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H/T 4001.1-2016 甚高频地空通信地面系统第1部分:话音通信系统技术规范

MH/T 4001.1-2016 MH/T 4001.1-2016 VHF ground-air communication system Part 1: Voice communication system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行业标准-民航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26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MH/T 4001.1-2016
标准类型
行业标准-民航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6-05-09
实施日期
2016-08-01
发布单位/组织
中国民用航空局
归口单位
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
适用范围
本部分适用于民用航空甚高频地空通信地面话音通信系统及相关设备的设计、制造和检验。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中国民用航空局空中交通管理局空管技术装备发展有限公司
起草人:
郭静、邓震、任森、王咏磊、贾非、周刚、李黎、李喆
出版信息:
页数:26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33.060.01

M36

MH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行业标准

MH/T4001.1—2016

代替MH/T4001.1-2006

甚高频地空通信地面系统

第1部分:话音通信系统技术规范

GroundsystemofVHFair-groundcommunication—

Part1: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voicecommunicationsystem

2016-05-09发布2016-08-01实施

中国民用航空局发布

MH/T4001.1—2016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1

4分类及组成........................................................................1

5总体性能要求......................................................................3

6技术指标..........................................................................5

7工作环境.........................................................................11

8测试方法.........................................................................11

附录A(规范性附录)甚高频收、发信机主要技术指标测试方法...........................12

MH

I

MH/T4001.1—2016

前言

MH/T4001《甚高频地空通信地面系统》计划分为以下部分:

——第1部分:话音通信系统技术规范;

——第2部分:数据通信系统技术规范。

本部分为MH/T4001的第1部分。

本部分代替并废除MH/T4001.1-2006《甚高频地空通信地面系统第1部分:话音通信系统技术

规范》,与MH/T4001.1-2006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删除了概述(2006年版第4章);

——将2006年版第5章的标题修改为“分类及组成”,并增加了固定台、移动台、便携台的分类方

式(见4.1.2);

——删除了多信道甚高频收发信机系统的第3种分类(2006年版6.1.2.1);

——增加了甚高频监控系统扩展功能(见5.3.2);

——删除了选呼器、延时器、比选器的性能要求(2006年版6.3.2~6.3.4);

——将甚高频收发信机系统技术指标修改为甚高频收发信单机技术指标(见6.1,2006年版7.1.1);

——修改了频率精确度(见6.1.3.1,2006年版7.1.1.2);

——将信道间隔修改为频率间隔,删除12.5kHz的信道(见6.1.1.3,2006年版7.1.1.3);

——删除了系统信道隔离度(2006年版7.1.1.8);

——将收发转换时间20ms修改为PTT响应时间50ms和发收转换时间60ms(见6.1.3.8,2006

年版7.1.1.9);

——增加了便携台设备供电要求(见6.1.1.5)

——修改了收信机灵敏度值(见6.1.2.1,2006年版7.1.2.1);

——删除了射频输入阻抗(2006年版7.1.2.2)

——将交流声和噪声电平不大于-45dBm修改为音频噪声信噪比不小于40dB(见6.1.2.15,2006

年版7.1.2.4);

——将中频抑制不小于90dB修改为不小于80dB(见6.1.2.6,2006年版7.1.2.5);

——将自动增益控制修改为接收机射频动态范围(见6.1.2.4,2006年版7.1.2.6);

——修改了收信机带宽值(见6.1.2.3,2006年版7.1.2.8);

——修改了音频输出值,删除了扬声器和耳机的技术要求(见6.1.2.12,2006年版7.1.2.9);

——修改了互调抑制的要求(见6.1.2.8,2006年版7.1.2.10);

——将信纳比或音频输出下降修改为降灵或阻塞,并修改了指标值(见6.1.2.7,2006年版

7.1.2.11);

——增加了交调抑制、邻近信道抑制、杂散响应抑制、音频输出、音频响应、音频AGC范围(见

6.1.2.9~6.1.2.13)、在静噪中增加了静噪滞后量、载波频偏静噪能力、静噪响应时间(见

6.1.2.16);

——增加了便携台设备接收技术指标(见6.1.2);

——修改了载波功率值并增加步进(见6.1.3.2,2006年版7.1.3.1);

——修改了最大调制度值(见6.1.3.4,2006年版7.1.3.3);

——删除了寄生频偏(2006年版7.1.3.5);

II

MH/T4001.1—2016

——将音频增益调整修改为音频增益控制(见6.1.3.5,2006年版7.1.3.6);

——将音频线路阻抗修改为音频响应(见6.1.3.7,2006年版7.1.3.7);

——删除了交流声和噪声电平(2006年版7.1.3.8);

——修改了PTT响应时间并增加发收转换时间(见6.1.3.8,2006年版7.1.3.9);

——将谐波抑制和杂波抑制修改为杂散辐射产物抑制(见6.1.3.11,2006年版7.1.3.10、

7.1.3.11);

——修改了功耗的要求(见6.1.3.12,2006年版7.1.3.12);

——增加了总失真度(见6.1.3.6)、邻近信道功率抑制(见6.1.3.9)、发射互调抑制(见6.1.3.10);

——增加便携台设备发射技术指标(见6.1.3);

——删除了多振子共用天线(2006年版7.2.2);

——修改了天线频率范围(见6.2.1,2006年版7.2.1.1);

——将天线增益修改为全向天线增益(见6.2.2,2006年版7.2.1.2);

——修改了天线驻波比(见6.2.3,2006年版7.2.1.3);

——删除了发射振子负荷功率(2006年版7.2.1.6);

——删除了滤波器3dB带宽(2006年版7.3.2);

——删除了耦合器、切换器、分支器(2006年版7.4);

——增加了甚高频共用系统发射滤波器组及射频配线(见6.4);

——增加了甚高频共用系统发射滤波器组及射频配线(见6.5);

——删除了电路误码率(2006年版7.5.2.1);

——将电路延时(2006年版7.5.2.2)和延时抖动(2006年版7.5.2.3)修改为包或码流背对背延

时(见6.6.2.3)和延时抖动(见6.6.2.2)。

——删除了信号比选器、延时器、选呼器(2006年版7.6.4~7.6.6);

——修改了冲击、振动的判定标准(见7.1.1、7.1.2,2006年版8.1.1、8.1.2);

——将工作环境温度修改为正常条件工作温度和极限条件工作温度(见7.1.3、7.1.4,2006年版

8.1.3);

——增加了测试方法和对应测试环境的要求(见附录A)。

本部分由中国民用航空局空管行业管理办公室提出。

本部分由中国民用航空局航空器适航审定司批准立项。

本部分由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民用航空局空中交通管理局空管技术装备发展有限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郭静、邓震、任森、王咏磊、贾非、周刚、李黎、李喆。

本部分历次发布版本为:

――MH/T4001.1-1995;

――MH/T4001.1-2006。

MH

III

MH/T4001.1—2016

甚高频地空通信地面系统

第1部分:话音通信系统技术规范

1范围

MH/T4001的本部分规定了民用航空甚高频地空通信地面话音通信系统的分类及组成、总体性能

要求、技术指标、测试方法及工作环境的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民用航空甚高频地空通信地面话音通信系统及相关设备的设计、制造和检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JB150.16A-2009军用装备实验室环境试验方法第16部分:振动试验

GJB150.18A-2009军用装备实验室环境试验方法第18部分:冲击试验

ICAO《国际民用航空公约》附件10《航空电信》

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1术语和定义

ICAO《国际民用航空公约》附件10《航空电信》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2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ADPCM自适应差分脉冲编码调制(AdaptiveDifferencePulseCodeModulation)

BITE内置测试设备(Built-InTestEquipment)

E&M话音模拟中继信令(Ear&Mouth)

MOD调制度(Modulation)

MTBCF平均致命故障间隔时间(MeanTimeBetweenCriticalFailures)

MTBF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eanTimeBetweenFailures)

PTT按键发话(PushtoTalk)

RF射频(RadiationFrequency)

SINAD信纳比(SIAND=(Signal+Noise+Distortion)/(Noise+Distortion))

MSQL静噪(Squelch)H

VSWR电压驻波比(VoltageStandingWaveRatio)

4分类及组成

1

MH/T4001.1—2016

4.1甚高频收发信单机分类

4.1.1按收发信机构成类型分为以下三类:

a)收发设备一体,收发为同一个RF接口,收发使用1个天线振子;

b)收发设备一体,收发为不同RF接口,收发使用不同天线振子;

c)收发设备分开,收发为不同RF接口,收发使用不同天线振子。

4.1.2按收发信机使用方式分为以下三类:

a)固定台;

b)移动台;

c)便携台。

注:不同使用方式的收发信机性能指标有差异。

4.2甚高频共用系统分类

4.2.1按收发信机构成类型分为以下两类:

a)收、发信机分开,收、发天线振子分开(可水平或垂直隔离),通常每4个收、发信道各自共

用1个天线振子;

b)收发信机一体(收发RF接口分开),收、发天线振子分开(可水平或垂直隔离),通常每4

个收、发信道各自共用1个天线振子。

4.2.2按使用方式分为以下两类:

a)移动台;

b)固定台。

4.3甚高频共用系统组成

4.3.1收发设备一体,收发天线分开,系统配置包括:

a)收发信机:每个信道2台,配置为主备方式;

b)接收天线:多个信道(通常4个信道)对应1个天线振子;

c)发射天线:多个信道(通常4个信道)对应1个天线振子;

d)接收滤波器组:通常包括1个多路(通常4路)星型射频分路器,多个(通常4个)滤波器及

射频配线;

e)发射滤波器组:通常包括1个多路(通常4路)星型射频合路器,多个(通常4个)滤波器、

隔离器、假负载及射频配线;

f)射频分支器:每个接收信道1个;

g)射频切换器:每个发射信道1个;

h)机柜或机架:包括配套的射频配线、音频配线、交直流配电单元;

i)监控接口单元:提供系统监控数据接口。

4.3.2收发设备分开,收发天线分开,系统配置包括:

a)发信机:每个信道2台,配置为主备方式;

b)收信机:每个信道2台,配置为主备方式;

c)接收天线:多个信道(通常4个信道)对应1个天线振子;

d)发射天线:多个信道(通常4个信道)对应1个天线振子;

e)接收滤波器组:通常包括1个多路(通常4路)星型射频分路器,多个(通常4个)滤波器及

射频配线;

2

MH/T4001.1—2016

f)发射滤波器组:通常包括1个多路(通常4路)星型射频合路器,多个(通常4个)滤波器、

隔离器、假负载及射频配线;

g)射频分支器:每个接收信道1个;

h)射频切换器:每个发射信道1个;

i)机柜或机架:包括统一射频配线、音频配线、交直流配电单元;

j)监控接口单元:提供系统监控数据接口。

5总体性能要求

5.1甚高频收发信单机

5.1.1甚高频设备面板至少应具有工作频率或波道、供电状态、发射载波加载、SQL开启或门限、告

警等视觉指示。

5.1.2发射保护应满足以下要求:

a)甚高频设备在频率失锁时不发射;

b)甚高频设备在发射机射频开路、短路状态下不发射;

c)移动台和固定台设备在功放温度报警时,自动降低发射功率或关闭发射;

d)移动台和固定台设备在VSWR过高时设备不损坏,VSWR超过门限(6.0)后应降低发射功率或

关闭发射;

e)移动台和固定台设备具备PTT长发限制且时间可调,该功能应能关闭。

5.1.3设置在收发信机中的各类参数(至少包括当前信道或频率、频偏、功率等级、长发限时、工作

模式、静噪门限等),在设备不通电状态下应能保持至少30d。

5.1.4供电方式应满足以下要求:

a)移动台和固定台设备具有交、直流两种供电方式,交流为主用,直流为备用,能自动切换;

b)便携台设备具有交流供电和电池供电方式。

5.1.5外部接口应满足以下要求:

a)收信机内置扬声器和音量调节旋钮,发信机具有话筒输入接口;

b)移动台和固定台设备具有遥控器接口,接口物理电气特性至少能兼容E&M类型Ⅴ;

c)移动台和固定台设备具有录音接口,收发一体机的录音接口在一对音频线上混合收发音频;

d)移动台和固定台设备具有满足计算机调试和监控的数据通信接口;

e)天线接口为50Ω不平衡方式。

5.1.6自检和内置测试应满足以下要求:

a)甚高频设备具备开机自检功能,并将检测结果显示到面板,移动台和固定台设备还能将检测结

果输出到监控系统;

b)移动台和固定台设备能检测VSWR、调制度、载波功率、接收信号强度等参数;

c)移动台和固定台设备能对频率失锁、VSWR超限、功放温度超限报警;

d)移动台和固定台设备能检测主要模块故障并报警。

5.2M甚高频共用系统H

5.2.1主、备收发信机切换应满足以下要求:

a)每个信道由主用和备用设备组成,并在面板显示当前设备的工作状态;

b)主机故障时,报警并自动切换到备机。

5.2.2外部接口应满足以下要求:

3

MH/T4001.1—2016

a)系统具备集中的数据监控接口,通过单一物理接口能监控多个信道的收发信机设备;

b)每个机柜具备统一的交、直流电源配电接口;

c)系统的每个信道均具备至少两路遥控话音接口,遥控话音接口至少包含PTT、SQL、发、收音

频,接口信令至少兼容E&M类型V。

5.2.3系统保护应满足以下要求:

a)甚高频共用系统中各收发信机、滤波器、隔离器、假负载均为独立设备,空缺、故障、更换均

不影响系统其余信道的正常工作;

b)当天线或馈线出现故障时,系统相应信道的射频功率输出到假负载。

5.3甚高频监控系统

5.3.1基本功能包括:

a)监控终端应能查看和设置收发信机的工作状态和性能参数,至少包括:工作频率、频偏、功率、

调制度、静噪门限、静噪开关、收发信机主备切换;

b)监控终端应能监视收发信机的工作状态和性能参数,至少包括:工作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