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2/T 2570-2015 黑膜全覆盖双垄侧播马铃薯农业气象人工观测方法

DB62/T 2570-2015 The method of 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for the dual ridges side-sown potato with black film fully covering the ground is provided

甘肃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36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62/T 2570-2015
标准类型
甘肃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5-03-11
实施日期
2015-04-01
发布单位/组织
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36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07.060

A47

DB62

甘肃省地方标准

DB62/T2570—2015

黑膜全覆盖双垄侧播马铃薯

农业气象人工观测方法

Agriculturalmeteorologicalmethodologyforhumanobservationofpotatoesgrown

onthesidesoftwinridgescoveredbyblackfilm

2015-03-11发布2015-04-01实施

发布

DB62/T2570—2015

目次

前言................................................................................II

引言...............................................................................I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观测的组织........................................................................2

5发育期观测........................................................................3

6生长状况测定......................................................................5

7生长量的测定......................................................................6

8地温测定..........................................................................8

9产量结构分析......................................................................8

10农业气象灾害、病虫害的观测和调查.................................................9

11主要田间工作记载................................................................12

12观测记录薄、表的填写............................................................14

13土壤水分........................................................................17

14土壤水分测定记录簿、表的填写....................................................20

附录A(规范性附录)农气簿、表填写格式.............................................22

I

DB62/T2570—2015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甘肃省气象局、提出。

本标准由甘肃省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定西市气象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巧珍、张凯、裴永成、王宝宝、雷俊、王毅荣、牛海洋、张红兵。

II

DB62/T2570—2015

引言

甘肃十年九旱。全省70%以上的耕地是山旱地,近80%的农村人口生活在干旱半干旱山区。如何蓄

住天上水、保住地里墒,一直是甘肃省旱作农业技术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推广黑膜全覆盖双垄侧播马

铃薯抗旱技术是保障马铃薯科学生产的一项措施,近年来在甘肃推广面积较大,为了配合黑膜全覆盖双

垄侧播马铃薯科学推广,定西市气象局开展了相关试验研究,根据试验、调查等制定了黑膜全覆盖双垄

侧播马铃薯农业气象人工观测方法。

本标准是种植黑膜全覆盖双垄侧播马铃薯的基层气象台站进行黑膜全覆盖双垄侧播马铃薯农业气

象人工观测的技术规范,是取得具有准确性、代表性、比较性的农业气象观测资料的技术保障,是黑膜

全覆盖双垄侧播马铃薯农业气象科学研究工作和业务服务的基础。通过黑膜全覆盖双垄侧播马铃薯生长

环境中物理要素和生物要素的观测记载,可鉴定农业气象条件对黑膜全覆盖双垄侧播马铃薯生长发育和

产量形成及品质的影响,对科学指导黑膜全覆盖双垄侧播马铃薯生产布局、提高单产、提升质量具有十

分重要的作用。

III

DB62/T2570—2015

黑膜全覆盖双垄侧播马铃薯农业气象人工观测方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黑膜全覆盖双垄侧播马铃薯生长过程中物理要素和生物要素的观测和记载。

本标准适用于黑膜全覆盖双垄侧播马铃薯的农业气象人工观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国家气象局.农业气象观测规范.北京:气象出版社,1993.6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观测地段observationsite

黑膜全覆盖双垄侧播马铃薯生育状况观测的地块。

3.2

发育期观测observationofdevelopmentstages

根据黑膜全覆盖双垄侧播马铃薯植株外部形态变化,观测记载从播种到收获的各发育期出现的日

期。

3.3

生长状况评定assessmentofgrowthstatus

根据黑膜全覆盖双垄侧播马铃薯的长势、长相和影响产量的各主要因素,综合目测评定黑膜全覆盖

双垄侧播马铃薯群体生长状况。

3.4

植株密度测定determinationofplantdensity

对单位土地面积上黑膜全覆盖双垄侧播马铃薯植株数量进行测定。

3.5

大田生育状况situationofcropgrowthinfiled

综合反映本区域县(市、区)不同生产水平田地上的黑膜全覆盖双垄侧播马铃薯生长状况。

4观测的组织

4.1观测的基本要求

4.1.1平行观测

1

DB62/T2570—2015

一方面观测黑膜全覆盖双垄侧播马铃薯生长环境的物理要素(包括气象、土壤温度、湿度等要素),

另一方面观测黑膜全覆盖双垄侧播马铃薯的生育进程、生长状况、产量与品质形成。

4.1.2点面结合

既要有相对固定的观测地段进行系统观测,又要在黑膜全覆盖双垄侧播马铃薯生育的关键时期和气

象灾害、病虫害发生时进行较大范围的农业气象调查,以增强观测的代表性。

4.1.3规章制度

明确专人负责,并保持相对稳定。观测人员要严格执行观测规范和有关技术规定,严禁推测、伪造

和涂改记录;不得缺测、漏测、迟测、早测和擅自中断、停止观测;记录字迹要工整。

4.2观测地段

4.2.1观测地段选择的原则和要求

观测地段应符合以下原则和要求:

a)观测地段须具有代表性。地段要代表当地一般地形、地势、气候、土壤和产量水平及主要耕作

制度,并保持相对稳定。为使观测资料具有连续性,可根据当地的耕作制度选定多个观测地段

并进行编号,每年的黑膜全覆盖双垄侧播马铃薯观测都在这些地段进行。为增强观测的代表性,

应在所在的县(市、区)区域内增加观测调查点;

b)观测地段面积一般为1hm2,不小于0.1hm2。确有困难可选择在黑膜全覆盖双垄侧播马铃薯成

片种植的地块上;

c)观测地段应尽量避免小气候影响,观测地段距林缘、建筑物、道路(公路、铁路)、水塘等应

在20m以上,应远离河流、水库等大型水体,尽量减少小气候的影响;

d)黑膜全覆盖双垄侧播马铃薯大田生育状况调查点,应选择能反映全县(市、区)黑膜全覆盖双垄

侧播马铃薯生长状况和产量水平的不同类型的地块,并保持相对稳定。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

的调查应在能反映不同受灾程度的地块上进行;

e)选择黑膜全覆盖双垄侧播马铃薯观测地段应与土地使用单位或个人取得联系,明确要求,并应

保持相对稳定。

4.2.2观测地段分区

将观测地段按其地块形状分成大致相等的4个区,作为4个重复,按顺序编号,各项观测在4个区内

进行。为便于观测工作的进行,要绘制观测地段分区和各类观测点的分布示意图。

4.2.3观测地段资料

4.2.3.1观测地段综合平面示意图的内容

示意图应包括以下内容:

a)该站所有黑膜全覆盖双垄侧播马铃薯观测地段的位置、编号;

b)气象站的位置;

c)气候观测场和观测地段的环境条件,如村庄、树林、果园、山坡、河流、渠道、湖泊、水库及

铁路、公路和田间大道的位置;

d)其它建筑物和障碍物位置。

4.2.3.2观测地段说明

2

DB62/T2570—2015

对所选定的观测地段逐一编制地段情况说明,内容包括:

a)地段编号;

b)地段土地使用单位名称或个人姓名;

c)地段所在地的地形(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地势(坡地的坡向、坡度等)及面积(公顷);

d)地段距气候观测场的直线距离、方位和海拔高度差;

e)地段环境条件。与房屋、树林、水体、道路等的方位和距离;

f)地段的种植制度。包括熟制、前茬作物和间套作物名称等;

g)地段灌溉条件。包括有无灌溉条件、保证程度及水源和灌溉设施;

h)地段地下水位深度。记“>2m”或“<2m”;

i)地段土壤状况包括土壤质地(砂土、壤土、粘土等)、土壤酸碱度(酸、中、碱)和肥力(上、

中、下)情况;

j)地段的产量水平。分上、中上、中、中下、下五级记载,约高于当地近几年平均产量的20%

为上、高于平均产量10%—20%为中上、相当于平均产量为中、低于平均产量10%—20%为中

下、低于平均产量20%为下。

4.2.3.3观测地段资料存档

观测地段综合平面示意图和地段情况说明,按照台站基本档案的有关规定存档,观测地段如重新选

定,应编制相应的地段资料。

5发育期观测

5.1发育期观测的一般规定

5.1.1观测品种

观测的黑膜全覆盖双垄侧播马铃薯品种应是当地普遍推广的优良品种,应记载黑膜全覆盖双垄侧播

马铃薯的熟性、大田栽培方式等。

5.1.2播种期要求

播种期应选在当地适宜或普遍播种的时期。如因气候原因或耕作改制,当年播种普遍提早或推迟,

黑膜全覆盖双垄侧播马铃薯的播种也应随之提早或推迟。

5.1.3观测次数和时间

5.1.3.1黑膜全覆盖双垄侧播马铃薯发育期一般两天观测一次,隔日或双日进行,但旬末应进行巡视

观测。

5.1.3.2规定观测的相邻两个发育期间隔时间较长,在不漏测发育期的前提下,可逢5和旬末巡视观

测,临近发育期恢复隔日观测。

5.1.3.3观测时间一般定为下午。

5.2观测地点的选定

5.2.1测点位置:在观测地段4个区内,各选有代表性的一个点,作上标记,并按区顺序编号,发育

期观测在此进行。测点之间应保持一定的距离。为增强代表性,各区测点位置交错排列,使之纵横都不

在同一行上,测点距田地边缘的最近距离不能小于2m,面积大的地段应更远些,以避免边际影响。切

勿将测点选在地头、道路旁和入、排水口处。

3

DB62/T2570—2015

5.2.2选定时间:一般在黑膜全覆盖双垄侧播马铃薯返青后,下一发育期出现前进行。

5.2.3测点面积:宽为2—3行,每行长可包括15-20穴。

5.2.4观测植株选择:每个测点连续固定5穴。

5.3发育期的确定

5.3.1当观测植株上出现某一发育期特征时,即为该个体进入某一发育期。地段黑膜全覆盖双垄侧播

马铃薯群体进入发育期,是以观测的总株数中进入发育期的株数所占的百分率确定的。进入某一发育期

的株数第一次大于或等于10%为发育始期,大于或等于50%为发育普遍期,大于或等于80%为发育末

期。一般发育期观测到50%为止。

5.3.2发育期百分率计算。首先统计观测总株数,再观测其中进入发育期的株数,求出百分率,记载

时取整数,小数四舍五入。穴播时,每一发育期第一次观测时先要统计观测穴内的总株数。计算公式如

式(1)。

进入发育期的株数

发育期百分率(%)=×100%……(1)

观测总株数

5.3.3特殊情况处理如下所示:

a)因品种等原因,进入发育期的植株达不到10%或50%时,观测到该发育期的植株数连续观测3

次总增长量不超过5%为止,因气候原因所造成的上述情况,仍应观测记载;

b)如某次观测结果出现发育期百分率有倒退现象,应立即重新观测,检查观测是否有误或观测植

株是否缺乏代表性,以后一次观测结果为准,并分析记载原因;

c)因品种、栽培措施等原因,有的发育期未出现或发育期出现异常现象,应予记载;

d)固定观测植株失去代表性,应在观测点内重新固定植株观测,当测点内植株有3株或以上失去

代表性时,应另选测点;

e)在规定观测时间遇到有妨碍进行田间观测的天气或旱地灌溉可推迟观测,过后应及时进行补

测。如出现进入发育期百分率超过10%、50%或80%,则将本次观测日期相应作为进入始期、

普遍期或末期的日期;

f)以上情况出现或处理情况应记入备注栏。

5.4黑膜全覆盖双垄侧播马铃薯观测的发育期及其标准

5.4.1播种期:黑膜全覆盖双垄侧播马铃薯播种的日期。

5.4.2出苗期*:幼苗露出土壤表面。

5.4.3分枝期:基部叶腋间生出侧芽,长约1.0cm。

5.4.4花序形成期:在主茎顶部叶腋间开始出现第一轮花序,花蕾长约2.0mm。

5.4.5开花期:主茎顶部的花开放。

5.4.6可收期*:茎叶开始凋萎,植株基部叶子干枯,变为褐色。

注:标有*的项目为目测项目,观测以目测判断50%的植株进入发育期的日期为准。

6生长状况测定

6.1测定时期和项目

在分枝期和可收期测定马铃薯的高度和密度。

6.2生长高度的测定

4

DB62/T2570—2015

植株生长高度是衡量黑膜全覆盖双垄侧播马铃薯生长速度的标志之一,在黑膜全覆盖双垄侧播马铃

薯生育期间,于分枝期和可收期进行高度测量。

a)在发育期观测点附近,选择植株生长高度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进行。测点须距田地边缘2m以上;

b)植株选择:每个测点连续取10株,4个测点共40株。个别植株因折断或死亡时,应补选。测

点中有3株或3株以上失去代表性时,则该测点植株应全部另选,并在备注栏注明;

c)测量方法:培土前:植株高度测量从土壤表面量至主茎顶端(包括花序)或花序顶端;培土后:

植株高度测量从培土高度的一半量起;

d)高度测量以cm为单位,小数四舍五入,取整数记载。

6.3植株密度测定

在分枝和可收期测定单位面积上的总株数,以每m2株数表示。密度测定运算过程及计算结果均取

二位小数。

6.3.1密度测定地点

第一次密度测定时在每个发育期测点附近,选有代表性的1个测点,做上标志,每次密度测定都在

此进行。测点需距田地边缘2m以上。如测点失去代表性时,应另选测点,并注明原因。

6.3.2密度测定方法

测定单位面积上的总株数,以每㎡株数表示。密度测定运算过程及计算结果均取二位小数。

a)1m内行数:每个测点量出5个带(大垄和小垄称一带)的宽度或量出10个行距(1—11行)

的宽度,以m为单位取二位小数(即cm),然后数出行距数,4个测点总行距数除以所量总

宽度,即为平均1m内行数;

b)1m内株数:每个测定连续量出10个穴距的长度,即量出1—11穴的长度,数出其中的株数,

各测点株数之和除以所量总长度,即为1m内株数;

c)1m2的株数:1m2的株数=平均1m内的行数×平均1m内的株数。

6.4生长状况评定

6.4.1评定时间和方法

在黑膜全覆盖双垄侧播马铃薯的每个发育普遍期进行评定。以整个观测地段全部黑膜全覆盖双垄侧

播马铃薯为对象,与较大范围对比、历年与当年对比,综合评定黑膜全覆盖双垄侧播马铃薯生长状况的

各要素,采用划分苗类的方法进行评定。前后两次评定结果有改变时,要注明原因。

6.4.2评定标准

表1马铃薯生长状况评定标准

苗情类别评定标准

植株生长状况优良。植株健壮,密度均匀,高度整齐,叶色正常,花序发育良好。没有或仅有轻微的病

一类

虫害和气象灾害,对生长影响极小。预计可达到丰产年景的水平。

植株生长状况较好或中等。植株密度不太均匀,有少量缺苗断垄现象。生长高度欠整齐。植株遭受病虫

二类

害或气象灾害较轻。预计可达到平均产量年景的水平。

植株生长状况不好或较差。植株密度不均匀,植株矮小,高度不整齐。缺苗断垄严重。病虫害或气象灾

三类

害对植株有明显的抑制或产生严重危害。预计产量很低,是减产年景。

5

DB62/T2570—2015

6.5大田生育状况观测调查

6.5.1观测调查地点

在本县(区、市)区域内,黑膜全覆盖双垄侧播马铃薯高、中、低产量水平的地区选择三类有代表

性的地块(以观测地段代表一种产量水平,另选两种产量水平地块)。也可结合农业部门苗情调查或分

片设点进行。

6.5.2观测调查时间和项目

在观测地段黑膜全覆盖双垄侧播马铃薯进入花序形成期的发育普遍期后3d内进行。观测调查黑膜全

覆盖双垄侧播马铃薯所处的发育期、高度、密度。

6.5.3调查方法

各项调查方法参照本标准有关规定进行。其中调查黑膜全覆盖双垄侧播马铃薯所处的发育期是按未

进入某发育期、发育始期、普遍期、发育期已过,进行目测记载。每个调查点可只取两个重复。

播种期、可收期、产量等项可直接向土地使用单位或个人调查补记。

7生长量的测定

7.1测定时期和项目

马铃薯生长量的测定是在间隔一定时间(或发育期),采挖一定数量具有代表性的植株,测定其叶

面积和马铃薯干物质重量(简称干物重),具体测定时期见表2。

表2马铃薯叶面积、干物重测定时期

项目测定时期

叶面积分枝期花序形成期开花期

干物重分枝期花序形成期开花期可收期

7.2取样

马铃薯叶面积和干物重同时测定,一次田间取样,叶面积和干物重分别测定进行,取样时间在上午

植株露水或雨水蒸发后进行。

7.3叶面积测定方法

面积(系数)法:马铃薯叶片较多,因此采用分等级按比例取样,按叶片大小分5组,每组抽取一

片,量出绿色叶片的长度和宽度,将长度和宽度之积乘以每组数量再乘以校正系数,马铃薯的校正系数

取0.75。

2

单株叶面积(cm)=单株上各叶片长宽乘积之和与校正系数之积,以S1表示:

n

……()

S1=∑Li×Di×k2

i=1

式中:

2

S1——单株叶面积,单位为平方厘米(cm);

Li——为叶片的长度,单位为;

6

DB62/T2570—2015

Di——为叶片的最大宽度,单位为;

k——为马铃薯的叶面积订正系数。

22

1m叶面积(cm):单株叶面积Si与1㎡株数之积,以S2表示:

S2=S1×m……(3)

式中:

2

S2——1㎡叶面积,单位为平方厘米(cm);

S1——为单株叶面积,单位为;

m——为马铃薯1㎡的株数。

叶面积指数:单位土地面积(S)上绿色叶面积的倍数,以LAI表示:

S

LAI=2……(4)

S

式中:

LAI——叶面积指数;

2

S2——1㎡叶面积,单位为平方厘米(cm);

S——单位土地面积,取10000cm2。

7.4干物质重量测定方法

干物质重量按照如下方法测定:

a)黑膜全覆盖双垄侧播马铃薯干物质重量的测定是从分枝期开始到可收期的每个发育普遍期进

行,在每个测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1株共4株,用铁锨采挖,用塑料薄膜包好,避免植株体内

水分蒸发,取样结束后拿到室内,将地上和地下部分分别用感量0.01g的电子天平称其鲜重进

行记录,并分别装入牛皮纸袋中。

b)样本烘干、称重:将样本袋放入恒温干燥箱内加温,第一小时温度控制在105℃杀青,以后维

持在80℃恒温下6—12h后进行第一次称重,以后每小时称重一次,当样本前后两次重量差≤

5‰,该样本不再烘烤。

c)计算:

1)株总重(g):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鲜、干重除以样本数4,其地上和地下部分的合计为

株鲜干重。

2)含水率(%)

分器官或株鲜重−干重

器官或株含水率=×1000……(5)

分器官或株鲜重0

3)生长率〔g/m2.d〕:1㎡土地上每日干物质增长量

本次测定分器官或株的总干重—前一次测定分器官或株的总干重

生长率=………(6)

两次测定间隔日数

8地温测定

从黑膜全覆盖双垄侧播马铃薯开花始期后,连续测定20天5cm、10cm、15cm、20cm地温,要求每

天8h、14h、20h前10min采用便携式测温仪,在黑膜全覆盖双垄侧播马铃薯的株间进行测定、记录。条

件允许的地方,可选用自动土壤温度仪进行全生育期连续观测。

7

DB62/T2570—2015

9产量结构分析

9.1产量结构分析的一般规定

9.1.1产量结构分析的时间

在黑膜全覆盖双垄侧播马铃薯收获期,收获前在观测地段4个区取样,先进行数量和长度测定,并

及时进行产量分析。要十分注意样本的保管。

9.1.2分析项目

表3黑膜全覆盖双垄侧播马铃薯产量结构分析项目、单位及精度

项目株薯块重(g)屑薯率(%)理论产量(g/m2)鲜蔓重(g/m2)薯与蔓比(-)

精度测量和平均0.110.010.10.01

9.1.3理论产量

理论产量(g/m2):观测地段理论产量和实产

理论产量为分析计算产量,以g/m2表示,取二位小数。

地段实产,需在黑膜全覆盖双垄侧播马铃薯成熟后单独收获,或取约100m2(每区约25m2,根据

株、行距计算实际面积)单收、称重,计算1m2产量。地段实产面积以m2为单位,取一位小数。地段产

量以g/m2为单位,取二位小数。

9.1.4仪器及用具

天平:感量为0.5~1g,称重5~10kg的天平一台。

游标卡尺。

收获、盛放、加工等所需的工具。

9.2黑膜全覆盖双垄侧播马铃薯产量结构分析

9.2.1取样

每个小区连续挖取10株,4个小区共40株。复核样本是否为40株。

9.2.2分析步骤和方法

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分析:

a)室内分析:清楚薯块上的泥土,不分大小称薯块总重,记录;捡出薯块中最大直径≤2cm的小

薯,秤小薯重,记录;称鲜蔓(地上全部茎、叶)总重。

b)株薯块重(g):株薯块重(g)=40株薯块总重÷40。

c)屑薯率(%):屑薯率(%)=40株屑薯总重÷40株薯块总重×100%。

d)理论产量(g/m2):理论产量(g/m2)=40株总重量×1m2株数(可收期)。

e)鲜蔓重(g/m2):鲜蔓重(g/m2)=40株鲜蔓总重÷40×1m2株数(可收期)。

f)薯与蔓比:薯与蔓比=40株薯块总重÷40株鲜蔓总重。

注:发育期、密度均按《农业气象观测规范》对穴播作物规定的方法进行。

10农业气象灾害、病虫害的观测和调查

8

DB62/T2570—2015

10.1主要农业气象灾害观测

10.1.1观测的范围

农业气象灾害包括:水分因子异常引起,如农业干旱、洪涝、渍害、雹灾、连阴雨等;温度异常引

起,如低温冷害、霜冻、雪灾、高温热害等;风引起,如风灾;气象因子综合作用引起,如干热风等。

本标准观测的重点是危害大、涉及范围广、发生频率高的农业气象灾害。

a)干旱:长期无降水或降水显著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从而使作物体内水分亏缺,正

常生长发育受到抑制,最终导致减产的气候现象。发生在黑膜全覆盖双垄侧播马铃薯水分临界

期的干旱,对产量影响最大。应特别注意其水分临界期的干旱观测。

b)连阴雨:较长时期的持续阴雨天气,日照少、空气湿度大,影响黑膜全覆盖双垄侧播马铃薯的

正常生长或收获。

c)霜冻:是指在黑膜全覆盖双垄侧播马铃薯生长期内,夜间土壤和植株表面的温度短时下降到0

℃以下,使植株体内水分形成冰晶,造成黑膜全覆盖双垄侧播马铃薯受害或死亡的低温冻害。

d)高温热害:在黑膜全覆盖双垄侧播马铃薯生长期内,由于连续处在高于其生育适宜温度或受短

期高温的影响,叶片变黄干枯,对其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造成损害。

10.1.2观测的时间和地点

观测的时间和地点如下:

a)观测时间:在灾害发生后及时进行观测。从黑膜全覆盖双垄侧播马铃薯受害开始至受害症状不

再加重为止。

b)观测地点:一般在黑膜全覆盖双垄侧播马铃薯生育状况观测地段上进行,重大的灾害,还要做

好全县(市、区)范围的调查。

10.1.3观测和记载项目

观测和记载项目如下:

a)农业气象灾害名称、受害期。

b)天气气候情况。

c)受害症状、受害程度。

d)灾前、灾后采取的主要措施,预计对产量的影响,地段代表灾情类型。

e)地段所在乡(镇)受害面积和比例。

10.1.4受害期

当农业气象灾害发生,作物出现受害症状时记为灾害开始期,灾害解除或受害部位症状不再发展时

记为终止期,其中灾害如有加重应记载。霜冻、洪涝、风灾、雹灾等突发性灾害除记载作物受害的开始

和终止日期外,还应记载天气过程开始和终止时间(以时或分计)。以台站气象观测记录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