

5验证解决方案与设计目标的契合度和技术措施的适宜

性,进一步整合、完善绿色性能设计技术方案;

6编制绿色建筑工程估算,完成绿色设计的方案设计文件。

4.3.2绿色设计的初步设计阶段应包括下列内容:

1根据方案设计确认函与修改意见,进行相应评估与调

整,进一步明确项目定位与目标,以及绿色建筑的初步设计条

件;

2进行总体目标解析,各专业协同商讨适宜的绿色性能

分项目标,明确绿色性能设计指标,界定与分解绿色性能设计

任务;

3进行方案分析比选,确定绿色设计方向,提出主要技术

措施与实施策略;

4进行绿色性能模拟分析与经济分析,根据绿色性能设

计评价结果,确定绿色性能解决方案;

5复核绿色设计方案与总体目标的契合度和技术措施的

适宜性。提供经济分析、专项性能模拟报告和计算报告,进一

步验证与调整、优化绿色性能设计技术方案;

6编制绿色建筑的工程概算,完成绿色设计的初步设计

文件。

4.3.3绿色设计的施工图设计阶段应包括下列内容:

1根据上一阶段的绿色设计批复意见,进行相应评估与

调整,再次确认绿色设计目标,以及绿色建筑的施工图设计条

件;

2汇总绿色性能设计技术措施,根据设计目标,明确各专

业绿色设计任务;

3各专业相互配合,将绿色性能设计技术措施具体化,循

环互提条件,逐一解决所有绿色设计问题;

4整合、集成各专业绿色设计,落实达到具体设计目标的

技术措施及相关技术参数;

5验证绿色设计成果与设计目标的契合度。提供经济分

析、专项性能模拟报告和计算报告;

6完成绿色设计施工图设计文件。

4.4绿色设计文件

4.4.1绿色设计应贯穿设计全过程。各阶段设计文件应编制

绿色建筑专篇,并在施工和运营过程中落实。上一阶段绿色设

计文件应作为下一阶段绿色设计的基本依据。

4.4.2项目建议书的绿色策划专篇,应结合当地区域规划要

求,明确目标定位,提出需达到的绿色建筑设计目标要求,并将

实施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列入投资估算。

4.4.3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绿色策划专篇,应以项目建议

书为基础,进一步梳理背景、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详细论证

功能需求与建设规模、地质评估和市政条件接驳,确认投资估

算。

4.4.4方案设计文件的绿色设计专篇,应包括项目的绿色建

筑设计目标及实现绿色建筑目标的主要手段及技术措施。方

案投资估算应包括绿色建筑经济指标。

4.4.5初步设计文件的绿色设计专篇,应根据批复的方案设

计文件进行设计,分专业阐述技术措施、材料选用和设备选型。

初步设计概算应包括绿色建筑经济指标。

4.4.6施工图设计文件的绿色设计专篇,其中建筑专业说明

中应有涵盖所有专业的总说明,各专业说明中应注明本专业的

10

绿色设计措施和性能指标,且与总说明一致。专篇宜注明对绿

色施工与运营管理的目标要求。

4.4.7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应有绿色建筑技术的主要做法、构

造措施、设备性能表,明确材料、设备等的技术指标要求、质量

要求。

4.4.8应根据绿色建筑各设计阶段的要求进行计算模拟分

析,计算模拟分析报告应满足相关设计要求。

11

5规划设计

5.1一般规定

5.1.1建设项目总体规划应符合全省各地国土空间规划和城

市设计的要求,并应符合相关专项规划的要求。

5.1.2建设项目总体规划应对场地内外的自然环境、生物资

源、可再生资源、建筑遗存、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进

行调查分析与综合评估,合理控制开发强度,以确定保护和合

理利用场地资源的方案及措施,满足绿色设计目标和可持续运

营的要求。

5.1.3绿色设计应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5.1.4绿色设计应包含海绵城市相关内容并符合当地海绵城

市专项规划的要求。

5.2基本设计

Ⅰ场地要求

5.2.1建设场地应安全可靠,并符合下列规定:

1应避开可能产生洪水、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危险地段;

2应避开地震时可能产生滑坡、崩坍、地陷、地裂、泥石

流、易液化土、地震断裂带及可能发生地表错位等对工程抗震

产生危险的地段;

3应进行场地风环境模拟分析,避开容易产生风切变的

场地;

4当场地选择不能避开上述安全隐患时,应采取措施保

证场地对可能产生的自然灾害或次生灾害有充分的抵御能力;

5场地及安全范围内应无危险化学品等重大污染源,无

易燃易爆危险源威胁及有害有毒物质危害;

12

6利用裸岩、塌陷地、废窑坑等废弃场地时,应进行场地

安全性评价,并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5.2.2场地设计应进行场地雨洪安全规划,合理规划场地雨

水径流,并符合下列规定:

1应保持和利用河道、景观水系的滞洪、蓄洪及排洪能

力;

2应采取措施加强雨水渗透对地下水的补给,保持场地

自然渗透能力;

3因地制宜地采取雨水收集与利用措施。

Ⅱ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5.2.3可再生能源利用应进行资源勘查和评估,并符合下列

规定:

1应优先利用太阳能,并根据场地及建筑需求,确定合理

的太阳能利用方案;

2利用地热能时,应对地热能资源可利用量进行调查评

估,地热能开采不得对地表水和土壤造成不利影响。

5.2.4利用地下水、地表水资源时,应取得政府相关管理部门

的许可,并对地下水系和形态进行调查评估,不得对地下水环

境产生不利影响。

5.2.5场地内生物资源的保护或修复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保护用地内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保持场地内的

生态系统与场地外生态系统的连贯性,保护和提高土地的生态

价值;

2应调查场地内的植物资源,保护和利用场地原有植被。

Ⅲ规划与建筑布局

5.2.6场地规划设计应顺应地理环境及场地自然气候,尊重

地域文化和生活方式,采用计算机模拟手段优化建筑布局。

5.2.7建筑最佳朝向或适宜朝向的选择应适应所处热工分区

13

的气候特征和季节变化,满足日照、天然采光、自然通风、遮阳、

防寒等基本要求,并符合现行相关规范及标准的规定。

5.2.8用地建设强度控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

2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及辐射范围用地利用强度应适当提

高,并布置适量的公共开敞空间;

3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规划设计应与地上建筑及其

他相关城市空间紧密结合,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人行地下

通道、轨道车站通道宜与建筑物合理连接。

5.2.9依据噪声源及建筑的声环境要求合理进行规划布局。

5.2.10合理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应与周边的公共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