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28509-2012 绝缘外径在1 mm以下的极细同轴电缆及组件

GB/T 28509-2012 Ultrafine coaxial cables with insulation diameter below 1 mm and cable assemblies

国家标准 中文简体 现行 页数:30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28509-2012
相关服务
标准类型
国家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2-06-29
实施日期
2012-10-01
发布单位/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归口单位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绝缘外径在1 mm以下的极细同轴电缆(以下简称电缆)及组件(以下简称组件)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和包装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通讯设备或类似电子装置内部模块间或设备之间工作频率范围为DC~6 000 MHz的短距离连接电缆及由此类电缆与连接器组成的组件。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中国普天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北京通和实益电信科学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
起草人:
代康、肖飚、张天明、龙永会、甘露、邓庆龙、李泽
出版信息:
页数:30页 | 字数:57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ICS33.040.50

M4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8509--2012

绝缘外径在1mm以下的极细同轴

电缆及组件

U1tnñmecoaxiaIcabl臼withinsulationdiameterbelow1mmandcableassembli臼

2012-10-01实施

2012-06-29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亵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28509-2012

目次

前言……………………1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产品分类……

4.1电缆-

4.2组件…………………4

5要求·

5.1电缆…·

5.2组件………………………….11

6试验方法……………

6.1一般说明……………14

6.2电缆试验方法………………..

6.3组件试验方法……·

7检验规则…………………m

7.1检验分类…

7.2电缆检验要求………………………20

7.3组件检验要求………………………21

8包装、包装标志、产品合格证、运输和贮存……………n

8.1包装、包装标志、产品合格证………………………22

8.2运输…………………23

8.3贮存……………………·……………23

9安装及使用要求…………………………23

附录A(规范性附录)电缆绝缘材料技术要求…………24

附录B(规范性附录)电缆护套材料技术要求…………25

附录c(资料性附录)工作电容工程参考值……………26

附录D(规范性附录〉组件常用电缆型号规格及代号…………………27

Gß/T28509-2012

目IJ1=1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z中国普天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北京通和实益电信科学技

术研究所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z代康、肖赂、张天明、龙永会、甘露、邓庆龙、李泽。

I

GB/T28509--2012

绝缘外径在1mm以下的极细同轴

电缆及组件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绝缘外径在1mm以下的极细同轴电缆(以下简称电缆)及组件(以下简称组件)的要

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和包装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通讯设备或类似电子装置内部模块间或设备之间工作频率范围为DC~6000MHz

的短距离连接电缆及由此类电缆与连接器组成的组件。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951.13二2008电缆和光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第13部分z通用试验方法

密度测定方法吸水试验收缩试验(lEC60811-1-3:2001,IDT)

GB/T6995.2-2008电线电缆识别标志方法第2部分:标准颜色

GB/T8815-2008电线电缆用软聚氯乙烯塑料

GB/T11327.1-1999聚氯乙烯绝缘聚氯乙烯护套低频通信电缆电线第1部分=一般试验和测

量方法(lEC60189-1:1986,NEQ)

GB/T17737.1-2000射频电缆第1部分:总规范总则、定义、要求和试验方法(lEC61196-1:

1995,IDT)

GB/T17738.1-1999射频同轴电缆组件第1部分z总规范一般要求和试验方法(lEC60966-1:

1988,IDT)

GJB360A-1996电子及电气元件试验方法

GJB1215A-2005射频电缆组件通用规范

白/T11363电子信息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

臼/T11365电子信息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

3术语和定义

GB/T17737.1一2000和GB/T17738.1一1999中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产晶分类

4.1电缆

4.1.1电缆型号

电缆型号由型式代号、规格代号两部分组成。型式代号见表1,规格代号见表20

1

GB/T28509-2012

4.1.2电缆标记

电缆标记由电缆型号和标准号组成。

示例1:内导体由直径为0.025mm的镀银铜合金线绞合而戚,实心可熔性全氟烧氧基共聚物绝缘外径为0.20mm、

镀银铜合金线缠绕外导体结构、可熔性全氟烧氧基共聚物护套、标称特性阻抗45n的单芯电缆标记为z

UCFIFI-45-0.20-11GB/T28509-2012

示例2.内导体由直径为0.025mm的镀银铜合金线绞合而成,实心可熔性全氟皖氧基共聚物绝缘外径

为0.20mm、镀银铜合金线缠绕外导体结构、可熔性全氟烧氧基共聚物单芯电缆护套、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醋薄膜粘结

外护套、标称特性阻抗45n的5芯带状电缆标记为2

UCFIFIPET-45-0.20-11X5FGB/T28509-2002

表1电缆型式代号及含义

绝缘标称特性阻抗

护套

分类

代号含义代号代号

含义含义代号

含义

Fl实心可熔性全氟皖氧基共聚物Fl可熔性全氟皖氧基共聚物4242n

F2F2-45

实心聚全氟乙丙烯聚全氟乙丙烯45n

绝缘外径F3F7-50

泡沫可熔性全氟皖氧基共聚物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50n

在1mm

UCF4泡沫聚全氟乙丙烯A-7575n

镀铜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酶醋薄膜

以下的同

F5PET

泡沫皮可熔性全氟烧氧基共聚物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醋薄膜

轴电缆

F6V

泡沫皮聚全氟乙丙烯柔软型聚氯乙烯

FOFO

氟塑料薄膜绕包烧结氟塑料薄膜绕包烧结

注1:可熔性全氟烧氧基共聚物简称为PFA、聚全氟乙丙烯简称为FEP、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醋简称为PET、乙

烯四氟乙烯共聚物简称为ETFE.

注2.带状电缆护套通常采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醋薄膜粘贴形式。

注3: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醋用于护套时允许采用自粘型薄膜绕包形式。

注4:多芯圆形电缆护套材料的表述形式为"单芯电缆护套材料代号"+"外护套材料代号",单芯电缆没有护套时

则直接给出外护套材料代号。

注5.标称特性阻抗除了上述值外,根据具体应用的不同可有其他值。

表2电缆规格代号及含义

内导体材料及结构外导体材料及结构

绝缘标称直径电缆芯数及补充说明

代号含义代号含义代号含义

代号含义

镀银铜或镀银铜合镀银铜或镀银铜合金

-11

线单层缠绕

金绞线

省略

单芯

绝缘直径

镀银铜或镀银铜合金

镀银铜或镀银铜合

-X.XX标称值,单-22

线双层缠绕

金单线

位为毫米

镶银铜或镀银铜合金

镀锡铜或镀锡铜合

-33XN

N为芯数,圆形电缆

线单层编织

金绞线

2

GB/T28509-2012

表2(续〉

内导体材料及结构外导体材料及结构电缆芯数及补充说明

绝缘标称直径

代号

代号

代号含义含义

代号含义含义

镀银铜或镀银铜合金

镀锡铜或镀锡铜合

-44

线双层编织

金单线

N为芯数,P表示带总

镀锡铜或镀锡铜合金

-55XNP

镀银铜包钢绞线

线单层缠绕屏蔽的多芯圆形电缆

绝缘直径

镀锡铜或镀锡铜合金

-X.XX-66

标称值,单镀银铜包钢单线

线双层缠绕

位为毫米

镀锡铜或镀锡铜合金

7

线单层编织

N为芯数,F表示带状

XNF

电缆

镀锡铜或镀锡铜合金

8

线双层编织

注:当外导体为镀层或金属锚绕(纵包)+金属丝编织或缠绕时,在上述外导体代号前加字母"P"。

4.1.3常用电缆型号及主要标称结构尺寸

常用电缆型号及主要标称结构尺寸见表3。

表3常用电缆型号及主要标称结构尺寸

单位为毫米

内导体结构屏蔽结构电缆标称尺寸

电缆型号绝缘直径

UCFIFI-50-0.12-117j.p0.016O.121>0.02金属丝缠绕1>0.21

UCFIFI-45-0.18-117/1>0.025O.181>0.025金属丝缠绕1>0.30

UCFlFI-50-0.20-157/1>0.0250.201>0.025金属丝缠绕1>0.34

UCFlFI-50-0.25-157/1>0.0300.251>0.03金属丝缠绕1>0.38

UCFIFI-50-0.32-117/骨0.0400.321>0.04金属丝缠绕1>0.50

UCFIF2-50-0.40-137/1>0.0500.401>0.05金属丝编织1>0.81

UCF2F2-50-0.69-137/1>0.0800.691>0.05金属丝编织1>1.13

UCF2F2-50-0.89-137j.p0.l020.891>0.05金属丝编织1>1.37

UCF2FI-50-0.80-631>0.260.801>0.05金属丝编织1>1.25

UCF2FI-75-0.84-631>0.160.841>0.05金属丝编织1>1.48

UCF2FI-75-0.66-631>0.120.66

1>0.05金属丝编织1>1.32

UCFIFIFI-42-0.17-15X407/骨0.0250.171>0.03金属丝缠绕1>0.29j.p2.50

UCFIFIFI-42-0.17-15X607/1>0.0250.171>0.03金属丝缠绕1>0.29j.p2.90

UCFIFIFI-42-0.17-15X1007/1>0.0250.171>0.03金属丝缠绕1>0.29j.p3.80

UCFIFIFI-50-0.20-15X407/1>0.0250.201>0.03金属丝缠绕1>0.34/1>2.90

UCFIFIFI-50-0.20-15X607/1>0.0250.20

1>0.03金属丝缠绕

骨0.34/1>3.40

UCFIFIFI-50自0.20-15XI007/1>0.0250.201>0.03金属丝缠绕1>0.34/1>4.30

L一一一一一一

3

GB/T28509--2012

表3(续〉

单位为毫米

内导体结构屏蔽结构电缆标称尺寸

电缆型号绝缘直径

UCF1F1Fl-50-0.24-15X407/;0.0300.24;0.03金属丝缠绕;0.35/;2.90

UCF1F1Fl-50-0.24-15X607/;0.0300.24;0.03金属丝缠绕;0.35/;3.50

UCF1F1Fl-50-0.24-15X1007/;0.0300.24;0.03金属丝缠绕;0.35/;4.50

UCF1F1V-50-0.12-11X196P7/;0.016O.12;0.02金属丝缠绕;0.205/;4.40

UCF1F1PET-50-0.25-11X20F

单芯电缆护套外径:0.31

UCF1F1PET-50-0.25-11X30F

相邻单芯电缆中心距(P):0.50

UCF1F1PET-50-0.25-11X40F7/;0.0300.24;0.03金属丝缠绕

电缆总宽度(W):(芯数+l)XP

UCF1F1PET-50-0.25-11X50F

电缆厚度(T):0.5

UCF1FIPET-50-0.25-11X60F

注1.内导体结构中"/"前的数字表示绞合导体中单丝根数,"/"后的数字表示单丝直径。

注2:电缆标称尺寸中"1"前的数字表示单芯电缆直径,"j"后的数字表示电缆直径。

4.2组件

4.2.1组件命名规则

4.2.1.1单芯电缆组件命名规则

单芯电缆组件命名规则见图1.其中常用电缆代号见附录D.

Z

U补充说明(需要时)

电缆t氏度,单位为毫米

ll组件左右端连接器型号

电缆代号

表示纽件

图1单芯电缆组件型号及其中各代号含义

组件只有一端有连接器时,组件命名应符合下述要求z

a)组件左右端连接器型号中只需要给出连接器型号。

b)组件另一端需要剥离出导体和绝缘层时应使用"补充说明"代号加以说明,说明方法为"C"+

内导体露出绝缘层的长度〈单位为毫米)/绝缘层露出外导体层的长度〈单位为毫米)/外导体层

露出护套层的长度(单位为毫米〉。

示例:C3/2/3

c)组件另一端与其他元件连接时应使用"补充说明"代号加以说明,说明方法为"A一"+元件的

型号规格或代号。

4.2.1.2多芯电缆组件命名规则

多芯电缆组件命名规则见图2.其中常用电缆代号见附录D。

4

GB/T28509-2012

xx

II______电缆最长部…为毫米

组件使用场合代码(用户定义)

电缆代号

表示多芯组件

图2多芯电缆组件型号及其中各代号含义

4.2.2组件标记与示例

产品标记由组件代号和标准号组成。

示例:Z1001-SMA/SMA-I00GB/T28509一2012

5要求

5.1电缆

5.1.1内导体

5.1.1.1内导体结构

内导体分为实心内导体和绞合内导体两类。

5.1.1.2实心内导体

5.1.1.2.1由一根圆形截面的镀银铜线或镀银铜合金线、镀锡铜线或镀锡铜合金线、镀银铜包钢线等

五种材料之一制成。

5.1.1.2.2导体外观应圆整光亮、元机械损伤,镀层均匀连续并具有良好的附着性。

5.1.1.2.3成品电缆中内导体不允许有接头。

5.1.1.3绞合内导体

5.1.1.3.1由七根相同材质和直径的圆形截面金属丝绞合而成,金属丝的材质为镀银铜线或镀银铜合

金线、镀锡铜线或镀锡铜合金线、镀银铜包钢线等五种材料之一制成。

5.1.1.3.2绞合实用节径比应小于15

0

5.1.1.3.3绞线外观应圆整光亮、元机械损伤,金属丝镀层均匀连续并具有良好的附着性。

5.1.1.3.4成品电缆中内导体不允许有接头和缺股。

5.1.2绝缘

5.1.2.1绝缘材料

绝缘应选用符合附录A规定的可熔性全氟皖氧基共聚物CPFA)或聚全氟乙丙烯CFEP),采用氟塑

料薄膜绕包时其性能应使成品电缆性能满足本标准规定。

5.1.2.2绝缘结构

绝缘结构可分为四类z

a)实心绝缘;

5

Gß/T28509-2012

b)泡沫绝缘;

c)泡沫皮绝缘z绝缘外径在0.5mm以上时也可采用泡沫皮结构即内层为泡沫,外层为实心皮;

或内层为实心皮,外层为泡沫结构。泡沫层和实心层宜为同一种材料;

d)绕包烧结型绝缘采用氟塑料薄膜绕包,然后通过高温烧结而成。

5.1.2.3绝缘外观和尺寸

绝缘应连续地挤包或绕包在内导体上,表面圆整、厚度均匀,其厚度应能使成品电缆性能满足本标

准规定。

5.1.2.4绝缘颜色

绝缘颜色宜为绝缘材料的本色。用户有特殊要求时允许采用其他颜色。

5.1.2.5绝缘粘结性

绝缘应粘结在内导体上,以防止潮气侵入;但绝缘不应粘结过紧,当制作接头需除掉绝缘层时,绝缘

层应能完全地从内导体上剥离下来且不导致内导体断裂。

5.1.2.6绝缘收缩

从成品电缆上取下的绝缘芯线,应元明显的常温收缩现象,且热收缩率不超过3%。

5.1.3外导体

5.1.3.1外导体结构型式

外导体结构分为缠绕和编织两类。有特殊要求时允许在缠绕或编织前在绝缘表面镀一金属薄层或

包一层金属/塑料复合筒。

5.1.3.2缠绕外导体

5.1.3.2.1外导体采用圆形截面的镀银铜(合金〉丝或镀锡铜(合金)丝螺旋缠绕而成,缠绕丝标称直径

应符合表3要求。表3规定之外的其他规格电缆其缠绕丝标称直径宜不大于内导体直径的1/3

0

5.1.3.2.2缠绕外导体分单层缠绕和双层缠绕两类,双层缠绕时两层的缠绕方向宜相反。

5.1.3.2.3单层缠绕的覆盖率应大于90%;双层缠绕时内外层的覆盖率均应大于80%。

5.1.3.2.4缠绕层应圆整、元背股和缠绕丝断裂现象。

5.1.3.3编织外导体

5.1.3.3.1外导体采用圆形截面的镀银铜(合金〉丝或镀锡铜(合金)丝编织而成,编织丝标称直径应符

合表3要求。表3规定之外的其他规格电缆的编织丝标称直径宜不大于内导体直径的1/3

0

5.1.3.3.2编织外导体分单层编织和双层编织两类。

5.1.3.3.3单层编织时编织密度应大于90%;双层编织时各层编织密度均应大于80%。

5.1.3.3.4编织层不允许出现断层,编织层中单线断线后的连接应为编人,整体编织层不允许接续。

5.1.4单芯电缆护套

5.1.4.1护套分类

单芯电缆的护套分为挤包型护套和绕包型护套两类。

6

GB/T28509-2012

5.1.4.2挤包型护套

5.1.4.2.1护套材料应选用符合附录B规定的可熔性全氟炕氧基共聚物(PFA)或聚全氟乙丙烯

(FEP)塑料,用户有特殊要求时允许选用其他氟聚合物材料:采用薄膜材料时其性能应使成品电缆性能

满足本标准规定。

5.1.4.2.2护套应连续地挤包在外导体上,护套层应紧包屏蔽层但不粘着,易于剥离。

5.1.4.2.3护套应经受挤塑生产线上的火花试验,所用电压为直流150V~450V或交流100V~300V。

交付用户的电缆上不允许有火花击穿点。

5.1.4.2.4护套表面光滑完整,元针孔、裂纹、气泡等缺陷。

5.1.4.2.5护套颜色推荐为黑色或灰色,用户有特殊要求时允许从白、红、黄、紫、蓝、橙、绿、棕等八种

颜色中任选一种颜色。颜色符合GB/T6995.2-2008规定。

5.1.4.2.6电缆直径应为电缆标称直径+0.02mm,特殊情况下允许电缆制造商与用户协商确定。

5.1.4.3绕包型护套

5.1.4.3.1绕包材料为氟塑料薄膜、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醋薄膜或镀层厚度为O.004mm~O.006mm

的镀铜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醋薄膜。有特殊要求时允许选用其他材料。

5.1.4.3.2采用重叠绕包方式。

5.1.4.3.3采用镀铜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醋薄膜时,金属面应向电缆内侧(即与外导体材料接触)。

5.1.4.3.4绕包层应通过高温烧结或其他方法使绕包搭接处能粘结在一起并具有一定的防潮能力。

5.1.4.3.5薄膜应连续地绕包在外导体上,绕包层应紧包屏蔽层但不粘着,易于剥离。

5.1.4.3.6除带金属层薄膜绕包外,绕包层应进行火花试验,所用电压为直流150V~450V或交流

100V~300V。交付用户的电缆上不允许有火花击穿点。

5.1.4.3.7护套表面应光滑完整,无针孔、裂纹、包块等缺陷。

5.1.4.3.8护套颜色推荐为蓝色或透明色,用户有特殊要求时允许从白、红、黄、紫、橙、绿、棕等7种颜

色中任选一种颜色。颜色符合GB/T6995.2-2008的规定。

5.1.4.3.9电缆直径和公差由电缆制造商与用户协商确定。

5.1.5多芯电缆

5.1.5.1多芯电缆结构分类

多芯电缆分为带状电缆和多芯圆形电缆两类。

5.1.5.2带状电缆

5.1.5.2.1将多根单芯同轴电缆并列地排列成一行并用PET薄膜或镀铜PET薄膜粘成带状,其结构

如图3所示。

W

P

ι、-(-GlfG--G

图3带状电缆结构示意图

7

GB/T28509--2012

5.1.5.2.2薄膜外表面应有明显的永久性线序识别标识。也允许通过单芯护套颜色来识别线序,从左

至右单芯电缆护套颜色依次为黑、灰、蓝;当芯数超过3芯时,则按上述顺序重复使用。单芯护套颜色应

符合GB/T6995.2-2008的规定。

5.1.5.2.3带状电缆厚度:标称厚度(T)士0.05mmo

5.1.5.2.4带状电缆中单芯电缆中心距:中心距标称值(P)土0.05mm。

5.1.5.2.5单芯电缆应互相平行。薄膜应牢固地粘贴在单芯电缆上,表面光滑平整,无孔洞等缺陷。

5.1.5.3多芯圆形电缆

5.1.5.3.1缆芯

5.1.5.3.1.116芯及以下电缆缆芯宜直接由多根单芯同轴电缆同心式绞合而成。

5.1.5.3.1.216芯以上的电缆缆芯宜先将若干根电缆绞合成单位,然后将若干单位绞合成缆芯。用

户无特殊要求时,每个单位内单芯同轴电缆数量应尽可能相等且不宜超过16根。

5.1.5.3.1.3缆芯单位或16芯及以下电缆缆芯中,单芯电缆护套色谱及序号见表L

5.1.5.3.1.4缆芯单位外应螺旋绕扎非吸湿性扎纱,绕扎节距不大于20mm。扎纱色谱及单位序号

见表4。

5.1.5.3.1.516芯以上的多芯圆形电缆缆芯应先将若干根电缆依序号从小至大,从内至外顺(逆)时

针方向排列绞合成单位,然后将若干单位按单位序号大小从小至大,从内至外顺(逆)时针方向排列绞合

成缆芯。

5.1.5.3.1.6单芯电缆护套颜色允许只用前10种,采用此方案时,电缆芯数超过10芯时宜采用单位

式结构,且构成缆芯的任一单位内单芯电缆数量不宜超过10芯。

表4单芯电缆护套色谱/单位扎纱色谱及序号

单芯电缆/单位序号护套/扎纱颜色单芯电缆/单位序号护套/扎纱颜色

9

210

311

绿

浅蓝

4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