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T 832-2015 三门青蟹养殖技术规范

DB33/T 832-2015 Three-door green crab cultiva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浙江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2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3/T 832-2015
标准类型
浙江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5-06-12
实施日期
2015-07-12
发布单位/组织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12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7.120.30

B51

DB33

浙江省地方标准

DB33/T832—2015

代替DB33/T832-2011

三门青蟹养殖技术规范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CultivationoftheMudCrabinSanmenCounty

2015-06-12发布2015-07-12实施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3/T832—2015

前言

本标准根据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DB33/T832-2011《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三门青蟹》,与DB33/T832-2011相比,除了编

辑性修改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标准名称修改为“三门青蟹养殖技术规范”;

——修改标准技术内容以养殖技术规范为主,有关产品质量、卫生安全等指标及相关内容作为资料

性附录;

——增加三门青蟹、白苗的术语和定义;

——增加浅海笼养模式,养殖设施按池塘养殖、笼养分别列明;

——删除部分淘汰产品和实用性不强的防逃设施;

——删除“亲本”、“调节盐度”、“收获时间”和附录E;

——病害防治作为资料性附录,增加了新的病害种类及防治方法;

——附录A三门青蟹的形态特征,按青蟹属的特征进行描述;

——附录B中有关三门青蟹的产品要求根据三门青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公告作了修改;

——增加了附录D标准化养殖模式图。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浙江省海洋与渔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三门县海洋与渔业局、三门县质量技术监督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丽芝、叶春宇、王芳芳、王维祥、陈萍、张琴星、王卫明、陈杰、陈洁。

本标准为第一次修订,其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DB33/T832-2011。

I

DB33/T832—2015

三门青蟹养殖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三门青蟹养殖生产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放养、饲养管理、日常管理、越冬管理、

病害防治、收获与运输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三门青蟹池塘养殖、浅海笼养,其它养殖方式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3078饲料卫生标准

GB/T18407.4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

NY5052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

NY5071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测

NY5072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

SC/T9103海水养殖水排放要求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三门青蟹

在三门县所辖行政区域野生的或人工养殖的青蟹。其外部形态特征参见附录A。

3.2

白苗

多数稚蟹Ⅰ期和少量稚蟹Ⅱ期组成的蟹苗。

4产地环境

4.1区域

三门县所辖行政区域:东经121°31′53″、北纬28°53′32″,东经121°36′51″、北纬28°52′

44″,东经121°38′19″、北纬28°57′07″,东经121°39′36″、北纬28°57′07″。

4.2场址

1

DB33/T832—2015

海水交换良好、风浪平静、无污染源的内湾中高潮区或高潮区,底质为泥沙底沿海、河口地区、港湾

海区,环境水质符合NY5052规定,其它环境要求应符合GB/T18407.4的要求,盐度适宜范围为8~26。

4.3养殖设施

4.3.1池塘养殖

4.3.1.1池塘要求

专养塘面积0.2hm2~0.3hm2,混养塘面积0.7hm2~2.0hm2,水深在1m~1.5m。设置进水、排

水闸门与拦网设施。挖中央沟和环沟,沟深0.5m~1.0m、宽2m~6m,沟滩面积比1:3,沟渠与闸门

相通。进水闸处安装过滤网、排水闸处安装防逃网。

4.3.1.2隐蔽物

池塘专养池内用水泥涵管、砖瓦片等建造人工洞穴和“蟹岛”。

4.3.1.3防逃设施

池塘的堤坝四周内侧设置水泥板、瓷砖、尼龙网片等防逃设施,高度高出池水面50cm。

4.3.2浅海笼养

4.3.2.1浮筏

主要由木板、浮子组成,以桩缆固定于海底。

4.3.2.2蟹笼

浮筏上吊挂单层或多层蟹笼。

4.3.2.3网箱

用8目网布做底网,四周用16目网布与底部相接做成网箱。网箱底部四角挂沙袋,上沿四周设防逃

网。

5放养

5.1放养准备

5.1.1池塘养殖

5.1.1.1清淤

青蟹收获后,清除过厚淤泥,反复冲洗,并排干池水,封闸晒池,整修堤坝、闸门等。

5.1.1.2消毒

放苗前15天用药物消毒,清塘药物及使用方法见表1。清塘用药后的废水排放应符合SC/T9103。

2

DB33/T832—2015

表1清塘药物及使用方法

渔药名称用法与用量休药期注意事项

mg/L天

不应与漂白粉、有机氯、重金属盐、

氧化钙(生石灰)350~400≥10

有机络合物混用。

1.不应用金属物品盛装。

漂白粉(有效氯≥25%)50~80≥2

2.不应与酸、铵盐、生石灰混用。

1.不应用金属物品盛装。

二氧化氯1≥10

2.不应与其他消毒剂混用。

粉碎后用水浸泡一昼夜,稀释连渣全

茶籽饼15~20≥7

池泼洒。

5.1.1.3进水

药性消失后,过滤进水20cm,至放苗前2天~3天加水至1m。

5.1.2笼养

蟹笼在放苗前用20mg/L~30mg/L高碘酸溶液进行消毒。

5.2蟹苗

5.2.1来源

分天然捕捞的苗种和人工培育的苗种,以天然苗种为主。自然海区4月~11月均产苗种,夏季苗发

汛期5月初~7月底,秋季苗发汛期8月中下旬~10月底。人工培育的苗以5月初至6月底为宜。

5.2.2规格

用于人工养殖的蟹苗要求放养稚蟹Ⅲ期个体,甲壳宽8mm,壳硬、色青、规格整齐、附肢齐全、无

伤、反应灵敏、活力强。5月中上旬收购或捕捞自然海区的“白苗”集中进行中间培育至稚蟹Ⅲ期后放

养。

5.3放养

5.3.1放养时间、放养数量、放养规格因养殖模式、上市规格和时间要求不同灵活掌握。专养的放养模

式见表2,混养塘青蟹的放养量减半,见表3。笼养放养模式见表4。

表2池塘专养

苗种规格放养密度

放养时间饲养时间预计收获时间备注

㎜只/hm2

甲壳宽8.0~16.015000~225004个月~5个

4月~6月8月~10月

甲壳宽16.0~36.012000~15000月

甲壳宽8.0~16.022500~300009个月~10越冬后数量不足,3

9月~10月翌年5月~7月

甲壳宽25.0~36.015000~22500个月月~4月补放

3

DB33/T832—2015

表3池塘混养

苗种规格放养密度

放养时间饲养时间预计收获时间备注

㎜只/hm2

甲壳宽8.0~16.07500~112504个月~5

4月~6月8月~10月

甲壳宽16.0~36.06000~7500个月

甲壳宽8.0~16.011250~150009个月~10越冬后数量不足,3

9月~10月翌年4月~6月

甲壳宽16.0~36.07500~11250个月月~4月补放

表4浅海笼养

苗种规格养成规格

放养时间饲养时间预计收获时间备注

g/只g/只

采用网箱进行中间

5月~10月7×10-335天30

培育

育肥为主,根据市场以补海区天然苗为

5月~10月50~2001个月~2个月250~500

行情随时上市主

膏蟹,体肢无伤、

11月~12月250以上1个月~2个月500春节前后

无残、无病

5.3.2选择晴好天气,上风头、多点放养;风浪大、阴雨天不宜放苗。养殖地与苗种来源地的盐度差应

小于3。

6饲养管理

6.1投饲技术

6.1.1饲料种类

养殖饲料以寻氏肌蛤、红肉蓝蛤、鸭咀蛤、淡水螺蛳等小型贝类为主。提倡投喂专用配合饲料。饲料

安全和卫生质量符合NY5072和GB13078的规定。

6.1.2投饲量

根据季节、天气、水温、潮汐、水质等环境因子,结合实际摄食情况,合理确定。投喂动物肉鲜重与

青蟹个体大小关系见表5。中间培育日投饲量开始为青蟹幼苗体重100%~200%,以后日投饲量占青蟹苗种

体重百分比逐渐减少,但日投饲量逐渐增加。在水温低于13℃或高于30℃时应减少投饲量,低于8℃

停止投饲。

表5动物肉鲜重日投饲率

甲壳宽日投饲率

cm%

3~430

5~620

7~815

9~1010~12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