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 4260-2022 环境与健康监测技术规范

DB32/T 4260-2022 Environmental and Health Monitoring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江苏省地方标准 中文简体 现行 页数:24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2/T 4260-2022
标准类型
江苏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2-05-26
实施日期
2022-06-26
发布单位/组织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适用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环境与健康监测的工作原则、工作流程、技术要求、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本文件适用于生态环境管理过程中,为预防和控制与损害公众健康密切相关的环境化学性因素而开展的环境与健康监测活动。本文件不适用于放射性、电磁辐射、噪声、光、致病微生物、职业暴露等环境污染及突发性环境事故开展的环境与健康监测。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起草人:
张涛、吉贵祥、胡冠九、沈红军、邓爱萍、郭敏、石利利、顾杰、张景明、张蓓蓓、吴雨晴、王湜
出版信息:
页数:24页 | 字数:44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ICS:13.020.99

CCS:Z10DB32

江苏省地方标准

DB32/T4260-2022

环境与健康监测技术规范

Technicalspecificationsforenvironmentandhealthmonitoring

2022-05-26发布2022-06-26实施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32/T4260-2022

目录

前言..................................................................................II

1范围...................................................................................3

2规范性引用文件..........................................................................3

3术语和定义..............................................................................3

4监测原则.................................................................................4

4.1空间一致性........................................................................4

4.2指标匹配性........................................................................4

4.3内容针对性........................................................................4

5工作流程.................................................................................5

6技术要求.................................................................................5

6.1基础资料收集......................................................................5

6.2目标污染物的筛选..................................................................6

6.3污染源监测........................................................................6

6.4环境暴露监测......................................................................6

6.5健康风险评估......................................................................8

6.6人群健康监测......................................................................8

6.7报告编制..........................................................................9

7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9

7.1总体要求..........................................................................9

7.2现场监测质量保证和控制............................................................9

7.3实验室分析质量保证和控制..........................................................10

7.4数据审核.........................................................................10

7.5数据处理与报告编制...............................................................10

附录A(资料性)部分污染物的健康效应.....................................................11

附录B(资料性)报告编制大纲.............................................................18

I

DB32/T4260-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江苏省生态环境厅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涛、吉贵祥、胡冠九、沈红军、邓爱萍、郭敏、石利利、顾杰、张景明、张

蓓蓓、吴雨晴、王湜。

II

DB32/T4260-2022

环境与健康监测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环境与健康监测的工作原则、工作流程、技术要求、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生态环境管理过程中,为预防和控制与损害公众健康密切相关的环境化学性因素而开

展的环境与健康监测活动。

本文件不适用于放射性、电磁辐射、噪声、光、致病微生物、职业暴露等环境污染及突发性环境事

故开展的环境与健康监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5750.2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水样的采集与保存

GB/T8170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GB/T16126生物监测质量保证规范

GB/T16157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

HJ2.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HJ/T20工业固体废物采样制样技术规范

HJ/T55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

HJ91.1污水监测技术规范

HJ/T166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167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HJ168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制订技术导则

HJ194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

HJ/T397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

HJ630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导则

HJ839环境与健康现场调查技术规范横断面调查

HJ875环境污染物人群暴露评估技术指南

HJ1111生态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技术指南总纲

NY/T398农、畜、水产品污染监测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3.1

环境与健康监测environmentandhealthmonitoring

运用化学、生物学、环境流行病学和医学等技术方法对环境有害因素及其健康效应开展的监测活动。

3.2

暴露评估exposureassessment

对个体或群体暴露于环境中化学性因素的暴露量、频率及持续时间进行估计或测量的过程,也包括

对环境中化学性因素的来源、暴露路径、暴露途径、暴露人群数量和特征及不确定性的分析。

[来源:HJ1111—2020,定义3.3]

3.3

人体生物监测humanbiologicalmonitoring

3

DB32/T4260-2022

对目标人群体内的化学污染物负荷水平进行监测,可选择血液、尿液、毛发、指甲等对污染物或其

代谢产物的浓度进行测量。

3.4

健康风险评估healthriskassessment

对人群暴露于环境中化学性因素发生不良作用的可能性进行定性或定量估计的过程。

4监测原则

4.1空间一致性

充分考虑污染源分布和人群活动特点,环境监测范围与人群健康监测范围保持一致。

4.2指标匹配性

环境监测指标与人群健康监测指标相互匹配,选择能够反映相关环境暴露或健康效应的指标,注意

指标的互补性及环境指标和健康指标的匹配性。

4.3内容针对性

针对影响人体健康的目标污染物的来源、可能分布与主要暴露途径,有针对性地设置监测点位和监

测项目开展监测。

4

DB32/T4260-2022

5工作流程

启动监测

基础资料收集

目标污染物筛选确定环境影响范围人群分布

编制现场监测实施方案

污染源监测环境暴露监测人群健康监测

历人人

史排环室土体群

饮壤

资放境内食生疾

料用病

监空空物积物

收测监

气监

集测

确定污染来源及源强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健康影响评价

编制环境与健康监测报告

图1环境与健康监测工作流程

6技术要求

6.1基础资料收集

6.1.1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收集区域内自然资源开采状况、人均收入、人口情况、经济结构、地区生产总值、工农业产值、工

业发展的历史现况与规划等资料。

6.1.2环境资料

收集整理环境统计、污染源普查、历史环境监测数据、排污企业或工业园区的排污许可等资料,了

解区域范围内污染源的类型与数量,可能造成水、土壤、大气污染的物质使用、生产和贮存状况,了解

废气、废水和工业固体废物处理与排放情况以及事故性排放情况。

6.1.3自然条件

收集当地地质、水文和地形地貌以及气象资料,初步获得环境污染物的迁移情况。

5

DB32/T4260-2022

6.1.4敏感目标

确定居民区、学校、医院以及饮用水源保护区等敏感目标的分布。

6.1.5暴露人群

了解环境暴露人群的数量、人口构成、膳食组成、生活方式和行为活动模式等。

6.1.6健康资料

了解当地是否为死因监测点、行为危险因素监测点,是否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初步了解当地居民基

本健康状况。

6.2目标污染物的筛选

在对重点区域内污染源有一定掌握、对环境污染历史和现状进行评估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主要排

污企业排放污染物的种类、公开发表文献涉及的污染物种类、环境质量状况调查监测等方面资料,结合

污染物的健康危害,初步选定可能的目标污染物。部分污染物的健康效应见附录A。目标污染物可以是

一种或多种,不能依据现有资料确定目标污染物的,可适当扩大调查的污染物范围,进行环境介质初步

采样实测后确定。

具体筛选原则如下:

a)优先选择具备监测可行性的污染物;

b)环境中检出率和检出浓度较高的污染物;

c)优先选择健康危害性较高的污染物;

d)现有标准或规范中规定的管控污染物;

e)优先考虑排放量大的污染物;

f)优先选择国内外已公布的优先污染物;

g)优先选择在环境中难降解,易于生物积累和具有环境持久性的污染物。

定期对目标污染物的排放情况、人群暴露状况、健康风险进行评估,在监测过程中及时更新目标污

染物清单。

6.3污染源监测

6.3.1历史资料收集

收集监测范围内重点排污企业的基本情况、原辅材料、产品种类、工艺流程、污染物种类及通过各

种途径的排放量、污染处理设施、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等,收集时段原则上自建成投产日起至调查年,应

重点关注近10年的资料。

6.3.2污染物排放监测

通过分析收集到的监测范围内污染源的基础资料,有针对性地选择可能对环境产生较大影响的污染

源进行现状监测。污染源排放监测可采用现场实测,确定目标污染物进入环境的主要输入途径,定量计

算进入环境的污染负荷通量、时间过程、空间分布。废水、废气和工业固体废物进行采样和监测按HJ

91.1、HJ/T55、GB/T16157、HJ/T397和HJ/T20执行。

6.4环境暴露监测

6.4.1确认暴露途径

根据目标污染物的主要排放形式、赋存的环境介质及与人群接触的形式,确定主要暴露途径,重点

开展相关环境介质监测。主要考虑如下暴露途径:

——经呼吸道吸入:人体通过呼吸吸入受污染的环境空气和室内空气(包括气相和可吸入颗粒物)

而暴露环境污染物;

——经消化道摄入:人体经口摄入受污染的土壤、食物、饮用水或室内积尘而暴露环境污染物。

——经皮肤接触:人体经皮肤接触受污染的土壤、饮用水、室内积尘或空气而暴露环境污染物。

6.4.2确定监测范围

根据重点行业企业周边区域基本情况,重点考虑监测区域固定污染源及工业园区等污染源聚集区废

6

DB32/T4260-2022

气排放对当地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结合重点行业企业的环境防护距离及企业周边人群分布,确定污染

源周边100m~500m为监测范围;如考虑较高的点源对地面浓度的影响时,监测范围也可扩大到污染

源周边500m~3km。

6.4.3环境空气监测

6.4.3.1点位布设

环境空气监测点布设在人群聚集区(居民区、商业区、学校等),在监测范围内将人群聚集区分成

若干个网格,单个网格应不大于0.5km×0.5km(面积大于5km2的区域可适当放宽网格密度),在每

个网格中心或者网格焦点上设置监测点。同时在污染源主导风向和第二主导风向(选择污染最重季节的

主导风向)的下风向的最大落地浓度区内布设1~2个监测点,以捕捉到最大污染特征。有组织和无组织

排放源最大落地点浓度区域范围的确定分别按HJ2.2和HJ/T55执行。环境空气监测点应不少于5个,

如果目标污染物以空气吸入为主,可在人群密集区适当增加监测点位数量。

6.4.3.2样品采集

环境空气样品采集、记录、保存运输和测定以及质量控制方法与措施按HJ194执行。针对不同类

型的污染物,采样具体要求按相关标准执行。

6.4.3.3采样频次

每个监测周期(通常指1年)样品采集应不少于2次(覆盖2个代表性季节,其中1次为污染最重

的季节),每次采集应不少于5天。

6.4.4室内空气监测

6.4.4.1点位布设

在环境空气监测范围内的人群活动区域进行选择和布设,应考虑调查家庭与污染源的方位和距离、

房屋年代等,避免选择新装修1年内的房屋。点位布设在调查家庭人群活动较频繁的房间内(客厅或卧

室),调查家庭数量应不少于15户。

6.4.4.2样品采集

对于多环芳烃、氟化物等污染物样品的采集可采用被动采样法,具体按HJ/T167执行。采样点高

度与人的呼吸带高度一致,相对高度0.5m~1.5m。主动采样法每次采集应不少于5天,被动采样法每

次采集应不少于15天,具体应根据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水平和分析方法的检出限确定。采样在调查家

庭正常生活情况下实施。

6.4.4.3采样频次

每个监测周期样品采集应不少于2次,与环境空气采样同步进行。

6.4.5生活饮用水监测

生活饮用水涉及的家庭及数量应与室内空气采样的家庭保持一致(

定制服务

    关联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