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7626.10-199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阻尼振荡磁场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10-1998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Testing and measurement techniques—Damped oscillatory magnetic field immunity test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1998年12月
-
2017年12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电力工业部武汉高压研究所
- 起草人:
- 聂定珍、郎维川、张文亮、乌雄、蒋虹
- 出版信息:
- 页数:22页 | 字数:44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GB/T17626.10-1998
前言
本标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EC61000-4-10:1993《电磁兼容第4部分:试验和测量技术第10分
部分阻尼振荡磁场抗扰度试验》本标准规定了电气和电子设备阻尼振荡磁场抗扰度试验的试验等级
和方法等‘
本标准是《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系列国家标准之一该系列标准目前包括以下标准:
C;B/T17626.1-199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抗扰度试验总论
GB/T17626.2-199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GB/T17626.3--199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GB/T17626.4-199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GB/T17626.5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GB/T17626.6--199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
GB/T17626.7199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供电系统及所连设备谐波、谐问波的测量和
测量仪器导则
GB/T17626.8-199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
GB/T17626.9-199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脉冲磁场抗扰度试验
GB/T17626.10-199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阻尼振荡磁场抗扰度试验
GB/T17626.11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抗扰度试验
GB/丁17626.12-199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振荡波抗扰度试验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C、附录D和附录E都是提示的附录L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电磁兼容标准化联合工作组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电力工业部武汉高压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聂定珍、郎维川、张文亮、乌转雄、蒋虹。
GB%T17626.10-1998
IEC前言
1)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是由所有参加国的国家电工委员会(IEC国家委员会)组成的1i界性标准
化组织。其宗旨是促进电气和电子技术领域有关标准化的全部问题的国际一致〕〔为此,除开展其他活动
之外,还出版国际标准,并委托技术委员会制定标准。对制定项目感兴趣的任何IEC国家委员会均可参
加一与IEC有联络的国际组织、政府和非政府机构也可参加这一工作〕IEC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以”按
照两组织间的协商确定的条件密切合作。
2)山于各技术委员会都有来白对相关制定项目感兴趣的所有国家的代表,所以IEC对有关技术内
容作出的正式决定或协议都尽可能地表达国际一致的意见
3)所产生的文件可采用标准、技术报告或导则的形式出版,以推荐的方式供国际卜使用,并在此意
义上为各国家委员会所接受。
4)为了促进国际上的一致,IEC国家委员应尽可能最大限度地把IEC国际标准转化为其国家标准
和地区标准,对相应国家标准或地区标准与IEC国际标准之间的任何分歧均应在标准中清楚地说明。
国际标准IEC61000-4-10是由IEC技术委员会77(电磁兼容)的7711(高频现象)分技术委员会制
定的。
该标准是IEC6100。的第4部分的第10分部分,按照IEC107导则,它具有基础EMC出版物地
位。
本标准文本基于下表中的文件:
DiS.表决报告
77B(CO)9一77B(CO)15
上表中的表决报告中可找到表决通过本标准的全部信息
附录A和附录B是标准的附录
附录C、附录D和附录E仅作参考。
GB/T17626.10-1998
IEC31言
本标准是IEC61000系列标准的一部分,该系列标准构成如下:
第一部分:综述
综合考虑(概述、基本原理)
定义、术语
第二部分:环境
环境的描述
环境的分类
兼容性水平
第三部分:限值
发射限值
抗扰度限值(由于它们不属于产品委员会的责任范围)
第四部分:试验和测量技术
测量技术
试验技术
第五部分:安装和减缓导则
安装导则
减缓方法和装置
第六部分:通用标准
第九部分:其他
每一部分又可分为若干分部分,它们作为国际标准或技术报告出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
阻尼振荡磁场抗扰度试验Gs/T17626.10--1998
idtIEC61000-4-10:1993
Electromagneticcompatibility-
Testingandmeasurementtechniques--
Dampedoscillatorymagneticfieldimmunitytest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在运行条件卜的设备对中压和高压变电所中的阻尼振荡磁场骚扰的抗扰度要求。
对安装在不同地点的设备,木标准的适用性由第3章中所规定的现象确定
本标准不考虑在电缆中或现场设备的其他部件中的容性和感性祸合而引起的骚扰。与此有关的传
导骚扰在其他标准中考虑。
本标准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具有共同性和重复性的基准.以评价件压‘、高压变电所中处于阻尼振荡$A%
场中的电气和电子设备的性能
本标准规定r以下几项:
一推荐的试验等级:
-一试验设备;
一试验布置;
一一试验程序。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义。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
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IEC68-1:1988,环境试验第一部分:总论和导则
3概述
设备所遭受的磁场可能影响设备和系统的可靠运行
当设各遭受与其特定位置和安装条件(例如设备靠近骚扰源)相关的阻尼振荡磁场时,本标准的试
验可检验设备的抗扰度。
阻尼振荡磁场是由隔离刀闸切合高压母线时产生的。
本标准试验主要适用于安装在高压变电所中的电子设备其他可能的应用由有关专业标准化技术
委员会考虑
试验磁场的波形为图2所T的阻尼振荡波形,其特性由6.I.1给出。
有关振荡频率的资料由附录E给出。
国家质皿技术监督局1998一12一14批准1999一12一01实施
Gs/T17626.10-1998
4定义
本标准使用下列定义和术语,并只适用于磁场骚扰方而.这此术语并非全部包括在GR/T4360-
199S叶1。
4门EUTequipmentundertest
受试设备。
4.2感应线圈inductioncoil
具有确定形状和尺寸的导休环.环中流过电流时,在其平面和所包围的空问内产生确定的磁场。
4.3感应线WIN数inductioncoilfactor
尺寸定的感应线圈所产生的磁场强度与相应电流的比值,磁场强度是在没有受试设备的情况下.
在线圈平面中心处所测得的。
4.4浸人法immersionmethod
将磁场施加于EUT的方法即‘将EUT放在感应线圈中部(图1)
4.5邻近法proximitymethod
将磁场施加于以JT的方法,用一个小感应线圈沿EUT的侧面移动,以便探测特别灵敏的部位
4.6接地(参考)平面(GRP)ground(reference)plane(GRP)
一块导电平面,其电位用作公共参考电位。
4.7去祸网络、防逆滤波器decouplingnetwork,backfilter
用于避免与磁场试验以外的设备产生相互影响的电路。
4.8脉冲群burst
一群数量有限的、可加以区分的脉冲或持续时I司有限的振荡。
5试验等级
优先选用的试验等级范围如表1中所示。
磁场强度用Aim表示.1A/.m相当于目由空间的磁感应强度为1.26ttTo
表1阴尼振荡磁场试验等级
等级阻尼振荡磁场强度AW峰值)
一_
一工。
{30
1100
特定
有关试验等级选择的资料在附录C中给出。
有关实际等级的资料在附录D中给出。
试验的持续时间为25。
6试验设备
试验磁场由流人感应线圈中的电流产生.用浸人法将试验磁场施加到受试设备。
应用浸人法试验的例子见图1
试验设备包括电流源(试验发生器),感应线圈和辅助试验仪器
6.飞试验发生t`
ca/T17626.10一1998
试验发生器输出波形应与试验磁场的波形一致,并能为6.2中规定的感应线圈提供所需的电流
发生器容kt的大小应由线圈阻抗而定.线圈电感可在2.5砂4(1m的标准线圈)到几,IH(W6VH,
1mX2.6m的矩形感应线圈,参见6.2)的范围内。
试验发生器的技术参数如下:
一一电流,由所选择的最高试验等级和感应线圈因数(参见6.2.2和附录A)确定。感应线圈因数的
范围在0.87m-'(对台式设备或小型设备试验用的lm标准线圈)到0.66m-'(对立式设备或大型设备
试验用的1mX2.6m矩形感应线圈)之间;
一短路情况卜的可操作性;
一低压输出端与接地端相连(该接地端与实验室的安全接地相连);
—采取预防措施,防止可能注人供电网络或影响试验结果的强骚扰发射
本标准所考虑的电流源,即试验发生器的特性和性能在6.1.1中给出。
6.1-1试验发生器的特性
试验发生器是可重复产生阻尼正弦电流的发生器。其特性如下:
技术参数
振荡频率:0.1MHz士10%和1MHz士10%
衰减率:3个一6个周波后衰减至峰值的50%
重复率:0.1MHz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T/CAB 0248-2023 马铃薯轻简化高效生产技术规程 2023-05-09
- T/CTSS 25-2021 茶园杀虫灯使用技术规程 2021-07-29
- T/SHZSAQS 00228-2023 乳肉兼用牛Mass Array分型验证多基因 聚合效应技术规程 2023-11-27
- T/GXAS 513-2023 毛葡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2023-07-03
- T/FNSCXH 03-2023 绿色食品(A)级 日光温室西红柿栽培技术规程 2023-11-20
- T/NSLFGY 009-2022 暖水山地苹果销售管理规范 2022-09-18
- T/HNBX 126-2021 手指柠檬生产技术规程 2021-12-10
- T/SDFA 039.5-2023 莱芜猪饲养技术规范 第5部分:繁殖母猪饲养管理 2023-10-23
- T/ZNZ 120-2022 杨梅衰弱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 2022-07-08
- T/YCXH 51-2023 横山高粱产品质量标准 2023-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