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09/T 66.1-2018 普陀佛茶第1部分:栽培技术
DB3309/T 66.1-2018 DB3309/T 66.1-2018 Part 1: Cultivation techniques for Putuo Buddha tea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18年06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舟山市农林技术推广中心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11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20
B05DB3309
浙江省舟山中市地方标准
DB3309/T66.1-2018
普陀佛茶第1部分:栽培技术
2018-06-10发布2018-06-10实施
舟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3309/T66.1-2018
前言
DB3309/TXX《普陀佛茶》分为2个部分。
——第1部分:栽培技术;
——第2部分:加工技术。
本部分为DB3309/T66《普陀佛茶》的第1部分。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舟山市农林技术推广中心提出。
本标准由舟山市农林与渔农村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舟山市农林技术推广中心、普陀区农林水利围垦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余玲静、陈斌、贺位忠、袁信昌、柳海兵、缪凯申、鲁专。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I
DB3309/T66.1-2018
普陀佛茶第1部分:栽培技术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普陀佛茶的术语、定义和茶叶栽培的基地规划建设、茶苗种植、茶园管理等方面的
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普陀佛茶生产茶园的栽培技术与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所有部分)
GB11767茶树种苗
NY/T52土壤水分测定法
NY5020无公害食品茶叶产地环境条件
DB3309/TXX.2-2015普陀佛茶第2部分:加工技术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产地范围
普陀佛茶产地范围为舟山市行政区域之内,地理坐标为北纬29°32′~30°38′,东经121°31′~
123°17′。
3.2
普陀佛茶
采用3.1产地规定范围内的茶树新梢,经鲜叶摊青、杀青、揉捻、初烘、搓团提毫、焙烘等工艺加
工而成,且符合DB3309/TXX.2加工与品质规定的特种绿茶产品。
4基地规划和建设
4.1环境
茶叶基地应选择在空气、土壤、灌溉水等自然条件良好、远离污染源、并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的农
业生产区域。环境质量符合NY5020规定。
4.2道路
1
DB3309/T66.1-2018
茶叶基地的道路应根据基地规模、地形和地貌等条件,合理配置,并形成包括主道、支道、步道和
地头道的道路系统。
4.3水利系统
建立必要的水利系统,应做到能蓄能排。
4.4防护林
茶园四周应植树造林,茶园的上风口应营造防风林,茶园内宜适当种植遮荫树。主要道路、沟渠两
边种植行道树。
5茶苗种植
5.1品种
普陀佛茶的茶树品种应采用鸠坑群体种和迎霜、浙农113等无性系良种。
5.2苗木质量
新种茶园苗木应符合GB11767的规定,质量要求见表1。
表1苗木质量要求
级别苗龄苗高茎粗侧根数品种纯度检疫性病虫害
一级一足龄≥30cm≥3.0mm≥3个100%不得检出
5.3种植时间
5.3.1春季种植一般为2月中旬至3月上旬。
5.3.2秋季种植一般在10月上旬至11月下旬。
5.4种植方式
5.4.1单条栽适于陡坡窄幅梯坎茶园。行距150㎝,丛距25㎝。每丛种茶苗2株~3株,每公顷一般
种植茶苗4.5万株。
5.4.2双条栽适于缓坡或宽幅梯坎茶园。大行距150㎝,小行距40㎝,丛距30㎝,两小行茶丛交叉
排列。每丛种植茶苗1株~2株,每公顷种植茶苗7万株~9万株。
5.5开垦
5.5.1在茶苗定植3个月前进行。
5.5.2茶园开垦应注意水土保持。应根据不同坡度和地形,选择适宜的方法和施工技术。平地和坡度
15º以下的缓坡地宜等高开垦,坡度在15º以上25º以下时,宜建筑内倾等高梯级园地。
5.5.3开垦深度50㎝以上,并清除石块、树根、竹鞭等杂物。
5.6基肥
茶行确定后,开种植沟,沟深40㎝,宽60㎝。种植沟内施足底肥;每公顷施农家肥30000㎏~
45000㎏,或有机肥、饼肥1500㎏~2000㎏,磷肥500㎏~1000㎏,施肥后覆土。种植茶苗应在基
肥熟化1个月之后进行。
5.7种植
2
DB3309/T66.1-2018
5.7.1根据种植规格,开好移植沟或定植穴,现开现栽,保持沟(穴)内土壤湿润。
5.7.2种植茶苗时,应一手扶直茶苗,一手填土,逐层填土,分层压实。一般栽到埋没根颈处为宜。
栽后当天浇足“定根水”,后覆盖细土。
5.7.3种植后及时铺草覆盖,抗旱保苗。覆盖材料可用茅草、柴禾等,每公顷用量15000㎏~20000
㎏。
5.7.4定期检查成活情况,发现缺株,及时补齐。
6茶园管理
6.1树冠管理与改造
6.1.1定型修剪
6.1.1.1定型修剪的对象是幼龄期茶树和台刈后茶树。
6.1.1.2定型修剪一般分三次完成。第一次在茶苗移栽定植时或台刈后当年进行,剪口离地高15㎝~
20㎝。第二次在第二年2月中、下旬(或春茶后)进行,剪口在上年剪口上提高10㎝~15㎝。第三次
在第三年早春(2月中、下旬)或春茶打头采后(4月底、5月初)进行,剪口比第二次定剪剪口提高
10㎝~15㎝。要求剪口光滑平整,不破碎。
6.1.2树冠改造
6.1.2.1轻修剪:用篱剪剪去成龄茶园树冠面上突出枝及晚秋新梢。轻修剪每年可进行1次~2次,
时间宜在春茶后(5月上中旬)或秋末(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进行。
6.1.2.2深修剪:适用于投产多年、树冠产生大量鸡爪枝的茶园,或因受严重冻害或病虫危害而蓬面
枝叶枯焦、脱叶的茶园。修剪深度为在蓬面下10㎝~20㎝,可用篱剪或深修剪机进行。
6.1.2.3重修剪:适用于树龄15年以上,树冠上部已衰败的投产茶园。用整枝剪(或林用“割灌机”),
将衰老茶树离地面30㎝左右以上树冠剪除,重新培育树冠。时间应在春茶前或春茶后(5月底前)进
行。
6.1.2.4台刈:适用于树龄30年以上,骨干枝衰败,或因病虫严重为害、严重冻害等原因而树冠上部
枯死的茶树,用台刈铗或锋利柴刀,将衰老茶树地上部分枝条在离地10㎝左右处全部刈去,重新全面
塑造树冠。一般在晚秋或春茶后进行。
6.1.2.5树冠改造后的茶蓬应加强留叶养蓬、除草、铺草、抗旱、病虫防治、防冻等工作。
6.1.3留养
6.1.3.1树冠改造后的茶园应加强留叶养蓬,加快形成投产树冠。
6.1.3.2深修剪后茶园应在2个~3个茶季内实行打头采,每季留大叶1叶~2叶。
6.1.3.3重修剪后茶园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SL/T 205-2015 水电站引水渠道及前池设计规范 2015-03-09
- SL/T 706-2015 水库调度规程编制导则 2015-03-24
- SL/T 104-2015 水利工程水利计算规范 2015-05-21
- SL/T 52-2015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 2015-05-15
- SL/T 718-2015 水土流失危险程度分级标准 2015-05-15
- SL/T 109-2015 农田排水试验规范 2015-02-16
- SL/T 717-2015 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导则 2015-05-22
- SL/Z 679-2015 堤防工程安全评价导则 2015-01-21
- SL/T 13-2015 灌溉试验规程 2015-02-16
- SL/T 251-2015 水利水电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规程 2015-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