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5/T 2032-2021 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技术规程

DB35/T 2032-2021 DB35/T 2032-2021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福建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27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5/T 2032-2021
标准类型
福建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1-12-29
实施日期
2022-03-29
发布单位/组织
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福建省农业农村厅
适用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福建省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的技术路线、 资料收集、 质量监测、 质量评价、 图件编绘、成果要求和验收要求等。 本文件适用于福建省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福建省农田建设和土壤肥料技术总站。
起草人:
邢世和、 沈金泉、 周碧青、 张华、 张黎明、 范协裕、 毛艳玲、 邱龙霞、 杨文浩、陈瀚阅、 廖文强。
出版信息:
页数:27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13.080

CCSB10

35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35/T2032—2021

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技术规程

Technicalregulationformonitoringandassessmentofcroplandquality

2021-12-29发布2022-03-29实施

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35/TXXXX—XXXX

目次

前言.......................................................................................................................................................................Ⅱ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2

4技术路线...........................................................................................................................................................2

5资料收集...........................................................................................................................................................3

6耕地质量监测...................................................................................................................................................3

7耕地质量评价...................................................................................................................................................6

8图件编绘...........................................................................................................................................................9

9耕地质量数据库建立.......................................................................................................................................9

10成果要求.......................................................................................................................................................10

11验收要求.......................................................................................................................................................11

附录A(资料性)福建省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工作技术路线图...............................................................12

附录B(规范性)福建省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样点地块调查表...............................................................13

附录C(规范性)福建省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区域划分...............................................................................16

附录D(规范性)福建省耕地质量评价因子隶属函数模型和经验隶属度值...........................................17

附录E(资料性)福建省耕地质量评价因子权重.......................................................................................21

附录F(规范性)福建省耕地质量等级划分标准.......................................................................................23

附录G(规范性)福建省耕地中低产田类型划分标准...............................................................................24

I

DB35/T2032—2021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福建农林大学提出。

本文件由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福建省农田建设和土壤肥料技术总站。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邢世和、沈金泉、周碧青、张华、张黎明、范协裕、毛艳玲、邱龙霞、杨文浩、

陈瀚阅、廖文强。

II

DB35/T2032—2021

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福建省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的技术路线、资料收集、质量监测、质量评价、图件编绘、

成果要求和验收要求等。

本文件适用于福建省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12297石灰性土壤有效磷测定方法

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GB/T17136土壤质量总汞的测定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17141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22105.2土壤质量总汞、总砷、总铅的测定原子荧光法第2部分:土壤中总砷的测定

GB/T33469耕地质量等级

HJ491土壤和沉积物铜、锌、铅、镍、铬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LY/T1228森林土壤氮的测定

LY/T1241森林土壤水解性总酸度的测定

NY/T87土壤全钾测定法

NY/T88土壤全磷测定法

NY/T295中性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交换性盐基的测定

NY/T889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的测定

NY/T890土壤有效态锌、锰、铁、铜含量的测定二乙三胺五乙酸(DTPA)浸提法

NY/T1119耕地质量监测技术规程

NY/T1121.1土壤检测第1部分: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和贮存

NY/T1121.2土壤检测第2部分:土壤pH的测定

NY/T1121.3土壤检测第3部分:土壤机械组成的测定

NY/T1121.4土壤检测第4部分:土壤容重的测定

NY/T1121.5土壤检测第5部分:石灰性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

NY/T1121.6土壤检测第6部分: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NY/T1121.7土壤检测第7部分:酸性土壤有效磷的测定

NY/T1121.8土壤检测第8部分:土壤有效硼的测定

NY/T1121.9土壤检测第9部分:土壤有效钼的测定

NY/T1121.13土壤检测第13部分:土壤交换性钙和镁的测定

NY/T1121.14土壤检测第14部分:土壤有效硫的测定

NY/T1121.16土壤检测第16部分:土壤水溶性盐总量的测定

1

DB35/T2032—2021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耕地cropland

用于农作物种植的土地。

3.2

耕地质量croplandquality

由耕地地力、土壤健康状况和田间基础设施构成的、满足农产品持续产出和质量安全的能力。

3.3

耕地地力croplandproductivity

在当前管理水平下,由土壤立地条件、自然特性等相关要素综合构成的耕地生产能力。

3.4

设施蔬菜地facilityvegetableplot

具有足以改善自然气候条件、使之有利于蔬菜生长发育的固定保护性设施(如温室、温床,塑料大、

中、小棚等)的长期蔬菜栽培用地。

3.5

有效土层厚度effectivesoillayerthickness

土壤剖面中母质层(或障碍层)以上的土体(或土层)厚度。

3.6

质地构型textureprofile

土壤剖面中不同质地类型层次的排列组合。

3.7

农田林网化率farmlandshelterrate

农田四周的林带保护面积与农田总面积之比。

3.8

生物多样性soilbiodiversity

耕层中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种群的丰富和复杂程度。

3.9

清洁程度soilcleanlinessdegree

耕层土壤受重金属、农药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影响程度。

4技术路线

利用最新的耕地利用—土壤类型空间数据库,合理设立调查监测点,定期开展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

分析,建立耕地质量监测点空间与属性数据库。确定评价区域归属,以耕地利用—土种类型为评价单元,

建立耕地质量评价因子空间与属性数据库,开展耕地土壤清洁程度评价和耕地质量等级划分,综合评估

耕地质量水平(见附录A)。

2

DB35/T2032—2021

5资料收集

5.1数据库资料

收集监测评价时点上一年度的土地利用类型和耕地质量等级数据库、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地貌类

型数据库、行政区划数据库以及土壤类型数据库,省、地级市和县(市、区)的比例尺分别为1:500000、

1:250000和1:50000。

5.2图件资料

收集岩石或成土母质类型分布图、农田灌溉和排水设施分布图以及农田防护林网分布图。

5.3监测数据资料

收集监测评价时点上一年度的国家和省级耕地质量监测点以及县(市、区)耕地土壤环境监测点的

定位坐标和调查分析数据。

5.4文本资料

收集监测评价时点上一年度的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报告、社会经济统计年鉴、农业农村相关管理部门

年度工作总结以及有机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退化耕地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地整理等项目的实

施方案和总结报告。

6耕地质量监测

6.1耕地利用—土壤类型空间数据库建立

从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库提取耕地利用类型矢量数据图层,与土壤类型矢量数据图层进行空间叠加分

析和拓扑运算,建立耕地初始土壤类型空间数据库,编绘耕地初始土壤类型分布图。选择合理的野外调

查线路,开展耕地土壤类型变化调查,结合耕地斑块的利用类型、地形条件(海拔及坡度)、成土母质

(质地类型)和熟化程度(有机质含量)等资料,遵循土壤形成和演变规律综合判断并修正可能发生变

化的耕地土壤类型,建立监测评价时点的耕地利用—土壤类型空间数据库。

6.2耕地质量监测点布设、调查与取样

6.2.1监测点布点原则

6.2.1.1密度控制原则

按NY/T1119规定,评价区域每400hm2耕地至少布设1个监测点,每33.33hm2设施蔬菜地至少布设1

个监测点,单片规模≥6.67hm2设施蔬菜地至少布设1个监测点。

6.2.1.2代表性原则

监测点在评价区域应具有代表性,应覆盖每一乡镇、每一地貌类型、每一耕地利用类型(水田、旱

地和水浇地)和每一土种类型。

3

DB35/T2032—2021

6.2.1.3均匀性原则

监测点应在评价区域空间均匀分布。

6.2.1.4优先性原则

优先选择原耕地地力调查点作为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的监测点。

6.2.2监测点确定与田间调查

6.2.2.1监测点设定与空间定位

按监测点布设原则在评价区域耕地利用—土壤类型分布图上预先布设监测点位,经实地考查选定监

测点所在的耕地地块,在地块中央位置进行定位。

设定的监测点原则上不应随意更改,确因非农建设占用或自然灾害损毁等客观原因而需要调整的,

应按监测点布设原则在同一乡镇就近选择与原监测点相同土种类型的耕地地块,设立新的监测点,并重

新定位。

6.2.2.2监测点地块调查与表格填写

通过实地调查、挖掘剖面和访问农户,按附录B调查填写监测点所在耕地地块的土壤类型、成土母

质、地貌类型、地形部位、有效土层厚度、耕层厚度、耕层质地、质地构型、常年耕作制度、熟制、生

物多样性、农田林网化程度、障碍因素、障碍层类型、障碍层深度、障碍层厚度、灌溉能力、灌溉方式、

水源类型、排水能力、主栽作物名称和年产量等。

6.2.2.3监测点景观摄影

拍摄监测点地块、调查采样情况、土壤剖面、主栽作物和地块周边主要景观等。

6.2.2.4调查资料整理

野外调查获得的各监测点资料经审核后,按数据库格式进行编码、整理和录入,建立区域耕地质量

评价监测点属性数据表。

6.2.3样品采集

按NY/T1121.1规定的方法采集耕层混合土壤样品和容重样品。

6.3测试分析

6.3.1物理性状

必测项目:土壤容重和机械组成。

6.3.2化学性状

必测项目: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以及土壤重金属铅、镉、砷、铬、汞、铜、

锌和镍总量。

选测项目:土壤潜性酸、全氮、全磷、全钾、缓效钾、交换性钙、交换性镁、有效硫、有效铜、有

效锌、有效硼、有效钼、阳离子交换量和水溶性盐总量。

4

DB35/T2032—2021

6.3.3测试分析方法

按表1规定的方法分析必测和选测项目。

表1福建省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必测和选测项目分析方法

必测项目分析方法选测项目分析方法

容重NY/T1121.4规定的方法缓效钾NY/T889规定的方法

机械组成NY/T1121.3规定的方法交换性钙和镁NY/T1121.13规定的方法

pHNY/T1121.2规定的方法有效硫NY/T1121.14规定的方法

有机质NY/T1121.6规定的方法有效铜和锌NY/T890规定的方法

碱解氮LY/T1228规定的方法有效硼NY/T1121.8规定的方法

速效钾NY/T889规定的方法有效钼NY/T1121.9规定的方法

NY/T1121.7(适用于酸性土壤)和GB12297NY/T295(适用于酸性土壤)和NY/T1121.5

有效磷阳离子交换量

(适用于石灰性土壤)规定的方法(适用于石灰性土壤)规定的方法

总铅和镉GB/T17141规定的方法水溶性盐总量NY/T1121.16规定的方法

总铬HJ491规定的方法潜性酸LY/T1241规定的方法

总汞GB/T17136规定的方法全氮LY/T1228规定的方法

总铜和锌HJ491规定的方法全磷NY/T88规定的方法

总砷GB/T22105.2规定的方法全钾NY/T87规定的方法

总镍HJ491规定的方法——

6.3.4分析质量控制

6.3.4.1分析检测机构资质

分析检测工作应由具备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的单位承担。

6.3.4.2分析精密度控制

采用平行双样分析测定保证分析的精密度,每批样品每个项目应测定10%~15%的平行样品,要求每

批样品平行双样分析测定的合格率应≥95%,若合格率<95%,除对分析不合格的项目进行重新测定外,

再增加10%~20%的平行双样测定率,如此累进,直至总合格率≥95%。

6.3.4.3分析准确度控制

采用质控样品分析和加标回收实验保证分析的准确度,每批样品每个项目应插入相应的质控样品,

在测定精密度合格的前提下,要求质控样品测定应落在其保证值(95%的置信水平)范围内。对于无质控

样品的测定项目,采用加标回收实验检查测定的准确度,在每批样品中随机抽取10%~20%进行加标回收

测定,根据含量高低分别加入被测项目含量的0.5~1.0倍和2~3倍,要求加标回收率应在允许的范围内。

5

DB35/T2032—2021

7耕地质量评价

7.1耕地质量等级评价

7.1.1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区域确定

按GB/T33469的规定,对照附录C确定各县(市、区)的评价区域归属。

7.1.2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单元确定

利用评价区域耕地利用类型矢量图层与土种类型矢量图层进行空间叠加分析、拓扑运算形成的最小

图斑为评价单元,建立耕地质量评价单元空间数据库。

7.1.3评价因子及指标体系建立

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因子由农田管理(灌溉能力、排水能力)、立地条件(地形部位、农田林网化程

度)、养分状况(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理化性状(耕层质地、容重、pH)、剖面状况(有效土

层厚度、质地构型、障碍因素)和健康状况(生物多样性、清洁程度)共6个方面15个评价因子构成。

7.1.4耕地质量评价监测点空间属性数据库建立

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借助ArcGIS软件将监测点属性数据表与评价区域耕地质量评价单元空间

数据库相链接,建立区域耕地质量监测点空间与属性数据库。

7.1.5耕地质量评价因子空间属性数据库建立

7.1.5.1理化性状和养分状况因子空间属性数据库建立

利用区域耕地质量监测点空间与属性数据库,采用反距离权重或普通克里格空间插值模型进行耕层

土壤砂粒、粉粒、黏粒、容重、pH、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等属性的空间插值,利用面积加权平均法

计算并建立区域耕地评价单元理化性状和养分状况因子空间属性数据库。

7.1.5.2重金属含量空间属性数据库建立

采用点—面赋值法将有监测点的土壤重金属含量测定值赋值给所在的耕地评价单元,无监测点的耕

地评价单元采用低于GB15618中的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进行赋值,建立区域耕地评价单元重金属含量空

间属性数据库。

7.1.5.3剖面状况和农田管理因子空间属性数据库建立

采用点—面赋值法将有监测点的有效土层厚度、质地构型、障碍因素、灌溉能力、排水能力赋值给

所在的耕地评价单元,无监测点的耕地评价单元按乡镇行政区和土种类型相同、距离最近的原则进行空

间赋值,建立区域耕地评价单元剖面状况和农田管理因子空间属性数据库。

7.1.5.4生物多样性因子空间属性数据库建立

采用间接综合判断法(按附录B)进行耕地评价单元生物多样性的空间赋值,或利用监测点的高通

量测序实测值,借助关联模型、空间插值模型等进行评价单元生物多样性空间插值,建立区域耕地评价

单元生物多样性因子空间属性数据库。

6

DB35/T2032—2021

7.1.5.5立地条件因子空间属性数据库建立

采用区域耕地利用—土壤类型矢量数据图层与地貌类型及数字高程模型矢量数据图层进行空间叠

加分析和拓扑运算,按地貌类型结合海拔确定评价单元的地形部位(按附录B)。采用点—面赋值法将

有监测点的农田林网化程度赋值给所在的耕地评价单元,无监测点的耕地评价单元按乡镇行政区和土种

类型相同、距离最近的原则进行空间赋值,建立区域耕地评价单元立地条件因子空间属性数据库。

7.1.6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评价

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按公式(1)计算并建立耕地评价单元土壤重金属单因子污染指数空间属

性数据库。

C

Pi

iS

i····················································(1)

式中:

Pi——单因子污染指数;

Ci——第i种重金属污染物实测值;

Si——第i种重金属污染风险管控标准。

对于重金属未污染(即Pi≤1)的耕地评价单元,直接进行耕地质量等级划分;对于重金属污染(即

Pi>1)的评价单元,进行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即清洁程度)评价,建立耕地评价单元土壤环境质量空

间属性数据库。

7.1.7耕地质量评价因子属性数据标准化

按评价区域类型,利用耕地质量评价因子隶属函数模型和经验隶属度值(按附录D)进行评价单元

各评价因子属性数据标准化,将区域评价单元各评价因子属性数据转化为标准化、无量纲的隶属度值。

7.1.8耕地质量评价因子权重确定

按评价区域类型,查阅附录E确定耕地质量评价因子的权重。

7.1.9耕地质量综合指数计算

采用耕地质量评价因子加权指数和法,按公式(2)计算每个评价单元的耕地质量综合指数。

(2)

YiXijaij··················································

式中:

Yi——第i个评价单元的耕地质量综合指数;

Xij——第i个评价单元第j个评价因子的隶属度值;

aij——第i个评价单元第j个评价因子的权重。

7.1.10耕地质量等级划分

按评价区域类型,查阅附录F确定各评价单元的耕地质量等级,建立区域耕地质量等级空间属性数

据库。

7

DB35/T2032—2021

7.1.11耕地质量等级实地验证

按一定比例(≤5%)分别随机选取耕地质量各等级若干个评价单元,通过与土壤类型和作物产量的

实地调查比较分析,验证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的吻合程度,吻合度≥90%为合格。

7.1.12中低产田类型划分及主要障碍因素评价

从区域耕地质量等级空间属性数据库提取出4~10等中低产耕地单元图层,按附录G划分并确定中低

产田类型,建立区域中低产田类型及其主要障碍因素空间属性数据库。

7.1.13土壤酸碱性分级、有机质和矿质养分丰缺分区

利用区域耕地质量评价因子空间属性数据库,按土壤酸碱性(pH)分级和表2的指标进行分区,建

立区域耕地土壤酸碱性分级、有机质和矿质养分丰缺分区空间属性数据库。

7.2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利用区域耕地评价单元土壤重金属单因子污染指数空间属性数据库,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按公式

(3)评价耕地土壤重金属的综合污染状况。

22

PPimax

P综

2··············································(3)

式中:

P综——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

——土壤重金属各单因子污染指数(Pi)的平均值;

Pimax——土壤重金属各单因子污染指数中的最大值。

按表3评价标准进行区域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建立区域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等级空间属性数据库。

表2福建省耕地土壤有机质和矿质养分丰缺分级标准

丰缺分级标准

项目

一级(丰富)二级(较丰富)三级(中等)四级(较缺乏)五级(缺乏)

有机质a/(g/kg)a>3030≥a>2525≥a>1515≥a>10a≤10

全氮b/(g/kg)b>2.002.00≥b>1.501.50≥b>1.001.00≥b>0.75b≤0.75

全磷c/(g/kg)c>1.201.20≥c>1.001.00≥c>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