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02/T 075-2018 余姚瀑布仙茗生产技术规程

DB3302/T 075-2018 DB3302/T 075-2018 Yuyao Waterfall Fairy Green Tea Produc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浙江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24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302/T 075-2018
标准类型
浙江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8-06-21
实施日期
2018-06-21
发布单位/组织
宁波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宁波市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余姚市林业特产技术推广总站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24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7.140.10

X55

DB3302

浙江省宁波市地方标准

DB3302/T075—2018

代替DB3302/T075.1~4—2012

余姚瀑布仙茗生产技术规程

2018-06-21发布2018-06-21实施

宁波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302/T075—2018

前  言

本标准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DB3302/T075—2012《余姚瀑布仙茗生产技术规程》第1部分:种苗、第2部分:栽培技

术、第3部分:采制技术和第4部分:质量等级。与DB3302/T075—2012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内容

或条款变化如下:

——删除【第1部分:种苗】中行业通用的术语与定义,保留并完善余姚瀑布仙茗绿茶的特色术语

与定义,将“催色”更名为“定色”(见第3章);

——修整茶树苗木管理内容(见第5章),增加扦插育苗(见5.1),删除“苗木分级与指标、试

验方法和检验规则”等内容(2012版第1部分),调整为苗木质量(见5.2),均参照GB11767

茶树种苗执行;

——调整涉及茶园管理的相关条款,将“土壤管理、水分管理、光温管理、冻害防治、病虫草害综

合防治”等内容(2012版第2部分:第7、8、9章),合并为茶园管理(见第9章);

——修改化学防治内容(见9.5.4,2012版第2部分:9.4);

——修改茶叶加工卫生要求(见10.1,2012版第3部分:第5章);

——增加工艺要点(见10.6)

——增加标准栽培技术模式图(见资料性附录B)

——调整机械类型和技术参数,列为规范性附录C(见10.5,2012版第3部分:6.2)

——调整“质量要求”内容,均参照资料性附录D(见第11章,2012版第4部分:质量等级D);

——调整调整标准实物样(见资料性附录D.6,2012版第4部分:资料性附录A);

本标准由宁波市林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宁波市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余姚市林业特产技术推广总站、宁波市林特科技推广中心、余姚市余姚瀑布仙茗

协会。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明、韩震、王开荣、张龙杰、黄杨、朱逢秋、邓隆。

本标准所代替的版本发布情况为:

——DB3302/T075-2009、DB3302/T075-2012。

I

DB3302/T075—2018

余姚瀑布仙茗生产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余姚瀑布仙茗绿茶的特色术语与定义、茶树苗木、茶园建设、茶苗定植、树冠培育、

茶园管理,以及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卫生要求、鲜叶采摘、鲜叶处理、加工工艺、机械类型参数、分级封

装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宁波内余姚瀑布仙茗绿茶的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276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GB276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GB5009.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铅的测定

GB5009.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水分的测定

GB5009.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灰分的测定

GB77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T8302茶取样

GB/T8303茶磨碎试样的制备及其干物质含量测定

GB/T8305茶水浸出物测定

GB/T8311茶粉末和碎茶含量测定

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11767茶树种苗

GB/T14456.1绿茶第1部分:基本要求

GB1488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

GB/T23776茶叶感官审评方法

GB2805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

GH/T1070茶叶包装通则

GH/T1071茶叶贮存通则

GH/T1077茶叶加工技术规程

JJF1070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

NY/T227微生物肥料

NY/T5010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

NY/T5018茶叶生产技术规程

3术语与定义

1

DB3302/T075—2018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白色系白化茶品种

新梢色泽呈白色的白化茶树品种。

3.2

黄色系白化茶品种

新梢色泽呈黄色的白化茶树品种

3.3

立体采摘茶园

是指树冠纵向具一定采摘深度、横向具一定幅度与分枝密度、以同一级分枝为主要生产枝进行采摘

名优茶鲜嫩芽叶为主要原料的茶园。

3.4

定色

在白之绿茶、黄之绿茶加工过程中,将杀青叶进一步采用滚筒高温处理,促使芽叶内水分继续散失,

减少后续工艺中茶汁外渗所造成的茶色变暗,以达到芽叶绿翠镶金黄色块效果的一种特殊工艺。

3.5

整形

针形茶制作工艺中借助整形机的热能与机械力之间相互作用,使茶叶呈紧直似针状、含水量控制在

一定值域范围内的加工过程。

3.6

绿之绿茶

以常规品种鲜叶为原料,依照绿茶加工工艺制作而成的干茶、汤色、叶底均呈绿色的茶叶。

3.7

白之绿茶

以常规品种鲜叶为原料,依照绿茶加工工艺制作而成的干茶、汤色、叶底均呈绿色的茶叶。

3.8

黄之绿茶

以黄色系白化茶品种鲜叶为原料,依照绿茶加工工艺制作而成的干茶、汤色、叶底均呈黄色的茶叶。

4适用品种

4.1余姚瀑布仙茗绿茶的适制品种应以茸毛偏少的无性系良种为主。

4.2根据余姚瀑布仙茗绿茶“三色”品质要求,适用品种分为常规品种、白色系白化茶品种和黄色系

白化茶品种。

注:常规品种选择与立地条件相适应、茶类相适制的无性第良种,早、中、晚品种合理搭配,如主要品种有:乌牛

早、中茶108、龙井43、龙井长叶、迎霜翠峰等;白色系白化茶品种主要品种有:白叶1号、四明雪芽等;黄色

系白化茶品种主要品种有:黄金芽、御金香、黄金甲等。

5茶树苗木

5.1扦插育苗

5.1.1采穗园

2

DB3302/T075—2018

5.1.1.1采穗园穗源应来自无性系原种园或直接从原种园引进的一、二级无性系茶树;树体生长健壮,

无危险性病虫害。

5.1.1.2采穗园肥培水平应高于常规生产茶园,必须重施基肥。每667m2(667m2≈1亩,下同)施菜

饼肥或相应肥力的商品有机肥150kg~200kg,配施相应追肥,同时注意磷钾肥的配施。

5.1.1.3养穗前必须修剪,方法因树制宜。修剪时间:夏插在春茶前,秋插在春茶后。

5.1.2苗床

5.1.2.1应选择水源充足、地下水位在60cm以下、排灌便利、土壤结构良好的酸性或微酸性黄红壤山

地或水稻田,忌用茶、麻、花生、蔬菜、甘薯等前作地和燃焦、烧炭迹地。

5.1.2.2苗畦标准:高15cm~20cm,宽110cm~120cm,长度20m~40m,畦间沟宽25cm~35cm。

5.1.2.3苗床地要深翻30cm以上,深翻前半个月每667m2施菜饼或相应肥力的商品有机肥150kg~

250kg。

5.1.2.4苗床铺上经过筛分后的黄泥心土,整平压实后达2cm~4cm。

5.1.3采穗

5.1.3.1采穗茎枝应呈棕红色或黄绿色、半木质化,茎粗2.5mm~5mm,腋芽饱满,叶片完整,无病虫

危害的当季成熟枝条。

5.1.3.2木质化程度不高的穗枝在采穗前7天~10天摘除顶芽。

5.1.3.3短穗标准:穗长不短于3cm~4cm,剪口应平滑,剪口斜面与叶面同向,上剪口应在腋芽上端

3mm~5mm处。

5.1.3.4短穗应随剪接插,不得超过48h,期间应保湿,避免阳光直晒和风吹。

5.1.3.5短穗扦插

5.1.3.6扦插期:分梅插(6月上旬~6月下旬)、夏插(7月~8月)和秋插(9月~11月);避免

雨天、大风天扦插。

5.1.3.7插前用细喷雾器湿润床面,床土湿而不沾。

5.1.3.8扦插规格为(8cm~10cm)×(2cm~3cm),每667m2扦插(18~20)万株。扦插宜斜后插,

扦插深度以叶柄基部与土面平齐,叶与土面稍离,叶与叶重叠不得超过三分之一,扦插时用手指压实穗

基泥土。

5.1.4苗圃管理

5.1.4.1扦插后,用黑色遮荫网遮荫,应做到随扦随遮。气温在30℃以下时用50%单层网遮荫;气温

在30℃以上时用50%双层网遮荫或75%单层网遮荫。

5.1.4.2掌握看土供水原则。晴天时,扦插初10天,每天早晚各喷水1次;10天~50天,每天喷水

1次;50天后酌情喷水。阴天酌减,雨天及时排水。

5.1.4.3扦插后10天~50天,用0.1%~0.2%浓度的磷酸二氢钾浇施,每10天1次;50天后,用

0.2%~0.5%浓度的磷酸二氢钾浇施,每10天~15天1次,根系形成后,每半个月用0.5%浓度的尿

素浇施。

5.1.4.411月中旬至次年3月底,采用中心高度在50cm的小拱棚薄膜覆盖,上覆遮光率50%的遮荫

网。

5.1.4.5及时除草、除花蕾和防治病虫害,采用化学防治时。

5.1.4.6苗高在20cm以上时,提倡打顶。

5.1.5起苗

3

DB3302/T075—2018

5.1.5.1干旱天气,起苗前应保持苗床润湿。

5.1.5.2起苗应用锄头挖掘,不宜直接用手拔,检验数时剔除杂株、病虫株等不合格株。

5.1.5.3合格苗以100株为一扎,5扎为一捆,散装或箩筐、竹篓等盛装,做到保湿透气,防止重压。

5.2苗木质量

按照GB11767规定执行。

6茶园建设

6.1园地环境

6.1.1茶园环境条件应符合NY/T5010规定的要求。

6.1.2名优茶园应选择坡度25°以下,气候条件良好,生态环境优越的地段。土层深80cm以上、pH

值不大于6.5、有机质含量大于1.5%、地下水位100cm以下。

6.2园地规划

6.2.1茶园应设计主道、支道、园道。主道路面宽应不小于400cm,支道路面宽应不小于250cm,园道

路面宽应不小于150cm。

6.2.2茶园四周应设置隔离沟,沟底宽30cm,深50cm以上;每隔10行~14行茶行设置横水沟,主道、

支道内侧设置护路沟,沟深在50cm以上,山坡凹处,茶行横断处设纵水沟;沟底宽20cm,深40cm以

上;各水沟出口处设置1m见方的水池,每1.5hm2~2hm2设置一个。

6.2.3茶行按等高线布置,长度为30m~40m,坡度15°以下直接开垦。

6.2.4茶园隔离沟外则,主道、支道两旁,园道一旁均应植树。树种应选择病虫寄生少,树冠幅小,

经济效益高的适宜常绿树种,树行与茶行的最近距离应不小于100cm。

6.3园地开垦

6.3.1园地应全面深垦。荒山分初垦和复垦二次进行,初垦深40cm,清除树根、草根、石块等杂物,

复垦深30cm,筑出茶行;熟地在清除前作物后深垦一次即可。

6.3.2种植前一个月,按茶行开种植沟,深30cm,宽60cm,沟内施足底肥,每667m2施饼肥250kg、

磷肥50kg,施入后覆土10cm。

7茶苗定植

7.1定植时间

春季在2月中旬至3月上旬定植;秋季在9月中旬至11月下旬定植。

7.2定植密度

7.2.1双条种植规格:大行距120cm~150cm,小行距30cm,穴距30cm,每穴2株,每667m2用苗6000

株~7000株。

7.2.2单条种植规格:行距120cm~150cm,穴距25cm,每穴2株,每667m2用苗3500株~4500株。

7.3种植方法

4

DB3302/T075—2018

7.3.1定植沟穴,现开现栽,沟深15cm~20cm。

7.3.2栽植时,茶苗入土至少10cm;茶苗根系自然舒展后,逐层填土、压实,将土壤覆盖至不露须根

后浇足“定根水”,再覆土5cm;坡地覆土后稍低于地面,平地则稍高于地面。

7.3.3定植后及时铺草覆盖,防旱保苗。覆盖材料可用茅草、稻草、秸秆等。

7.3.4栽后定期检查成活情况,发现缺株,适时补齐。

8树冠培育

8.1立体采摘茶园

定型修剪:新种植茶园,第一次在茶苗移栽定植时进行;第二次在栽后第二年春茶采摘结束后进行;

第三次在定植后,第二年7月上中旬进行。修剪高度分别为离地15cm、25cm~30cm、35cm~40cm。第三

年起春茶采摘结束后,每年进行一次树冠更新修剪,在上年剪口上5cm左右处剪去枝梢。当剪口高度超

过80cm时,回剪到第二次定剪口。

8.2控梢剪

8.2.1第三年起在每年7、8月间进行一、二次修剪,高度在春后剪口上10cm~15cm处或剪去突生枝。

8.2.2蓄梢养冠:除春茶留鱼叶采外,其余各季宜蓄而不采。

8.3平面采摘茶园

8.3.1定型修剪

新种植茶园,第一次在茶苗移栽定植时进行;第二次在栽后第二年春茶采摘结束后进行;第三次在

定植后第二年7月上中旬进行。修剪高度分别为离地15cm、25cm~30cm和35cm~40cm。

8.3.2轻修剪

对象是采摘夏秋茶的成龄茶园,每年进行1次。宜在12月下旬前或春茶萌动前半个月进行。用修剪

机或篱剪剪去树冠面3cm~5cm的枝叶。

8.3.3深修剪

茶树形成“鸡爪枝”层时,春茶后及时剪去冠面15cm~20cm的枝叶。

8.3.4重修剪

树势衰老、骨干枝仍较健壮的茶园在春茶提早结束后(5月中下旬),离地35cm~40cm处剪去上部

枝梢。

8.3.5台刈

早春或春茶后用锋利工具,在离地20cm处,刈去骨干枝衰老茶园的衰老冠层。

8.3.6养冠、开采

新茶园完成第三次定型修剪后当年各季均蓄而不采;第三年春茶起实行常规采。重修剪、台刈后的

改造茶园当年7、8月间在改造修剪口上提高10cm~15cm进行定剪,到10月中进行一次轻修剪或留蓄养梢。

5

DB3302/T075—2018

9茶园管理

9.1总则

结合本地区域内的气候特点,制订了《茶园标准化栽培技术模式图》和《“余姚瀑布仙茗”常年茶

园栽培管理技术模式图》,详见资料性附录B。

9.2土壤管理

9.2.1耕作除草

9.2.1.1深翻每年或隔年一次,一般在10月~11月秋茶结束后进行,翻耕深度为20cm~30cm。

9.2.1.2中耕除草:在春茶前(2月下旬至3月上旬)、夏茶前(5月下旬)和7月上旬~9月上旬进

行,深度15cm~20cm。

9.2.1.3茶园中耕、深翻、除草除用传统方法外,还可采用茶园中耕施肥机进行机械化管理。

9.2.1.4茶园铺草。

9.2.1.5高温、干旱和寒冷季节到来前的夏初和秋末,在茶树行间铺草,一般选用未受有毒、有害物

质污染的嫩草、稻草或秸杆等。

9.2.1.6茶树修剪后的无病虫害枝叶应返回茶园,并用土覆盖;幼龄或台刈改造茶园,宜间作豆科绿

肥。

9.2.2茶园施肥

9.2.2.1优化施肥,重施有机肥,早施催芽肥,补施接力肥,配施叶面肥,氮磷钾比为3∶1∶1。

9.2.2.2宜施用商品有机肥和茶树专用肥。农家肥等有机肥施用前应经无害化处理;微生物肥料应符

合NY/T227要求。

9.2.2.3基肥:结合深翻开沟深施,沟深30cm,每667m2施饼肥150kg或畜栏肥1500kg~2000kg,

配施全年速氮总量20%的氮肥,施后覆土。

9.2.2.4追肥:2月中旬沟施,每667m2施纯氮20kg~25kg;4月中旬或5月下旬沟施,每667m2施纯

氮10kg~15kg。

9.3水分管理

9.3.1土壤水分诊断

茶树对土壤水分高低的反应见表1。

表1土壤水分对茶树影响

土壤相对含水率指标茶树表现症状

幼叶萎蔫,叶片泛红,出现焦斑,继而枯焦落叶,成叶变黄绿,

过低<70%旱害

淡红干脆,自上而下枯死

适中70%~90%正常生长旺盛

分枝少,芽叶稀,生长缓慢,枝条发白,叶色转黄,树冠矮小

过高>90%湿害

多病,逐渐枯死

9.3.2旱害预防

6

DB3302/T075—2018

成龄茶园通过灌溉、浅耕等办法增加土壤水分供应,幼龄茶园应采取浅锄铺草、培土保水,追施有

机肥、灌水、种植绿肥等措施。

9.3.3湿害预防

低洼积水茶园,应修建排水沟系统。每隔5行~8行茶树开一条排水沟,沟应狭而深,沟底宽10cm~

20cm,沟深60cm~80cm。

9.4光温管理

9.4.1黄金芽茶光照管理

9.4.1.1适宜光照强度

种植第一年全年生长季节、第二年夏秋季节,最大光照强度应控制在50000lux以下,即遮荫率控

制在50%~60%;第三年后控制在60000lux以下,即遮荫率控制在30%~50%。

9.4.1.2遮荫材料

3龄以下茶园采用遮荫率50%的黑色遮荫网,树冠与篷面高度大于0.6m的小拱棚覆盖;也可采用其他

合适材料或植物来遮荫。

9.4.1.3遮荫时期

种植第一、二年从春茶萌芽起即行遮荫,直到高温干旱结束后(一般在9月上旬)揭去遮荫材料。

期间如遇持续阴、雨天可临时揭去遮荫材料。第三年在夏秋高温干旱持续前应进行遮荫。

9.4.2其它茶园光照管理

与黄金芽相似容易造成日光灼伤的茶树可参照黄金芽茶园管理,不易造成日光灼伤的茶树除特定栽

培要求外,则可采用自然光照栽培,无须进行遮荫。

9.5冻害防治

9.5.1选择抗寒性较强的品种,选择良好的地形地势,适地适栽,并营造防护生态林带。

9.5.2注重肥土管理,早施重施基肥,晚秋控制施用氮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高山易冻地段基肥

推迟到春茶前。冻害来临之前,做好园地培土、铺草或采用薄膜大棚覆盖。

9.5.3合理剪采茶树,茶树修剪时间掌握在冬季结束后进行;在茶芽萌动后,应密切注意天气预报,

在寒潮来临前,应及时采摘接近标准的芽叶。

9.5.4冻后补救措施:气温回升后,及时剪除受冻未落或冻焦的枝梢和枯枝;春季萌芽后受“倒春寒”

轻度冻害的茶树,及时采去受冻芽,进行根外追肥。

9.6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9.6.1农业防治

根据病、虫、杂草的生物学规律及生长习境,因时、因地制宜,合理运用采摘、修剪、施肥、耕作

等措施控制病虫草为害源。

9.6.2物理防治

7

DB3302/T075—2018

严禁使用国家公告禁限止高毒、高残留农药和撤销茶树上使用登记许可的农药。茶园禁限止使用农

药按照NY/T5018执行。严格按照GB/T8321(所有部分)的要求控制施药量和安全间隔期。茶园主要病

虫害的化学防治见资料性附录A。

10茶叶采摘与加工

10.1卫生要求

加工环境及配套设备应符合GB14881和GH/T1077的规定,以食品质量安全(SC)认证许可下进行

茶叶食品加工。

10.2鲜叶采摘

10.2.1鲜叶采摘指标

10.2.1.1平面采摘茶园有10个/m2以上茶芽、立体采摘茶园5%茶芽符合质量指标时,即可开采。

10.2.1.2鲜叶原料按茶树品种的不同色系分类,常规品种采用嫩度衡量,黄色和白色白化茶树品种采

用嫩度和白化色泽双重标准分级,各类品种的鲜叶规格指标详见资料性附录D中的附录表D.1。

10.2.2原料采摘标准

依照现有余姚瀑布仙茗绿茶市场流通中的产品结构与消费需求,常规名优绿茶原料应选择春茶为主

的幼嫩芽叶,秋茶前期幼嫩芽叶为辅,鲜叶原料质量指标见下表2。

表2余姚瀑布仙茗鲜叶原料指标

采摘参数

品种类别

产品规格原料采摘嫩度及要求

金韵1芽1叶初展为主、玉黄似金

黄色系白化茶品种

系列1芽1叶开展为主、玉黄

1芽1叶开展为主、叶面呈玉白

雪韵

白色系白化茶品种1芽1叶为主,呈叶白、脉绿

系列

1芽2、3叶,叶绿现白

单芽为主

1芽1叶初展呈雀舌状为主

翠韵

传统茶类1芽1叶开展为主

常规适制品种系列

1芽1叶开展、1芽2叶初展为主

1芽2、3叶

1芽1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