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1/T 1821-2019 架空输电线路防舞动技术规范
DB41/T 1821-2019 DB41/T 1821-2019 Aerial transmission line anti-whirling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19年06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21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29.240
F29
DB41
河南省地方标准
DB41/T1821—2019
架空输电线路防舞动技术规范
文稿版次选择
2019-06-17发布2019-09-17实施
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41/T1821—2019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防舞动技术的基本原则..............................................................2
5新建(改建)线路的防舞设计准备....................................................3
6新建(改建)线路防舞设计方法......................................................3
7运行线路防舞改造..................................................................6
8舞动区域分布图绘制及使用..........................................................7
9舞动区线路防舞运维要求............................................................7
附录A(规范性附录)螺栓的最佳防松条件及施工方法...................................10
附录B(规范性附录)相间间隔棒安装及验收...........................................11
附录C(规范性附录)舞动区域分布图.................................................14
附录D(资料性附录)基于单目视觉分析的输电线路舞动监测方法.........................15
附录E(资料性附录)舞动资料数据表格...............................................17
I
DB41/T1821—2019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国网河南省电力公
司经济技术研究院、河南送变电建设有限公司、郑州祥和集团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清、张博、褚双伟、王超、伍川、郑伟、吕中宾、张健壮、卢明、陈上吉、
杨晓辉、谢凯、张宇鹏、张璐、庞锴、郭涵、潘辉、魏建林、李哲、马伦、叶中飞、齐道坤、胡鑫、郭
新菊、席小娟、宋高丽、任鹏亮、李梦丽、陶亚光、艾文君、白银浩、刘泽辉、张建斌、李忠民、郭慧
豪、杨威、张逸凡、刘博、李海峰、陈钊。
II
DB41/T1821—2019
架空输电线路防舞动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河南省架空输电线路防舞动技术的术语和定义、基本原则、新建(改建)线路防舞设
计方法、运行线路防舞改造、舞动区域分布图绘制及使用、舞动区线路防舞运维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110kV~500kV交流架空输电线路的防舞设计与运维,其它电压等级的交直流架空输
电线路也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3098.2紧固件机械性能螺母
GB/T50545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
DL/T741架空输电线路运行规程
DL/T1000.3标称电压高于1000V架空线路用绝缘子使用导则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舞动
输电导线发生非圆截面覆冰后,在风激励下产生的一种低频率、大振幅自激振荡。舞动时的风速
一般在4m/s~25m/s,频率一般为0.1Hz~3Hz。
3.2
舞动区
指在冰、风共同作用下输电线路发生过舞动或具备发生舞动气象地理条件的地区。
3.3
舞动区等级
通过收集近10年舞动历史记录,计算近10年满足典型舞动气象条件的气象日数,结合地形修正、运
行经验修正,最终基于不同地区10年舞动修订日数将舞动区等级划分为3级、2级、1级、0级共四个等级,
分别对应舞动高概率区、舞动中概率区、舞动低概率区、舞动微概率区。舞动区等级是基于气象和地理
条件的区域舞动发生概率的一种表征。
3.4
舞动区域分布图
综合气象地理数据、历史舞动记录、运行经验绘制的用于表征不同区域舞动等级的地图。
3.5
舞动微气象、微地形地区
1
DB41/T1821—2019
由于地形、气象原因而易于发生舞动的局部特殊地区,例如:山顶、垭口、跨越或靠近江河湖泊水
系的等易于覆冰且风速较大的地区。
3.6
防舞装置
指对线路舞动有抑制作用的装置,如线夹回转式间隔棒、相间间隔棒、双摆防舞器、失谐摆等。
3.7
组合防舞装置
指多种防舞装置组合安装形成的防舞装置系统,包括相间间隔棒与相地间隔棒、相间间隔棒与线夹
回转式间隔棒、线夹回转式间隔棒及双摆防舞器等多种型式组合。
3.8
相间间隔棒
安装在两相导线间,用于限制两相导线间隔距离的绝缘间隔棒。一般由复合材料芯棒和绝缘伞套构
成,包含刚性相间间隔棒、柔性相间间隔棒、分段式间隔棒三类。
3.9
相间间隔棒的配套金具
相间间隔棒的配套金具指配合相间间隔棒连接于线路的压接金具、连接过渡金具、保护金具等,如
挂环、连板、U型环、均压环、导线间隔棒等。
3.10
加强型抗舞间隔棒
通过增加子间隔棒夹头橡胶垫凸台数量、优化框板与线夹比例、改进扣合式框板和无刚性碰撞连接
等结构,并适当提升相关结构的材料强度的一种新型间隔棒。
3.11
线夹回转式间隔棒
一种基于常规子间隔棒结构改进的防舞装置。该装置改变分裂导线个别子导线与间隔棒之间连接方
式,允许子导线轴向一定角度范围自由扭转,用于减轻导线覆冰不均匀度和改善导线动力特性。
3.12
双摆防舞器
一种基于常规子间隔棒的防舞装置。该装置在常规间隔棒基础上安装了双摆锤结构,用于提升分裂
导线动力稳定性,降低舞动发生的可能性。
3.13
防舞鞭
一种用耐腐蚀的非金属材料预绞成型的防舞装置。该装置具有刚性和热塑性,能够改变舞动气流的
方向,使导线变成非圆截面,破坏其舞动条件,从而达到降低幅值、舒缓舞动强度的作用。
3.14
失谐摆
一种安装在导线或间隔棒上用于分离导线扭转固有频率和横向振动固有频率、防止耦合的防舞动的
摆锤装置。
4防舞动技术的基本原则
4.1防舞设计
2
DB41/T1821—2019
应根据舞动区域分布图,结合线路重要性,综合考虑线路路径、导线、金具、绝缘子串、杆塔、基
础、防舞装置安装等因素,选择安全可靠、经济适用的防舞技术方案,减少舞动造成线路跳闸和机械损
坏,提高输电线路抵御舞动灾害的能力。
4.2防舞运维
应根据舞动预警预测信息,结合线路重要性、舞动区域分布图、线路特点等,加强入冬前巡视、冬
季恶劣天气巡视,及时开展覆冰和舞动后巡视,冬季过后巡视检修。
4.3舞动基础资料收集
应重视并加强舞动基础资料收集。设计单位应及时开展线路设计前的调研和勘测。运维单位基于冬
季舞动预警信息,结合舞动微气象、微地形地区,分区域、分区段、有重点的开展舞动和覆冰的观测、
监测,及时收集气象、地形、线路本体状态等数据。
4.4舞动区域分布图
舞动区域分布图是区域舞动发生概率的表征,是开展防舞设计的基本依据。设计单位应以最新版舞
动区域分布图为依据开展设计。运维管理单位应及时更新舞动区域分布图,及时跟踪不同线路或区段的
舞动等级的变化,特别是重要交叉跨越线路、走向与冬春季节主导风向夹角大于45°的线路,及时完成
线路防舞技术改造。
5新建(改建)线路的防舞设计准备
5.1线路防舞动资料收集
5.1.1应对线路经过地区开展勘测并及时调研收集舞动相关资料,重点包括:
a)舞动区域分布图;
b)区域的覆冰、风速、风向资料,特别是微地形微气象地区的相关资料;
c)附近其它线路的运行经验资料。
5.1.2应从三个方面对勘测和调研结果进行梳理:
a)覆冰:重点梳理覆冰形态、覆冰形状、等值覆冰厚度、最大覆冰厚度、历史覆冰频次及与其它
临近区域的对比情况;
b)风激励:重点梳理线路与冬季主导风向的夹角、冬季主导风下的10min或1min平均风速的
分布特征;
c)线路结构参数:近发生舞动线路和新建线路的导线分裂数、布置方式、重要性等。
5.2线路舞动强度分析
应根据覆冰、风激励、线路的结构参数性等三方面特征,结合附近线路运行情况,利用理论和仿
真分析等手段,在以舞动区等级为特征的概率描述方法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线路发生大幅值舞动的概
率,明确线路可能的舞动强度信息,如舞动幅值、舞动张力等。
6新建(改建)线路防舞设计方法
6.1合理选择线路走向和路径
3
DB41/T1821—2019
应在舞动区域勘察和调查的基础上,综合地质、环境、生态、造价等条件,选择合理的线路走向
和路径:
a)新建线路宜避开舞动多发区,宜避开或少穿越雨淞或冻雨高发区,宜避免横穿风口、垭口等微
地形、微气象地带;
b)通过平原开阔地带时,宜减小线路走向与冬季主导风向夹角,一般宜小于45°;
c)通过山区时,宜沿覆冰背风坡或山体阳坡面走线;
d)临近水库、江河湖面等水域时,宜选择主导风向上风侧走线;
e)跨越主干铁路、高速公路等重要跨越物时,应采用独立耐张段跨越的方式,跨越物两侧的杆塔
宜采用直线塔。
6.2提高线路电气间隙的绝缘强度
导线及地线的布置要求应首先符合GB/T50545的相关规定,必要时可根据线路舞动强度分析结果,
适当放大空气间隙,以保证舞动后不发生相间闪络及相对地短路跳闸。舞动区线路不宜采用紧凑型布置
方式。
对于线路各类间隙距离的校验,如对地距离、交叉跨越距离,应充分考虑按防舞装置的情况。当线
路预留防舞装置时,应按防舞装置完全安装条件下进行校验。
6.3提高线路的抗动荷载能力
6.3.1改进导线设计
应充分考虑防舞装置安装后对导线载荷和安全系数的影响。当线路预留防舞装置时,应按防舞装置
完全安装条件进行校验。
应充分考虑防舞装置安装后对导线局部受力的影响,必要时可在防舞装置与导线连接处安装护线
条,在防舞装置与导线可能接触区域安装保护套。
3级舞动区的悬垂线夹、防振锤处的导线可加装预绞丝护线条,避免导线磨损。
6.3.2改进金具和绝缘子设计
导线间隔棒、跳线线夹和跳线间隔棒应选用抗舞加强型。采用硬跳线时,软跳线与应跳线连接处强
度应适当增加。禁止选用预绞丝固定的子间隔棒或防振锤,以避免预绞丝舞动受损后子间隔棒磨损导线。
联接金具的设计安全系数应适当提高,一般线路安全系数不宜小于2.75,大跨越线路不宜小于3.3。
耐张或悬垂挂点应考虑各个方向自由度的释放,对应的联塔金具宜选用EB或GD挂板。V型复合绝缘子悬
垂串宜采用环环连接型式。
除500kV线路耐张串外,线路宜全部采用复合绝缘子。禁止在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线路上使用长
棒型瓷质绝缘子。绝缘子串宜采用双联及以上串型,耐张绝缘子的串分布宜水平布置,直线塔绝缘子串
采用双I型或V型。瓷或玻璃绝缘子耐张串的联间距宜适当增加,110kV~220kV线路宜不小于450mm,
330kV~500kV线路宜不小于500mm。
6.3.3改进杆塔和基础设计
适当提高铁塔设计安全裕度,增加铁塔强度,对重要的动荷载受力点进行适当补强。耐张塔横担与
塔身连接处,宜采取构造措施,提高节点平面外刚度。耐张塔导线横担上平面和地线支架下平面的腹杆
应布置成稳定的支撑体系。
杆塔螺栓直径不宜小于16mm,螺栓级别不宜低于6.8级。耐张塔导线挂点、横担与塔身连接处等重
要节点的螺栓数量宜比计算值增加1~2个,其受力材螺栓不少于2个。对于重要交叉跨越段耐张塔,在
4
DB41/T1821—2019
校验横担部位螺栓孔壁挤压强度时,杆塔内力可考虑1.15~1.25的增大系数。受剪螺栓的螺纹不应进入
剪切面。当无法避免螺纹进入剪切面时,应按净面积进行剪切强度验算。
杆塔横担部位受拉构件设计长细比限值不宜大于320。杆塔的导线横担部位节点采用焊接连接时,
宜考虑疲劳影响。杆塔横担设计时,宜增加舞动校验工况组合:风速15m/s,冰厚5mm,气温-5℃,风
向90°,组合系数0.9。舞动纵张力取值应符合表1规定的导线最大使用张力的百分数。
表1舞动张力差取值%
耐张型杆塔悬垂型杆塔
舞动区
档距≤400m档距>400m档距≤400m档距>400m
孤立档80100--
非孤立档40501215
加装防舞装置后,应考虑导线自重增加对杆塔垂直荷载的影响。
跨越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重要输电通道等重要跨越物时,杆塔结构的重要性系数应不小于1.1。
在3级舞动区,500kV及以上线路重要跨越段耐张塔宜选用钢管塔。钢管塔的节点宜采用法兰连接
或U型、十字、槽型等插板连接;特殊节点可采用球节点。
杆塔地基设计时,应增加舞动校验工况下耐张塔地基及基础强度和稳定性的校验。对于重要交叉跨
越和重要区段线路,宜适当提高耐张杆塔基础的设计裕度,增加基础柱箍筋的直径和数量。杆塔宜采用
地脚螺栓式基础。
6.4采用杆塔防松措施
对于重要交叉跨越耐张段线路,无论塔形、舞区等级、风区等级、线路走向与冬季主导风向夹角等
要素,均应采用全塔防松加固措施。
对于同塔双(多)回输电线路,当线路位于1级以上舞动区且线路走向与冬季主导风向夹角大于等
于45°时,所有杆塔应采取全塔防松加固措施;当线路位于1级以上舞动区且线路走向与冬季主导风向
夹角小于45°时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JB/T 6806.2-1993 DDZ-S系列仪表 工作信号 1993-07-09
- GA/T 760.10-2008 公安信息化标准管理分类与代码 第10部分:文档类型代码 2008-03-24
- QJ 1145.35-2007 焊接夹具零件及部件 第35部分:光面压块 2007-05-22
- HB 5571-1981 拧入式弯管接头 1980-01-01
- HB 6083-1999 飞机小口盖 1999-03-12
- QJ 1877-1990 管理信息系统总体标准 数据安全技术实施细则 1990-01-13
- HB 4-98-1976 橡胶皮碗技术条件 1976-10-27
- QB/T 1726-1993 散页相纸尺寸 1993-04-15
- HB 4-71-1976 压力注油嘴 1976-10-27
- GA 399.8-2002 经济犯罪案件基本信息数据结构 第8部分:涉案物品数据结构 200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