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5/T 1203-2011 银耳栽培种质量检验规程
DB35/T 1203-2011 Silver ear cultivar quality inspection regulation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11年10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福建农林大学菌物研究中心、全国银耳标准化工作组。
- 起草人:
- 温志强、刘新锐、董秀云、郑昭、谢宝贵、吴小平
- 出版信息:
- 页数:12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7.080.20
B39
DB35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35/T1203—2011
银耳栽培种质量检验规程
RegulationsofqualityinspectionforTremellaspawn
2011-10-28发布2012-02-15实施
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5/T1203—2011
前言
本标准依据GB/T1.1-2009的起草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福建农林大学菌物研究中心、全国银耳标准化工作组。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温志强、刘新锐、董秀云、郑昭、谢宝贵、吴小平。
I
DB35/T1203—2011
银耳栽培种质量检验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银耳栽培种质量检验的术语和定义、真实性检验、纯度检验和活力检验和检验判定规
则。
本标准适用于银耳栽培种质量的检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Y/T1097-2006食用菌菌种真实性鉴定酯酶同工酶电泳法
NY/T1284-2007食用菌菌种中杂菌及害虫的检验
DB35/T137.5古田银耳菌种制作规程
DB35/T1021-2010食用菌品种鉴别技术规范-DNA指纹法
DB35/T1022-2010食用菌菌种纯度检测方法
DB35/T1026-2010野生食用菌菌种分离与鉴定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NY/T1284-2007、NY/T1097-2006、DB35/T1026-2010中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
件。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
3.1
银耳栽培种
经人工培养可供栽培使用的银耳菌丝与香灰菌的混合培养物。
3.2
银耳栽培种的真实性
指同时含有银耳Tremellafuciformis菌丝和香灰菌Hypoxylonstygium菌丝的菌种。
3.3
银耳栽培种纯度
银耳栽培种的纯度是指银耳栽培种受其它生物污染的程度。
3.4
银耳栽培种的活力
1
DB35/T1203—2011
指银耳栽培种的健壮程度。
3.5
害虫
各种为害食用菌的昆虫和螨类。
[NY/T1284-2007,3.2]
3.6
核糖体转录间隔区
在真菌中,18S、5.8S、28S核糖体RNA的基因串联在一起,同时被转录,这三个基因之间被一段DNA
序列隔开(ITS),18S和5.8S、5.8S和28S的基因之间的间隔区分别称为ITS1和ITS2,ITS序列具有较高
的保守性,种内不同菌株之间的ITS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HB 2-2-1976 固定角材(不等边) 1976-01-01
- HB 822-1966 带凸缘的螺纹模柄 1970-01-01
- HB 1643-1966 定位器 1970-01-01
- HB 1621-1966 星形螺母 1970-01-01
- HB 892-1966 冷冲模零件技术条件 1970-01-01
- HB 830-1966 带凸缘的圆形凹模 1970-01-01
- HB 858-1967 准销 1970-01-01
- HB 867-1966 阶形螺钉 1970-01-01
- HB 1490-1975 右定位插销 60×75×12 1975-01-01
- HB 851-1966 活动挡料销 197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