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5/T 933-2009 建宁黄花梨 栽培技术规范

DB35/T 933-2009 DB35/T 933-2009 Jianning Huanghuali Cultiva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福建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6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5/T 933-2009
标准类型
福建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09-05-26
实施日期
2009-05-30
发布单位/组织
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福建省农业厅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建宁黄花梨栽培的建园、定植、果园管理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建宁黄花梨的栽培。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建宁县农业局、建宁县质量技术监督局
起草人:
李崇高、林洪龙、林居宁、夏玲、张长和、胡昌贤、代希荣
出版信息:
页数:16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7.080

B31DB35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35/T933-2009

代替DB35/T104.3-2000

建宁黄花梨栽培技术规范

2009-05-26发布2009-05-30实施

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5/T933-2009

前言

《建宁黄花梨综合标准》由四个部分构成。

——第1部分品种

——第2部分育苗技术规范

——第3部分栽培技术规范

——第4部分鲜果

本标准为建宁黄花梨综合标准的第3部分。

本标准修改并代替DB35/T104.3-2000,主要修改如下:“建宁黄花梨标准综合体栽培技术规范”

修改为“建宁黄花梨栽培技术规范”;3.2.1“平地梨园耕作层浅的,建园时需破除硬底层,开具1m

见方深1m以上定植穴,或宽1m,深1m以上的定植沟,并做到表土充分回穴(沟)底。”修改为“平地梨

园耕作层浅的,建园时需破除硬底层,开具1m见方深0.8m以上定植穴,或宽1m,深0.8m以上的定植沟,

并做到表土充分回穴(沟)底。”;3.2.3“a)拦洪沟(隔离沟):山地梨园顶部、底部各开一条深宽

各1m。”修改为“3.2.3.1拦洪沟(隔离沟):较大果园,在果园与林地交界处、果园底部各开一条深

宽各1m的拦洪沟。”;4.3授粉树配置“授粉品种有黄蜜、新世纪、金水2号等”修改为“授粉品种以

翠冠、新世纪、清香等为宜”;5.1.1.1间作套种“每年利用株间行隙及‘四边’地间作套种日本菁、

竹豆、印度豇豆、猪屎豆等纯绿肥作物或大豆、花生等收获、压青两用作物,减少水土流失,并适时收

青开沟压埋”修改为“每年利用株间行隙及‘四边’地间作套种印度豇豆、园叶决明、羽叶决明、猪屎

豆等绿肥作物或大豆、花生等经济作物,减少水土流失,并适时收青开沟压埋”;5.3.3施肥量“a)

幼年树:定植后随着树龄增长施肥量逐年增加,年施肥量每株施氮0.3kg~0.4kg,磷0.15kg~0.2kg,

钾0.2kg~0.28kg,氮、磷、钾搭配比例为:1:0.5:0.7。”修改为“5.3.3.1幼年树:定植后随着树

龄增长施肥量逐年增加,年施肥量每株施氮0.36kg~0.48kg,磷0.15kg~0.2kg,钾0.24kg~0.32kg,

氮、磷、钾搭配比例为:1.2:0.5:0.8。”,“b)结果树:按100kg果施氮0.6kg,磷0.43kg,钾0.62kg

测计,亩产2000kg~3000kg,年株施氮0.31kg~0.46kg,磷0.22kg~0.33kg,钾0.3kg~0.46kg,氮、

磷、钾搭配比例为:1:0.7:1”修改为“5.3.3.2结果树:按100kg果施氮0.7kg,磷0.43kg,钾0.62kg

测计,亩产2000kg~3000kg,年株施氮0.35kg~0.53kg,磷0.22kg~0.33kg,钾0.3kg~0.46kg,氮、

磷、钾搭配比例为:1.2:0.8:1”;5.5.2.2疏果“留果量如每亩产2000kg~3000kg,目标单果重200g

以上的常规园每株留350只~400只果为宜”修改为“留果量如每亩产1500kg~2000kg,目标单果重200g

以上的常规园每株留300只~350只果为宜”;5.7.2主要病虫害种类及防治方法增加了一病一虫(炭疽

病、梨瘿蚊),防治时间及方法中多处进行了修订,如黑星病防治时间及方法(2)“花谢2/3、梢叶旺

长期,4月下旬、5月中旬、6月上旬及9月中旬各喷药防治1次到,药剂可交替选用12.5%特谱唑可湿性粉

剂2000~2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70%代森锰锌600倍等”修改为“花谢2/3、

发病初期,各喷药防治1次到2次,以后根据病害发生情况进行防治。药剂可交替选用10%世高水分散粒

剂3000倍~5000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00~2500倍液等三唑类杀菌剂”;梨锈病防治时间及

方法(2)“开花前喷1次1︰2︰200的波尔多液,花后喷1次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75%百菌清

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修改为“谢花2/3开始喷施1次~2次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2000倍”

等。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于2009年5月26日修订,2009年5月30日实施。

本标准由福建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

I

DB35/T933—2009

本标准起草单位:建宁县农业局、建宁县质量技术监督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崇高、林洪龙、林居宁、夏玲、张长和、胡昌贤、代希荣。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DB35/T104.3-2000。

II

DB35/T933-2009

建宁黄花梨栽培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建宁黄花梨栽培的建园、定植、果园管理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建宁黄花梨的栽培。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

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5569农业植物调运检疫规程

3建园

3.1园地选择

3.1.1气候要求

3.1.1.1年平均气温14℃~16.9℃。

3.1.1.2极端最低气温-15.5℃。

3.1.1.31月份平均气温2.1℃~7.6℃。

3.1.1.4年降雨量1000mm~1800mm。

3.1.1.5年日照时数1700h以上。

3.1.2土壤要求

3.1.2.1土壤类型:红壤、黄壤、紫色土、沙质土等均可。

3.1.2.2土层厚度1m以上。

3.1.2.3土质疏松肥沃,有机质低于2%的要逐年加以改造。

3.1.2.4酸碱度以微算性土壤为宜,pH值5.5~6.5。

3.1.2.5地下水位1m以下。

3.1.3排灌要求

水源充足、清洁、排溉方便。

3.2果园建设

3.2.1果园开垦

3.2.1.1平地梨园耕作层浅的,建园时需破除硬底层,开具1m见方深0.8m以上定植穴,或宽1m,深

0.8m以上的定植沟,并做到表土充分回穴(沟)底。

3.2.1.2江河边砂质地梨园,在定植沟穴内还应渗入部分红、黄土壤等粘性土。

3.2.1.3山地梨园以选择坡度25以下缓坡地的东南面或正南面建园为宜,修筑等高环山水平梯台,台

面宽3m以上,并由外向内反向倾斜,台中开具长、宽、深各1m以上的定植穴或宽、深各1m以上的定

植沟。

3.2.1.4果园划区:每50亩~100亩划一作业区,作业区内每10亩~20亩设一小区。小区以长方形

为宜,平地小区长边与主风方向垂直,山地小区长边与等高级平行。

3.2.2果园道路设置

3.2.2.1干道:贯穿全园并与外界公路相连接,宽5m~6m,坡度不大于1/10,最小转弯半径小于10m。

1

DB35/T933—2009

3.2.2.2支道:与主干道相连接,宽3m~4m,并留有回车场所。

3.2.2.3耕作道:利用区界开设与支道相连接耕作道,宽2m左右。

3.2.3果园排灌系统设施

3.2.3.1拦洪沟(隔离沟):较大果园,在果园与林地交界处、果园底部各开一条深宽各1m的拦洪沟。

3.2.3.2纵向排水沟:每隔100m左右开设一条呈“之”字形深宽各0.6m以上的纵向排水沟或利用自

然纵沟作为纵向排水沟。

3.2.3.3横向排水沟:山地梯田内侧、平地果园每行或隔行开设一条深宽0.3m左右呈竹节状横向排水

沟。

3.2.3.4蓄水池:每50亩左右设置一个30m3以上的大蓄水池,每5亩~10亩设置一个3m3~5m3的

小蓄水池,大小蓄水池通过布设管道相通;并按小蓄水池数量设置堆沤池。无条件的每亩按2m3设置蓄

水池,有条件的果园可采用管灌、滴灌等其它灌溉设施。

3.2.3.5引水设施:每100亩左右建一个抽水站。

3.2.4防护林设置在尽量利用原有自然林的同时,并在干道支道两边及作业区界种植与梨没有共同病

虫害的树种杉木、松木等作为防护林。

4定植

4.1定植时间

落叶后至2月中旬。

4.2定植规格

4.2.1山地梨园常规园株行距为4m×4m,计划密植株行距为2m×4m。

4.2.2平地梨园常规园株行距为4m×(4m~5m)。

4.3授粉树配置

主栽品种与授粉树比例为4:1,并按梅花形配置使授粉树均匀分布于全园,或高接授粉树,授粉

品种以翠冠、新世纪、清香等为宜。

4.4定植技术

4.4.1定植时苗木按大小分划片种植,粗根伤口剪平后,根系沾上泥浆。

4.4.2根系入穴呈向四周自然舒展。

4.4.3苗木要栽直,各株行间要对齐。

4.4.4定植深度以不掩埋嫁接口为限。

4.4.5回土时要边回边踩压实,使根系与土壤紧密接触。

4.4.6定植后以苗木定植点为中心用土做一直径为1m左右树盘,随即在树盘内浇透定根水,并覆盖上

稻草、杂草等覆盖物保持湿度。

5果园管理

5.1土壤管理

5.1.1改良土壤

5.1.1.1间作套种;每年利用株间行隙及“四边”地间作套种印度豇豆、园叶决明、羽叶决明、猪屎

豆等绿肥作物或大豆、花生等经济作物,减少水土流失,并适时收青开沟压埋。

5.1.1.2扩穴改土:幼树期每年秋冬季由内向外在株间或行间定植沟以外范围开深1m、宽0.8m以上

壕沟,或深1m、宽0.8m、长2m以上的对称沟,在表土充分回沟底的基础上,沟中一层肥一层土每株施

入杂草、作物稿秆、猪牛栏肥、土杂肥等有机质肥50kg~75kg,加磷肥1kg或石灰1kg,定植后四年

内将全园定植沟穴以外土壤改造完毕;初果期后每年秋末冬初结合秋冬基肥施用挖深宽各0.6m、长1m

以上条沟,按100kg果100kg肥要求每株深施50kg以上有机质肥料。

2

DB35/T933-2009

5.1.1.3深翻改土:初果期后每年或隔年将秋冬基肥沟以外的土壤,距树干50cm~70cm以内浅耕5cm~

10cm,距树干50cm~70cm以外深翻20cm~30cm。

5.1.1.4中耕除草松土:每年分别于6月下旬除草一次,8月下旬进行中耕一次,中耕深度10cm左右。

5.2水分管理

5.2.1排水:雨季注重清沟排水,做到沟沟相通,雨过园干。

5.2.2防旱:6月底至7月初横向排水沟每隔10m筑一略低于畦台面的土壤使其成竹节状以拦蓄雨水,

利用稻草、杂草等进行全园或树盘覆盖;7月~8月份久旱不雨,有条件的果园应每5天~7天引水灌

溉一次,使土壤保持田间持水量60%左右。

5.3施肥技术

5.3.1施肥要求

随着树龄大小、树势强弱、土壤养分变化及时调整施肥量及元素比例,做到平衡施肥;幼年树以浇

施、撒施为主;结果树以沟施为主,雨季施肥宜浅,旱季施肥宜深;质地粘重土壤可重施,河质土宜

轻施。

5.3.2施肥适期

5.3.2.1幼年树:掌握少量多次,除7月上旬至8月中旬干旱季节外,每30天~45天施肥一次,全

年施肥5次~7次。

5.3.2.2结果树:2月下旬至秋末冬初全年施肥4次,包括花前肥:花前15天~30天施入,以速效氮

肥、磷肥为主,施肥量占全年的10%~15%;花芽分化质变肥(壮果肥):5月下旬至6月上旬施入,以

速效钾肥为主,搭配适量速效氮肥,施肥量占全年的20%~30%;采后肥;采果后8月中、下旬施入,

以速效氮肥为主,搭配适量磷钾肥;秋冬基肥:10月中下旬施入,以速效性有机肥为主,加入适量速

效氮、磷及石灰、施肥量占全年的40%~50%。

5.3.3施肥量

5.3.3.1幼年树:定植后随着树龄增长施肥量逐年增加,年施肥量每株施氮0.36kg~0.48kg,磷

0.15kg~0.2kg,钾0.24kg~0.32kg,氮、磷、钾搭配比例为:1.2:0.5:0.8。其中有机肥应占总施

肥量的50%以上。

5.3.3.2结果树:按100kg果施氮0.7kg,磷0.43kg,钾0.62kg测计,亩产2000kg~3000kg,年株施

氮0.35kg~0.53kg,磷0.22kg~0.33kg,钾0.3kg~0.46kg,氮、磷、钾搭配比例为:1.2:0.8:1.0,

有机肥需占施肥量的50%以上。

5.3.4施肥方法

5.3.4.1浇施:将肥料溶于水均匀浇于根系集中分布范围。

5.3.4.2撒施:结合浅耕将肥料均匀撒入土中。

5.3.4.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