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3924-1992 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检验规范

GB/T 13924-1992 Inspection code for accuracy of involute cylindrical gears

国家标准 中文简体 被代替 已被新标准代替,建议下载标准 GB/T 13924-2008 | 页数:59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13924-1992
相关服务
标准类型
国家标准
标准状态
被代替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1992-12-10
实施日期
1993-10-01
发布单位/组织
国家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机械电子工业部郑州机械研究所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机械电子工业部成都工具研究所、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起草人:
黄潼年、唐启昌、张乃君、柏永新、苏桂兰、谢时骅、杨春发、于秋思、商向东、张伟、刘振福、蔡康洪
出版信息:
页数:59页 | 字数:112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621-833.6

U1D1C7萄黔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3924-92

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

检验规范

Inspectioncodeforaccuracy

ofinvolutecylindricalgears

1992门2一10发布1993门0一01实施

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

目次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

2引用标准··································,’·”··············“·····”·········‘·”···”···“······……(1)

3符号代号···············“·““········”“·“················……’’!·”·”·“·“···········“··…(1)

4单面啮合综合误差的检验····”··“……“··”·“··””·······”·”·”·”·····“·”·”·”··········一‘(2)

5双面啮合综合误差的检验········”·”··“····”·”…”·”···························,·……(5)

6齿距误差的检验“·“·········“·“·······”·······“········“···················“··…(8)

7齿圈径向跳动的检验····““········””··“··”·”·“···········”········”··“‘····“·“·········“…(17)

8公法线长度变动的检验···“·“·”··”····““·······”,···”·····“··“·”··””····…·…”···,····……(18)

9齿形误差的检验”·”·”·“·“···”·”·”·····“·········”···”···”·”·”·”··...“·····,···一·(19)

1。基节偏差的检验···········”·“·“·”············”··”·“·“·······················,···”····“……(23)

11齿向误差的检验·······“········”·”······”····”·“··“············”·”·”·“·“·“··············””·(25)

12接触线误差的检验“一(27)

13轴向齿距偏差的检验··”··“·····”··““··“······”····“·“·”···········”··”·”·”···...···……(29)

14螺旋线波度误差的检验“····”·”·········””·”·”···“·“····”·”·”·”····““····“···*.·”一(33)

15齿厚的检验”一,’’“·”·”·“·“····...”·”,“·”一(36)

16整体误差的检验一·(42)

17齿轮副单啮综合误差的检验“··········‘““······”········“·“·“················”···”·”,·…·…(49)

18齿轮副接触斑点的检验·:····“······””·“···············”·”···············”·”·…·…(51)

19齿轮副侧隙的检验·····”·…,’’”·”··········”·”·······“················””·“············……(53)

附录A测量仪器示值误差及示值变动性的确定(补充件)(56)

附录B测量时被测齿轮定位精度的确定(补充件)············‘··‘·,,,,,,”·“”····,·······,“·一·(56)

附录C不同传感方向测量时误差值的换算(补充件)”,“··“······“··,,········“··”·”··“·…(5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渐开线回柱齿轮精度

GB/T13924一92

检验规范

Inspectioncodeforaccuracy

ofinvolutecylindricalgears

1主面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GB10095-88《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中规定的切向综合误差、一齿切向综合误差、

径向综合误差、‘齿径向综合误差、齿距累积误差、K个齿距累积误差、齿圈径向跳动、公法线长度变

动、齿形误差、齿距偏差、基节偏差、齿向误差、接触线误差、轴向齿距偏差、螺旋线波度误差、齿厚偏差、

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齿轮副的切向综合误差、齿轮副的一齿切向综合误差、齿轮副的接触斑点等20项

误差和齿轮副的侧隙的检验规范,并对齿厚偏差的其它代用误差项目:基本齿廓位移、量柱测量距(M

值)偏差和双啮中心距偏差规定了检验规范。

本标准适用于平行轴传动的渐开线圆柱齿轮及其齿轮副,其法向模数,。大于或等于1mm。基本齿

廓按GB1356Q渐开线圆柱齿轮基本齿廓》的规定。

2引用标准

GB10095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

GB2821齿轮几何要素代号

GB3374齿轮基本名词术语

GB1356渐开线圆柱齿轮基本齿廓

JJG1001常用计量名词术语及定义

JJG1010长度计量名词术语及定义

JB3887渐开线直齿圆柱测量齿轮

ZBJ42006测量蜗杆

符号代号

L。齿顶点展开长度(齿顶点曲率半径),mm

L,齿根点展开长度(齿根点曲率半径),mm

L.,齿顶点至齿根点展开长度(齿顶点与齿根点曲率半径之差),mm

人齿顶点展开角,<0)

Of齿根点展开角,(0)

O.f齿顶点至齿根点展开角,(。)

测量时齿轮的安装偏心量,lam

OT0测量蜗杆啮合线误差,Jim

AU.测量蜗杆轴向窜动量,rpm

国家技术监任局1992-12一10批准1993一10一01实施

I

Gs/T13924一92

2。测量蜗杆头数

a材料线膨胀系数,lo-州℃

t温度,℃

量柱中心点的端面压力角,(。)

注:①下角标。表示标准元件(标准齿轮、标准蜗杆、标准样板、量块)、测量元件(测量齿轮、滋量蜗杆、测头)和测量

仪的参数。

②下角标1表示使用时与被测齿轮配对啮合的齿轮的参数.

③本规范所列各公式对直齿轮斜齿轮均适用。对于直齿轮式中,o=m,=m;ao=a,=a;X.=X,=X谓二

Re=o

单面啮合综合误差的检验

单面啮合(简称单啮)综合误差的检验包括切向综合误差△F'和一齿切向综合误差△f;的检验。

4-,测A方法和测f仪器

单啮综合误差的测量方法有啮合法和坐标法。

啮合法的测量仪器有齿轮单面啮合检查仪和齿轮单面啮合整体误差测量仪等。

坐标法的测量仪器有万能齿轮测量机等。

4门.,啮合法测量原理

啮合法测量原理参见图1,以被测齿轮回转轴线为基准,使被测齿轮2与测量齿轮1(或测量齿条、

测量蜗杆等)作单面啮合传动,将此传动与标准传动发生装置3产生的标准传动相比较.并通过误差处

理系统4连续测量出被测齿轮实际回转角与理论回转角的差值,由同步记录器5将其记录成切向综合

误差曲线(图2),在该曲线上按误差定义取出△尸,和△-f。

图1啮合法测量原理图

1-测量齿轮;2一被测齿轮;3一标准传动发生装置;

4一误差处理系统;5一同步记录器

AF'.和△尹也可用啮合法测整体误差的方法测得,其测量原理见16.1.1,

4门2坐标法测量原理

按16.1.2所述原理,测出截面整体误差曲线或全齿宽整体误差曲线,在该曲线上按误差定义取出

AF'.和△尹。

4.2测皿

整体误差法测量见16.2,

4.2.,测量温度

见表15.

4.2.2测量仪器的检定

仪器应按检定规程或其它有关技术文件的规定进行检定,经法定部门检定合格方准使用。

GB/T13924一92

4.2.3测量元件的选择

啮合法的测量元件可以是测量齿轮或测量蜗杆。

测量元件的法向模数二。、法向压力角a。应与被测齿轮一致,其齿形工作部分的齿高应能保证被测

齿轮齿形工作部分全被测到。

测量齿轮的精度应符合JB3887的规定;测量蜗杆的精度应符合zBJ42006的规定。

4.2.4测量仪器的校准

测量5级和高于5级精度的齿轮时,测量前必须用经法定部门检定的标准齿轮对仪器(包括测量元

件)进行校准。标准齿轮的检定误差不应大于被测齿轮对应误差项目公差的五分之一。

4.2.5测量基准的确定

见附录B(补充件)。

4.2.6测量位置的确定

应分别对左、右侧齿面整周的每个齿进行测量。被测齿高应大于或等于图样规定的工作齿高。

测量元件为测量蜗杆时,对于齿宽小于或等于160mm的直齿轮允许只测齿宽中部截面切向综合

误差曲线;对于齿宽大于160mm的直齿轮应至少分别测量上、中、下三个截面的截面切向综合误差曲

线,上下截面各距端面约百分之十五齿宽;对于斜齿轮应测量至少由五个截面的截面切向综合误差曲线

组成的全齿宽切向综合误差曲线,截面间距应大致相等,上下截面各距端面约百分之十五齿宽。

单侧齿面工作的齿轮只测工作侧齿面。

4.2.7测量的不确定度

切向综合误差的测量不确定度UP.和一齿切向综合误差的测量不确定度Uf,不应大于被测齿轮

对应误差项目公差的三分之一。测量5级和高于5级精度的齿轮时,允许不大于二分之一,但此时应以

五次以上重复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

当不能确定测量不确定度能否满足上述要求时,应进行测量不确定度的计算。

4.2.7.1切向综合误差测量不确定度UF',的计算

UF';(pm)按下式计算:

OF一丫召十醚十粥+司……(:)

式中:8,—仪器测量切向综合误差时的示值误差见〔附录A(补充件),也允许按仪器检定规程确

定〕,ram;

82-测量元件制造误差引起的测量误差,PM;

△T,

测量元件为测量蜗杆时,(2)

cos床osa

测量元件为测量齿轮时,82=AF'。(3)

式中:OF'oi测量齿轮的切向综合误差,pm;

8,—被测齿轮测量时的安装偏心引起的测量误差,MM;

co2sea,(4)

84测量元件定位误差引起的测量误差,pm;

测量元件为测量齿轮时,84一cso2e,a,(5)

测量元件为测量蜗杆时,;;一'J8<,+&}(6)

式中:S4,测量蜗杆安装偏心引起的测量误差,pm;

‘一2eosin臀)tga··········”··············一·(7)

4S1测量蜗杆端面圆跳动引起的测量误差,Sm;

GB/T13924一92

8=AU,sin(180二(8)

Z

公式(7)和(8)中当掣>。。。时,取婴一900,

止JO止‘。

若式2中的△T。是在测量前用标准齿轮校准测量蜗杆测得的,即8;已包括在8}中,则

0,

7.2一齿切向综合误差测量不确定度U1,的计算

Ufi如m)按下式计算:

U}',二'/8;+8i+8;+8;+85……,·.·...……,,……(9)

式中:8—仪器测量一齿切向综合误差时的示值误差见〔附录A(补充件),也允许按仪器检定规程确

定〕,maj;

8}测量元件制造误差引起的测量误差,fm;

△T.

测量元件为测量蜗杆时,(10

cos)9cosa,

测量元件为测量齿轮时,几=△厂01(11

式中:ofio-测量齿轮的一齿切向综合误差,Wm,

8,温度误差引起的测量误差,Am;

P,(a(t一20)一。o(to一20))·1000

(12)

cosa,

8,—被测齿轮测量时的安装偏心引起的测量误差,km;

2esin(187.00)

cosa,

a,测量元件定位误差引起的测量误差,km,

2eosin(21)

测量元件为测量齿轮时,8=

Cosa,

测量元件为测量蜗杆时,S。按公式((6),(7).(8)计算。

4.3测量结果处理

AF'和△f.应在切向综合误差曲线上取值。对直齿轮允许在截面切向综合误差曲线上取值对于

斜齿轮允许在由截面切向综合误差曲线组成的全齿宽切向综合误差曲线的外轮廓线上取值。

切向综合误差曲线(包括截面切向综合误差曲线和全齿宽切向综合误差的外轮廓线)图2(a),图2

(b)的X坐标代表被测齿轮的回转角,Y坐标代表被测齿轮的回转角误差。

切向综合误差曲线〔图2(a),图2(b))沿X坐标3600范围内,Y坐标的最大变化量为OF';沿X坐

标3z600范围内,:坐标的最大变化量为△f;e

OF.和△尸应‘在被测齿轮分度圆切线方向计值(mm),沿其他方向测量时应对测得值进行换算,见

附录C(补充件)

以在4.2.6规定的各测量位置中测得的最大误差作为测量结果。

GB/T13924一92

图2OF,和△f,取值示意图

双面啮合综合误差的检验

双面啮合(简称双啮)综合误差的检验包括径向综合误差△F";和一齿径向综合误差△f',的检验。

5.1测19方法和测量仪器

双啮综合误差的测量方法有直接法和间接法。

直接法的测量仪器有齿轮双面啮合检查仪等。

间接法的测量仪器有齿轮单面啮合检查仪等。

5.1.1直接法测量原理

直接法测量原理参见图3。以被测齿轮回转轴线为基准,用径向拉力弹簧5,使被测齿轮1与测量齿

轮2作无侧隙的双面啮合传动,被测齿轮的双啮误差转化为双啮中心距的连续变动通过测量滑架3和

测微装置4反映出来,将这种变动按被测齿轮回转一周((3600)排列,记录成径向综合误差曲线(图5),在

该曲线上按误差定义取出△F";和△f',.

图3双啮法测量原理图

1一被测齿轮;2-测量齿轮;3-测量滑架;4-测微装置;5-径向拉力弹簧

5.1.2间接法测量原理

按4.1.1和4.1.2所述的测量原理先测出被测齿轮左右齿面的切向综合误差曲线,并使其按啮合

时的相对角坐标位置排列,组成双向综合误差曲线图〔4(a)),两条切向综合误差曲线间的间距变化曲

线图〔4(b)〕即为径向综合误差曲线,在该曲线上按误差定义取出AF";和△fl,(取值方法见5.3.1).

GB/T13924一92

氛十

刀(。)

e

图4间接法测量原理图

5,2测量

间接法测量见4.2。

52,测量仪器的检定

仪器应按检定规程或其它有关技术文件的规定进行检定,经法定部门检定合格方准使用。

5.2.2测量元件的选择

测量元件为测量齿轮。测量齿轮的法向模数二。和法向压力角na应与被测齿轮一致。

测量齿轮齿厚的确定和齿高的确定,应保证被测齿轮的工作齿高全被测到且齿顶齿根无干涉。

测量齿轮的齿宽应大于被测齿轮的齿宽。

测量齿轮的精度和参数应符合JB3887的规定.

5.2.3测量基准的确定

见附录B(补充件)。

5.2.4测量位置的确定

径向综合误差应在齿高工作范围内对所有齿的全齿宽进行测量。

5.2.5测量的不确定度

径向综合误差的测量不确定度UF".和一齿径向综合误差的测量不确定度Uf"不应大于被测齿轮

对应误差项目公差的三分之一。

当不能确定测量不确定度是否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进行测量不确定度的计算。

5.2.5.,径向综合误差测量不确定度21F",的计算:

OF",(pm)按下式计算:

UP,=V召+那+鹤+召+鳄+此····,·················”·(15

式中:S,—仪器的示值变动性见〔附录A(补充件),也允许按仪器检定规程确定〕>pm;

S0—被测齿轮中截面与传感器在被测齿轮轴向位置不一致引起的测量误差,mm;

Sz一206HAB

式中:H—被测齿轮中截面与传感器在被测齿轮轴线方向的距离,mm;

△夕—当测量滑架移动时,在两齿轮轴线所组成的平面内的摆角差,(")0

S,—传感器的示值误差,1=;

84-测量齿轮制造误差引起的测量误差,(am;

S,=0F气。·············“·”········.,···一(17)

Gs/T13924一92

式中:A.,o-测量齿轮的径向综合误差,pm,

a,测量齿轮的安装偏心引起的测量误差,pm;

S5=2e.

Ss—被测齿轮测量时安装偏心引起的测量误差,jam,

S,=2e

5.2一齿径向综合误差的测量不确定度Uf,的计算

U',(jam)按下式计算:

以尸,=V召十鹉+召+司+帐+此··················……(20

式中:S,—仪器的示值变动性见〔附录A(补充件),也允许按仪器检定规程确定〕,jam;

8,—被测齿轮中截面与传感器在被测齿轮轴向位置的不一致引起的测量误差,jam;

S:的计算式见式(16);

83—传感器的示值误差,jam;

S,测量齿轮制造误差引起的测量误差,pm;

5,=A几

式中:Al,..测量齿轮的一齿径向综合误差,jam,

8,测量齿轮的安装偏心。。引起的测量误差,pm;

Ss一2eosin臀)··········,············…·…(22

氏—被测齿轮测量时的安装偏心e引起的测量误差,AM.

。。一2esin臀)·····················…·…(23

5︹月

︺测量结果的处理

OF".和△只应从径向综合误差曲线上取值。对8级和低于8级精度的齿轮允许直接用指示表读

a

5.八1口1误差曲线取值

径向综合误差曲线的X坐标代表被测齿轮的回转角,Y坐标代表双啮径向误差(图5),

x飞0;

图5径向综合误差曲线

径向综合误差曲线在X坐标3600范围内,:坐标的最大变化量为OF";;在X坐标瞥范围内,:坐

标的最大变化量为of';

OF";和Af'.应在被测齿轮和测量齿轮的中心距方向(被测齿轮双侧齿面的径向)计值mk)(,以其

他方向测量时,应对测得值进行换算,见附录C(补充件)。

5.3.2指示表读数

双面啮合测量时,被测齿轮旋转一周内指示表示值最大变化量为△F";;被测齿轮转动一个齿距角

Gs/T13924一92

内,指示表示值的最大变化量为△fli.

6齿距误差的检验

齿距误差的检验包括齿距偏差△几.、齿距累积误差AF,和K个齿距累积误差OF,t的检验。

6.1测量方法和测里仪器

齿距误差的测量方法有相对法和绝对法。

相对法的测量仪器有万能测齿仪、半自动齿距仪、上置式齿距仪和旁置式齿距仪等。

绝对法的测量仪器有单面啮合整体误差测量仪、万能齿轮测量机等,也可在三坐标测量机、分度头

和万能工具显微镜等仪器上测量.

6.千门相对法测量原理

相对法测量原理参见图s。以被测齿轮回转轴线为基准(也可用齿顶圆代替),采用双测头2,4,以被

测齿轮1上任一齿距或跨几个齿的齿距作为相对标准,通过传感器3依次测量各齿距或跨齿距的相对

差值,按误差定义进行数据处理(见6.3.1),求得△F0凡4和△几.。

图6相对法测量原理

1-被测齿轮;2-测微测头;3一传感器;4一定位测头

6.1.2绝对法测量原理

绝对法又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

直接法测量原理参见图7。以被测齿轮回转轴线为基准,用标准圆分度装置2(如圆光栅、分度盘

等)对被测齿轮1分度,由测头4和传感器3测出齿距偏差。也可用测头4和传感器3定位,由标准圆分

度装置测出实际齿距角,并将其与公称齿距角比较,其差值即为齿距偏差。按误差定义对测得值进行处

理,求得△FAF,y和△几。

图7绝对法测量原理图

1-被测齿轮;2一标准国分度装置;3一传感器;4-侧头

GB/T13924一92

间接法按16.1.1和16.1.2所述的测量原理先测出齿轮截面整体误差曲线,在该曲线上按误差定

义取出△Fp,OFp,0九。

6.2测f

间接法测量见16.2,

6.2.1测量温度

见表1,

表1齿距误差的测量温度C‘

被测齿轮测量室温度被测齿轮与测量仪器(或测量元件)的温差

精度等级相对法绝对法相对法绝对法

3^-520士220士3蕊2镇3

6-720士320士5(3镇4

〕820士520士8(4蕊5

6.2.2测量仪器的检定

仪器应按检定规程或其它有关技术文件的规定进行检定,经法定部门检定合格方准使用。

6.2.3测头的选择和调整

在保证不发生干涉和碰撞的情况下,宜选择直径较大的测头。

相对法测量时,两个测头应位于齿轮的同一圆周上。

6.2.4测量基准的确定

见附录B(补充件)。

6.2.5测量位置的确定

齿距误差应在齿宽和齿高中部,对左、右侧齿面进行测量。对齿宽大于160mm的齿轮应至少测量

上、中、下三个截面,上、下截面各距端面约百分之十五齿宽。单侧齿面工作的齿轮只测工作侧齿面.

用相对法测量齿数少于60的齿轮时,采用逐齿测量;测量齿数多于或等于60的齿轮时,对△几咬仍

应采用逐齿测量,对△F。和△Fp,,一般应采用跨齿和逐齿补点测量,允许在保证测量不确定度符合6.2.6

规定的前提下,采用逐齿测量。

6.2.6测量的不确定度

齿距累积误差的测量不确定度UFp,K个齿距累积误差的测量不确定度UFp、和齿距偏差的测量不

确定度叨飞不应大于被测齿轮对应误差项目公差的三分之一。测量5级和高于5级精度的齿轮时,允许

不大于二分之一,但此时应以五次以上重复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用测量法向齿距的方法测

量斜齿轮时,UFp,UF,4和Ufp不应大于五分之一;使用手提式仪器测量时UFU凡和‘叨,不应大于五

分之一

当不能确定测量不确定度是否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进行测量不确定度计算。

6.2.6-,齿距累积误差测量不确定度OF,的计算

UF,伽m)按下式计算:

UF,一了不蔽……(24)

式中:S,—仪器测量齿距累积误差时的示值误差见〔附录A(补充件),也允许按仪器检定规程确定〕,

pm;

当被测齿轮齿数Z或跨齿测量的分组数Q大于仪器检定时所使用的标准齿轮齿数Z。时,

还需用下式补充考核,下式中了为仪器的示值变动性;

I,/,zI丫.奋

a,=25G2’“’..““’‘..‘’..“.’’‘”‘..’.“’‘..‘(25

9

Gs/T13924一92

8z—被测齿轮测量时的安装偏心引起的测量误差,PM;

82=2e/cosa,·······················“······“……(26

齿顶圆定位时,以顶圆跳动的一半作为安装偏心量。

6.2-6.2齿距偏差的测量不确定度Uf的计算

Uf,}(P-)按下式计算:

Uf,一、场军瘫..·..·……,,...·…….,…“….…(27

式中S,—仅器测量齿距偏差时的示值误差见〔附录A(补充件),也允许按仪器检定规程确定〕,PM;

82—被测齿轮测量时的安装偏心引起的测量误差,PM;

82一2esin臀)/cosa,

齿顶圆定位时,以顶圆跳动量的一半作为安装偏心量。

6.3测2结果处理

对齿距误差测量结果的处理可以采用计算法或作图法或误差曲线取值法(从整体误差曲线取值的

方法见16.3.1),

以在6.2.5所规定的各测量位置中测得的最大误差值作为测量结果。

6F,.AF,,,A几.应在被测齿轮分度圆切线方向计值(JAM),以其它方向测量时,应对测得值进行换

算,见附录C(补充件)。

6.3-1相对法测量结果处理

6.3门,1逐齿测量

a,计算法

从逐齿测量数据计算△几、△凡和△F,,的方法列于表2,以Z=12,K=2的齿轮为例。

表2逐齿测量数据处理Ym

相对齿距偏差相对。齿的齿距累积误差K个齿距累积误差

齿距偏差

#}F(读数值)K=2

△尸.△几,=△尸一。尸.AF,=艺Af,mot=}OF,一△F,(一,‘}

0(12)05

0+2

1+24

+1+3

2+55

0+2

3+75

+1十3

4区105

一7曰

5+52

一5一3

6+2国

一6一4

7一27

一4一2

8一46

一5一3

9曰5

0+2

10一51

十1十3

11一25

0+2

1205

ZzAP

△尸,二Z+=o一二=一2pm

-1224

Gs/T13924一92

△几=DP一△Pm=一5pm(取绝对值最大的偏差作为测量结果)……(30)

AF,=AF,,:一△F,;}=1。一(一7)=17pm·一.·(31)

AF,E=AF,t,m.,=8pm··“······“····“”··········“一(32)

b.作图法

直角坐标图上的X坐标代表齿序号i,Y坐标代表齿距误差(以分度圆弧长pm计值)。将测得值按

齿序号i依次累积标在坐标图上(图8),过坐标原点和最后一个误差点作一直线,该直线即为计算△F

△凡、、△几,的基准线,所有误差点相对基准线的Y坐标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为OF,,相隔K个齿距的二

个误差点相对基准线的Y坐标最大差值为△凡,‘相邻两个误差点相对基准线的Y坐标最大差值为

Af,。

图8逐齿测量结果处理作图法

c.误差曲线取值方法

在数据处理系统直接画出的齿距误差曲线(图9)上,X坐标代表齿序i(此X坐标轴就是图8中的

基准线).Y坐标代表齿距误差(以分度圆弧长pm计值),误差曲线在被测齿轮齿数范围内,Y坐标的最

大变化量为△F,,相邻两个误差点Y坐标的最大差值为△九,相隔K个齿距的两个误差点Y坐标的最

大差值为△F,t.

ae.

图9齿距误差曲线取值法

飞.2跨齿测量

a.计算法

从跨齿测量数据中求取△F,的方法列于表3,4,5,6,7,以Z=60跨齿数N=6,分组数Q=10为

GB/T13924一92

表3跨齿齿距累积误差的数据处理pm

相对。齿的跨齿距

相对跨齿距偏差跨齿距偏差累积误差

跨i齿序(读数值)△几=△尸一△尸,

△尸OF,j=买AJ};

0000c600

0+4

16+4

一1+3

212+7

一1十3

318+1互

一8一4

424+6

一10一6

530‘0

一9一5

636一5

一7一3.

742一8

一7一3

848压亘

+1+5

954一6

+2+6

10600

计算结果给出了相对。#齿的跨齿齿距累积误差的最大值△凡、二=+10和最小值△F,;m,=-11,

为了求得AF,,m。应对i=12^-18,i=18^24进行逐齿补点测量。为了求得△F,二。应对i=42-48,i=48

-54进行逐齿补点测量。补点测量数据的处理方法列于表4,5,6,7,

表4i一12-18逐齿补点数据处理km

组内测量数据计算

对0齿的跨齿相对0齿的齿

q,}fx1i序齿fff,累积误差相对齿距偏差齿距偏差相对第12齿的距累积误差

(读数值)齿距累积误差

△FtiTf-0广。△F

4尸,.△F',;

今十7120十7

0+1

13+1十8

+1+2

14+3+30

0+1

15+4+11

+1+2

16+6匡13

一4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