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10408.6-2009 微波和被动红外复合入侵探测器

GB 10408.6-2009 Combined passive infrared and microwave detector

国家标准 中文简体 现行 页数:20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 10408.6-2009
相关服务
标准类型
国家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09-04-16
实施日期
2010-01-01
发布单位/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归口单位
全国安全防范报警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00)
适用范围
GB 10408的本部分规定了入侵报警系统中微波和被动红外复合入侵探测器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是设计、制造和检验该类探测器的基本依据。
本部分适用于微波和被动红外复合入侵探测器。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霍尼韦尔安防(中国)有限公司、公安部安全与警用电子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公安部安全防范报警系统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深圳市美安科技有限公司、深圳豪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乐可利电子有限公司、北京康明技通技术开发公司、泉州市科立信安防电子有限公司、深圳华际电子系统有限公司、广州天网安防科技有限公司、全国安全防范报警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起草人:
钱志雄、王鑫伟、周奎、郭立、韩峰、周群、皮幼林、仲岩、戴乐平、刘占林、颜冰、邱亮南、辛湘越、韩哨、贺建军、刘宏志、秦雪林、廖达科、吴雷、刘荣平
出版信息:
页数:20页 | 字数:37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犐犆犛13.310

犃9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犌犅10408.62009

代替—

GB10408.61991

微波和被动红外复合入侵探测器

犆狅犿犫犻狀犲犱犪狊狊犻狏犲犻狀犳狉犪狉犲犱犪狀犱犿犻犮狉狅狑犪狏犲犱犲狋犲犮狋狅狉

20090416发布20100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犌犅10408.62009

前言

犌犅10408的本部分的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

请注意本标准的基本内容有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应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GB10408分为九个部分:

———第部分:通用要求;

———第部分:室内用超声波多普勒探测器;

———第部分:室内用微波多普勒探测器;

———第部分:主动红外入侵探测器;

———第部分:室内用被动红外探测器;

———第部分:微波和被动红外复合入侵探测器;

———第部分:超声和被动红外复合入侵探测器(已废止);

———第部分:振动入侵探测器;

———第部分:室内用被动式玻璃破碎探测器。

本部分为的第部分。

GB104086

本部分是对—《微波和被动红外复合入侵探测器》的修订,修订的内容包括:

GB10408.61991

———修改了术语和定义;

———增加了产品分类;

———增加室外用微波和被动红外复合入侵探测器的检测要求;

———修改了试验检测方法;

———对复合入侵探测器性能由低到高分为个等级,其中级为最低要求,级为最高要求。室内

414

用复合入侵探测器至少要达到级要求,室外用复合入侵探测器至少要达到级要求。

13

———对复合入侵探测器使用环境也分为个等级,其中级为最低要求,级为最高要求。

4AD

本部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

GB10408.61991

本部分的附录和附录为资料性附录。

AB

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安全防范报警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SACTC100

本部分起草单位:霍尼韦尔安防(中国)有限公司、公安部安全与警用电子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公安

部安全防范报警系统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深圳市美安科技有限公司、深圳豪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市乐可利电子有限公司、北京康明技通技术开发公司、泉州市科立信安防电子有限公司、深圳华际

电子系统有限公司、广州天网安防科技有限公司、全国安全防范报警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钱志雄、王鑫伟、周奎、郭立、韩峰、周群、皮幼林、仲岩、戴乐平、刘占林、颜冰、

邱亮南、辛湘越、韩哨、贺建军、刘宏志、秦雪林、廖达科、吴雷、刘荣平。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情况为:

—。

GB10408.61991

犌犅10408.62009

微波和被动红外复合入侵探测器

1范围

GB10408的本部分规定了入侵报警系统中微波和被动红外复合入侵探测器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

法,是设计、制造和检验该类探测器的基本依据。

本部分适用于微波和被动红外复合入侵探测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的条款通过GB10408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

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外壳防护等级(代码)(:,)

GB42082008IPIEC605292001IDT

—入侵探测器第部分:通用要求(:)

GB10408.120001idtIEC60839221987

—入侵探测器第部分:室内用被动红外探测器(:)

GB10408.520005idtIEC60839261990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GBT17626.22006IEC61000422001

IDT)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GBT17626.32006IEC610004

:,)

32002IDT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GBT17626.42008IEC61000

:,)

442004IDT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GBT17626.52008IEC6100045

,)

2005IDT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

GBT17626.62008IEC61000

:,)

462006IDT

3术语和定义

3.1

微波和被动红外复合入侵探测器犮狅犿犫犻狀犲犱犪狊狊犻狏犲犻狀犳狉犪狉犲犱犪狀犱犿犻犮狉狅狑犪狏犲犱犲狋犲犮狋狅狉

将微波和被动红外两种入侵探测单元组合于一体,且当两者都感应到人体的移动,同时处于报警状

态时才发出报警信号的装置。

3.2

微波单元犿犻犮狉狅狑犪狏犲狌狀犻狋

微波传感器及微波信号处理电路组成单元的总称。

3.3

红外单元犻狀犳狉犪狉犲犱狌狀犻狋

红外光学系统、传感器和红外信号处理电路组成的被动红外入侵探测单元的总称。

3.4

传感器狊犲狀狊狅狉

对微波单元指它的发射/接收部件;对被动红外单元指它的接收元件。

犌犅10408.62009

3.5

探测范围犱犲狋犲犮狋狊犮狅犲

微波和红外两单元覆盖范围的重叠区域。

3.6

探测边界犱犲狋犲犮狋犫狅狌狀犱犪狉

探测范围在水平面上的最大投影轮廓。

3.7

探测距离犱犲狋犲犮狋狉犪狀犲

从入侵探测器到探测边界的最大距离。

4技术要求

4.1分级要求

4.1.1性能分级要求

产品性能分为、、、共个等级(见表),其中级为基本要求,即所有产品应达到的要求,级

12344314

为最高要求。

4.1.2环境分级要求

产品按使用环境不同划分为、、、共个等级(见表),其中级为基本要求,即所有产品应

ABCD42A

达到的要求,级为最高要求。

4.2一般要求

复合入侵探测器由微波单元、被动红外单元和信号处理器组成,应装在同一机壳内。

4.3外观及机械结构要求

4.3.1探测器的外形尺寸应与说明书所标出的尺寸相符。外壳为塑料材料时,其表面应无裂痕、退色

及永久性污渍,亦无明显变形和划痕。外壳为金属材料时,其表面涂敷不能露出底层金属,并无起泡、腐

蚀、缺口、毛刺、蚀点、划痕、涂层脱落和沙孔等。外壳开关和控制机构应灵活、可靠和耐用,标志应清晰。

外壳的防护等级应符合—的规定,其中室内用探测器应达到等级要求,室外

4.3.2GB42082008IP51

用探测器分两个等级测试,性能等级应达到等级,性能等级应达到等级。

3IP524IP55

4.3.3外壳和框架应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和刚度。压力和冲击试验后其外壳表面上应不产生永久性变

形和损坏。

4.3.4接线柱和引出线的牢固性应符合:

a)接线柱应有防止转动和松动的措施。经拉力试验后,引出线与接线柱不应脱落。

)引出线应能承受次直角弯曲而不折断,直流电源的引出线同时还要能承受的拉力

b2014.7N

作用60s而不损伤;如果是交流电源引线,则要能承受19.6N的拉力作用60s而不损伤。

4.4功能要求

4.4.1防拆保护

探测器应有防拆功能,打开外壳时探测器应输出报警信号。

4.4.2探测功能

人在探测器所保护区域内步行,探测器应能产生报警。

4.4.3双鉴功能

当探测器中微波或红外单元之一受到干扰而处于报警状态时,不应发出报警信号。

4.4.4自检功能

对于等级和等级的探测器,检测其本地自检功能。对于等级的探测器除本地自检外,还要检

234

测其远程自检功能。自检功能信号输出要求见表所示。自检完成后应能进入正常的警戒状态,当自

检过程中出现故障时,应有故障提示。

犌犅10408.62009

表1自检功能信号输出要求

信号类型

事件类型

入侵报警防拆报警故障指示

本地自检正常无无无

远程自检正常信号输出无无

本地自检异常无无信号输出

远程自检异常无无信号输出

4.5性能要求

4.5.1过流保护

探测器应有过流保护措施,对不要求区分极性的接线柱与相邻接线柱成对短路或反接,或碰到电源

端均不应损坏设备,也不能使内部电路损坏。

对要求区分极性的接线柱,应把极性标志标识在接线柱附近。且电源正负极反接后不应损坏设备,

也不能使内部电路损坏。

4.5.2电源电压

当供电电源电压在标称电压±25%的范围内,探测器应能正常工作,且其探测范围在其电压上限和

下限点时均应能达到产品说明书所规定的标称值。

4.5.3测试指示

探测器应具有步行测试指示灯,用来调试警戒区域以及指示现场干扰和自身故障。

4.5.4入侵探测

参考目标按规定的步行速度、方向和姿势进行试验,三次步行测试中至少应有两次能产生报警。

4.6环境温湿度适应性要求

4.6.1探测器环境温湿度适应性分级要求

探测器应至少满足表的环境等级中的一个。等级、、、的严酷程度依次递增。

2ABCD

表2探测器环境温湿度试验等级分类

等级环境描述

适用于室内温度变化不大(如带有温度调节装置的住宅或办公室)的环境。当平均相对湿度为75%左

右时,环境温度变化范围应在+5℃+40℃之间

适用于室内温度变化较大(如走廊,大厅,仓库等)的环境。当平均相对湿度为75%左右时,环境温度变

化范围应在-10℃+55℃之间

适用于探测器非完全曝露于室外或室内环境条件恶劣的场合(如探测器加某种可遮光挡雨的附件,而

C后可被放置于室外)。当平均相对湿度为75%左右时,环境温度变化范围应在-25℃+55℃之间。且

每年至少有30d,平均相对湿度介于85%95%之间

适用于探测器完全曝露于室外。当平均相对湿度为75%左右时,环境温度变化范围应在-40℃~

+70℃之间。且每年至少有30d,平均相对湿度介于85%95%之间

4.6.2探测器环境温湿度适应性试验要求

探测器按照相应的等级进行环境试验,在每一项特定的环境测试完成后应能正常工作,试验后灵敏

度或探测距离变化应小于±25%,且外壳应不变形。

注:起指示作用的器件上(如LED,透镜等)不必进行冲击试验。

4.7稳定性

探测器连续工作7d不应产生误报警和漏报警,且其后测试探测器的探测距离应能达到说明书规

定的标称值。

犌犅10408.62009

4.8抗干扰要求

4.8.1抗热气流干扰

探测器在警戒状态下遇热气流干扰时应能正常工作,不应出现误报警和漏报警。

4.8.2抗小动物干扰

探测器及其微波、红外单元均应分别符合—中的要求。

GB10408.520006.2.3

4.8.3抗环境干扰

探测器应不受超过探测范围25%以外区域的任何人员移动及建筑物震动源的干扰影响而产生报

警状态。

4.8.4抗荧光灯干扰

在距探测器规定距离处的荧光灯产生的干扰不应使探测器产生报警状态。

4.8.5抗车头灯干扰

用等效于车头灯的光透过玻璃照射探测器不应产生报警状态。但如果有人体移动且玻璃窗被打开

时,则应产生报警。

4.9电磁兼容

4.9.1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按照/—试验等级进行,试验过程中不应产生误报警和漏报警,但指示器件在

GBT17626.420083

试验期间闪烁是可接受的。试验过后,按产品标准检验其功能,应能正常工作。

4.9.2浪涌抗扰度试验

等级、等级的产品按照/—试验等级进行,等级、等级的产品按照

12GBT17626.52008234

/—严酷等级进行,试验过程中不应产生误报警和漏报警,指示器件在试验期间闪

GBT17626.520083

烁是可接受的,但不应有任何输出的变化。试验后,按产品标准检验其功能,功能应正常。

4.9.3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按照/—试验等级进行,试验过程中不应产生误报警和漏报警,但指示器件在

GBT17626.220063

试验期间闪烁是可接受的。试验后,按产品标准检验其功能,功能应正常。

4.9.4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

按照/—试验等级进行,试验过程中不应产生误报警和漏报警,指示器件在试

GBT17626.620083

验期间闪烁是可接受的,但不应有任何输出的变化。试验后,按产品标准检验其功能,功能应正常。

4.9.5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按照/—试验等级进行,试验过程中不应产生误报警和漏报警,指示器件在试

GBT17626.320063

验期间闪烁是可接受的,但不应有任何输出的变化。试验后,按产品标准检验其功能,功能应正常。

4.10耐久性

探测器在额定电压和额定负载电流下报警和复位,循环5000次,应无电的或机械的故障,也不应

有器件损坏或触点粘连。

4.11安全性要求

4.11.1微波辐射安全剂量

在距离探测器处,测量其平均功率密度应小于/2。

5cm5mWcm

4.11.2阻燃要求

探测器的外壳经火焰烧次,每次烧然后停,塑胶外壳继续燃烧不能超过,并且不能

55s5s1min

有烧熔的塑胶残留物滴下。

4.12可靠性要求

探测器在正常工作条件下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应能达到4。

MTBF6×10h

4.13其他要求

如果说明书有规定本标准以外的其他功能,则产品应满足其说明书的规定功能。

犌犅10408.62009

5试验方法

5.1外观和结构性能试验

5.1.1外观检验

用卡尺等量具对照图纸检验外形尺寸,目视检验外观,用手检验控制机构,均应符合4.3.1的要求。

5.1.2外壳检验

外壳防护等级按—中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试验结果应符合的要求。

GB420820084.3.2

5.1.3外壳机械强度试验

5.1.3.1外壳压力试验

对于采用高压电路的受试样品,将样品平放,在外壳水平面的中央放一个直径为177mm的钢质半

球,球面朝下施加的压力,作用()。

111N60±2s

对于采用低压电路的受试样品,将样品平放,在外壳水平面的中央放一个直径为137mm的钢质半

球,球面朝下施加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关联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