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1/T 2601-2019 公路排水沥青路面设计与施工技术指南

DB51/T 2601-2019 Road Drainage Asphalt Pavement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Guidelines

四川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27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51/T 2601-2019
标准类型
四川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9-08-22
实施日期
2019-09-01
发布单位/组织
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排水沥青路面的术语和定义、符号、总则、结构设计、材料、排水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排水沥青路面施工、施工质量管理与检查验收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四川省内公路排水沥青路面的设计与施工。为便于行文简洁,以下“公路排水沥青路面设计与施工技术指南”简称指南。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四川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交投建设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路面工程分公司、中路高科(北京)公路技术有限公司、成都市市政开发总公司
起草人:
游宏、黄晚清、吴志勇、曹明明、彭庆华、范勇军、李季、郑茂、龚霞、汤雄、丁嘉、苗春泽、左贵宁、贺永明、朱绍奇、张胜勇、赵立东、曹东伟、黄宗建
出版信息:
页数:27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93.080.20

P66

DB51

四川省地方标准

DB51/T2601—2019

公路排水沥青路面设计与施工技术指南

DesignGuideandConstructionSpecifications

forPorousAsphaltPavement

2019-08-22发布2019-09-01实施

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51/T2601—2019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符号„„„„„„„„„„„„„„„„„„„„„„„„„„„„„„„„„„„„„„-2-

5总则„„„„„„„„„„„„„„„„„„„„„„„„„„„„„„„„„„„„„„-2-

6结构设计„„„„„„„„„„„„„„„„„„„„„„„„„„„„„„„„„„„„-2-

7材料„„„„„„„„„„„„„„„„„„„„„„„„„„„„„„„„„„„„„„-4-

8配合比设计„„„„„„„„„„„„„„„„„„„„„„„„„„„„„„„„„„„-9-

9施工„„„„„„„„„„„„„„„„„„„„„„„„„„„„„„„„„„„„„„-10-

10施工质量管理与检查验收„„„„„„„„„„„„„„„„„„„„„„„„„„„„-13-

附录A(规范性附录„„„„„„„„„„„„„„„„„„„„„„„„„„„„„„„„-19-

附录B(规范性附录)„„„„„„„„„„„„„„„„„„„„„„„„„„„„„„„-20-

附录C(规范性附录)„„„„„„„„„„„„„„„„„„„„„„„„„„„„„„„-22-

附录D(规范性附录)„„„„„„„„„„„„„„„„„„„„„„„„„„„„„„„-24-

DB51/T2601—2019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四川省交通运输厅提出归口。

本标准由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发布。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四川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交投建设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路面

工程分公司、中路高科(北京)公路技术有限公司、成都市市政开发总公司。

本标准起草人:游宏、黄晚清、吴志勇、曹明明、彭庆华、范勇军、李季、郑茂、龚霞、汤雄、丁

嘉、苗春泽、左贵宁、贺永明、朱绍奇、张胜勇、赵立东、曹东伟、黄宗建。

DB51/T2601—2019

公路排水沥青路面设计与施工技术指南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排水沥青路面的术语和定义、符号、总则、结构设计、材料、排水沥青混合料配

合比设计、排水沥青路面施工、施工质量管理与检查验收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四川省内公路排水沥青路面的设计与施工。为便于行文简洁,以下“公路排水沥

青路面设计与施工技术指南”简称指南。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

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JT/T860.2沥青混合料改性添加剂第2部分:高粘度添加剂

JTGD20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JTG/TD33公路排水设计规范

JTGD50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GE20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JTGE42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JTGE60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

JTGF40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F80∕1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第一册土建工程

JTGF90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

JTGH10公路养护技术规范

JTGH30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

JTT797路用废胎硫化橡胶粉

3术语和定义

3.1

排水沥青混合料Drainageasphaltmixture或Porousasphaltmixture

设计空隙率为18%~25%,雨水能够渗入混合料内部并形成排水通道的多孔隙沥青混合料。

3.2

排水沥青层Drainageasphaltcourse或Porousasphaltcourse

由排水沥青混合料构成,具有排水、抗滑和降低噪音的服务功能。

3.3

排水沥青路面Drainageasphaltpavement或Porousasphaltpavement

表层采用排水沥青层,其下设置防水粘结层,雨水通过空隙渗入到排水沥青混合料内在防水粘

层上横向流入边缘排水系统,不再下渗的多孔隙沥青路面。

3.4

高黏添加剂highviscosityadditive

-1-

DB51/T2601—2019

以高分子聚合物为主要成分,经过一定工艺合成并制备成为均匀粒子状的改性材料,以增强沥青

绝对粘度、增强沥青与集料之间的粘结性能为目的,可在沥青混合料拌合过程中快速、均匀熔融分散,

显著提高沥青混合料强度、水稳性和抗飞散、耐疲劳等多种性能。

3.5

高黏度改性沥青highviscositymodifiedasphalt

掺加高黏添加剂制成的改性沥青结合料,从而提高沥青的绝对粘度,提高沥青混合料强度、水稳

性和抗飞散、耐疲劳等多种性能。

4符号

DA或PA:排水沥青混合料。

Cmw:渗水系数。

5总则

5.1为指导公路排水沥青路面设计、施工和质量验收,提高排水沥青路面的质量,编制本指南。

5.2本指南适用于四川省公路排水沥青路面的设计与施工及质量检验与验收等。

5.3排水沥青路面适用于四川省盆地及周边的潮湿区、湿润区的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及有排水、

降噪、行车安全等要求的其他公路。

5.4排水沥青路面在甘孜、阿坝等高海拔冰冻地区应慎重,经论证后确定。极重交通等级道路、车

辆需频繁启动或制动路段及容易污染的道路不宜采用排水沥青路面。

5.5排水沥青路面设计、施工及质量验收除应执行本指南外,尚应符合国家及行业现行的有关标准、

规范的规定。

6结构设计

6.1一般规定

6.1.1排水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应遵循综合设计理念,根据公路等级、路面使用性能,结合地区气候、

地质、水文、材料、工程实践经验及环保要求等,从全寿命周期成本进行设计。具体设计参照JTGD50。

6.1.2排水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包括结构组合设计、结构厚度设计、防水粘结层设计和排水系统设计。

6.1.3排水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年限应不低于JTGD50的相关规定。

6.2路面结构组合与厚度

6.2.1排水沥青路面结构由排水沥青面层、防水粘结层、中(下)面层、基层以及必要的功能层组

成。中(下)面层应密实、防水,且抗车辙性能强。

6.2.2排水沥青路面结构厚度应根据JTGD50中沥青路面结构厚度计算方法确定,排水层沥青混合

料动态模量参数可实测或参考表6.2.2选用。

表6.2.2排水层沥青混合料20℃条件下动态模量取值范围推荐值

排水沥青混合料类型PA-5PA-10PA-13PA-16PA-20

动态模量(MPa)5000~110005000~125005000~125006000~130006000~13000

注1:沥青黏度大、级配好时取高值,反之取低值。

注2:排水沥青混合料泊松比取值建议采用0.4;动态模量试验加载频率建议采用10HZ。

6.2.3排水沥青路面采用无机结合料稳定类基层时,应采取措施减少基层收缩开裂和路面反射裂

缝。排水沥青路面基层也可采用沥青碎石、级配碎石等材料,构成柔性基层。

6.2.4排水沥青混合料的结构层厚度应与集料公称最大粒径相匹配,不宜小于集料公称最大粒径的

2.5倍。

6.2.5排水沥青面层可为单层或双层。单层排水沥青面层宜采用厚度40mm~50mm的PA-13混合料;

双层排水沥青面层宜由小粒径排水沥青混合料上层和大粒径排水沥青混合料下层组成,上层常采用

-2-

DB51/T2601—2019

最大公称粒径为4.75mm、9.5mm或13.2mm的排水沥青混合料,厚度宜为20mm~40mm,下层常采用

最大公称粒径为13.2mm或16mm的排水沥青混合料,厚度宜为35mm~60mm。

6.3防水粘结层

6.3.1排水沥青面层与下卧层之间必须设置防水粘结层。

6.3.2新建道路防水粘结层可采用改性乳化沥青、热沥青类材料,重载交通和旧路养护、改扩建工

程排水沥青层的防水粘结层宜采用热沥青类材料。热沥青类材料包括70号或90号道路石油沥青、

橡胶沥青、SBS改性沥青等。

6.3.3防水粘结层采用热沥青类材料时,宜同步撒布一定数量的碎石或预裹覆沥青碎石。

6.4旧路养护和改扩建排水沥青路面设计

6.4.1旧路养护和改扩建排水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可按照JTG50的相关规定进行。

6.4.2旧路养护和改扩建采用排水沥青路面技术方案时,应充分调查和分段评估既有道路状况,分

析路面损坏原因,重点调查评估既有路面承载能力、抗车辙变形性能力、路面裂缝情况、抗渗水情

况和路面排水系统。

6.4.3旧路养护和改扩建工程铺筑排水沥青面层前,必须对旧路面病害认真处治,使其具有良好的

抗车辙性能,并密实、平整,具有良好的防水和排水能力。

6.4.4应结合施工期间的交通组织优化设计方案和施工组织方案。在冷接缝和易飞散的路段,可采

用增强抗飞散能力的设计,如采用渗透性树脂喷洒等技术方案。

6.5排水系统设计

6.5.1排水沥青路面的路面排水系统由排水沥青面层和边缘排水系统组成,水进入排水面层通过防

水层横向进入路侧边缘排水系统排出。

6.5.2排水沥青路面应确保其下卧层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横坡度与平整度,横坡应满足JTGD20

的要求,双向六车道及以上的多车道排水沥青路面路段的设计横坡宜适当增大。

6.5.3边缘排水系统可根据排水需要、路侧安全与景观协调、施工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常用排水

沟形式包括矩形、梯形、浅碟形、U型、L型等,横断面尺寸应根据JTG/TD33经水力水文计算或

参考工程经验确定。边缘排水系统设置应充分考虑排水位下降的影响,确保路面排水通畅。边缘排

水系统具体设置可参考图6.5.1。

6.5.4超高路段应在靠近中央分隔带路侧设置纵向集水沟,集水沟可采用有盖板的整体式混凝土

沟、缝隙式集水沟或浅碟型沟等形式,集水沟每20m~40m设置一处集水井,并通过横向排水管将水

排除。

6.5.5桥面采用排水沥青面层时,应在较低一侧设置边缘纵向排水侧沟,并结合路线纵坡每隔5~

10m设置横向泄水口,泄水孔标高应略低于排水侧沟底面标高,如图6.5.2所示;同时,排水系统

的设置应满足相关环保要求。

说明:1—排水沥青面层;2—中面层;3—下面层;4—基层和底基层;5—路基;6—排水沟;7—透水盖板;

8—泄水孔

(a)单层排水沥青路面

-3-

DB51/T2601—2019

说明:1—排水沥青上面层;2—排水沥青中面层;3—下面层;4—基层和底基层;5—路基;6—排水沟;

7—透水盖板;8—泄水孔

(b)双层排水沥青路面

图6.5.1边缘排水系统设置示意图

说明:1—排水沥青面层;2—密级配沥青下面层;3—水泥混凝土铺装层;4—桥梁泄水孔;5—排水侧沟;

6—防撞护栏

图6.5.2墙式护栏边缘排水系统设置示意图

6.5.6在满足排水要求的前提下,旧路养护和改扩建排水沥青路面排水系统可重新配套设计或参考

新建公路对已有排水系统进行改造设计。

7材料

7.1一般规定

7.1.1排水沥青混合料用原材料的选择必须经过认真的料源调查,质量符合使用要求,应尽可能

就近取材,并注意环境和生态景观保护。

7.1.2排水沥青混合料用原材料运至现场后必须按要求进行质量检验,经评定合格后方可使用。同

时,应分类登记,并签发材料验收单。

7.2沥青

7.2.1排水沥青混合料应采用性能优良的改性沥青,以保证排水沥青路面的高温性能、水稳定性、

抗飞散性和耐久性满足要求。

7.2.2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中等交通及以上交通等级公路及有其它特殊需要的道路,排水沥青

混合料宜采用高黏度改性沥青,其质量应符合表7.2.1的技术要求。

表7.2.1高黏度改性沥青技术要求

指标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

针入度(25℃,100g,5s)*,不小于0.1mm40T0604

软化点(TR&B),不小于*℃90T0606

延度(5℃,5cm/min),不小于*cm30T0605

溶解度,不小于*%99T0607

布氏粘度(170℃)不大于*Pa·s3.0T0625

动力粘度,不小于*[1]Pa·s50000T0620

-4-

DB51/T2601—2019

表7.2.1(续)

指标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

粘韧性25℃,不小于N·m25T0624

韧性25℃,不小于N·m20T0624

弹性恢复(25℃),不小于%95T0662

贮存稳定性离析,48h软化点差,不大于[2]℃2.2T0661

闪点,不小于℃260T0611

RTFOT后残留物[3]

T0609

质量变化,不大于%±1.0

残留针入度比(25℃),不小于%65T0604

残留延度(5℃),不小于*cm20T0605

注1:重载及以上交通等级应适当提高高黏度改性沥青动力粘度,宜不小于200000Pa·s。

注2:贮存稳定性离析适用于混溶式高粘度改性沥青。

注3:老化试验以RTFOT为标准,也可采用TFOT代替。

7.2.3高黏添加剂技术指标应满足表7.2.2性能要求。试验方法应符合JTT860.2的规定。

表7.2.2高黏度添加剂性能指标

指标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

外观-颗粒状,均匀、饱满JT/T860.2

单粒颗粒质量,不大于g0.02JT/T860.2

相对密度,不大于-1.00JT/T860.2

熔融指数,不小于g/10min2.0JT/T860.2

灰分,不大于%1.0JT/T860.2

7.2.4高黏度改性添加剂与沥青间应具有良好的配伍性,并通过试验确定高黏度改性添加剂最佳掺

量。

7.2.5制备高黏度改性沥青,基质沥青宜可采用SBS改性沥青、70号或90号道路石油沥青。70

号和90号道路石油沥青技术指标应满足JTGF40的相关规定,SBS改性沥青质量应符合表7.2.3的

技术要求。

表7.2.3SBS改性沥青技术指标要求

项目技术要求试验方法

针入度25℃(0.1mm)最小50JTGT0604-2011

延度5℃(cm)最小20JTGT0605-2011

软化点(℃)最小75JTGT0606-2011

运动粘度135℃(Pa·s)最大3JTGT0625-2011

闪点(℃)最小230JTGT0611-2011

溶解度(%)最小99JTGT0607-2011

离析,软化点(℃)差最大2.5JTGT0661-2011

弹性恢复25℃(%)最小90JTGT0662-2000

质量损失(%)±1.0JTGT0610-2011

旋转薄膜烘箱加热

针入度比25℃(%)最小65JTGT0604-2011

后残留物

延度5℃(cm)最小15JTGT0605-2011

原样沥青

动态剪切76℃G*/sinδ(KPa)最小1.0JTGT0628-2011

旋转薄膜烘箱加热后JTGT0610-2011

动态剪切76℃G*/sinδ(KPa)最小2.2JTGT0628-2011

压力老化后JTGT0630-2011

-5-

DB51/T2601—2019

表7.2.3(续)

项目技术要求试验方法

动态剪切31℃G*sinδ(KPa)最大5000JTGT0628-2011

蠕变劲度-12℃(MPa)M值最大300

JTGT0627-2011

m值最小3

SHRP路用性能分级PG76-22

7.3粗集料

7.3.1排水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应均匀、洁净、干燥和表面粗糙,宜选用耐磨耗、强度高、黏附性

好的优质集料。排水沥青表面层宜采用玄武岩、灰绿岩或辉长岩等硬质石料,质量应符合表7.3.1

的技术要求。

表7.3.1排水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

软石含量,不大于*%1.0T0320

坚固性,不大于%8T0314

压碎值a,不大于*%18

T0316

高温压碎值b,不大于*%20

洛杉矶磨耗损失,不大于%20T0323

磨光值,不小于PSV42T0321

沥青粘附性,不小于级5T0654

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不大于%1T0310

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2.70T0304

毛体积相对密度,不小于*-2.60T0304

吸水率,不大于%2.0T0307

混合料,不大于%10T0312

针片状含量

其中粒径大于9.5mm,不大于*%8T0312

其中粒径小于9.5mm,不大于*%12T0312

a在重载及以上交通等级情况下,粗集料的压碎值应适当提高。

b按照JTGE42-2005中T0316-2005的标准进行本项试验检测步骤,其中试样在220℃±5℃的烘箱内保温时

间不少于4小时。

7.3.2排水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应采用大型联合碎石机轧制成的碎石,形状接近立方体。破碎应不

少于三级,后两级可采用反击破+冲击破或反击破+反击破。

7.3.3粗集料的粒径规格应符合表7.3.2的规定。

表7.3.2粗集料的粒径规格

通过各个筛孔的质量百分率(%)

规格公称粒径(mm)

37.531.526.519.016.013.29.54.752.36

P119.0~31.510090~100-0~10-----

P219.0~26.5-10090~1000~10-----

P316.0~19.0--10090~1000~10----

P413.2~16.0---10090~1000~10---

P59.5~13.2----10090~1000~100-

P64.75~9.5-----10090~1000~80

7.4细集料

7.4.1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宜采用机制砂,禁止采用料场的下脚料,质量应符

合表7.4.1的技术要求。

-6-

DB51/T2601—2019

表7.4.1细集料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

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2.60T0328

坚固性(>0.3mm部分),不大于%12T0340

亚甲蓝值,不大于g/kg2.5T0349

棱角性(流动时间法),不小于S30T0345

砂当量,不小于%65T0334

含泥量(小于0.075mm颗粒含量),不大于%3T0333

7.4.2排水沥青路面用细集料应有适当级配,级配组成应满足表7.4.2的技术要求。

表7.4.2细集料级配范围

公称粒径通过各个筛孔的质量百分率(%)

(mm)4.752.361.180.600.300.150.075

0~310090~10060~9025~608~450~250~12

7.4.3细集料加工过程中应配备吸尘或水洗装置;采用石灰岩加工的细集料经过沥青拌和楼除尘

后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应超过5%;采用非石灰岩加工的细集料经过沥青拌和楼除尘后的细集

料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应超过3%。

7.4.4细集料与沥青应有良好的粘附性,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中等及以上交通等级公路的排水沥

青面层不得采用与沥青粘结性能很差的天然砂及用花岗岩、石英岩等酸性石料破碎的机制砂。

7.5填料

7.5.1排水沥青混合料用矿粉必须采用石灰岩或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磨细的矿粉,

矿粉必须保持干燥、洁净、无风化、无杂质,能从矿粉仓中自由流出。其技术指标及规格应满足表

7.5.1的要求。

表7.5.1矿粉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

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2.60T0352

含水量,不大于%1.0T0103

外观-无团粒结块目测

亲水系数,不大于-1.0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