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4225.3-1993 铧式犁 试验方法
GB/T 14225.3-1993 Mouldboard plough—Test method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1993年03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福建省机械研究院
- 起草人:
- 高尔光、冯永定、汪建国
- 出版信息:
- 页数:25页 | 字数:48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GBT14225.3—93
铧式犁试验方法
Mouldboardplough─Testmethod
1993-03-031993-10-01
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铧式犁试验方法GB/T14225.3—93
Mouldboardplough─Testmethod代替GB3964—83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与拖拉机配套的普通用途的水、旱田铧式犁(以下简称铧式犁)的试验条件、项目及方
法。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用途的水、旱田铧式犁的性能试验和生产试验。特殊用途的铧式犁(如林业、沼泽
地、深耕、土壤改良及带复式作业部件的铧式犁)可参照执行。
2试验的条件和准备
2.1试验地条件。试验地应选择在平坦、有代表性的田块,试验地的纵、横向坡度印苹大于3°,前茬高度
应小于20cm,土壤含水率和坚实度应在适耕范围(土壤的含水率10%~25%)。
2.2试验机组状态。试验样机及其配套动力应有良好的技术状态,试验所用的仪器、设备需检查校正。对
比试验应在同等条件下进行。
2.3试验测区的划分。性能试验测区的长度,旱田应不小于50m,水田及小型拖拉机(额定牵引力少于5kN
的四轮拖拉机及手扶拖拉机)配套犁试验测区长度印苹小于20m。试验测区的宽应能满足全部试验样机和对
比样机试验需要。试验田块按图1区划,应有足够的稳定区长度。
图1性能试验田块区划图
+—标杆位置;▲—土壤含水率、坚实度、植被或田面水深测定位置;
○──耕深、耕宽测点,每行程不少于11点,等距离插上标杆
2.4试验地状况的测定。土壤含水率、坚实度、植被及水田田面水深和垄作地区垄距、垄高的测定按图1位
置测定5点。
2.4.1土壤含水率用取样法测定,也可用水分测定仪进行测定。每一测点按10cm分层取样(最下层至地表
的高度要大于测定的最大耕深),分别计算各分层的平均值和全耕层平均值,用绝对含水率表示,记入表
1。
2.4.2土壤坚实度用土壤坚实度仪测定,每一测点按10cm分层测定(最下层至地表的高度要大于测定的最
大耕深),分别计算各分层的平均值和全耕层的平均值,记入表2。
2.4.3根据需要可加测0~5cm土层的含水率和坚实度。
2
2.4.4测定耕前的植被种、植株高度并用1×1m的框架,将框内植被齐地面剪下称重(稻茬地可用数丛
法测定),计算5个测点的平均值一并记入表3。
3性能试验
3.1性能试验目的和测定项目
3.1.1性能试验目的是评定铧式犁作业质量能否达到规定的产品设计要求。
3.1.2测定项目:耕深、耕宽、作业速度、植被和残茬的覆盖率、土垡翻转程度、土垡破碎(断条)率。
3.2性能测定,每种工况沿前进和返回方向各不少于二个行程。
3.2.1耕深和耕深稳定性。耕深是指犁耕形成的沟底至未耕地表面的垂直距离,来用耕深尺或其它测量仪
器,测量后犁体耕深。分别计算出每一行程和每一工况的平均耕深、变异系数和耕深稳定性系数,记入表
4。
计算式如下:
a.每行程值按(1)式计算:
……………(1)
b.工况值按(2)式计算:
……………(2)
式中:ai──各测定点耕深值,cm
n──每行程测定点数;
──每行程平均耕深,cm;
S──每行程标准差,cm;
V──每行程变异系数,%;
U──每行程耕深稳定性系数,%;
──工况平均耕深,cm;
N──工况测定点数;
S──工况耕深标准差,cm;
m
──工况变异系数,%;
──工况耕深稳定性系数,%。
3.2.2耕宽和耕宽稳定性。耕宽是指在一个耕作行程中耕翻土垡的宽度,沿垂直机组运动方向测定两个相
邻行程犁沟沟墙之间的水平距离,在测定耕深的相应处进行测量,分别计算每行程和每种工况的平均耕宽
变异系数和耕宽稳定性系数,计算方法同3.2.1,记入表5。
3.2.3作业速度。测定机组每一行程平均速度,并计算每种工况平均值,记入表6。
3.2.4植被和残茬覆盖率。每工况不少于3个测点,在已耕地上取宽度为2b(b──犁体工作幅宽),长度
为30cm的面积,分别测定地表以上的植被和残茬重量,地表以下至8cm深度内的植被和残茬质量和8cm以下
耕层内的植被和残茬重量(见图2)。按(3)、(4)式计算植被和茬覆盖率,记入表7。
图2
…………
(3)
…………
(4)
式中:F──地表以下植被和残茬覆盖率,%;
F──8cm深度以下植被和残茬覆盖率,%;
b
Z──露在地表以上的植被和残茬重量,g;
1
Z──地表以下8cm深度内的植被和残茬重量,g;
2
Z──8cm深度以下植被和残茬重量,g。
3
用数丛法测定覆盖率时,植被或残茬被覆盖的长度未达到其长度的2/3者按未被覆盖论,按(5)式计
算记入表8。
……………
(5)
式中:f──覆盖率,%;
Z──2
1耕前平均丛数,丛/m;
Z──2
2耕后平均丛数,丛/m。
3.2.5土垡翻转程度。土垡在翻转后其含植被或残茬表面与沟底夹角小于90°者为翻垡,90°~100°者为
立垡,大于100°者为回垡,按(6)式计算,记入表9。
…………
(6)
式中:L──测区长度,cm;
L──回垡长度,cm;
h
L──立垡长度,cm;
l
r──翻垡率,%;
f
r──立垡率,%;
l
r──回垡率,%。
h
2
3.2.6土垡破碎(断条)率。每工况不少于3个测点,在不小于b×b(cm)面积耕层内,分别测定最大尺
寸大于和小于、等于5cm的土块重量,按(7)式计算,记入表10。
……………(7)
式中:C──土垡破碎率,%;
G──全耕层土垡总重量,kg;
G──全耕层内最大尺寸小于、等于5cm土块的重量,kg。
s
铧式犁在水耕或旱耕其垡片成条时,测定断条率。测定最后犁体的垡片断条数(如该犁体处于拖拉机
轮辙处,应拆掉该犁体),最大垡片长、平均垡片长。垡片断裂的面积超过该断面积的一半者为一断条。
断条率按(8)式计算,记入表11。
…………………(8)
式中:P──断条率,次/m;
f──断条数,次;
T
L──测定区长度,m。
4机组配套和动痢柒定
4.1入土行程。测定最后犁体铧尖着地点至该犁体达到稳定耕深时犁的前进距离,稳定耕深按试验预测耕
深的80%计。每行程测定一次,也可在专地段上进行测定,必要时可测量入土地段的土壤坚实度,测定
结果记入表12。
4.2驱动轮滑转率。在测区内分别测定在相同转数下两驱动轮(或两履带)空行和作业行进的距离,滑转
率按(9)式计算,记入表13。
……………
(9)
式中:──驱动轮滑转率,%;
L──机组空行时驱动轮(或履带)n转前进的距离,m;
k
L──机组作业时驱动轮(或履带)n转前进的距离,m。
z
此项也可用专仪器测定。
4.3牵引阴力、犁耕比阻和功率消耗,用测力仪器测出整机的牵引阻力(对难以测出整机牵引阻力的产品
允许测出犁体牵引阻力换算成整机阻力),犁体工作部件的阻力用专的测力装置在田间或土壤槽内进
行。在测定阻力的同时相应测定耕深、耕宽和速度,分别按(10)~(11)式计算每行程犁耕(或犁体耕
作)比阻和犁所消耗功率,并求其工况平均值,记入表14。
……………(10)
……………(11)
式中:K──犁耕(或犁体耕作)比阻,kPa;
P──犁牵引阻力;N
a──平均耕深,cm;
b──平均耕宽,cm;
N──犁功率消耗,kW;
v──平均速度,m/s。
5生产试验
5.1生产试验的目的和测定项目
5.1.1生产试验目的:考核铧式犁在正常耕作情况下作业质量稳定性、使用经济性、可靠性和易损件的耐
磨性。
5.1.2测定项目有:总作业面积;总作业机组耗油量;总作业时间;班次作业面积;班次作业机组耗油
量;班次作业时间;班次纯工作时间;故障排除时间;易损件的磨损量等。
5.2生产试验考核面积。在设计耕深及所适应的土壤条件下作业,每台犁每米耕作幅宽(按设计值计)作
业面积不少于100ha。水田犁及小型拖拉机配套犁每米耕作幅宽作业面积不少于75ha,水田犁水耕作业面积
不少于1/5。
在生产考核过程中,犁梁、犁柱、犁托、悬挂架零部件在正常作业条件下不允许发生损坏,上述零部
件发生非正常损坏进行更换时,需要新计算生产考核作业面积。
亦可采用专门疲劳试验设备进行快速试验,试验规范应达到与田间生产试验等效。
5.3生产试验项目的测定
5.3.1作业质量的稳定性。生产试验过程中,观察铧式犁的耕作稳定性、植被和残茬的覆盖率、土垡翻转
程度、土垡破碎(断条)率、拖堆和粘土情况、耕后地表平整度及入土性能等,需做记录,必要时拍照。
5.3.2使用经济性。在生产试验过程中,详细记录作业面积,耗油量和作业时间,按(12),(13),
(14),(15)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GB/T 13593-1992 民用蜂窝煤 1992-08-15
- GB 13600-1992 低中水平放射性固体废物的岩洞处置规定 1992-08-19
- GB 13612-1992 人工煤气 1992-08-15
- GB/T 3730.3-1992 汽车和挂车的术语及其定义 车辆尺寸 1992-08-15
- GB/T 4272-1992 设备及管道保温技术通则 1992-08-18
- GB/T 13604-1992 汽车 转向球接头 尺寸 1992-08-15
- GB 2635-1992 烤烟 1992-08-15
- GB/T 13607-1992 苹果、柑桔包装 1992-08-14
- GB/T 13608-1992 合理润滑技术通则 1992-08-15
- GB/T 13611-1992 城市燃气分类 1992-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