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4/T 1658-2018 临床营养诊疗技术操作规程

DB14/T 1658-2018 Nutrition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technical procedures regulation

山西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26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14/T 1658-2018
标准类型
山西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8-02-10
实施日期
2018-04-10
发布单位/组织
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山西省卫生计划和生育委员会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医疗机构临床营养科营养诊疗技术操作。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山西省人民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临汾市 人民医院、运城市中心医院、中铁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心医院
起草人:
赵卫伟、赵建平、贾文魁、冯振宇、郑基强、孙萍、张文清、郑文霞、武恩翠、李晶、宋书婷
出版信息:
页数:26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11

C01

DB14

山西省地方标准

DB14/T1658—2018

临床营养诊疗技术操作规程

2018-02-10发布2018-04-10实施

山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14/T1658—2018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术语和定义........................................................................1

3临床营养诊疗流程..................................................................2

4目标确定..........................................................................3

5营养评定..........................................................................3

6营养诊断..........................................................................5

7营养干预..........................................................................5

8营养监测与效果评价................................................................8

附录A(资料性附录)营养目标设定表..................................................9

附录B(资料性附录)摄入调查表.....................................................11

附录C(资料性附录)活动和参与行为综合评定表.......................................15

附录D(资料性附录)生活方式调查表.................................................18

附录E(资料性附录)营养问题诊断术语模板...........................................21

参考文献............................................................................22

I

DB14/T1658—2018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西省卫生计划和生育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太原市盛世康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迈康智源医学研究院、山西省中西医结合

医院。

本标准参与起草单位: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山西省人民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临汾市

人民医院、运城市中心医院、中铁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心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赵卫伟、赵建平、贾文魁、冯振宇、郑基强、孙萍、张文清、郑文霞、武恩翠、

李晶、宋书婷。

II

DB14/T1658—2018

临床营养诊疗技术操作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临床营养诊疗技术操作的临床营养诊疗流程、目标确定、营养评定、营养诊断、营养

干预、营养监测与效果评价。

本标准适用于医疗机构临床营养科营养诊疗技术操作。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营养诊疗流程

包括营养评定、营养诊断、营养干预、营养监测与效果评价,并包含当营养问题发生改变时,再次

循环营养评定,形成新的营养问题诊断,改变营养干预方案,直到营养问题控制或消除。

2.2

营养评定

从膳食与营养相关行为调查、人体测量、营养专科检查、生化与影像检测四个方面,对机体营养状

况进行全面检查与评估的过程。

2.3

营养诊断

从三个维度进行营养问题诊断,分别为营养平衡类问题、营养功能类问题、营养相关行为类问题。

营养问题诊断术语应包括问题(P)、病因(E)、症状表现(S),其中的问题应具有唯一性,病因与

症状表现可具有多项构成。

2.4

病因

是指直接导致营养问题发生的最基本原因,主要包含病理、生理、心理、环境等因素。

2.5

症状表现

是营养问题的直观表现,可用于量化营养问题严重性。

2.6

营养干预

对形成营养问题诊断的目标人群,制定营养干预计划,并实施的过程。干预手段主要包括食物与营

养素干预、治疗与协调治疗、营养宣教和营养咨询。

1

DB14/T1658—2018

2.7

食物与营养素干预

分为膳食(治疗膳食与平衡膳食)干预、口服营养干预、肠内营养干预、肠外营养干预,遵循阶梯

疗法原则。

2.8

营养宣教

通过信息交流,帮助目标人群获得疾病相关知识、食物和营养素知识、营养干预活动知识,从而达

到正确认识并接受营养治疗活动的一种营养干预方式。

2.9

营养咨询

提供营养相关工具,给予能力培训,改善支持性环境等,从而达到相关能力提升与环境改善的一种

营养干预方式。

2.10

治疗与协调治疗

指通过各种临床医学手段治疗与改善患者营养问题,包含药物、非药物的手术、理疗、针灸等手段。

2.11

营养监测与效果评价

指干预方案执行(过程与结果)信息记录,营养诊断(P、E、S)参数的变化监测及评估决策的改

变。

3临床营养诊疗流程

规范的临床营养诊疗操作应该遵循临床营养诊疗流程步骤,具体见下图1:

图1临床营养诊疗流程图

2

DB14/T1658—2018

4目标确定

从营养平衡、营养功能和营养相关行为三个方面设定诊疗目标,具体见附录表A。

5营养评定

5.1评定流程

5.1.1信息采集

膳食与营养相关行为调查

.1了解患者目前的饮食情况、饮食习惯,填写附录B“24小时膳食摄入调查表”、“常态饮

食调查表”。

.2营养相关行为调查:

——了解患者的活动参与行为、能力与支持环境,填写附录C中表C.1“活动和参与行为综合评定

表”;

——了解患者目前睡眠情况,具体见附录D.1“睡眠情况调查”;

——了解患者目前运动情况和运动习惯,具体见附录D.2“运动调查”;

——了解患者目前排便情况,具体见附录D.3“排便调查”。

临床检查

.1观察(肤)色、体型、(皮肤)质地和穿衣尺码(胖瘦)。

.2检查皮肤的弹性、体表温度、口腔、舌和身体一些部位的灵活性。

.3检查心音、呼吸音、肠鸣音。

人体测量

.1人体成分分析(体重、脂肪百分比、身体水分总含量、体重指数、基础代谢率、电阻抗、

蛋白质含量)。

.2了解患者三头肌皮褶厚度、身高、上臂肌围(二头肌、三头肌)、腰围、臀围。

生化及实验室检查

.1检查患者的营养代谢,蛋白质代谢(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血清总蛋白、前白蛋白,甲

状腺结合前清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肌酐身高指数)、糖代谢(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脂代谢

(总胆固醇、甘油三脂、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肝功能、肾功能。

.2检查患者的营养构成,组织层级构成(血红蛋白、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

器官层级构成(骨密度测定、肺功能、心功能、肝功能、肾功能、甲状腺功能、脑神经功能)、人体整

体与成分(骨密度)。

.3检查患者的营养环境,理化环境(体温、血压、中心静脉压、脉压差、C反应蛋白、降钙

素原、血液PH、血氧饱和度、尿液pH、血液pH)、激素与神经体液(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去甲肾

上腺素、儿茶酚胺、肾上腺素)。

5.1.2结果评定

比较采集到的信息与目标参数值之间的差异及差异程度。

3

DB14/T1658—2018

5.2适宜技术要求

5.2.1体重

检查前将体重计校正到零点,受试者直立仅着单衣于体重计踏板中央,读数以千克(kg)为单位记

录。

5.2.2身高

被检者免冠、赤足正常站立于身高计平板上,双足并拢,枕部、臀部、足跟三点紧靠标尺,双眼平

视前方,身高计水平尺紧贴头顶。测量足部至头顶的最大距离,以厘米(cm)为单位记录。

5.2.3体重指数

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

5.2.4三头肌皮褶厚度

在左上臂背侧中点,即肩峰至尺骨鹰嘴处的中点上约2cm处。测量者立于被测者后方,使被测者上

肢自然下垂,测定者以左手拇指将皮肤连同皮下组织捏起,然后从拇指下测量1cm左右处皮褶厚度,应

注意皮褶厚度计与上臂垂直。如患者为卧床,则将右前臂舒适地横置在胸部。以厘米(cm)为单位记录。

5.2.5肩胛下部皮褶厚度

位于左肩胛下角下方2cm处。肩和腕不要用力,上肢自然下垂,用左手拇指及食指将肩胛下角皮肤

连同皮下组织捏起呈皮褶,与水平呈45°角测量。以厘米(cm)为单位记录。

5.2.6腰围

被测者自然站立,平视前方,保持自然呼吸状态。测试员选肋下缘最底部和髂前上嵴最高点,连线

中点,以此中点将卷尺水平围绕腰一周,在被测者呼气末,吸气末开始时读数。以厘米(cm)为单位记

录。

5.2.7臀围

被测者自然站立,臀部放松,平视前方。测试员将卷尺置于臀部向后最突出部位,以水平围绕臀1

周测量。观察到卷尺围绕臀部的水平面与身体垂直后,以厘米(cm)为单位记录。

6营养诊断

6.1书写格式

营养诊断的描述需要以特定的格式书写,即P、E、S语句格式。

格式为问题(P)、病因(E)、症状表现(S)。

6.2问题诊断

6.2.1营养平衡类问题:

——能量摄入不足或过量;

——蛋白质摄入不足或过量;

——脂类摄入不足或过量;

4

DB14/T1658—2018

——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或过量。

对应P、E、S参见附录E。

6.2.2营养功能类问题:

——摄入功能改变,非特指;

——营养代谢功能改变,非特指;

——营养构成功能改变,非特指;

——营养环境功能改变,非特指。

对应P、E、S参见附录E。

6.2.3营养相关行为类问题:

——活动和参与行为不足,非特指;

——生活方式行为不足,非特指。

对应P、E、S参见附录E。

7营养干预

7.1食物与营养素干预

7.1.1干预目的

针对:

——营养平衡(摄入与需求)类问题-病因-症状表现(P、E、S);

——营养功能等其他营养问题的“摄入与需求平衡”病因(E);

——营养风险问题(E)。

达成:

——营养“摄入-需求”(含功能治疗等特殊需求)问题-病因-症状表现(P、E、S)解决;

——其他营养问题的“摄入与需求平衡”类病因去除或控制;

——营养风险控制的目标达成。

7.1.2对应诊断

能量摄入类:基于实际能量消耗、针对预测代谢能力、针对能量平衡治疗策略。

营养素摄入类:基于一般性机体需求、针对特征性需求、针对治疗性需求。

营养需求改变:基于观察、检测与评估而获得的判断、针对功能治疗要求目标。

摄入方式问题:基于正常生理状态改变问题及风险、基于各类摄入方式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及

风险。

7.1.3干预方式

口服营养干预

包括膳食咨询建议,口服营养补充制剂,膳食咨询建议+口服营养补充制剂。ONS作为饮食的一种

辅助手段,用来补充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微量元素、维生素、矿物质等。并不能取代饮食摄入或肠内营

养。

5

DB14/T1658—2018

肠外肠内支持治疗

解决因各类营养问题引发的“感染、肠漏、伤口愈合延迟、廋组织(体重)过多丢失、机体重要的

组织、器官功能结构单位或构成成分丢失、严重的肠道功能或结构损伤、肠道微生态环境紊乱”等营养

风险问题。

7.2宣教干预

7.2.1干预目的

针对:

活动和参与行为类问题中的活动接受行为、事项接受行为、任务执行行为不足,病因为患者的认识、

信念不足。

达成:

——活动接受行为问题的病因(认识、信念)解决;

——事项接受行为问题的病因(认识、信念)解决;

——任务执行行为问题的病因(认识、信念)解决。

7.2.2对应诊断

活动和参与行为不足,非特指(基于开展营养诊疗活动的行为要求)。

7.2.3干预方式

知识手册,包括疾病知识、全病程营养诊疗活动知识。

其他相关资料。

7.3咨询干预

7.3.1干预目的

针对:

——生活方式行为类症状(S);

——活动和参与行为类问题-病因-症状表现(P、E、S)。

达成:

——生活方式行为类症状缓解;

——活动和参与行为类(能力-环境)问题-病因-表现(P、E、S)病因解除,症状缓解。

7.3.2干预方式

知识手册,包括正确生活方式知识手册,活动参与能力环境提升类知识手册。

任务能力的工具包与使用手册,包含量化工具包、营养素计算工具包、APP、体重(体脂)秤、

血糖仪、血压仪、运动手环、皮尺、运动器材、睡眠工具等。

MDT咨询及能力提升咨询服务。

7.4治疗与协调治疗

6

DB14/T1658—2018

7.4.1干预目的

针对:

——摄入功能改变问题、病因、症状表现(P、E、S);

——营养代谢功能改变问题、病因、症状表现(P、E、S);

——营养构成功能改变问题、病因、症状表现(P、E、S);

——营养环境功能改变问题、病因、症状表现(P、E、S)。

达成:

——摄入功能目标达成;

——营养代谢目标达成;

——营养构成目标达成;

——营养环境目标达成。

7.4.2对应诊断

摄入功能改变,非特指(基于正常的摄入功能)。

营养代谢功能改变,非特指(基于正常的营养代谢功能)。

营养构成改变,非特指(基于正常的营养构成功能)。

营养环境改变,非特指(基于正常的营养环境功能)。

7.4.3干预方式

包括营养专科思维的“物理及化学方法”,以及“微生态环境调节”为主要手段的治疗方法与技术,

如药物、非药物的手术、理疗、针灸等。

8营养监测与效果评价

8.1营养监测

8.1.1监测任务

监测营养问题是否有变化。

监测干预过程是否按照原定计划进行。

8.1.2监测项目

干预方案执行(过程与结果)信息记录。

营养诊断信息(P、E、S)参数的变化监测。

8.1.3监测内容

针对问题变化、治疗干预方案执行记录、治疗效果达成状况分别设立营养监测参数、监测周期。

8.2效果评价

8.2.1评价诊疗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8.2.2效果未达标,或发现新问题后,重新进入营养诊疗流程。

7

DB14/T1658—2018

8

DB14/T1658—2018

AA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营养目标设定表

A.1营养目标设定表

营养目标设定表见表A.1。

表A.1营养目标设定表

目标项参数数值

营养平衡目标

日均能量平衡不低于平衡需求量的80%

能量目标

阶段内日平衡达标率≥80%

日均蛋白质平衡不低于平衡需求量的80%

蛋白质目标

阶段内日平衡达标率≥80%

日均维生素与矿物质平衡≥80%提供日常生理需求量

维生素与矿物质目标

阶段内日平衡达标率≥80%

营养功能目标

摄入功能目标

摄入功能康复目标经口摄入量≧正常摄入量的(80%)

营养代谢目标

糖代谢血糖、血清糖化血红蛋白正常

血清总胆固醇、血清甘油三酯、血

脂代谢清高密度脂蛋白、血清低密度脂蛋正常

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

蛋白质代谢血红蛋白、转铁蛋白、视黄醇结合正常

蛋白

25-(OH)D3、血清无机磷、钙、

VD代谢、微量元素、电解质正常

钠、钾

肝功能肝功系列正常

肾功能肾功系列正常

营养环境目标

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去甲肾上

激素环境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