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44347-2024 乡村绿化技术规程

GB/T 44347-2024 Code of practice for village greening

国家标准 中文简体 现行 页数:37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44347-2024
相关服务
标准类型
国家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4-09-29
实施日期
2024-09-29
发布单位/组织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归口单位
全国营造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385)
适用范围
本文件确立了乡村绿化的总则和程序,规定了明确主要类型、绿化配置、苗木、栽植、抚育管护、质量成效评价、档案管理等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村庄内部及周边开展的乡村绿化。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北京林业大学、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态保护修复司、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调查规划院、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
起草人:
李雄、马嘉、王美仙、张炜、吴秀丽、唐小平、刘羿、李方正、胡楠、林辰松、杨惠、于贵朋、刘畅
出版信息:
页数:37页 | 字数:65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ICS

65.020.40

CCS

B6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44347—2024

乡村绿化技术规程

Codeofpracticeforvillagegreening

2024-09-29发布2024-09-29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44347—2024

目次

前言

·····································································································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总则

··································································································

2

5

程序

··································································································

2

6

明确主要类型

·························································································

3

7

绿化配置

······························································································

3

8

苗木

··································································································

6

9

栽植

··································································································

7

10

抚育管护

····························································································

8

11

质量成效评价

·······················································································

9

12

档案管理

···························································································

10

附录A(资料性)

乡村绿化主要植物名录

···························································

11

附录B(资料性)

乡村绿化参考模式图例

···························································

25

参考文献

································································································

34

GB/T44347—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营造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85)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态保护修复司、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调查

规划院、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雄、马嘉、王美仙、张炜、吴秀丽、唐小平、刘羿、李方正、胡楠、

林辰松、杨惠、于贵朋、刘畅。

GB/T44347—2024

乡村绿化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确立了乡村绿化的总则和程序,规定了明确主要类型、绿化配置、苗木、栽植、抚育管护、

质量成效评价、档案管理等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村庄内部及周边开展的乡村绿化。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

于本文件。

GB/T15776造林技术规程

GB50061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

GB/T50817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规范

HJ556农药使用环境安全技术导则

LY/T2494古树名木复壮技术规程

LY/T2647通道绿化技术规程

LY/T3073古树名木管护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乡村绿化villagegreening

乡村范围内的四旁地、场院用地、公共绿地、废弃闲置地等土地上进行的植树种草和植被保护修

复,并形成林草覆盖的过程。

注:四旁地包括村旁、宅旁、路旁、水旁土地;场院用地包括居民庭院、单位场院;公共绿地包括乡村公园、小微

绿地等;废弃闲置地包括低洼地、盐碱地、塌陷地、拆违地、污染地、取土坑、沟坎坡地、闲置地等。

3.2

乡土植物indigenousplant

本地区天然分布的植物,或通过长期引种、栽培和繁殖,已完全适应于本地区气候和环境且生长良

好的植物。

3.3

护村林forestaroundvillage

村庄居民点周边建设的以生态防护功能为主的片林或林带。

3.4

民俗林folkloreforest

与当地民俗关联度较大的,得到当地村民认可或得到乡规、村规民约保护的森林、林木。

1

GB/T44347—2024

4总则

4.1科学布局、保护优先

统筹生态、生活、生产空间,按照乡村生态系统格局,顺应地形地貌,因地借势,优化绿色空间系

统布局。保持乡土风貌,保护乡村自然生态景观格局和村落古迹等人文资源,保护古树名木及其自然生

境。统筹生态建设与耕地保护,乡村绿化不违规占用耕地。

4.2尊重规律、分类指导

树立系统观念,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遵循村庄发展建设规律,根据地理位

置、自然禀赋和发展基础,合理确定乡村绿化类型、安排绿化任务和实施步骤。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稳步推进乡村绿化。

4.3科学绿化、务实节俭

坚持适地适树,优先选择具有文化内涵、抗逆性强的乡土长寿命树种,鼓励在“四旁”种植乡土珍

贵树种,充分发挥乡村绿化在彩化美化环境、生产经济林果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多重效益。选择

易成活、易养护的植物品种,营造符合乡村特点的绿化环境。

4.4以人为本、共建共享

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出发,尊重群众意愿和风俗习惯,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鼓励群众参

与乡村绿化的各个环节,激发爱绿护绿、保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实现乡村生态环境共谋、共建、共

管、共享的长效机制。

5程序

在明确乡村绿化主要类型的基础上,确定绿化的空间配置和植物配置(植物种类选择见附录A)。

选择适宜的绿化苗木和规格,按立地条件整地、栽植苗木,必要时进行土壤改良。加强绿化成果管护,

适时进行松土除草、浇水追肥、整形修剪和有害生物防治。绿化后及时开展质量成效评价,进行档案管

理。乡村绿化程序流程如图1所示。

图1乡村绿化程序流程图

2

GB/T44347—2024

6明确主要类型

应根据村庄土地利用现状、规划空间安排、资源禀赋条件和村民需求意愿,明确乡村绿化的主要类

型,分为以下7种:

a)村旁绿化:环绕村庄居民点周边的绿化,包括维护村庄生态、改善居住环境的片林、环村林

带等;

b)宅旁绿化:村民住宅房前屋后的绿化;

c)路旁绿化:乡村通村公路、村庄内部街道等的绿化;

d)水旁绿化:穿越村庄居民点以及连接相邻居民点、乡镇、重要节点的溪流河流两岸、塘堰周边

及湿地漫滩等的绿化;

e)场院绿化:居民庭院、村委会、学校、驻村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部队等内部及周边的绿化;

f)公共绿地绿化:乡村公园、小微绿地等公共活动场地的绿化;

g)废弃闲置地绿化:乡村低洼地、盐碱地、塌陷地、拆违地、污染地、取土坑、沟坎坡地、闲置

地等尚未利用的非农业生产土地的绿化。

7绿化配置

7.1通用要求

应根据明确的乡村绿化主要类型,进行相应的绿化空间配置和植物配置。

7.2村旁绿化

7.2.1空间配置

根据村庄地形地势,结合环村路、环村水系、山坡等建设片林或林带(见附录B中B.1)。主要措

施如下:

a)平原地区村庄宜配置环村林带,林带应结构紧密,根据村庄周边土地确定林带宽度;

b)山区、丘陵地区村庄在生态区位重要、生态环境脆弱的特殊地段营造护村林;

c)保护修复村旁的民俗林。

7.2.2植物配置

植物配置主要措施如下:

a)宜选择冠幅较大、主干通直、枝叶繁茂、树型美观的树种,民俗林及其周边宜选择有文化内

涵、体现乡愁记忆的乡土植物;

b)采用多种类、多层次配置,针叶与阔叶、常绿与落叶、乔木与灌草、速生与慢生相结合,综合

考虑生态防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配置物种组成丰富、结构稳定的村旁绿化;

c)可突出主栽树种,营造经济、观赏或生态特色鲜明的村旁绿化。

7.3宅旁绿化

7.3.1空间配置

根据村民住宅类型、房前屋后空间开展绿化,突出宅旁景观特色(见B.2)。主要措施如下:

a)宅院入口采用多种类型植物复合配置,营造色彩协调的景观;

3

GB/T44347—2024

b)宅院墙面宜采用立体绿化,可采用突出地方特色的乡土材料装饰院墙。

7.3.2植物配置

植物配置主要措施如下:

a)根据当地习俗选择受群众欢迎或具有美好寓意的植物,优先选择适生的经济树种、珍贵树种,

以及能趋避蚊虫蛇蚁的植物;

b)根据住宅分布情况,随水体和道路的走势,采用点状、丛团状、带状、片状或多种形式灵活配置;

c)结合院墙、宅院入口、路旁或水旁绿化等,采用针叶与阔叶、常绿与落叶、特色经济与观赏树

种结合,乔灌草藤复合的配置模式;

d)在主要灾害风向的迎风面宜种植树体高大、枝叶茂密、抗风能力强的深根性树种;

e)在住宅较近的地段不宜种植生长太快、树冠高大、有板根、根蘖性强的树种,以及不利于居民

健康的植物。

7.4路旁绿化

7.4.1空间配置

根据村庄规划,开展通村公路、村内道路两侧绿化,优化道路景观(见B.3)。主要措施如下:

a)根据村庄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景观资源特色,留足透景线;

b)增加自然式配置,展示乡野自然植物景观和乡土风貌;

c)道路出入口、交叉节点宜结合当地自然风景、历史人文特色开展绿化美化;

d)绿化与地上电力线路间的最小垂直距离应符合GB50061规定,不干扰地上杆线和地下管线。

7.4.2植物配置

植物配置主要措施如下:

a)选择树形优美、枝叶浓密、季相特征明显、抗性强、能吸附有害气体的乡土植物,适当配置能

为小型哺乳动物、鸟类、昆虫提供食源、蜜源和栖息环境的植物;

b)同一路段的树种、树形、色彩和种植形式宜保持一致,较长路段和重要节点处植物配置宜富有

变化;

c)通村公路宜主栽树干通直、冠大荫浓的乔木,乔木高度宜与村庄建筑、环境协调,适当配置观

赏性好的小乔木和灌木。宜采用列植,株距4m~6m,结合树种生物学特性确定行距;

d)通村公路绿化兼具农田防护林功能时,株距按照GB/T50817、LY/T2647执行,并根据农田

规模因地制宜预留大型农机具作业空间;

e)村内道路宜选择树形优美、观赏性强的乔木、灌木及乡土地被植物,道路两侧用地空间不足时

宜见缝插绿;可结合宅旁或水旁绿化,采用多样化配置形式增强观赏性;

f)道路出入口、交叉节点可结合乡村特色营造植物主题景观;被人行横道或道路出入口断开的绿

化带端部、道路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应采用通透式配置,不遮挡司机和行人视线;

g)在道路两侧及隔离带种植的植物,不应遮挡路灯、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和妨碍安全视距,避

免影响安全通行;

h)输电通信线路下不宜栽植高大乔木,易积水处宜选择耐水湿植物。

7.5水旁绿化

7.5.1空间配置

顺应乡村溪流和塘堰分布、水体形态、自然岸坡截面形态开展绿化(见B.4)。主要措施如下:

4

GB/T44347—2024

a)保留村庄自然山水格局,水资源条件丰富的地区,可依据自然地形适度营造水景;

b)保护恢复村庄现有河道、水塘、沟渠的自然岸线,结合自然岸线绿化提升河流廊道景观;

c)保护原生植被和动植物生境。

7.5.2植物配置

植物配置主要措施如下:

a)应选择耐水湿、固岸护坡、根系发达、适应性强的乡土植物,突出防护、净化、观赏等功能;

可选择能为小型哺乳动物、鸟类、昆虫提供食源、蜜源和栖息环境的植物;

b)溪、河、渠等线状水体两侧采用列植、丛植等方式,库、塘等面状水体旁采用孤植、丛植或片

植等方式;

c)驳岸旁宜根据驳岸类型和水位高低,合理选择湿生植物、水生植物和小灌木、藤本或地被

植物;

d)根据水质、水深和滨水立地条件,合理选择挺水、浮水、沉水植物,协同发挥净化水质作用;

e)水域富营养化、水污染严重的,宜采取人工清淤等措施后,种植适生植物,修复湿地生态

环境。

7.6场院绿化

7.6.1空间配置

居民庭院绿化应尊重居住者意愿。单位场院绿化应与乡村景观风貌协调,可结合场院功能开展绿化

(见B.5)。

7.6.2植物配置

植物配置主要措施如下:

a)居民庭院绿化可与发展庭院经济相结合,种植林果、蔬菜、药材等经济植物,或采用花卉盆栽

美化居住环境;

b)村委会场院绿化宜配置遮阴乔木、花灌木和地被植物,形成复层植物群落,可设置花坛花箱,

或根据实际需要建设林荫停车场;

c)学校绿化宜选择多样化的植物种类,提升科普教育功能,结合学校功能分区,灵活配置高大乔

木、花灌木、绿篱、草坪、花坛等;

d)卫生院、养老院绿化宜选择树冠高大、具有保健功能的植物,合理选择花草、药用植物,结合

座椅点缀遮阴乔木;

e)工矿企业绿化宜选择对主要污染物有抵御、吸附、分解或转化作用的植物,提升防护、隔离、

净化等功能;

f)其他企事业单位、部队等绿化宜选择具有当地特色的乡土植物,进行乔灌草藤复合配置。

7.7公共绿地绿化

7.7.1空间配置

公共绿地绿化宜根据村庄土地利用情况,合理建设乡村公园、营造小微绿地(见B.6)。主要措施

如下:

a)利用村庄周边的现状林地、草地、湿地等建设乡村公园;

b)宜利用村内边角地、闲置地、大树周边空地等营造小微绿地,丰富休闲活动场地;

c)利用古树名木周边开展公共绿地绿化时,应保护古树名木及其生境。

5

GB/T44347—2024

7.7.2植物配置

植物配置主要措施如下:

a)乡村公园应保留现有的高大乔木及景观良好的成片林木、植被,采用群植、丛植、孤植等配置

方式,以自然式种植为主,考虑季相变化,充分体现村庄自然特色;

b)小微绿地可因地制宜确定绿化和硬质铺装的比例,周边宜种植遮阴效果好的乡土观赏植物,乔

灌草复合配置;

c)避免大草坪、大绿篱、行列式、树阵式等城市绿化形式。

7.8废弃闲置地绿化

7.8.1空间配置

根据村庄规划,利用村庄低洼地、盐碱地、塌陷地、拆违地、污染地、取土坑、沟坎坡地、闲置地

等开展绿化,增加乡村绿量,改善生态环境(见B.7)。

7.8.2植物配置

植物配置主要措施如下:

a)低洼地宜排干积水、覆客土,参考周边植物群落结构,选择以耐涝植物为主进行绿化;

b)坡地绿化应乔灌草结合,增强植被水土保持功能;坡脚可在乔木下层种植乡土灌木、藤本、地

被植物,提升景观效果;

c)平地、台地绿化以发挥生态或景观功能为主,无污染的情况下可兼顾经济功能;

d)有污染的废弃地绿化宜选择抗逆性强、富集力强的植物,发挥植物群落的生态修复功能;

e)盐碱地绿化应选择耐盐碱的植物。

8苗木

8.1通用要求

应根据确定的空间配置和植物配置,选择适宜栽植的苗木,合理确定规格,进行栽植前处理。

8.2苗木选择

根据绿化配置选择苗木,主要措施如下:

a)应采用具有林木(草)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植物检疫证书、质量检验合格证书、产地标签的

苗木,优先选择优良种源、良种基地的苗木;

b)应选择生长健壮、根系发达、无病虫害和机械损伤的苗木;

c)乔木树种宜选择主干通直、枝条茁壮、树冠完整、树形优美的苗木,针叶树种应选择顶芽完整

健壮、充分发育的苗木;

d)灌木树种宜选择树冠完整、株形饱满的苗木;

e)地被、竹、藤植物宜选择株型饱满、根系完好的苗木;

f)积极使用容器苗,具有经济效益的植物可选择嫁接苗。

8.3规格确定

合理确定所选苗木规格,主要措施如下:

a)乔木宜选择适度规格的苗木,除需截干栽植的树种外,应使用全冠苗;

b)灌木、藤本宜选择苗龄2年以上的苗木;

6

GB/T44347—2024

c)地被、药用植物宜优先选择多年生种类;

d)片林绿化不宜使用大规格苗木,大规格苗木标准根据各省实际情况确定。

8.4苗木处理

对所选苗木进行处理,主要措施如下:

a)可根据各地自然条件以及植物种类、形态和生长特性,适当修剪部分枝叶;

b)可适当截短过长的主根和侧根,适当修剪受伤根系、发育不正常的偏根;

c)可采用抗蒸腾剂对树冠进行喷洒处理;

d)苗木处理按照GB/T15776的规定执行。

9栽植

9.1通用要求

根据绿化的立地条件,必要时可开展土壤改良。应根据所选苗木和作业设计要求进行整地,栽植

苗木。

9.2土壤改良

立地条件不能满足乡村绿化需要时,可开展土壤改良,主要措施如下:

a)肥力不足的土壤,宜通过施绿肥、施有机底肥、深翻松土、种植固氮草本植物等方法改良;

b)低洼地、塌陷地、土质黏重土地,宜排干积水,根据土壤质地添加土壤疏松剂、有机肥,拌土

改良基质;

c)酸化或碱化土壤,宜根据酸碱程度,添加土壤改良剂,盐碱化严重土地可采用洗盐等方式

改良;

d)污染严重、物理化学性质差且难以改良利用的土壤,可采用客土方式进行改良,客土不应造成

其他区域土地资源破坏。

9.3整地

苗木栽植前进行整地,主要措施如下:

a)种植前应清理场地,拆除不可利用的硬化铺装、构筑物,清理砖瓦石砾、杂草、树根、废弃物

和有害污染物,宜再次利用可循环利用的材料;

b)宜根据苗木根系、土球直径、土壤情况和地形条件进行整地,不同立地条件的整地方式应符合

GB/T15776规定的要求;

c)根据场地汇水面特征、水文条件和植被需水要求,设置排水和集水措施,充分利用雨水资源;

d)尽可能保留和利用原有植被,保护管线、文物、古树等;

e)质地优良的疏松表土待回土时利用。

9.4栽植技术

根据植物种类、习性和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宜时期栽植苗木,主要措施如下:

a)种植深度适宜,根系充分伸展,不伤根、窝根、损伤茎叶枝干;

b)注意乔灌木的合理朝向,除特殊景观树外,树木栽植过程中保持直立,苗干垂直于地表;种植

地被植物的密度以成苗后有效覆盖地面为宜;

c)栽植树木回填的栽植土应分层压实,栽植深度以覆土略高于苗木原土痕为宜;

d)栽植后应及时浇足透水,根据土壤墒情及时补水;

7

GB/T44347—2024

e)地径3cm以上的苗木,以及栽植季节大风易发地段的苗木,栽植后宜设支撑;

f)未能当天栽种的裸根苗和1d~2d未能栽完的土球苗宜采取假植措施;裸根苗按列稍斜放置,

挖土埋根;带土球苗集中放好,四周培土;土壤过干时适量浇水和叶面喷水。

10抚育管护

10.1通则

苗木栽植后进行乡村绿化成果管护,主要措施如下:

a)按照属地管理和谁受益谁负责相结合的原则,由所在村庄或单位负责落实管护责任,建立健全

管护制度;宜制定乡规民约,加强村民爱绿护绿意识;

b)居民庭院、房前屋后等农民自发栽种的植物,由村民自行管护;

c)根据植物生长状况,适时松土除草、浇水施肥、整形修剪,进行有害生物防治;

d)应通过巡护、设置围栏等方式防止人、畜损害苗木;

e)及时清理枯死树,在适宜季节进行补植,补植苗木种类和规格宜与存活苗木相协调;

f)应保护古树名木及其生境,对古树名木实行挂牌保护,及时抢救复壮。树冠垂直投影外延5m范围内

不应动土、铺砌不透气材料或污染土壤,古树名木养护管理和复壮措施应符合LY/T2494、

LY/T3073的规定;

g)保护珍贵树种和珍稀植物。

10.2松土除草

宜连续2年~3年进行松土除草,每年1次~2次,可结合松土进行施肥。注意保留林下天然地被

植物和落叶,控制影响苗木正常生长发育的大型野草、杂灌和各类藤蔓。避免使用化学药剂除草。

10.3浇水追肥

宜根据气象条件、土壤墒情、苗木生长状况,及时浇水追肥,主要措施如下:

a)浇水后,宜就地取材,覆盖木片、枝叶碎屑、片石、瓦片等乡土材料等进行保墒;

b)干旱、半干旱地区应采用喷灌、滴灌、渗灌、小管出流等节水灌溉方法;

c)宜根据植物生长实际情况适时追肥。

10.4整形修剪

可根据植物种类、功能用途,适时整形修剪,主要措施如下:

a)以防护功能为主的树木,不必整形,仅剪去病虫枝、枯枝,密生和徒长枝,保证树木健康

生长;

b)以经济功能为主的树木,整形修剪宜有利于经济产品的丰产和优质;

c)以观赏功能为主的树木,保持景观效果,可适时进行合理修剪。

10.5有害生物防治

有害生物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维护乡村自然生态系统健康稳定,主要措施

如下。

a)宜通过选择抗性植物、合理搭配树种等方法,结合抚育管理、生物防治措施,增强对有害生物

的抗性。避免在农田附近种植当地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的寄主植物。

b)宜结合植物生长和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时采用物理、生物或综合方法,避免采用单一的化学防

治方法。加强有害生物监测,如发现检疫性有害生物,立即采取防控措施。

8

GB/T44347—2024

c)不应使用剧毒和高残留农药,防止污染环境,保证人畜安全,避免减少有益生物。按照

HJ556的规定,进行农药使用环境安全管理。

11质量成效评价

11.1通用要求

乡村绿化后,应开展质量成效评价,评估绿化数量、绿化质量和管护质量。

11.2村庄绿化覆盖率

村庄绿化覆盖率指行政村范围内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的村庄绿化面积之和占村庄土地面积之

和的百分比,具体按公式(1)计算:

Yi+Yj+Yk

R=×100%…………(1)

A

式中:

R─村庄绿化覆盖率;

Yi─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村庄内部绿化面积总和,单位为公顷(hm2);

Yj─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村庄周边绿化面积总和,单位为公顷(hm2);

Yk─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村旁、宅旁、路旁、水旁等四旁植树面积总和,单位为公顷

(hm2);

A─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村庄土地面积总和,单位为公顷(hm2)。

注: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指30户(含)以上常住人口的自然村(组)。当地对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户数另有

规定的,按照当地相关规定执行。

村庄内部绿化面积指村庄内部土地上的乔木、灌木、花草等覆盖的绿化面积。

村庄周边绿化面积指村庄周边土地上的乔木、灌木、花草等覆盖的各类土地面积(不含耕地)。

村庄土地上单行或零星生长的各类林木,按投影面积或以株数折算面积。其中,中温带区、暖温带

区、亚热带区、热带区750株折算为1

hm2;寒温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极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450株折算为1

hm2。

村庄土地面积指村庄内部和周边土地面积之和。其中,村庄内部土地指以农村宅基地为主的集中连

片农村建设用地,村庄周边土地指村庄周边100m范围内的土地面积。

11.3四旁植树质量评价

11.3.1评价指标

四旁植树成活率指成活株数与当年四旁植树总株数的百分比,按照GB/T15776的规定执行。

11.3.2评价要求

四旁植树成活率在90%(含)以上。

11.4四旁植树成效评价

11.4.1评价指标

四旁植树株数保存率指四旁植树3年~5年后成活株数与当年四旁植树总株数的百分比,按照

GB/T15776规定执行。

9

GB/T44347—2024

11.4.2评价要求

中温带区、暖温带区、亚热带区、热带区,绿化3年后,四旁植树株数保存率在80%(含)以上;

寒温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极干旱区、青藏高寒区等生态环境脆弱地带,绿化3年~5年后,四旁

植树株数保存率在65%(含)以上;寒温带区、干旱区、半干旱区、极干旱区、青藏高寒区等地区,

乔、灌木树种一同纳入四旁植树株数保存率计算。

12档案管理

使用国家投资或以国家投资为主的乡村绿化项目,应按照GB/T15776规定的造林档案管理要求建

立绿化管理档案。鼓励逐步实现信息化管理。

10

GB/T44347—2024

附录A

(资料性)

乡村绿化主要植物名录

表A.1列出了乡村绿化主要植物。主要功能用途中,A为防护功能、B为经济功能、C为观赏功

能、D为用材功能、E为蜜源食源功能。

表A.1乡村绿化主要植物名录

绿化区域类型序号植物名称拉丁名主要功能用途

1鱼鳞云杉PiceajezoensisA、C

2红皮云杉PiceakoraiensisA、C

3红松PinuskoraiensisB、D

4新疆五针松PinussibiricaB、D

5樟子松Pinussylvestrisvar.mongolicaA、C、D

6臭冷杉AbiesnephrolepisD

7圆柏JuniperuschinensisA、C

8落叶松LarixgmeliniiA、D

乔木9蒙古栎QuercusmongolicaA、C、D

10白桦BetulaplatyphyllaC、D

11甜杨PopulussuaveolensD

12水曲柳FraxinusmandshuricaA、D

寒温带区

13花楸树SorbuspohuashanensisC

14山荆子MalusbaccataC

15稠李PrunuspadusB、C

16梣叶槭AcernegundoC、D

17黄檗PhellodendronamurenseB、D

18偃松PinuspumilaA、C

19榛CorylusheterophyllaB、E

20越橘Vacciniumvitis﹘idaeaB、E

灌木21黄刺玫RosaxanthinaC

22树锦鸡儿CaraganaarborescensA、C

23东北连翘ForsythiamandschuricaC

24蓝靛果Loniceracaeruleavar.enulisB

1赤松PinusdensifloraA、D

中温带区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