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Y/T 221-2006 有线数字电视系统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

GY/T 221-2006 Technical requirements and measurement methods for cable digital television systems

行业标准-广电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48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Y/T 221-2006
标准类型
行业标准-广电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
发布日期
2006-11-29
实施日期
2007-01-01
发布单位/组织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归口单位
全国广播电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中央电视台等
起草人:
邓向东、龚波 等
出版信息:
页数:48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GY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影电视行业标准

GY/T221—2006

有线数字电视系统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

Specificationsandmethodsofmeasurement

ofdigitalcabletelevisionsystem

2006-11-29发布2007-01-01实施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布

GY/T221—2006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2

4缩略语..............................................................................2

5有线数字电视系统典型结构............................................................3

6TS码流相关的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5

7前端信源部分相关的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9

8SI及EPG相关的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10

9数据广播相关的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11

10CA相关的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12

11SMS相关的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17

12传输子系统相关的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17

13用户终端相关的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19

14网络设备管理相关的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20

15有线数字电视系统的现场主观评价....................................................20

附录A(资料性附录)TS码流测量项目的详细说明.......................................21

附录B(规范性附录)系统测量的抽样要求..............................................24

附录C(资料性附录)系统的冗余可靠性要求............................................25

附录D(资料性附录)CA接口测试.....................................................30

附录E(资料性附录)网络设备管理功能要求............................................36

附录F(规范性附录)ASI接口工作模式的要求..........................................43

参考文献.............................................................................44

I

GY/T221—2006

前言

为了指导和规范有线数字电视系统的设计、建设、验收和运行维护,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由正文和6个附录构成。正文从系统的层面,对有线数字电视系统提出了全面的技术要求,

涉及到输入信源、前端系统设备、网络系统设备、用户终端等,同时也提供了相应的测量方法;附录A

提供了TS码流测量参数的详细说明,以方便对正文第6章的理解和使用;附录B规定了实际测量时的抽样

要求;附录C提出了系统的冗余可靠性要求,供系统设计、建设、运营的有关人员参考;附录D提供了CA

接口测试的详细内容;附录E提出了设备管理功能要求;附录F规定了ASI接口工作模式的要求,以解决

系统互连中的接口问题。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C、附录D、附录E为资料性的附录,附录B、附录F为规范性的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广播电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中央电视台、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络股

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天柏宽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成都康特电子高新科技公司、深圳市同

洲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泰克电子(中国)有限公司、四川长虹集团、

耐格如信(上海)软件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爱迪德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北京安视网信息技术有限公

司、泰德广播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天威视讯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邓向冬、龚波、崔俊生、覃毅力、陈志国、梅剑平、王厚信、刘进明、徐征、

李恒仕、杨志诚、周春生、曹宇、龙德平、陈晓月、常毅、刘奔、耿亮、徐江山。

II

GY/T221—2006

有线数字电视系统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有线数字电视系统的技术要求和相应的测量方法。对于能够确保同样测量不确定度的

任何等效测量方法也可以采用。有争议时,应以本标准为准。

本标准适用于有线数字电视系统的设计、建设、验收和运行维护。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

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3174-1995PAL制电视广播技术规范

GB/T3659-1983电视视频通道测试方法

GB/T7401-1987彩色电视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方法

GB/T14857-1993演播室数字电视编码参数规范

GB/T15943-1995广播声频通道技术指标测量方法

GB/T16463-1996广播节目声音质量主观评价方法和技术指标要求

GB/T17975.1-2000信息技术运动图像及其伴音信息的通用编码第1部分系统

GB/T20030-2005HFC网络设备管理系统规范

GY/T106-1999有线电视广播系统技术规范

GY/T107-1992电视中心播控系统维护规程

GY/T121-1995有线电视系统测量方法

GY/T134-1998数字电视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方法

GY/T155-2000高清晰度电视节目制作及交换用视频参数值

GY/T157-2000演播室高清晰度电视数字视频信号接口

GY/T158-2000演播室数字音频信号接口

GY/T161-2000数字电视附属数据空间内数字音频和辅助数据的传输规范

GY/T165-2000电视中心播控系统数字播出通路技术指标和测量方法

GY/T170-2001有线数字电视广播信道编码与调制规范

GY/Z174-2001数字电视广播业务信息规范

GY/Z175-2001数字电视广播条件接收系统规范

GY/T180-2001HFC网络上行传输物理通道技术规范

GY/T192-2003数字音频设备的满度电平

GY/T198-2003有线数字电视广播QAM调制器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

GY/T201-2004数字电视系统中的数据广播规范

GY/Z203-2004数字电视广播电子节目指南规范

GY/T216-2006数字电视用户管理系统功能要求和接口规范

1

GY/T221—2006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调制误差率modulationerrorratio

标称矢量幅度的平方和与误差矢量幅度的平方和之比,用dB表示。

3.2

按次付费节目payperview

具有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的可单独销售的节目。

3.3

电子指纹electronicprint

由前端控制可在用户接收端屏幕上显示和关闭显示的终端标识信息(如智能卡号),通常用于反盗

版的溯源等。

3.4

电子代币token

存储在智能卡内的虚拟货币,供用户在用户终端进行即时消费。

3.5

产品product

运营商向客户销售的节目或其它服务。

3.6

授权entitle

用户能够使用业务的权利,也指赋予用户使用业务权限的行为。

3.7

业务service

在广播者的控制下,可以按照时间表播出的一系列节目或数据。

3.8

CA安全模块嵌入式用户终端settopboxofCAsecuritymoduleplug-in

简称嵌入式用户终端,其CA解密的功能模块固化在用户终端自身的半导体芯片上。

3.9

透明模式transparentmode

不需要特定授权也可以正常接收加扰业务的工作模式。

3.10

区域禁播regionalban

在逻辑划分的区域中停止某项或多项业务的正常使用。当对某个业务设置了区域禁播后,该逻辑区

域内的用户无论是否拥有该业务的授权都无法使用该业务。

4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标准。

ASIAsynchronousSerialInterface异步串行接口

BATBouquetAssociationTable业务群关联表

CAConditionalAccess条件接收

CASConditionalAccessSystem条件接收系统

CATConditionalAccessTable条件接收表

CRCCyclicRedundancyCheck循环冗余校验

2

GY/T221—2006

CWControlWord控制字

DWDMDenseWavelengthDivisionMultiplexing密集波分复用

ECMEntitlementControlMessage授权控制信息

ECMGEntitlementControlMessageGenerator授权控制信息发生器

EITEventInformationTable事件信息表

EMMEntitlementManagementMessage授权管理信息

EMMGEntitlementManagementMessageGenerator授权管理信息发生器

EPGElectronicProgramGuide电子节目指南

HFCHybridFiberCoaxial光纤同轴电缆混合网

IDIdentifier标识符

IPInternetProtocol互联网协议

IRDIntegratedReceivedDecoder综合接收解码器

MERModulatorErrorRate调制误差率

MPEGMovingPicturesExpertGroup运动图象专家组

MUXMultiplexer复用器

NITNerworkInformationTable网络信息表

NVODNearVideoOnDemand准视频点播

PATProgramAssociationTable节目关联表

PCRProgramClockReference节目时钟参考

PIDPacketIdentifier包标识符

PMTProgramMapTable节目映射表

PPVPayPerView按次付费节目

PSIProgramSpecificInformation节目特定信息

QAMQuadratureAmplitudeModulation正交调幅

RSReed-Solomon里德-所罗门

RSTRunningStatusTable运行状态表

SCSSimulcryptSynchroniser同密同步器

SDHSynchronousDigitalHierarchy同步数字体系

SDTServiceDescriptionTable业务描述表

SIServiceInformation业务信息

SMSSubscriberManagementSystem用户管理系统

TCPTransferControl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

TDTTimeandDateTable时间和日期表

TOTTimeOffsetTable时间偏移表

TSTransportStream传送流

XMLeXtensibleMarkupLanguage可扩展置标语言

5有线数字电视系统典型结构

5.1系统结构概述

有线数字电视系统是基于有线电视网络开展数字电视业务的综合系统,根据系统的功能设计和选

择,其构成有所不同。一个典型的有线数字电视系统由前端信源、SI/PSI生成、数据广播、复用和加扰、

条件接收、用户管理、传输、用户终端和网管等部分构成,典型的结构如图1所示。

在图1中,各模块均为功能实体。一个功能实体可能由一个或者多个物理实体来实现,而一个物理

实体也可能实现一个或者多个功能实体。

3

GY/T221—2006

在实际中,根据系统功能选择的不同,特定的某些有线数字电视系统可能不包括图中的某些部分。

前端网管HFC网管

A

模拟/数字

编码器组

信号源网管子系统

卫星B

卫星信号

接收机组

SDH/DWDM/网络C用户终

HQAM调IJHFC网

IP网络适配器组数字矩阵复用器组加扰器组端子系

D制器组络

其它统

上行通

E

存储播出复用加扰子系统道

前端信源子系统

F

数据广播子系统上行处理上行接收

G

SI/PSI生成

子系统

传输子系统

用户管理条件接收

子系统子系统

图1有线数字电视系统典型结构

系统应当具有一定的冗余备份能力,以便在系统出现故障时能够迅速恢复播出,因此本标准提出了

系统的冗余可靠性建议,参见附录C。

在进行系统测量时,系统测量点、测量频道和用户终端的抽样要求见附录B。

5.2前端信源子系统

前端信源子系统为整个系统提供音视频节目,它包括编码器、卫星接收机、网络适配器、存储播出

等设备,分别对模拟/数字的基带信号、数字卫星信号、SDH/DWDM/IP网络信号以及传输流或文件进行编

码、接收、适配和存储处理,为下一级提供TS码流信号。

其中,存储播出设备对有线电视前端本地播放的数字音视频节目进行存储、管理、调度和播出。典

型的存储播出设备包括视频服务器、节目存储库等。

5.3SI/PSI生成子系统

SI/PSI生成子系统根据有线数字电视节目信息产生各种SI/PSI表,包括生成EPG基本信息等。

对于个性化的EPG扩展信息,用户可根据具体情况通过专门方式传送,本标准不做具体要求。

5.4数据广播子系统

本标准中,数据广播子系统是指对数据广播业务进行管理和播出的系统。此系统通常包括数据广播

服务器等。

数据广播子系统常用于传输文字、图像、音视频片段、数据等多媒体内容。

5.5复用和加扰子系统

复用和加扰子系统按照运营的要求将各类节目和控制信息进行业务组合,完成对各路TS码流的复用

和加扰。该子系统通常包括复用器、加扰器以及负责TS码流分配调度的数字矩阵等设备。

5.6条件接收子系统

条件接收子系统实现数字电视业务的授权管理和接收控制,使被授权的用户可以使用相应业务,而

未经授权的用户不能使用相应业务。

4

GY/T221—2006

条件接收子系统包括前端CA部分和用户终端CA部分。典型的前端CA部分包括ECMG、EMMG、加密单元

等设备,用户终端CA部分包括用户终端的CA模块和智能卡等。

5.7用户管理子系统

用户管理子系统主要是对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进行管理、计费、收费和授权的系统,包括对用户信息、

产品信息、设备信息、授权信息、账务信息等进行记录、处理、维护和管理。它通常与条件接收子系统

联合使用。

5.8传输子系统

传输子系统主要包括:QAM调制器、频道合成器和HFC网络等。该部分按照GY/T170-2001规定的信

道编码和调制方式实现有线数字电视信号从前端到用户终端的传输。

从复用和加扰子系统到QAM调制器可能存在多种传输方式,为了实际使用的灵活和便利,本标准不

作限定。

对于双向的HFC网络,传输子系统还应包括上行部分。在本标准中,主要指采用HFC网络进行上行传

输的系统。

5.9用户终端子系统

用户终端子系统完成对有线数字电视信号的解调、解复用、解密解扰、解码和多种业务的处理,也

可以包括不同的交互和上行传输等功能。

5.10网管子系统

网管子系统包括前端网络设备管理和HFC网络设备管理两部分。它们分别对前端设备和HFC网络设备

进行管理和调度;能实时监控设备的运行状态、运行参数,实现配置参数等;并且在出现故障时,能迅

速进行诊断、定位和调度,在较短时间内使系统恢复正常工作。

本标准提出了网管功能的一些建议,参见附录E。

6TS码流相关的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

鉴于MPEG-2TS码流在数字电视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本章对系统中TS码流的标准符合性、测

量参数及要求和测量方法进行了规定。

对系统中采用ASI接口的,其ASI接口工作模式的有关要求见附录F。

6.1TS码流的标准符合性

TS码流应符合GB/T17975.1-2000的所有规定。

TS码流中的PSI表(PAT、PMT、NIT、CAT)的语法应符合GB/T17975.1-2000的规定,TS码流中的PSI

表的语义应与网络中实际传输的数字电视TS码流一致。

TS码流中的SI表应符合GY/T174-2001的相关规定,TS码流中SI表的语义应与网络中实际传输的数

字电视TS码流一致。

6.2TS码流的测量项目和要求

本条用列表的方式给出用于TS码流的测量项目。

按照测量的目的和重要程度,共分为三个等级,分别由表1、表2、表3给出,所有测量项目均以分

析报错的形式给出,表1、表2、表3中判断条件为“或”逻辑,即满足多项判断条件中的一项就可判断

为出现错误。

为方便理解和使用,关于这些项目的更详细信息参见本标准的附录A。

6.2.1第一优先级测量项目和判断条件

第一优先级测量项目和判断条件见表1。本级测量项目的结果中不出现错误是TS码流被正确解码的

前提和条件。本级测量项目用于TS码流的基本监测。

其中,如果出现1.1指出的错误,则其他项目的测量结果无效。

5

GY/T221—2006

表1第一优先级测量项目和判断条件

序号测量项目判断条件

1.1TS同步丢失两个或两个以上传输包连续出现同步字节错误。

1.2同步字节错误同步字节不等于0x47。

PID=0x0000的TS包出现下列情况之一:

a)table_id=0x00的section出现间隔超过0.5s;

1.3PAT错误

b)出现table_id不是0x00的section;

c)scrambling_control_field不是00。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

a)TS包顺序错误;

1.4连续计数错误

b)同一个TS包连续出现两次以上;

c)TS包丢失。

由PAT表program_map_PID指示PID的TS包出现下列情况之一:

a)table_id=0x02的section出现间隔超过0.5s;

1.5PMT错误

b)在包含section(table_id=0x02)的TS包中,scrambling_control_field不等于

00。

1.6PID错误所指的PID没有在用户指定的时间间隔内出现。

6.2.2第二优先级测量项目和判断条件

第二优先级测量项目和判断条件见表2。本级测量项目可用于连续或周期性的监测。

表2第二优先级测量项目和判断条件

序号测量项目判断条件

2.1传输错误TS包头中的传输错误指示为“1”。

2.2CRC错误在CAT,PAT,PMT,NIT,EIT,BAT,SDT和TOT表中出现CRC错误。

2.3.aPCR间隔错误两个连续PCR值之间的时间间隔大于40ms。

两个连续PCR的差值(PCRi+1-PCRi)不在0~100ms的范围内,并且没有设置不连续指示

2.3.bPCR不连续错误

(discontinuity_indicator=0)。

2.4PCR精确度错误所选节目的PCR精确度超出±500ns。

2.5PTS错误PTS重复周期大于700ms。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

a)在TS码流中有transport_scrambling_control不等于00的TS包,但是没有出现

2.6CAT错误

table_id=0x01(即CAT)的section;

b)在PID为0x0001的TS包中,出现table_id不是0x01的section。

6.2.3第三优先级测量项目和判断条件

第三优先级测量项目和判断条件见表3。本级测量项目用于与应用相关的监测。

6

GY/T221—2006

表3第三优先级测量项目和判断条件

序号测量项目判断条件

PID为0x0010的TS包出现下列情况之一:

a)出现table_id不为0x40,0x41或0x72的section;

当前NIT错误

3.1.ab)超过10s没有出现table_id=0x40或0x41(即当前NIT)的section;

c)两个table_id=0x40(当前NIT)的section的间隔小于一个规定值(25ms

或更短)。

PID=0x0010的包中,具有相同section_number和table_id=0x41(其他NIT)的

3.1.b其他NIT错误

section出现的时间间隔大于一个规定值(10s或更长)。

SI表的重复间隔超出规定值,具体如下:

a)若存在NIT表,NIT的任意section(包括其他NIT)重复间隔超过10s;

b)若存在BAT表,BAT的任意section重复间隔超过10s;

c)当前TS的SDT中任意section重复间隔超过2s;

d)若存在其他TS的SDT表,其任意section重复间隔超过10s;

e)当前TS中EITP/F的任意section重复间隔超过2s;

3.2SI间隔错误

f)若存在其他TS的EITP/F表,其任意section重复间隔超过10s;

g)若存在包含近8天当前和其他TS流ScheduleTable的EIT表,其任意section

重复间隔超过10s;

h)若存在包含8天以后当前和其他TS流ScheduleTable的EIT表,其任意

section重复间隔超过30s;

i)TDT和TOT的重复间隔超过30s。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

a)TB_buffering_error

传输缓冲器(TBn)上溢。

b)TBsys_buffering_error

系统信息传输缓冲器(Tbsys)上溢。

c)MB_buffering_error

复用缓冲器(MBn)上溢,或如果使用vbv_delay方式时出现复用缓冲器(MBn)

的下溢。

3.3缓冲器错误

d)EB_buffering_error

基本流缓冲器(EBn)上溢,或如果使用leak方式时出现基本流缓冲器(EBn)

下溢,尽管low_delay_flag和DSM_trich_mode_flag设置为0。如果使用

vbv_delay方式,基本流缓冲器下溢(EBn)

e)B_buffering_error

主缓冲器(Bn)上溢或下溢。

f)Bsys_buffering_error

PSI输入缓冲器(Bsys)上溢。

在0.5s内出现了未被PMT或CAT引用定义的PID(不包括PMT_PID、值为0x00到

3.4未引用PID错误0x1F的PID,或是用户定义的私有数据流的PID)。测量的过渡状态限定为0.5s,

处于过渡状态时不引发错误指示。

对于PID=0x0011的TS包出现下列情况之一:

a)超过2s没有出现table_id=0x42(当前TS的SDT)的section;

3.5.a当前SDT错误b)出现了table_id不是0x42、0x46、0x4A或0x72的section;

c)任意两个table_id为0x42(当前SDT)的section的间隔小于规定值(25ms

或更小)。

7

GY/T221—2006

表3第三优先级测量项目和判断条件(续)

序号测量项目判断条件

在PID=0x0011的TS包中,如果table_id=0x46(SDT,其他TS)且具有相同

3.5.b其它SDT错误

section_number的section之间的间隔大于规定值(10s或更长)

对于PID=0x0012的TS包出现下列情况之一:

a)超过2s没有出现table_id=0x4E、section_number=0x0(EIT-P实际TS)的

section0;

b)超过2s没有出现table_id=0x4E、section_number=0x1(EIT-F实际TS)的

3.6.a当前EIT错误

section1;

c)出现table_id不是0x4E至0x6F,或0x72的section;

d)两个table_id均为0x4E(EIT-P/F,实际TS)的section的间隔小于规定值

(25ms或更小)。

对于PID=0x0012的TS包出现下列情况之一:

a)table_id=0x4F、section_number=0(EIT-P,其他TS)的section出现的间

3.6.b其它EIT错误隔超过规定值(10s或更长);

b)table_id=0x4F、section_number=1(EIT-F,其他TS)的section出现的间

隔超过规定值(10s或更长)。

如果EITP/F子表中某一section(“0”或“1”)出现,而另一个section没有出

3.6.cEIT_P/F错误

对于PID=0x0013的TS包出现下列情况之一:

3.7RST错误a)出现table_id不是0x71或0x72的section;

b)任意两个table_id=0x71(RST)的section间隔小于规定值(25ms或更小)。

对于PID=0x0014的TS包出现下列情况之一:

a)table_id=0x70(TDT)的section超过30s没有出现;

3.8TDT错误

b)出现了不是0x70,0x72(ST)或是0x73(TOT)的section;

c)table_id=0x70(TDT)的section的间隔小于规定值(25ms或更小)。

在1s内,出现下列情况之一:

a)传输缓冲器(TBn)至少出现一次非空;

3.9缓冲器空错误

b)用于系统信息的传输缓冲器(TBsys)至少出现一次非空;

c)如果使用leak方式,复用缓冲器(MBn)至少出现一次非空。

经过TSTD缓冲器的数据延时(非静止图像)超过1s,或静止图像视频数据延时超

3.10数据延时错误

过60s

6.3TS码流测量方法

6.3.1主要测量仪器

选用的码流分析仪应能够准确地按照表1、表2、表3中第三列的判断条件报告出表1、表2、表3第二

列中测量项目指出的各项错误。

6.3.2测量点

根据测量目的,一般应在图1中的A、B、C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