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T 550-2018 果蔗生产技术规程

DB33/T 550-2018 DB33/T 550-2018 Produc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fruit sugarcane

浙江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2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3/T 550-2018
标准类型
浙江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8-09-18
实施日期
2018-10-18
发布单位/组织
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12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7.080.10

B31

DB33

浙江省地方标准

DB33/T550—2018

代替DB33/T550.1-2005,DB33/T550.2-2005

果蔗生产技术规程

Technicalregulationforcultivationofchewingcane

2018-09-18发布2018-10-18实施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3/T550—2018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DB33/T550.1-2005《无公害果蔗第1部分:产地环境要求》和DB33/T550.2-2005《无

公害果蔗第2部分:栽培技术规程》。本标准以DB33/T550.2-2005为主,整合了DB33/T550.1-2005

的部分内容,与DB33/T550.2-2005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基地环境”(见4.1);

——修改了“施肥配方”(见5.2.2,2005年版的7.1.1);

——修改了化学防治方案(见8.6.2和附录A,2005年版的9.3至9.11和附录A);

——增加了“产品质量”(见9);

——增加了“质量安全管理”(见10);

——增加了技术模式图(见11和附录B)。

本标准由浙江省农业厅提出。

本标准由浙江省种植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义乌市果蔗研究所、义乌市农技推广服务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小骊、吴德锋、徐明飞、陶建明、吴优赛、何洪法、宋厚达、鲍静玫。

I

DB33/T550—2018

果蔗生产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果蔗的术语和定义、基地选择、栽前准备、栽培技术、采收与贮藏、病虫害综合防治、

产品质量、质量安全管理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果蔗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276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GB276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NY/T496肥料合理使用通则

NY525有机肥料

NY/T1276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果蔗chewingcane

用于鲜食的甘蔗。

3.2

截种sectionasugarcane

将整根蔗种用利刀截成带芽小段。

4基地选择

4.1基地环境

基地远离污染源,环境空气、灌溉水、土壤质量分别符合GB3095、GB5084、GB15618的要求。

1

DB33/T550—2018

4.2蔗田要求

选择阳光充足、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地势平坦、排灌方便的沙质土或壤土;土壤pH5.6~

pH7.5,含盐量0.2%以下。

5栽前准备

5.1蔗田准备

5.1.1翻耕

冬至前后深耕晒垡,翻耕深度25cm~30cm。

5.1.2做畦、开种植沟

2月上中旬做畦,畦面南北向,做成龟背形,土表平整,畦宽2.5m~2.6m,沟宽0.3m~0.4m、

深0.3m。畦面中间开种植沟2条,沟深20㎝,沟间距(行距)1.4m~1.5m。

5.2施基肥

5.2.1施肥原则

根据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的原则,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按NY/T496合理使用肥料,使用

的有机肥质量应符合NY525的要求。

5.2.2施肥方法

果蔗下种前,在施用有机肥的同时,重施磷钾肥。每亩(667㎡)施有机肥300kg~500kg加施不

含氯三元复合肥(含N、P2O5、K2O各15%)每亩(667㎡)20kg~30kg;不施商品有机肥时,在畦中间应

追施不含氯的三元复合肥每亩(667㎡)20kg~30kg,沟施覆土。

5.3蔗种准备

5.3.1品种选择

选用皮薄、茎粗、肉脆、节间均匀、汁液多、甜度适中、口感好、高产、抗性强的优良品种。种蔗

芽饱满,芽鳞新鲜,无虫伤、无病变、粗大蔗茎。有条件的选用脱毒蔗苗。

5.3.2截种

剥去种茎叶鞘,截种。截成每种段含3个~4个芽苗,节下部留2/3节间,上部留1/3节间。

5.3.3浸种消毒

用70%甲基硫菌灵1000倍液~1200倍液浸种2h,晾干备用。

6栽培技术

6.1下种

2月中下旬至3月上旬,日平均温度稳定通过5℃时,晴天下种。线型单条排种,蔗种平放,蔗芽

向两侧,蔗芽与土壤紧密接触。下种后盖土,厚度3㎝,均匀一致。盖种的土壤要细、松、软。

2

DB33/T550—2018

6.2除草盖膜

盖地膜前,将畦面表土湿润,每亩(667m2)用50%乙草胺70mL加40%扑草净120g兑水30kg均匀喷

雾于土表,封杀杂草。全畦地膜覆盖,拉紧盖严。

6.3田间管理

6.3.1助苗穿孔

3月下旬至4月上旬出苗期间,勤检查,及时人工破膜,助苗穿孔,破膜孔不宜过大。遇高温,每

天一次人工破膜。苗穿出地膜后,用细土封口,防止膜下高温伤苗。

6.3.2查苗补苗

齐苗后发现断垄缺苗时,用预先假植的蔗苗补植,或移密补稀。

6.3.3揭膜、间定苗、一次培土

5月中旬至6月上旬,分蘖末期揭膜,并间苗,去除多余分蘖、小茎、弱茎和病虫害茎,留蔗苗每

亩(667m2)3000株~3500株,使蔗株分布均匀。间定苗后培土,高度10cm~15cm。

6.3.4剥叶、二次培土

7月中下旬,拔节后蔗茎3节~5节时,先剥除基部蔗叶,去除多余分蘖,进行一次湿培土,高度

10cm~15cm。

6.3.5追肥

2

结合第一次培土,每亩(667m)施不含氯三元复合肥(含N、P2O5、K2O各15%)60kg~75kg或菜籽

饼肥亩(667m2)施100kg加不含氯三元复合肥40kg~50kg。

6.3.6水份管理

苗期保持田间土壤湿润无积水;伸长拔节期土壤持水量保持80%,做到晴天土壤湿润,雨天不积水;

伸长中后期及时灌溉,保持水分充足。

6.3.7剥叶

蔗茎伸长中期开始,每隔一个月剥一次枯、黄、老、病叶,并带出田外。

7采收与贮藏

7.1采收

十月中旬开始即可采收,霜冻前采收完毕。采收时,从根基部挖起,除去须根,砍掉梢叶。分等分

级,扎成10根/捆。

7.2贮藏

7.2.1室内贮藏

温度5℃~8℃,横放地面,根梢方向一致,叠放整齐。堆放高度50cm~60cm,用梢叶覆盖。

3

DB33/T550—2018

7.2.2室外坑藏

选择地势高、土壤干燥、排水畅通、四周无污染源、运输方便的地块坑藏。坑宽为蔗长,坑深50cm,

坑长10m~20m。坑底中间开排水沟,宽20cm、深20cm,底部垫蔗叶,整齐堆放;气温较高时,根部适

当浇水;盖上蔗叶,细泥严封。四周开排水沟,以防积水。经常检查窖坑,防冻、防热、防干、防湿、

防鼠。

7.3选留种

采收时选留种。选择生长均匀,节间粗大,无水裂,无病虫害的蔗株做种。采收时带根挖起,藏种

同室外坑藏,并注意灭菌、防腐。

8病虫害综合防治

8.1防治原则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加强田间病虫害测报,掌握病虫害的发生动态,采用综

合防治,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技术,必要时采取化学药剂防控病虫害。提倡在同一

生产区域内统防统治。

8.2防治对象

主要虫害有二点螟、大螟、蚜虫、甘蔗蓟马和红蜘蛛及地下害虫(蝼蛄、蛴螬、地老虎、蛀天牛等);

主要病害有虎斑病、梢腐病、根腐病、凤梨病、锈病等。

8.3农业防治

选择抗病、抗逆性强品种,有条件的选用脱毒健康种苗。合理轮作,2年~3年水旱轮作一次,合

理密植,保持田间适宜的通风和湿度。深沟高畦,防止积水,清除残茬,整洁田园,及时清除杂草。

8.4物理防治

每30亩(667m2)放置1盏杀虫灯,灯架高出植株20cm以上。螟虫幼虫采用人工捕杀。

8.5生物防治

注意保护和利用瓢虫、蜘蛛等捕食性天敌。优先选用生物农药,如微生物农药和植物源农药。

8.6化学防治

8.6.1禁止使用国家禁限用农药和高毒、高残留农药;

8.6.2根据病虫害发生种类选择合适的农药,对症用药,达标防治,能挑治的不普治。并按NY/T1276

和GB/T8321(所有部分)合理使用;用药宜在苗期施用,掌握施药次数和安全间隔期。选用合理的施

药器械和施药方法,精准施药,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和用药量。收获前一个月内不施用农药。果蔗主要病

虫害化学防治方案参见附录A。

9产品质量

9.1感官要求

4

DB33/T550—2018

新鲜洁净,色泽形态正常,粗细均匀,蔗皮薄亮有光泽;汁多、味甜、爽口、松脆;无腐烂霉变,

无损伤,无水裂,无空心,无虫蛀,无气生根,无异味。

9.2质量安全

重金属含量应符合GB2762的规定,农药残留应符合GB2763的规定。

9.3检测

上市前应进行产品质量检测,并有记录。

10质量安全管理

基地应建有投入品存放、产品存放、废物处理等设施设备。建立生产基地环境保护、农业投入品管

理和安全合理使用、生产追溯管理、质量检测等管理制度。基地应开展果蔗产品质量自检;建立田间生

产档案,档案保留时间不少于2年。

11技术模式图

果蔗生产技术模式图参见附录B。

5

DB33/T550—2018

AA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果蔗主要病虫害化学防治方案

果蔗主要病虫害化学防治方案见表A.1。

表A.1果蔗主要病虫害化学防治方案

有效成分每亩(667m2)有安全间隔每季最多使限量要求

防治对象农药通用名剂型稀释倍数使用时间和方法

含量效成分用量(g)期(天)用次数(次)(mg/kg)

氯虫苯甲酰胺SC200g/L3~42250~3000发生初期喷雾15020.05

噻虫胺GR0.5%15~25—撒施—1-

氟苯虫酰胺WG20%3~42250~3000卵孵盛期至低龄幼虫喷雾72-

二点螟、大螟等杀螟丹SP98%4.5~76500~9800卵孵盛期喷雾3560.1

二嗪磷GR4%80~120—发生初期沟施—1-

发生初期或出苗前5天~15天吡虫啉:0.2

吡虫·杀虫双GR4%100~120——1

沟施杀虫双:0.1

杀虫单WG80%401000喷雾1530.1

噻虫嗪GR2%15~20—培土或发生初期撒施—10.1

吡虫啉:0.2

蚜虫吡虫·杀虫单BRG10%200~250—培土或发生初期沟施—1

杀虫单:0.1

吡虫啉SL200g/L2~33000~4500发生初期喷雾14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