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 4417-2022 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标准

DB32/T 4417-2022

江苏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24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2/T 4417-2022
标准类型
江苏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2-12-13
实施日期
2023-05-01
发布单位/组织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江苏省乡村规划建设研究会、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24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91.020

CCSP50

32

江苏省地方标准

DBXX/TXXXX—XXXX

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标准

StandardforConstructionofCharacteristicPastoralCountryside

(报批稿)

2022-XX-XX发布2022-XX-XX实施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

DBXX/TXXXX—XXXX

目次

前言..........................................................................III

1范围................................................................................4

2规范性引用文件......................................................................4

3术语和定义..........................................................................4

4基本规定............................................................................5

5特色产业............................................................................6

5.1产业培育........................................................................6

5.2产业融合........................................................................6

5.3品牌打造........................................................................6

5.4增收就业........................................................................7

6特色生态............................................................................7

6.1生态保护........................................................................7

6.2生态修复........................................................................7

6.3资源化利用......................................................................8

7特色文化............................................................................8

7.1资源挖掘........................................................................8

7.2特色保护........................................................................8

7.3活化传承........................................................................9

8田园风光...........................................................................10

8.1自然基底.......................................................................10

8.2村景关系.......................................................................10

8.3空间形态.......................................................................10

9田园建筑...........................................................................11

9.1空间载体.......................................................................11

9.2建筑功能.......................................................................11

9.3建筑风貌.......................................................................11

9.4建筑体量.......................................................................12

9.5建筑材料.......................................................................12

10田园生活..........................................................................12

10.1公共设施......................................................................12

10.2道路交通......................................................................13

10.3市政设施......................................................................14

11美丽乡村..........................................................................16

11.1公共空间......................................................................16

11.2绿化景观......................................................................17

12宜居乡村..........................................................................18

12.1新建农房......................................................................18

I

DBXX/TXXXX—XXXX

12.2外观整治......................................................................20

12.3院落空间......................................................................21

12.4风貌要素......................................................................21

12.5绿色低碳......................................................................21

13活力乡村..........................................................................22

13.1党建引领......................................................................22

13.2共同缔造......................................................................22

13.3文明乡风......................................................................22

II

DBXX/TXXXX—XXXX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江苏省乡村规划建设研究会、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江苏省城

乡发展研究中心、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周岚、梅耀林、路宏伟、曾洁、崔曙平、闾海、王菁、葛大永、李竹、陶韬、

富伟、顾萌、刘家麟、仇璟

III

DBXX/TXXXX—XXXX

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标准

1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其他类型的乡村建设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2894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

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6声环境质量标准

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50039农村防火规范

GB7959粪便无害化卫生要求

GB50013室外给水设计标准

GB50014室外排水设计标准

GB50015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

GB/T38353农村公共厕所建设与管理规范

GB/T39904区域品牌培育与建设指南

GB/T40995村镇照明规范

GB/T51347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技术标准

CJJ/T246镇(乡)村给水工程规划规范

TD/T1062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

DB32/3462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DB32/T4077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技术规程

DB32/T4230重点流域农田化肥用量定额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特色田园乡村characteristicpastoralcountryside

特色田园乡村是立足乡土社会、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当代乡村。围绕“特

色”“田园”“乡村”三个核心要素,打造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塑造田园风光、田园建筑、

田园生活,建设美丽乡村、宜居乡村、活力乡村。

3.2

4

DBXX/TXXXX—XXXX

自然村village

空间边界相对清晰、聚落空间相对集聚、人口规模相对适度、社会联系相对紧密的空间,由1个或

多个村民小组组成。

3.3

村景关系village-landscaperelation

村庄与周边山体、水系、田园、植被等景观要素的空间关系,包括平面空间关系和立体空间关系。

3.4

田园建筑ruralpublicbuilding

村庄中的非农房建筑,包括公共生活、公共配套用房和生产用房。

3.5

标识小品signitems

村庄中既有实际功能,又能对空间景观起到点缀作用的设施或物品,包括指示牌、道路标志、座椅、

灯具、雕塑等。

3.6

农房ruralhousing

农村村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在农村集体土地上建造的、以居住为主的建筑物。

3.7

新建农房new-builtruralhousing

在统一规划选址的区域内,以统规统建或统规自建模式进行整村或组团建设的农房。

4基本规定

4.1

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范围一般为单个自然村及其周边相关联的生态生产空间、自然山水田园等共同组

成的相对完整、独立的区域。

4.2

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应突出以农为本,将特色产业作为建设重点,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发展乡村新兴

产业、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应高度重视粮食安全,严禁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开展开发建设活动等违法

用地行为。

4.3

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应量力而行、分类施策,充分考虑村庄所处的区位条件、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

济发展水平和村民需求,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建设重点和建设方式。

4.4

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应坚持村民主体,让原住村民充分获得由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带来的收益,严禁将

原住村民搬离进行过度商业开发或旅游开发。应尊重村民意愿,引导和调动村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主

动性、创造性。

4.5

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应推动绿色发展,保护村庄生态环境,严禁在生态红线管控范围内开展开发建设

活动,严控村庄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在建设中注重节能、环保、

低碳材料和工艺的运用,发挥乡村生态价值。

4.6

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应加强长效治理,在建设中选择经济适用、易于维护的材料和设备,充分发动村

民参与村庄运营和维护。

5

DBXX/TXXXX—XXXX

5特色产业

5.1产业培育

5.1.1村庄应依托自然禀赋和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特色种植(养殖)业、农副产品加

工和深加工业、手工业、乡村旅游等一个或多个特色主导产业。

5.1.2村庄应重视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

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村集体进行规模经营比重应达到60%以上。

5.1.3现代农业发展应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的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

组织化水平。

5.1.4现代农业发展应结合区域发展战略,立足自身基础条件,优化生产力布局,合理确定发展重点

和类型。

5.1.5特色种植业发展应保护和开发利用乡村种质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粮食和经济作物、鲜食果品蔬

菜、茶叶、花卉苗木、蚕桑、药材等种植生产。

5.1.6渔业养殖应根据产业发展的区域格局,结合村庄资源禀赋及发展条件,合理确定重点发展方向。

5.1.7畜牧养殖业发展应与生态环境保护、农牧循环利用、动物防疫安全协调,在保障猪肉、鸡蛋和

鸡肉供给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养殖。

5.1.8手工业发展应挖掘本土文化,利用乡村传统工坊、乡村车间、家庭工场、手工作坊等载体,发

挥乡村能工巧匠的作用,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5.1.9乡村旅游发展应注重结合当地资源开发旅游产品、市场,培育旅游品牌、企业,建设服务配套

设施,打造特色鲜明、品质优良、价格合理的乡村民宿。

5.1.10村庄应引导和鼓励村民及有关主体拓展电商、订单农业等多元化、多渠道的农业生产经营和销

售模式,避免盲目生产,实现特色产业和优势农产品销售额增长。

5.2产业融合

5.2.1村庄应促进农业内部不同类型产业的联动组合,加强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生物质能利用、

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间的链接,形成跨企业、跨农户的复合型循环农业经济联合体。

5.2.2村庄应以农业等特色主导产业为基础,采用“生态+”“互联网+”等方式有效延伸产业链,促

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5.2.3村庄应依托特色主导产业,深入挖掘农业农村的多元功能和价值,促进一二三产业及其衍生的

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5.2.4针对农业休闲资源条件突出的村庄,应因地制宜探索培育“农业+”等新业态,延伸农业产业链

和价值链。

5.2.5产业融合应与新型城镇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村住房条件改善等工作联动发展,探索

产村融合发展新模式。

5.2.6产业融合应与区域特色风貌塑造、全域游赏线路开发和特色田园乡村示范区建设联动,主动融

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实现村庄串点连线成片和产业联动发展。

5.3品牌打造

5.3.1参与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打造应符合《区域品牌培育与建设指南》GB/T39904,培育形成品质

优良、特色鲜明的区域公用品牌。

6

DBXX/TXXXX—XXXX

5.3.2具有地域特色和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打造应做强传统优势品牌,培植新的精品品牌,推动有关

产品入选省级及以上农产品品牌目录。

5.3.3村庄应利用各种媒体媒介,创新品牌传播机制,促进农产品品牌流通,提高市场影响力和占有

率。

5.4增收就业

5.4.1村庄应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民之间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全产业链增值收益为农民所

共享,带动小农户共同发展。

5.4.2村庄建设运营应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或借助合作社、村企等平台参与乡村建设发展等方式,探索

适宜模式,提高市场化运营程度,形成较稳定的收入来源。

5.4.3村庄应吸引合作组织带头人、高校毕业生、城镇企业主、农业科技人员等各类人才下乡创业,

促进农民就业创业,产生明显的带动增收就业效应。

5.4.4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应提高农民在租金、土地流转收益、企业务工收入、合作社股份分红、农产

品销售等方面的收入。

5.4.5村集体应注重增强经济活力,使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幅度高于本县(市、区)平均水平。

5.4.6村庄应根据本地乡村产业发展实际情况,组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6特色生态

6.1生态保护

6.1.1村庄应对周边自然生态格局进行整体保护,并符合下列要求:

a)湖荡水网地区村庄应重点保护好河流、湖泊水体环境和生态岸线,保持河湖水系的自然走向和

边界形态。

b)丘陵地区村庄应重点保护好山体的植被和生物多样性。

c)平原沃土地区村庄应重点保护好土壤环境,在合理的资源承载力下科学配置农业生产制度,保

护耕地质量,保障粮食安全。

6.1.2村庄应对内部及周边各类自然生态要素进行保护,并符合下列要求:

a)保护村庄水系,控制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对水环境的影响,严格控制滨水地区的建设活动。

b)保护村庄周边山体,严禁开山、采石、采矿、取土等破坏山体的行为。

c)保护村庄周边及内部的林木,未经许可不得砍伐,鼓励育林、提升林地覆盖率。

d)保护圩田、垛田、茶田、果林等依托自然生态而形成的农业空间形态,体现不同地域的传统耕

作文化。

6.2生态修复

6.2.1水源地及周边环境应得到有效保护和修复,确保饮用水安全。

6.2.2水环境经修复应符合下列要求:

a)河道、沟塘应相互连通,河道无淤积。河道、沟塘无生活、生产污水排入,农田水口应作标

识牌。

b)水体清洁无黑臭,有害水生植物、垃圾杂物和漂浮物应得到及时处理。

6.2.3矿山应进行生态修复恢复为生态绿地、耕地、林地等,符合《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技术规程》DB32/T

7

DBXX/TXXXX—XXXX

4077的规定。

6.2.4农田生态修复应符合下列要求:

a)推广有机肥使用,化肥农药使用应实现减量化,主要农作物化肥施用量应符合《重点流域农田

化肥用量定额》DB32/T4230的规定。

b)受到污染的耕地应通过品种替代、水肥调控、土壤调理、障碍因子消除等技术进行修复,实现

安全利用。

c)通过土地平整、建设水利设施等方式推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