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3330-1991 150t以下履带起重机性能试验方法
GB/T 13330-1991 Test method of performance for crawler crane with lifting capacity up to 150 ton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1991年12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建设部长沙建筑机械研究所
- 起草人:
- 游小平
- 出版信息:
- 页数:35页 | 字数:65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150t以下履带起重机性能试验方法GB/T13330一91
Testmethodofperformanceforcrawlercrane
withliftingcapacityupto150tons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150t以下履带起重机(以下简称“起重机”)的性能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液压、机械式起重机的性能试验
2引用标准
GB6068.3汽车起重机和轮胎起重机试验规范稳定性的确定
3试验准备和条件
3.1起重机应装上设计规定的工作状态时的全部工作装置,各工作装置分别试运转时间不少于3mine
3.2燃油箱内应有1/3至2/3之间的油量。液压油箱的油面应不低于油面指示器规定的刻度。水箱加
满水。
3.3试验场地应坚实平整,需保证履带板不下陷。地面倾斜度不得大于5/1000.
3.4试验时的环境温度为5^-350C,风速应不大于8.3m/s(五级风)。结构应力测试时,风速应不大于
4m/s(三级风)。
3.5起重机的型式、基本参数、技术要求及其他性能指标应符合起重机有关标准的规定。
3.6发动机和(液压)马达的转速必须按设计要求调定到工作转速,其误差不大于1%0
3.7液压系统应按设计要求进行检查,调整压力控制阀的压力。安全溢流阀的控制压力不得大于系统
额定工作压力的n。%,系统额定工作压力不得超过泵的额定压力。
3.8在不影响试验效果的情况下,试验项目可按试验内容和载荷情况穿插或组合进行。
3.9测量仪器、工具
3.9.1试验用的主要仪器和工具见表to
表1主要仪器和工具
仪器或工具名称主要使用目的标准最小刻度
钢卷尺JJG41mm
钢直尺尺寸测量JJG11mm
游标卡尺0.1mm
国家技术监督局1991一12一16批准1992一10一01实施
GB/T13330一91
续表1
仪器或工具名称主要使用目的标准最小刻度
地磅(全磅或部分秤);车轮负荷计JJG15误差为土。.1%
移动式杆秤质量侧量JJG145g
吊磅;拉(压)力传感器参见使用说明书
弹簧秤和踏板踏力计操纵力侧量]ON以下
角度计(带水平仪)角度测量1(0)以下
水银温度计;热电偶温度计(记录仪)温度测量JJG1281℃以下
秒表时间测量规(G)时一20.25以下
压力表调整压力试验1MP.以下
垂直载荷误差士1%
吊重块试验载荷GB6068.1
水平载荷误差士3%
转数累积仪和秒表或转速表转速测量参见使用说明书
万用表测电流电压参见使用说明书
功率表功率测量参见使用说明书
五轮仪行驶性能试验参见使用说明书
声级计噪声测量误差士0.5dB(A)
3.9.2试验前必须对其进行检查和校准,其性能应符合有关规定。
4发动机性能试验
车dl主轴最高转速测试。
4.勺‘额定转速下的额定功率测试。如发动机制造厂已提供发动机的性能试验结果时,此项试验可以不
做0
车,曰油温、水温测试。
4.月马试验结果记入附录A(补充件)表Al.
5质f及主要几何参数测试
5.1质量参数测试
5.1.1测试时,起重机行驶状态的附件应齐全,水、油符合规定,乘员人数按设计规定。每个人的质量可
用65kg沙袋代替。
5.12整机质量
5.1.3分别测量左侧和右侧履带分配质量。
5.1.4测试结果记入表AI
5.2重心测试
5.2.1按图1,图2工况,通过所测提升力和倾斜角,按公式(ll-(3)分别计算起重机重心的纵、横和
高度三个坐标。
659
GB/T13330一91
图2
660
GB/T13330一91
5.2.2起重机应在带基本主臂的工况下,测定主臂在最大、最小及中等幅度时的重心位置。也可在主臂
重心位置确定后,测量必要的几何尺寸,通过计算来确定上述三种幅度时的重心位置,测试结果记入表
A1,
重心纵向坐标:
L'(2P一Gg)·…。..…。..…。.…”··…(1)
月JJJ—一厂—
一乙b月
重心横向坐标:
B(2P,一GO
AB=+··..·.··.···……(2)
2G9
重心高度坐标
L
H.=,一石‘王二PmLm+H,...……。·.…。·。…。··…(3)
Tgw行gs;nw
式中:,IL—重心至回转中心的纵向偏移距离,mm;
△召—重心至回转中心的横向偏移距离,mm;
H。—重心至地面间的垂直距离,mm;
L'—吊磅作用点与支承点间的纵向距离,mm;
G—整机质量,kg;
B—吊磅作用点与支承点间的横向距离,mm;
B,—重心至支承点间的横向距离,mm;
_P,B
万.=代二--
(,g
g-重力加速度.m/s2
必—起重机倾斜角,(。);
Lm—起重机倾斜0角度时吊磅作用点与支承点间的水平距离MM;
H—主动或从动轮中心至地面的垂直距离,MM;
L,—重心至支承点间的纵向距离,mm;
L,=
P—一起重机处于水平状态时图1吊磅处的提升力,kN;
P—起重机处于水平状态时图1一侧履带吊磅处的提升力,kN;
Pm起重机倾斜0角度时图2吊磅处的提升力,kN
注:①公式(1)中的正负号规定:当取正号时,L>髻,
当取负号时,L[<誓
②公式(?j中的正负号规定:当取正号时,B>夸
当取负号时Bc<粤
5.3起重作业有关尺寸测试
a.基本臂长;最长主臂臂长;最长副臂臂长;
b.起重臂的最大和最小仰角;
c.基本臂和最长主臂时的最大起升高度;
d.最长主臂加最长副臂时的最大起升高度。
测试结果记入表A2
5.4主机外形尺寸测试
按图3将测试结果记入表A3e
GB/T13330一91
a机体上部宽(B,);
O悦停机面至操作室顶端距离(H);
C回转中心至转台后端距离(L,);
d.运输状态回转中心至尾部后端最大距离(L,);
e.主臂下铰点水平安装位置(L,);
t主臂下铰点垂直安装位置(H,);
g·A型架高度(H-/H-.);
h.转台后部下端距地高度(厅:);
i.履带长度(L,);
J·履带宽度(B,);
k。最小离地间隙(H,);
两履带总宽(伸/缩)(B'z/Bz);
主、从动轮中心距(L)。
图3
6技术性能参数测试
6.,起重作业性能及参数测试
6.1.1起升速度
6:1.1.1以最高稳定速度起升、下降试验载荷,测量载荷通过2m(副钩为lom)行程所需要的时间,
计算起升、下降速度。
6.,.1.2测试工况:
a.主钩、最大倍率、基本臂、空载;
b.主钩、最大倍率、基本臂、最大额定起重量及相应的工作幅度;
c副钩、最长主臂加最长副臂、空载;
d.副钩、最长主臂加最长副臂、最大额定起重量及相应的工作幅度。
6.1.1.3每种测试工况重复做三次,测试结果记入表A4,
61.2回转速度
6.1.2.1以最高稳定速度左、右回转,测量回转360’所需要的时间.重复做三次,计算平均回转速度,
Gs/T13330一91
测试结果记入表A4.
6,.2.2测试工况:基本臂,最大仰角、空载。
6.1.3变幅时间
6.1.3.1测量起重臂以最高速度在最大工作幅度和最小工作幅度范围内全程起臂、落臂所需要的时
间,重复做三次,取平均值,测试结果记入表4,
6.1.3.2测试工况:基本臂、空载。
6.1.4最低稳定速度
6.1.4.1基本臂起吊最大额定起重量,在相应的工作幅度下操作油门和手柄,使起升、下降达到最低稳
定速度,测量重物匀速起升和下降通过1m距离时所需要的时间,计算起升、下降的最低稳定速度。
6.1.4.2基本臂起吊最大额定起重量,在相应的工作幅度下,操作油门和手柄,使左右回转达到最低稳
定速度,测量匀速向左、向右回转36000寸所需要的时间,计算回转的最低稳定速度
6.1.4.3测试时,每种动作重复做三次,取平均值为最低稳定速度,测试结果记入表A4
6.1.5履带伸缩时间
在基本臂,最小幅度和空载工况下,测量两履带总宽从最小(大)伸(缩)到最大((d,)位置所需要的时
间,重复做三次,取平均值。测试结果记入表A4.
6.2行驶性能及参数测试
6.2.1行驶性能
在平坦坚实的路面上.分别以各档速度行驶,总计行驶距离不少于500m同时作前进、后退不少干
三次,观察无异常现象,方可进行试验。测试结果记入表A5,
6.2.2最高行驶速度
6.2.2.1将基本臂置于正前方,起重臂仰角450-500,空载吊钩位于最大起升高度的一半,起升、回转
制动器均处于制动状态,车辆向前和向后行走达到匀速时,测量通过20m距离所需要的时间,计算最
高行驶速度。
6.2.2.2测试重复做三次,取平均值,测试结果记入表A5
6.2.3加速性能
6.2.3.1用五轮仪测试变速器从最低档(或次低档)起步,连续换档加速直至最高档,达到最高速度的
e0%一100%的加速性能。
6.2-3.2测试应往返各进行三次,取平均值来衡量加速性能。测试结果记入表A6o
6.2.4接地比压
按公式(4)一(6)确定接地比压:
Gglo,
F=X21(4)
A=L,(B,+B',)
L,=L+0.35H,,{::
式中:F—接地比压,MPa;
A—履带接地面积
L,—履带接地长度,mm;
L—主、从动轮中心距,mm
BI3',—左侧和右侧的履带宽度,mm;
H,-履带高度,是按主动轮或从动轮的垂直中心线方向上,接触地面到土履带板七顶面的距离
(见图4),mm
测试结果记入表A7
ca/T13330一91
图4
6.2.5整机制动稳定性
起重机处于行驶状态时,在平整硬质路面的直线跑道上,以高速档行驶,连续制动,观察整机是否有
向前倾翻趋势。重复做三次以上。测试结果记入表A5.
6.2.6停车制动
起重机处于行驶状态时,将基本臂调整到最大仰角,在140^-20“的坚实坡道上制动,观察并记下开
始制动到制停时驱动轮的转动圈数(一般不超过1/6圈),重复做三次以上,测试结果记入表A5,
62.7坡度
起重机处于行驶状态时,将全部履带开至140^-200的坚实坡道上,以低速档检查爬坡、停止、下坡情
况,各分别做三次以上。测试结果记入表ASo
6.2.8最小转弯半径
在平整硬质路面上,起重机以行驶状态,用低速档进行前进和后退的左、右转弯四种测试,各分别做
三次。起重机按最大的转弯角度缓慢行走时,测量履带接地轨迹外侧的回转半径,取其中最大值为最小
转弯半径。测试结果记入表A5,
6.2-9跑偏量
处于行驶状态的起重机,分别以各档速度前进、后退,助跑20m,测量距离50m,测量跑偏量。各分
别做三次,测试结果记入表A8,
6.2.10操作性能
6.2.10.1用弹赞秤、踏板踏力计和钢直尺测量操作手柄和脚踏板的操作力及操作行程。测量点为操纵
手柄的推柄处和脚踏板中央处,测量点的直线位移为行程。测试结果记人表Ago
6-2-10.2测试各操作手柄、踏板、按钮等操作元件配置的合理性、操作动作的协调性。测试结果记入表
A9,
6.2-10.3测试门、窗开启、关闭以及座椅调整的方便性。测试结果记入表Age
7空载试验
了1空载试验的目的是检查各机构的灵活性。
了.2履带伸缩、起升、变幅、回转机构
分别以低速和高速在最大工作范围内进行空载动作,各动作分别做三次,观察有无异常现象;检查
各动作过程中的最大油压或电流。
7.2.1两履带总宽从最小(大)伸(缩)到最大(小)位置。试验结果记入表A10.
7.2.2吊钩和起重臂在起升、下降、变幅到设计规定的极限和中间位置时各制动一次。试验结果记人表
A10,
7.2.3回转机构向左、右回转3600和中间位置时各制动一次。试验结果记入表A10.
7.3吊钩重力下降试验
在基本臂,最小幅度及最大倍率时,松开制动器,吊钩应能从最大起升高度下降到地面,重复做三
次。试验结果记入表Alo.
Gs/T13330一91
颇定载荷试验
额定载荷试验的目的是验证起重机的各机构及安全装置在正常工作载荷下的性能。
额定载荷的试验工况及循环内容见表2,同时检查各动作过程中的最大油压或电流并观察有无异
:.;
常现象。试验结果记入表All,
表2额定载荷试验工况表
序号试验工况一次循环内容
基本臂
重物由地面起升到最大高度(中间制动一次)—下降到
最大额定起重量
1某一高度—在作业区范围内左右回转3600(中间制动1-2
相应的工作幅度
次)—重物下降到地面
吊臂在正侧方
最长主臂
重物起升到离地面200-左右一起臂到最小工作幅度
最长主臂时最大
后再落臂到原位一在作业区范围内左右回转360*(中间各
2额定起重量
制动一次)—起升到最大高度后再下降到地面(中间各制
相应的工作幅度
动一次)
吊臂在正侧方
最长主臂加最长副臂
副臂时最大顺定起重量重物从地面起升到最大高度再下降到地面,起升、下降过
3
相应的工作幅度程中各制动一次
吊臂在正侧方
8.3试验应在保证安全、操作平稳的前提下进行。各工况分别以最低速和最高速各进行三次试验结
果记人表AIL
8.4如起重机两履带距离可调节时,对于额定载荷试验、动载试验和静载试验,在试验前均应将两履带
距离调到最宽的位置。
85重力下降试验
在最长主臂、最小工作幅度条件下,将允许重力下降的最大载荷提升到最大起升高度,松开制动器,
使重物缓慢下降,然后应能利用制动器使其在任意位置上停止并保持不动,重复做三次。试验结果记入
表All.
86带载行驶试验
在基本臂和中等幅度下,将允许带载行驶的额定起重量起升到适当高度,吊臂位于正前方(或正后
方),以最低速前进、后退各巧m,左、右转弯四种试验。重复做三次,试验结果记入表All.
87安全装置测试
测试各种限位装置的安装调整位置是否正确,工作是否正常。测试结果记入表A12.
8.7门力矩限制器
测试力矩限制器的综合精度。每种臂长至少测试三个幅度(最大幅度、中等幅度、最小幅度),其综合
精度按公式((7)计算。测试结果记入表A12,
报警实际起重量一额定起重量
综合精度=义100%······”4·“···”…(7)
额定起重量
式中:报警实际起重量—标准吊重块、吊钩重与吊挂钢丝绳重之和,kN;
额定起重量—按实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SH/T 1763-2008 腈类橡胶 氢化丁腈橡胶(HNBR)中残留不饱和度的测定 碘值法 2008-04-23
- SJ/T 11248-2001 液晶和固态显示器件 第3-1部分:液晶显示(LCD)屏空白详细规范 2002-01-31
- SJ/T 11242.2-2001 信息技术 通用多八位编码字符集(Ⅰ区)汉字64点阵字型 第2部分:黑体 2001-12-28
- GY/T 169-2001 米波调频广播发射机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 2001-04-03
- JB/T 10388-2002 带总线通信功能的智能测控节点产品通用技术条件 2002-12-27
- QC/T 829-2010 柴油车排气后处理装置试验方法 2010-08-16
- SJ/T 2885-2003 电子设备用固定电感器 第1部分:总规范 2003-06-04
- JT/T 177.1-2002 抓斗挖泥船专用设备修理技术要求 第1部分:旋转中心轴、转车轴、传动轴 2002-03-07
- GA 240.23-2003 刑事犯罪信息管理代码 第23部分:不在业代码 2003-05-08
- GA/T 726.1-2007 反恐怖信息管理代码 第1部分:恐怖行为方式代码 2007-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