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2167-2014 油菜黑胫病菌鉴定方法

DB34/T 2167-2014 DB34/T 2167-2014 Identification method for Brassica napus Blackleg pathogen

安徽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废止 页数:14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4/T 2167-2014
标准类型
安徽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废止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4-09-23
实施日期
2014-10-23
发布单位/组织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油菜黑胫病菌的现场和室内鉴定的依据和检测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油菜黑胫病菌的鉴定。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起草人:
荣松柏、李强生、胡宝成、江莹芬、陈凤祥、吴新杰、费维新、侯树敏、范志雄、雷伟侠、郝仲萍。
出版信息:
页数:14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

B30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34/T2167—2014

油菜黑胫病菌鉴定方法

DetectionandidentificationofLeptosphaeriabiglobosa(Desm.)Ces.etDeNot.

文稿版次选择

2014-09-23发布2014-10-23实施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4/T2167—2014

前言

本标准依据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提出并起草。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荣松柏、李强生、胡宝成、江莹芬、陈凤祥、吴新杰、费维新、侯树敏、范志

雄、雷伟侠、郝仲萍。

I

DB34/T2167—2014

油菜黑胫病菌鉴定方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油菜黑胫病菌的现场和室内鉴定的依据和检测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油菜黑胫病菌的鉴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6682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3鉴定依据

油菜黑胫病菌Leptosphaeriabiglobosa(Desm)Ces.&deNot.属真菌界(Fungi),子囊菌门

(Ascomycota),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格孢腔菌目(Pleosporales),格孢腔菌科

(Pleosporaceae),小球腔菌属(Leptosphaeria);无性态属茎点霉属Phomalingam。

由Leptosphaeriabiglobosa病菌引起的油菜病害称为油菜黑胫病。

鉴定依据:以油菜黑胫病为害症状、病菌形态学特征、PCR反应和致病性测试结果为鉴定依据。

4主要仪器与用具

生物显微镜、体视显微镜、培养箱、植物生长箱、高速冷冻离心机、纯水仪、超净工作台、高压灭

菌锅、液氮罐、制冰机、PCR仪、凝胶成像系统、电泳仪、冰箱、旋涡振荡器、电子天平(感量0.01g)、

烘箱、培养皿、酒精灯、解剖刀、接种针、移液器、离心管。

5主要试剂与材料

5.1试剂

次氯酸钠,链霉素,氨苄青霉素,商用DNA提取试剂盒或DNA提取试剂:Trisbase,EDTA,NaCl,

SDS,β-巯基乙醇,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林菲罗琳;PCR试剂:PCRbuffer,Mgcl2,dNTP,Taq

酶;凝胶电泳试剂:琼脂糖,TAE,LoadingBuffer,EB。

5.2培养基

琼脂培养基(Agar),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potatodextroseAgar),马铃薯葡萄糖

肉汤(PDB-potatodextrosebroth)液体培养基,V8果汁琼脂培养基。见附录A。

5.3对照菌株

1

DB34/T2167—2014

油菜黑胫病菌(Leptosphaeriabiglobosa(Desm)Ces.&deNot.)菌株;油菜茎基溃疡病菌

(Leptosphaeriamaculans(Desm)Ces.&deNot.)提取的DNA(L.maculans不是必需的)。

6现场检测

植株症状诊断——在油菜生长期进行田间症状目测踏查。

根据油菜黑胫病典型症状进行诊断。

——子叶/叶片症状:黑色坏死斑点(由致病力弱的菌株造成);或灰白色病斑(由致病力强的菌

株造成),病斑易破裂,有黑色小粒点(为分生孢子器)。(见附录B,图1、2、3)

——茎杆表面症状:早期染病茎秆部位呈灰色,病斑处有黑色的边界。后期茎秆干枯时,病斑呈灰

白色,有时灰白色病斑处有小黑点(分生孢子器)生成。(见附录B,图4、5)

——茎秆横截面症状:感染组织横切面有黑色部分,为茎髓组织溃疡,面积因病菌侵染程度而不同,

严重时染病植株茎基部受侵染形成腐烂。(见附录B,图6、7)

对于田间不能确定的,采集疑似症状的植株样本进行室内检测鉴定。

7实验室检测

7.1病菌的分离纯化

见附录C。

7.2菌落培养特性和病菌形态特征鉴定

病原菌(L.biglobosa)在PDA平板上,菌丝呈黄色绒毛状,菌丝分枝少,菌落规则。

培养一段时间后,气生菌丝上产生黄色(或黄棕色、红棕色)液珠,且菌株间存在色素水平差异。

在衰老菌丝体上可观察到黑色小粒点(为分生孢子器),(见附录D,图1、2、3、4);分生孢子器球

形至扁球形,深黑褐色,散生、埋生或半埋生于菌丝中。分生孢子为无色透明,椭圆形至纺锤形,内含

2个油球,分生孢子大小3~5.5μm×1.3~2.7μm(见附录D,图5)。子囊壳呈球形,黑色,有孔

口,直径360μm~500μm;子囊棍棒形,内有8个子囊孢子,(见附录D,图6);子囊孢子长椭圆

形,具5~8个隔膜,黄褐色,大小(30~70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