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2904-2017 水稻大螟测报调查规范

DB34/T 2904-2017 Rice moth forecast investigation specifications

安徽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7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4/T 2904-2017
标准类型
安徽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7-06-30
实施日期
2017-07-30
发布单位/组织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安徽省农业标准化委员会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稻大螟越冬、幼虫、蛹发育进度、虫口密度、螟害率、成虫诱测的调查方法和调查 数据记载归档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水稻大螟测报调查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安徽省植 物保护总站、六安市金安区农技推广中心、桐城市植保站、含山县植保站、广德县植保站、庐江县植保 站、宁国市种植业局
起草人:
胡本进、韩召军、徐丽娜、周子燕、胡飞、李昌春、高同春、黄超、郑仁军、章守 富、刘守荣、胡长安、孙俊铭、罗嗣金。
出版信息:
页数:17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

65.020

B04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34/T2904—2017

水稻大螟测报调查规范

RulesofInvestigationandForecastofSesamiainferens(Walker)

文稿版次选择

2017-06-30发布2017-07-30实施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4/T2904—2017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安徽省植

物保护总站、六安市金安区农技推广中心、桐城市植保站、含山县植保站、广德县植保站、庐江县植保

站、宁国市种植业局。

本标准起草人:胡本进、韩召军、徐丽娜、周子燕、胡飞、李昌春、高同春、黄超、郑仁军、章守

富、刘守荣、胡长安、孙俊铭、罗嗣金。

I

DB34/T2904—2017

水稻大螟测报调查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稻大螟越冬、幼虫、蛹发育进度、虫口密度、螟害率、成虫诱测的调查方法和调查

数据记载归档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水稻大螟测报调查。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5792水稻二化螟测报调查规范

3越冬虫口密度和死亡率调查

3.1调查时间

冬前调查1次,在11月中旬至12月初进行;冬后调查1次,于3月份进行,遇下中、大雨后

再补查1次死亡率。

3.2调查方法

选有代表性的有效虫源田(包括水稻冬闲田、茭白田及稻茬麦田等)10~15块。采用平行跳跃式

取样法,每块田取样点10~20个,在翻耕田块,每点调查1×1m2,拾取各类型田所有样点内的全部

外露稻桩,在未翻耕田块,每点随机挖取20丛稻桩,将收集稻桩带回室内剥查计数。

调查结果经公式(1)~(8)统计计算后记入附录A表A.1,计算公式(1)~(8)(计算公式见

GB/T15792)。同时统计冬前基数和冬后活虫数,结果记入附录B表B.1、表B.2。

3.3调查统计方法

3.3.1田间越冬虫口密度

3.3.1.1按公式(1)或公式(2)计算各类型田每667m2活虫数。

CZ

P.....................................(1)

D

式中:

P——每667m2活虫数(头/667m2);

C——查得总活虫数(头);

Z——每667m2稻丛(或稻根)总数;

D——调查稻丛(或稻根)数。

1

DB34/T2904—2017

CI

P......................................(2)

S

式中:

P——每667m2活虫数(头/667m2);

C——查得总活虫数(头);

I——667m2;

S——调查面积(m2)。

3.3.1.2按公式(3)计算当地各类型田加权平均每667m2活虫数。

X=∑(P·R)......................................(3)

式中:

X——加权平均活虫数(头/667m2);

P——某一种类型田每667m2活虫数(头);

R——某一类型田面积比例(%)。

其中:

Si

R100...................................(4)

S

式中:

R——某一类型田面积比例(%);

Si——该类型田面积;

S——各类型田总面积。

3.3.2越冬死亡率

3.3.2.1按公式(5)、(6)计算各类型田死亡率。

每块田的死亡率计算公式:

LY

W100...................................(5)

N

式中:

W——每块田的死亡率(%);

L——死幼虫数(头);

Y——死蛹数(头);

N——总虫数(头)。

每类型田平均死亡率计算公式:

WZ

V......................................(6)

H

式中:

V——每类型田平均死亡率(%);

WZ——该类型田调查田死亡率的总和;

H——该类型田调查田块数。

3.3.2.2按公式(7)计算各类型田加权平均死亡率计算公式:

W1=∑(V1·R).....................................(7)

式中:

W1——各类型田加权平均死亡率(%);

V1——某类型田平均死亡率(%);

2

DB34/T2904—2017

R——某类型对应的面积比率(%)。

3.3.3越冬幼虫寄生率

按公式(8)式计算越冬幼虫寄生率。

J

S=100....................................(8)

Z

式中:

S——越冬幼虫寄生率(%);

J——越冬幼虫被寄生总数;

Z——被调查越冬幼虫总数。

4幼虫、蛹发育进度调查

4.1调查时间

在有代表性的有效虫源田内,从常年化蛹始盛期开始第一次调查,每隔5~7d调查一次,到羽化

盛末期结束,见附录C。

4.2调查方法

4.2.1越冬代

将3.2冬后调查得到的活虫进行分龄。在虫口密度低的地区和年份,在秋播前后,挖取有虫稻桩,

并将其置于地势较高的田内,作为预测圃,供冬后剥查。

4.2.2一般世代

第一代调查在早稻、稻茬作物和水稻冬闲田及四周的寄主植物(玉米、茭白、蒲草、菵草等)上进

行,第二代、第三代调查在水稻上进行。每代第一次调查结合螟害率调查进行。剥查活虫数不少于50头,

被害株不少于100株。调查时应根据不同危害状的比例拔取被害株。对查到的幼虫、蛹进行分龄、分

级。当同一植株内虫数较多且虫龄一致时,只作1头计算;虫龄不一致时则各记1头。

隔5~7d后进行第二次调查。除调查幼虫、蛹发育进度外,还应剥查寄生情况。

将调查结果按公式(9)、(10)和(11)(见GB/T15792)计算发育进度,分别记入附录A表A.2、

A.3。

各龄幼虫或各级蛹占百分率的计算公式:

LP

PP100

ZP................................(9)

式中:

PP——某龄幼虫(或某级蛹)(%);

LP——某龄幼虫数(或某级蛹数)(头);

ZP——剥查活幼虫、蛹和蛹壳总数。

加权发育进度计算公式:

PW=∑[E1·A1]...................................(10)

式中:

PW——某龄幼虫(或某级蛹)平均百分率(%);

3

DB34/T2904—2017

E1——每类型田某龄幼虫(或某级蛹)百分率(%);

A1——该类型田代表百分率(%)。

该类型田代表百分率计算公式为:

O1T1

A1100

(M1N1)

................................(11)

式中:

A1——该类型田代表百分率(%);

2

O1——该类型田面积(m);

T1——该类型田虫口密度(头);

2

M1——每类型田面积(m);

N1——每类型田平均虫口密度(头)。

5成虫诱测

5.1诱测时间

每年从越冬代幼虫化蛹始盛期开始,至秋季末代螟蛾终见后一周止(见附录C)。每天黄昏开灯,天

明关灯。

5.2诱测方法

5.2.1性诱剂诱测

使用大螟性诱剂及诱盆或干式诱捕器。观测区内分不同地段设置4个诱捕器,每个诱捕器用性诱

剂1枚。使用诱盆时,将诱芯串于水盆中央上方,距水面1~2cm,水中放0.2%洗衣粉或洗洁精;

使用干式诱捕器,将诱芯放入诱捕器指定位置。诱捕器置于田埂上,诱捕器高度高出作物顶端10~20

cm。每天清晨查诱得雄虫数,并做好记录。

观测结果记入附录A表A.4。

5.2.2灯光诱测

使用200W白炽灯或用20W的黑光灯(或自动虫情测报灯)。灯源离地面1.5m,上方架设防雨

罩,下方装集虫漏斗,杀虫和集虫装置。每天上午取回诱集物,置于室内区别种类,并清点虫数。

观测结果记入附录A表A.4。

6卵块密度、孵化进度调查

6.1调查时间

发蛾始盛期后3d开始,每3d调查一次,查卵块密度至发蛾盛末期后结束(见附录C)。

6.2调查方法

6.2.1卵块密度调查

4

DB34/T2904—2017

田块选择同4.2.2。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每块田取200~400丛进行标定,每次调查采取所取样

点内的全部卵株,按公式(12)(见GB/T15792)计算卵块密度,结果记入附录A表A.5。按公式(13)

(见GB/T15792)计算加权平均累计卵块密度。

每块田累计卵块密度计算公式:

LCSC

KC..................................(12)

MC

式中:

2

KC——每块田累计卵块密度(块/667m);

LC——查得累计卵块数;

2

SC——每667m稻丛总数;

MC——调查水稻丛数。

当地加权平均累计卵块密度计算公式:

KR=∑(LR·PR).....................................(13)

式中:

2

KR——当地平均卵块密度(块/667m);

2

LR——某类型田平均每m卵块密度;

PR——某类型田对应的面积百分率(%)。

6.2.2卵孵化进度调查

分不同类型田将未孵化卵株集中移栽在稻田一角,每天下午定时观察一次卵块的孵化情况,直至全

部卵块孵化结束,累计孵化进度。结果记入附录A表A.5。

在卵块密度很低的地区、年份或世代,采用查枯鞘的方法代替查卵,调查方法同7.2。

7螟害率、各代虫口密度调查

7.1调查时间

枯鞘率、枯心率调查结合当代大螟残留虫量调查进行;枯孕穗、白穗、虫伤株调查于水稻乳熟期进

行。

7.2调查方法

按稻作类型(早、中、晚稻)、品种、栽插期、抽穗期或螟害轻、中、重分为几个类型,在每类型

田中选择有代表性的田块2块。

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每块田取100丛,计数其中的被害株。连根拔取全部被害株,如枯鞘、枯

心、虫伤株、枯孕穗和白穗等,剥查其中幼虫和蛹的数量及其发育级别。按公式(14)、(15)、(16)

和(17)(见GB/T15792)计算被害率,按照公式(1)~(4)计算虫口密度。结果记入附录A表A.6。

调查20丛稻的分蘖或有效穗数,结果记入附录A表A.6。同时统计当代大螟发生实况,预测下代

发生情况,结果记入附录B表B.3。

调查田块的枯心(或白穗)率计算公式:

Cx

Kx100

Zx10..................................(14)

式中:

5

DB34/T2904—2017

KX——调查田块的枯心(或白穗)率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