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1280-2015 污染场地修复技术方案编制导则

DB11/T 1280-2015 Guideline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a remediation technology plan for contaminated sites

北京市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被代替 已被新标准代替,建议下载标准 DB11/T 1280-2021 | 页数:21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11/T 1280-2015
标准类型
北京市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被代替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5-12-30
实施日期
2016-03-01
发布单位/组织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北京市环境保护局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21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13.080

Z50

DB11

北京市地方标准

DB11/T1280—2015

污染场地修复技术方案编制导则

TechnicalGuidelineforContaminatedSitesRemediationPlan

2015-12-30发布2016-03-01实施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11/T1280—2015

目次

前言................................................................................III

引言.................................................................................IV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工作程序和内容.....................................................................3

5修复策略选择.......................................................................5

6修复技术筛选与评估.................................................................6

7修复技术方案确定...................................................................7

8修复技术方案报告编制...............................................................8

附录A(资料性附录)修复技术筛选矩阵................................................9

附录B(资料性附录)场地适用修复技术...............................................12

附录C(资料性附录)修复技术可行性试验具体案例.....................................13

附录D(资料性附录)修复技术评估工具...............................................15

附录E(资料性附录)修复技术方案报告编制大纲.......................................16

I

DB11/T1280—2015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北京市环境保护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北京市环境保护局组织实施。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固体废物和化学品管理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丹、夏天翔、姜林、唐丹平、李敬东、钟茂生、贾晓洋、张丽娜、王然、王

世杰。

II

DB11/T1280—2015

引言

为加强污染场地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规范污染场地修复技术方案的编制,保障人体健康及保护生态

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防治办法》(原国家环境保护总

局令第27号)、《关于保障工业企业场地再开发利用环境安全的通知》(环发〔2012〕140号)和《关于

加强工业企业关停、搬迁及原址场地再开发利用过程中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环发〔2014〕66号)等

有关法律和通知的规定,结合北京市实际,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污染场地修复技术方案编制过程中的修复策略选择、修复技术筛选与评估、修复技术

方案确定、修复技术方案报告编制的一般性原则、工作程序、内容和技术要求。

III

DB11/T1280—2015

污染场地修复技术方案编制导则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污染场地修复技术方案编制过程中的修复策略选择、修复技术筛选与评估、修复技

术方案确定、修复技术方案报告编制等内容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污染场地土壤和地下水修复技术方案的编制。

本标准不适用于涉及放射性污染和致病性生物污染的场地。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4848地下水质量标准

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HJ25.1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

HJ25.2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

HJ25.3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

HJ25.4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

HJ/T164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166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682污染场地术语

DB11/T656场地环境评价导则

DB11/T783污染场地修复验收技术规范

DB11/T810重金属污染土壤填埋场建设与运行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场地修复总体目标siteremediationoverallobjective

通过技术手段降低污染物的危害,使场地土壤和地下水达到某种环境功能或使用功能的总体要求。

3.2

土壤修复soilremediation

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方法,转化、降解、吸收、转移、固定或阻隔场地土壤中的污染物,将有

毒有害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或使其含量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或降低污染物的溶出性和迁移能力,

1

DB11/T1280—2015

或阻断其暴露途径,满足相应土壤环境功能或使用功能的过程。

3.3

地下水修复groundwaterremediation

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方法,转化、降解、吸收、转移或阻隔场地地下水中的污染物,将有毒有

害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或使其浓度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或阻断其暴露途径,满足相应地下水环境

功能或使用功能的过程。

3.4

修复策略remediationstrategy

以风险管理为核心,将污染造成的健康和生态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场地总体修复思路。

3.5

污染源处理技术sourcetreatmenttechnology

可用于转化、降解、吸收、转移、固定场地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物的各种物理、化学或生物技术,

包括可降低污染物含量或浓度、降低污染物毒性或迁移能力的各种原位或异位处理技术。

3.6

工程控制engineeringcontrol

采用阻隔、堵截、覆盖等工程措施,控制污染物迁移或阻断污染物暴露途径,降低和消除场地污染

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风险。

[HJ682-2014,污染场地术语2.5.11]

3.7

制度控制institutionalcontrol

通过制定和实施各项条例、准则、规章或制度,减少或阻止人群对场地污染物的暴露,从制度上杜

绝和防范场地污染可能带来的风险和危害,从而达到利用管理手段对污染场地的潜在风险进行控制的目

的。

[HJ682-2014,污染场地术语2.5.10]

3.8

潜在可行技术potentialfeasibletechnology

通过修复技术筛选过程,选出潜在的能使目标污染物达到风险可接受水平的技术。

3.9

筛选性试验screeningtesting

在实验室开展的批次试验,以判断潜在可行技术是否适用于特定目标场地。

3.10

2

DB11/T1280—2015

选择性试验selectiontesting

在实验室或现场开展的小试或中试试验,以验证修复技术的实际效果,确定关键工艺参数,估算成

本和周期等。

3.11

适用修复技术presumptiveremedialtechnologies

国内已有污染场地修复应用案例证明可以处理某种污染物的技术。

4工作程序和内容

污染场地修复技术方案编制工作分修复策略选择、修复技术筛选与评估、修复技术方案确定、修复

技术方案报告编制4个阶段,工作程序见图1。

3

DB11/T1280—2015

确认场地条件更新场地概念模型确认场地修复总体目标

第一阶段

确定修复策略

修复策略选择

修复技术筛选

技术是否潜否

排除

在可行?

否可行性试验

是否需要?

是否为适用否

筛选性试验

修复技术?

是是否符合否均未通过

选择性试验排除

要求?

是否符合否

要求?

修复技术综合评估

第二阶段

修复技术筛选与评估

制定技术路线确定工艺参数估算工程量估算费用和周期

修复技术备选方案确定

第三阶段方案比选

修复技术方案确定

第四阶段

修复技术方案报告修复技术方案报告编制

4

DB11/T1280—2015

图1污染场地修复技术方案编制的工作程序

5修复策略选择

5.1原则和工作内容

5.1.1修复策略选择的原则

修复策略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a)应确认场地用地规划、场地开发方式、时间进度安排、是否允许原位修复、修复后土壤的再利

用或处置方式等。

b)应综合考虑场地修复过程中土壤和地下水的整体协调性,近期、中期和长期目标的要求,修复

技术的可行性,以及成本、周期、政府、公众可接受程度等因素。

c)应选择绿色的、可持续的修复策略,使修复行为的净环境效益最大化。

d)可采用污染场地风险评估,作为判断不同修复策略能否达到修复目标的方法。

5.1.2修复策略选择的工作内容

修复策略选择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a)确认场地条件;

b)更新场地概念模型;

c)确认场地修复总体目标;

d)确定修复策略。

5.2确认场地条件

5.2.1核实前期场地环境调查与风险评估中有关目标污染物、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用地规划等相关资

料的有效性,如发现已有资料不能满足修复技术方案编制基础信息要求,应适当补充相关资料,必要时

还应开展补充性场地环境调查、风险评估与模拟预测。

5.2.2现场踏勘场地与周边环境和敏感点现状,关注修复工程的用电、用水、道路等条件,为修复技

术方案的工程施工提供基础信息。

5.3更新场地概念模型

5.3.1应进一步结合场地水文地质条件、污染物的理化参数、空间分布及其潜在迁移途径等因素,对

场地调查和风险评估阶段的场地概念模型进行更新。

5.3.2修复技术方案编制阶段的场地概念模型,应以文字、图、表等方式,概化场地地层分布、地下

水埋深、流向,描述污染物的空间分布特征、迁移过程、迁移途径、污染介质与受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受体的关键暴露途径以及未来建筑物结构特征等。

5.3.3修复技术方案编制过程中,应根据所制订的修复技术方案,不断更新场地概念模型,以评估修

复技术方案的实施效果。

5.4确认场地修复总体目标

5.4.1应根据场地用地规划、修复技术可达性等,明确场地的环境功能或使用功能,进而确认场地修

复总体目标。

5

DB11/T1280—2015

5.4.2对于修复周期较长的场地,总体目标也可分为不同阶段的目标,并明确达到各个阶段目标的时

间要求。

5.5确定修复策略

5.5.1应根据场地条件、场地概念模型、场地修复总体目标,确定场地修复策略。

5.5.2场地修复策略应明确修复方式、修复介质、目标污染物、修复目标值与范围。

5.5.3修复方式可包括污染源处理技术、工程控制和制度控制的任意一种及其组合。

5.5.4修复目标值应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修复技术特点、土壤和地下水的最终去向或利用方式等综合

确定。

6修复技术筛选与评估

6.1目标和工作内容

6.1.1修复技术筛选与评估的目的

根据场地修复策略,通过技术筛选,选出适用于目标场地的潜在可行技术;通过相应的可行性试验

与评估,确定目标场地可行的修复技术。

6.1.2修复技术筛选与评估的工作内容

修复技术筛选与评估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a)修复技术筛选;

b)技术可行性试验;

c)修复技术综合评估。

6.2修复技术筛选

6.2.1根据受污染的介质不同,对土壤和地下水修复技术进行筛选。

6.2.2根据场地修复策略、污染物类型、修复技术类型和具体技术工艺,利用文献调研、应用案例分

析或相关筛选工具,从技术的修复效果、可实施性、成本等方面考虑,筛选出潜在可行的修复技术。相

关筛选工具“修复技术筛选矩阵”可参见附录A。

6.3修复技术可行性试验

6.3.1可行性试验开展的判定原则

6.3.1.1原则上应通过可行性试验判定潜在可行技术是否适用于目标场地。

6.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