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2763.6-2007 海洋调查规范 第6部分:海洋生物调查

GB/T 12763.6-2007 Specifications for oceanographic survey—Part 6:Marine biological survey

国家标准 中文简体 现行 页数:167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12763.6-2007
相关服务
标准类型
国家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07-08-13
实施日期
2008-02-01
发布单位/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归口单位
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
适用范围
GB/T 12763的本部分规定了海洋生物调查的一般规定、技术要求和调查(测定)要素、采样、样品分析及资料整理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海洋环境基本要素调查中的海洋生物调查。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起草人:
张玉生、杨清良、陈瑞祥、朱明远、叶德赞、宁修仁、林景宏、戴燕玉、江锦祥、张志南、李荣冠、黄宗国、郑成兴、郑元甲、赵宪勇、吕瑞华、陆斗定、史君贤、蔡昱明、林茂、周红
出版信息:
页数:167页 | 字数:313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ICS07.060

A45

目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12763.6—2007

GB/T

12763.61991

代替GB/T

海洋调查规范

第6部分:海洋生物调查

for

Specifications

oceanographicsurvey—

Part

6:Marine

biological

survey

2007—08-13发布

丰瞀粥紫瓣警襻瞥鐾发布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及111

12763.6—2007

GB/T

目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一般规定…………………·Ⅶ●●●0

4.1技术设计………………·0

4.2调查要求…………··…··0

4.3调查和分析仪器设备…·0

4.4采样·…………·……….·0

4.5样品分析…………-……0

4.6资料整理及报告编写………·…………0

5叶绿素、初级生产力和新生产力的测定····0

5.1技术要求和测定要素…·0

5.2海水浮游植物色素测定………………·

5.3海洋初级生产力(“C示踪法)测定……

5.4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粒度分级测定

5.5海洋新生产力(“N示踪法)测定··……·

5.6资料整理………………··………………一0加n坨M

6微生物调查………-·…-·…·-

6.1技术要求和调查要素

6.2采样…

6.3样品分析………·…··

6.4资料整理……………

7微微型、微型和小型浮游生物调查

7.1技术要求和调查要素

7.2采样……··…………·

7.3样品分析……………

7.4资料整理…·………··

8大、中型浮游生物调查

8.1技术要求和调查要素

8.2采样……………·…··

8.3样品分析·…………-·

8.4资料整理……………

9鱼类浮游生物调查……

9.1技术要求和调查要素

9.2采样…

9.3样品分析…·………..

M博玛¨约鲫∞∞弛∞弘弘踮∞卵弘弘勰∞●

12763.6—2007

GB/T

9.4资料整理……………·

lo大型底栖生物调查…·

10.1技术要求和调查要素

10.2采样………………·

10.3样品分析…………·

10.4资料整理……··…··

11小型底栖生物调查…·

11.1技术要求和调查要素

11.2采样…………··…··

11.3样品分析…·………

11.4资料整理…………·

12潮间带生物调查·……

12.1技术要求和调查要素

12.2采样…………·……

12.3样品分析…………·

12.4资料整理……··…··

13污损生物调查………·

13.1技术要求和调查要素

13.2采样………………·

13.3样品分析…………·

13.4资料整理…………·

14游泳动物调查………·

14.1技术要求和调查要素

14.2采样………………·

14.3样品分析…………·

14.4资料整理…………·

附录A(规范性附录)微生物最可能数(MPN)计数及其检索表………………··

附录B(规范性附录)浮游生物样品编号、生物量测定、计数和鱼类浮游生物网具

附录C(规范性附录)大型底栖生物固定液配制、样品编号和海底照相与录像·-

附录D(规范性附录)小型底栖生物样品分离、计算和几种仪器设备图.t

附录E(规范性附录)潮间带生物调查中潮位测量法和几种设备图……··

附录F(规范性附录)游泳动物性腺成熟度、摄食强度、含脂量及拖网网型

附录G(资料性附录)渔业资源声学调查与评估(选做)……··……·…·····

附录H(资料性附录)海洋生物调查采样和分析记录表格式……………··

参考文献……………·如钉蛆“∞姐““撕蛳拈蛆蛆曲肌钉弛匏跎驰弱弘%卵娼叽∞∞n船伯鹊曲%弘

图B.1双鼓网图…………·

图B.2北太平洋网图…··………·……····

图D.1小型底栖生物分样器结构府面观和侧面观示意图

图D.2砂质样品封闭淘洗装置示意图

图D.3海冰法分选小型生物示意图·∞加%%丌

12763.6—2007

GB/T

图D.4不同体型桡足类的转换系数……………“

图D.5携带配套的水下呼吸器(SCUBA)等装置的潜水员示意图

图E.1潮汐水位曲线图解法曲线……··…………

图E.2直接测量法曲线…………··……·………··

图E.3a)覆盖面积计数框………………·………·

图E.3b)岩石定量采样框……··…

4

图E滩涂定量采样框

图E.5漩涡分选装置·

图E.6过筛器………·

图F.1双船底层有翼单囊A型拖网网图

图F.2双船底层有翼单囊B型拖网网图

图F.3单船有翼单囊拖网网图

图G.1调查专用底层拖网网图

图G.2调查专用变水层拖网网图…………·

图G.3声学仪器校正标准目标的悬挂示意图”他印舳鲫∞趴钉跎踮盯踞%%"

表1采水层次………···…·……………

表2HPLC梯度洗脱程序···…………··……………

表3微微型、微型和小型浮游生物垂直分段采样水层

表4微型和小型浮游生物网具的规格及适用对象··

表5大中型浮游生物垂直分段采样水层…·………·

表6大中型浮游生物网具的规格及适用对象·……·

表7鱼类浮游生物网具的规格及适用对象…·……·

表8试板种类、规格及数量…··………

表A.1最可能数(MPN)计数法(15管)菌数检索表

表B.1双鼓网构造与规格………………·……·……

表B.2北太平洋网构造与规格…·……···……·……·

1

表n小型底栖生物的换算系数表…………………

表F.1双船底层有翼单囊B型拖网网具第7段~第24段编结规格

表G.1鱼类目标强度与体长关系参考值……………

表H.1叶绿素采样记录表·…………”

表H.2叶绿素(萃取荧光法)测定记录表……………

表H.3叶绿素(分光光度法)测定记录表…………·

表H.4叶绿素(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记录表

表H.5初级生产力采样、过滤、测定记录表

表H.6新生产力采样、过滤、测定记录表…

表H.7微生物现场采样记录表……………

表H.8海洋水体病毒、细菌数量直接计数记录表·…一

表H.9细菌菌体大小测定记录表……

表H.10水样、泥样微生物培养计数和菌株分离记录表

表H11水样细菌生产力记录表………·……·………·

Ⅲ够盯∞∞∞∞眈叭∞∞%¨盯似阳曲韶娼∞弘弘钉如如o

12763.6—2007

GB/T

表H.12水样细菌异养活性测定记录表…………-·m

表H.13样品细菌最可能数(MPN)记录表………·-m

表H.14浮游生物海上采样记录表………………·一

表H.15浮游生物垂直分层拖网采样记录表……·一m兰i

表H.16浮游生物样品登记表……·一

17

表H微微型光合浮游生物细胞数量记录表…··

表H.18微型和小型浮游生物标本个数计数记录表

表H19采水浮游生物标本个数计数记录表……“

表H.20浮游植物(孢囊)细胞记录表……………-·m兰;ⅢⅢm

表H.21浮游动物体积分数测定记录表…………··m

表H.22浮游动物湿重生物量测定记录表………··m

表H.23浮游动物干重生物量测定记录表………-·m

表H.24浮游动物个体计数记录表………………··

表H.25夜光藻个体计数记录表….-

表H.26鱼类浮游生物海上采集记录表…………..

表H.27鱼类浮游生物标本登记表………………··

表H.28鱼类浮游生物计数记录表………………一

表H.29鱼类浮游生物数量统计表……………·…·

表H.30大型底栖生物海上采样记录表………··…

表H.31大型底栖生物定量分析记录表…·………·m抛mⅢ协m聊m

表H.32大型底栖生物定性分析记录表…………”

表H.33大型底栖生物定量分析种类分布记录表-·

表H.34大型底栖生物定性分析种类分布记录表··

35

表H小型底栖生物海上采样记录表……·……·

36

表H小型底栖生物定量分析记录表1………··

37

表}L小型底栖生物定量分析记录表2………··

表H.38小型底栖生物定性分析记录表…………··

表H.39潮间带生物野外采集记录表…·……·……

表H.40潮间带生物定量分析记录表……………--m瑚Ⅲ墨}mⅢm}墨m

表H.41潮问带生物定性分析记录表…………·…·

表H.42潮间带生物种类分布表………………··…

表H.43潮间带生物主要种类垂直分布表·……·…

表H.44潮间带生物统计表………··

45

表}L微型污损生物记录表………··……………m㈣mⅢm

表H.46船舶污损生物记录表……“

表H47浮标污损生物记录表………··……………

表H.48码头、桩柱污损生物记录表····…………·mⅢm

表H.49污损生物分析记录表………····……·……

表H.50污损生物种类记录表……一

表H.51游泳动物拖网卡片……………··…………

表H.52鱼类生物学测定记录表i兰Ⅲ㈨m

12763.6—2007

GB/T

表H.53虾类生物学测定记录表··

54

表H蟹类生物学测定记录表“

表H.55头足类生物学测定记录表

表H.56游泳动物数量统计表…一

表H.57鱼类体长测定统计表…··

表H.58鱼类体重测定统计表…··

表H.59鱼类怀卵量记录表·……·

表H.60声学调查观测记录表…一∞钉匏黔弘弘弱”

12763.6—2007

GB/T

前言

GB/T127636海洋调查规范》分为11个部分:

——第1部分:总则;

——第2部分:海洋水文观测;

——第3部分:海洋气象观测;

——第4部分:海洋化学要素调查;

——第5部分:海洋声、光要素调查;

——第6部分:海洋生物调查;

——第7部分:海洋调查资料交换;

——第8部分: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

——第9部分:海洋生态调查指南;

——第10部分:海底地形地貌调查;

——第11部分:海洋工程地质调查。

其中第9部分、第10部分和第11部分对应于GB/T12763--1991是新增部分。

12763.6—1991《海洋调查规范海洋生物

本部分为GB/T12763的第6部分,并代替GB/T

调查》。

12763.6--1

本部分与GB/T991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调整了本部分的总体框架,增加了“12潮间带生物调查”、规范性附录“潮间带生物调查中潮

位测量法和几种设备图”(见附录E)和资料性附录“渔业资源声学调查与评估”(见附录G);将

1991年版的规范性附录“海水中叶绿素a、b、e的(分光光度法)测定”移至修改后的“5叶绿

素、初级生产力和新生产力的测定”中(1991年版的附录A;本版的5.2.2);将原版的“第四篇

浮游生物调查”修改后细分为“7微微型、微型和小型浮游生物调查”、“8大、中型浮游生

物调查”和“9鱼类浮游生物调查”三章,其中“7微微型、微型和小型浮游生物调查”为新增

的调查项目;

1

——在“2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增加了GB7378.7海洋监测规范第7部分:近海污染生态调查

和生物监测;

3.4、3.5、3.8、3.9、3.10和3.11);同时每个术语都增补了对应的英语名称;

——在“4一般规定”中,调查项目和主要仪器设备两条分别增补了新的测项和新的仪器设备

(1

991年版的5.1和6;本版的4.2.1和4.3);在本版的“表1采水层次”中增加了200m以深

的采水层次(见4.2,4.1);进一步规定了调查次数,细化了调查季度的时间(1991年版的

根据本次修订后的《海洋调查规范第1部分:总则))GB/T12763.1—2007的规定,航次报告

和调查成果报告由原来的技术负责人编写修订为分别由首席科学家和项目负责人主持编写

(1991年版的9.2.1和9.2.2,本舨的4.6.1.4和4.6.1.5)等;

——在“5叶绿素、初级生产力和新生产力测定”中,增加了“高效液相色谱(HPI.C)法”、“叶绿素a

和初级生产力的粒度分级测定”和“海洋新生产力(“N示踪法)测定”(见5.2.3、5.4和5,5);

Green

——在“6微生物调查”中,增加了“SYBRI直接计数法”、“DAPI直接计数法”、“细菌体积

测定”、“3H一亮氨酸示踪法”测定细菌生产量、“生态呼吸率测定”、“细菌比生长率、倍增时间和

12763.6—2007

GB/T

世代时间的计算”和“微生物分类鉴定”(见6

6.3.4.2.1.2、6.3.4.2.2.2、6.3.4.3和6.3.5)

——“7微微型、微型和小型浮游生物调查”为新增的章;

——在“8大、中型浮游生物调查”中,增加了网具类型,修改了连续观测频率、样品处理、样品编号

8.2.3.2、8.3.1和8.4.4);

本版的9.2.1.1和9.4.1);

——在“10大型底栖生物调查”中,增加了“深拖光学系统和深海底栖生物拖网”和“大型底栖生物

海底照相、录像与潜水采样”(见i0.2.1.2.5和附录C.4);

——在“11小型底栖生物调查”中,增加了“潜水取样”、“潮间带采芯样”、“硅溶胶LudoxTM离

11.3.4和附录D.4);修改了采样设备(1991年版的28.1;本版的11.2.1);

——“12潮间带生物调查”为新增的章;

——在“13污损生物调查”中,修改了技术要求内容(1991年版的31;本版的13.1.1),增加了调

查要素和水泥试板用于海岸港工建设的污损生物调查(13.1.2和13.2.1.1.1c));

——在“14游泳动物调查”中,将“陛腺成熟系数”和“摄食饱满系数”纳入“资料整理”(199]年版

性腺成熟度和鱼类含脂量的划分标准(见本版的附录F.1.2、附录F.1.3、附录F.1.4、附录

本版的尉录F.4);

——修改和增加了资料性附录“海洋生物调查、分析记录表格式”(1991年版的附录G;本版的

附录H)。

12763.1和GB/T12763.7配套使用。

——本部分应与GB/T

本部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和附录F为规范性附录,附录G和附录H为资料

性附录。

本部分由国家海洋局提出。

本部分由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归口。

本部分由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负责修订,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

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

参加修订。

本部分的主要起草和修订人:张玉生、杨清良、陈瑞祥、朱明远、叶德赞、宁修仁、林景宏、戴燕玉、

江锦祥、张志南、李荣冠、黄宗国、郑成兴、郑元甲、赵宪勇、吕瑞华、陆斗定、史君贤、蔡昱明、林茂和周红。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发布情况为:

——GB/T12763.6—1991。

12763.6—2007

GB/T

海洋调查规范

第6部分:海洋生物调查

1范围

GB/T

12763的本部分规定了海洋生物调查的一般规定、技术要求和调查(测定)要素、采样、样品

分析及资料整理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海洋环境基本要素调查中的海洋生物调查。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

12763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

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

部分。

6B/T

14014蚕丝、合成纤维筛网

GB/T

12763.1海洋调查规范第1部分:总则

GB/T

12763.7海洋调查规范第7部分:海洋调查资料处理

GB

17378.7海洋监测规范第7部分:近海污染生态调查和生物监测

3术语和定义

GB/T

15919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GB/T

12763的本部分。

3.1

叶绿素chlorophyll

自养植物细胞中一类很重要的色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吸收和传递光能的主要物质。

叶绿素a(Chla)是其中的主要色素。

3.2

初级生产力primaryproductivity

自养生物通过光合作用生产有机物的能力。通常以单位时间(年或天)内单位面积(或体积)中所产

生的有机物(一般以有机碳表示)的质量计算,相当于该时间内相同面积(或体积)中的初级生产量。

EGB/T

15919—1995,定义2.210]

3.3

碳同化数carbonassimilationnumber

指植物光合色素的光合作用效率。在COz与光照度充足的条件下,单位质量叶绿素与每小时所同

化的碳量之比[常用“碳(毫克)/叶绿素(毫克)/4,时”表示]。

159191

EGB/T995,定义2.217]

3.4

新生产力new

productivity

在真光层中再循环的氮为再生氮,由真光层之外提供的氮为新生氮。由再生氮源支持的那部分初

级生产力称为再生生产力,由新生氮源支持的那部分初级生产力称为新生产力。

1

GB/T12763.6—2007

3.5

微生物microbe

一群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生理类型多样的单细胞或多细胞的低等生物,包括属于原核生物类的细

菌、放线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和蓝细菌,属于真核生物类的真菌(酵母菌和霉菌)、原生动物和显

微藻类,以及属于非细胞生物类的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

3.6

细菌异养生长速率bacterialrate

heterotrophicgrowth

异养细菌利用有机物进行生长繁殖的速率。

3.7

细菌异养活性bacterial

heterotrophicactivity

异养细菌进行生理代谢活动的能力。

3.8

细菌生产力bacterial

productivity

单位时间内、单位水体所产生的细菌生物量。

3.9

浮游生物plankton

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没有或仅有微弱的运动能力,悬浮在水层中,常随水流移动的生物。包括浮

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两大类。

[GB/T15919—1995,定义2.126J

ton);粒径为2tzm~20pm~200bLm的称小型浮游

p-m的称微型浮游生物(nanoplankton);粒径为20

生物(mieroplankton或netplankton);粒径为200弘m~2

粒径为2000mm的称巨型浮游生物

pm~20mm的称大型浮游生物(macroplankton);粒径大于20

(megaplankton)。

此外,鱼类浮游生物(ichthyoplankton)即为鱼卵和仔稚鱼。

3.10

底栖生物benthos

栖息在水域基底表面或底内的生物。在海洋中,这类生物自潮间带至水深大于万米以上的超深渊

带(深海沟底部)都有分布,是海洋生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生态类型,包括了大多数海洋动物门类,大型

和微型定生海藻类和海洋种子植物。

[GB/T15919--1995,定义2.150J

依个体的大小,凡被孔径为0.5

凡能通过孔径为0.5mm套筛网目,而被孔径为0.042mE所截留的生物,称为小型底栖生物(meiob—

enthos)。

3.11

benthos

潮间带生物intertidal

生活在潮间带底表的植物和底表与底内的动物。

3.12

污损生物foulingorganism

生长在船底、浮标、平台和海中一切其他设施表面或内部的生物。这类生物一般是有害的。

15919

[GB/T1995,定义2.281J

9

12763.6—2007

GB/T

3.13

游泳动物nekton

具有发达的运动器官,在水层中能克服水流阻力自由游动的动物。如鱼类、大型虾、蟹类、头足类及

海洋哺乳动物等。

[-GB/T15919—1995,定义2.146].

4一般规定

4.1技术设计

根据调查任务进行技术设计,其内容包括调查断面、站位、项目、内容(含要素)、方法、时间、次数、专

业配置、人员素质、船只、器材设备、预期成果等和调查计划编制。应特别注重海上采样和室内分析的技

术要求和措施保障。调查计划编制的要求见GB/T12763.1中的相关章节。

4.2调查要求

4.2.1调查项目

海洋生物调查项目包括:叶绿素、初级生产力和新生产力,微生物,微微型、微型和小型浮游生物,

大、中型浮游生物,鱼类浮游生物,大型底栖生物,小型底栖生物,潮闻带生物,污损生物和游泳动物。必

要时,应包括渔业资源声学调查与评估。

4.2.2辅助参数

海洋生物调查时,应视需要确定与其有关的辅助参数,并同步进行观测。

4.2.3调查方式

海洋生物调查方式包括:大面观测、断面观测和连续观测。

4.2.4采样方法、采样种类

4.2.4.1采水样

适用于叶绿素浓度、初级生产力和新生产力,微生物,微微型、微型和小型浮游生物等调查项目的水

样采集。应按规定水层采样(见表1)。

表1采水层次单位为米

底层与相邻标准层

测站水深范围标准层次

的最小距离

<15表层、5、lO、底层2

15~50表层、5、lO、30、底层2

50~100表层、5、lO、30、50、75、底层5

100~200表层、5、lO、30、50、75、lOO、150、底层10

>200表层、5、10、30、50、75、lOO、150、200

5

注1:表层指海面下om深度以内的水层。

注2:水深小于50m时,底层为离底2m的水层。

注3:水深在50~200m时,底层为离底5m的水层。

注4:可根据调查的特殊需要,酌情增加200m以探的采水层次。

注5:条件许可时,应充分考虑跃层和采集叶绿素次表层最大值所处的水层。

4.2.4.2拖网采样

适用于大、中型浮游生物、鱼类浮游生物、大型底栖生物、游泳动物调查和渔业资源声学调查与评估

等项目的采样。

4.2.4.3底质采样

适用于微生物、潮间带生物和大、小型底栖生物调查项目的采样。

3

GB/T12763.6—2007

4.2.4.4挂板和水面或水中设施上采样

适用于污损生物调查的采样。

4.2.5调查时间、调查次数和季节划分

调查时间和调查次数应根据调查水域环境条件和调查目的确定。

a)河口、港湾、沿岸海区和边缘海(marginalseas)调查

——受气象、流系的季节性影响显著的边缘海应每季度调查一次;受气候、水文的季节性影响

明显且物质来源复杂的河口、港湾和沿岸海区,通常应每月(至少每季度)调查一次(潮间

带生物每年调查2次~4次);如有特殊需要可酌情调整调查次数。若进行逐季或逐月调

查,各季或各月调查的时间间隔应基本相等。进行河口、港湾调查时,应充分考虑潮汐的

影响i

季,并分别以5月、8月、11月和2月代表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但热带海域应根据具

体的海洋环境条件和调查目的酌情调整调查时间和调查次数。

b)大洋和极地海域调查

应根据调查目的,选择调查时间,确定调查次数。

4.2.6定位

按GB/T12763.1的有关规定进行。

4.2.7出海准备

海上所需物品,均应计算实用量和备用量;安装仪器设备,存放工具器皿,以安全方便为原则。

4.3调查和分析仪器设备

4.3.1主要仪器设备

调查和分析的主要仪器设备有采水器、网口流量计、各种网具及附件、底质采样器、漩涡分选装置、

(水下)照相与摄影设备、探鱼仪(回声探测一积分系统);生物分类鉴定、计数、测定和称量的器械(如光学

显微镜、倒置显微镜、落射荧光显微镜、分析天平等);离心、干燥、冷藏和烘于的设备;分光光度计、荧光

计、液闪计数仪、质谱仪和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等仪器。

仪器设备、标准物质和试剂配备按GB/T12763.1和本部分的有关规定进行。

4.3。2调查船实验室

4.3.2.1一般实验室

一般实验室应适用于叶绿素、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潮间带生物、污损生物和游泳动物等样品处理和

分析。

4.3.2.2放射性实验室

放射性实验室应适用于初级生产力、新生产力和微生物样品应用“C、”N和3H进行的分析测定,

要求具有通风和放射性防护设施。放射性实验室与接触“c、”N和3H的仪器设备都应具有明显标志,

并定期检测放射性强度。

4.3.2.3微生物实验室

微生物实验室应适用于微生物样品的处理,并应具备无菌操作设施。

4.3.3调查船其他设施

a)绞缆机,钢丝绳,起网吊杆,双拖网或单拖网(含网板)及探鱼仪等,均需适应大型底栖生物和游

泳动物拖网的要求;

b)动力绞车、钢丝绳、吊杆、海(淡)水源、工作电源、甲板工作空间和场所等条件,均需满足海洋

生物各调查项目的采样要求。

4.4采样

4.4.1采样要求

4.4.1.1采样位置

海洋生物调查现场采样时,应避开调查船的排污口。

4

GB/T12763.6—2007

4.4.1.2采水样

使用调查项目规定的采水器采水,入水前应检查采水器的球盖是否打开,出水嘴是否关闭,准确放

至预定水层,严守停滞时间。按要求取样、处理。

4.4.1.3拖网采样

使用专业规定的网具采样,严格起、落网速度,准确判断网具到达预定水层。拖网时注意工作状态

是否正常,遇异常情况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起网后认真冲洗网具,收集样品,特别是粘附在网衣和网

底管套筛绢上的生物样品严禁标本挟带。

4.4.1.4采泥样

使用调查项目规定的采样器采样,严守操作程序,注意采样器的工作状态。按要求取样和处理。发

现异常应重新采样。

4.4.1.5挂板和水中设施上采样

按项目要求制板,正确选定挂板地点、挂板方式和采样设施。严格执行采样时间、取板程序和样品

处理方法。

4.4.2记录

各调查项目应按GB/T

12763.1和本部分的有关规定记录。样品采集、分析、鉴定和测定记录表的

格式规定见本部分附录H。

遇异常现象或新发现,除记录外还应现场拍照或录像。

4.4.3采样工具、设备的要求

应满足GB/T12763.1和本部分的有关规定。

4.5样品分析

4.5.1样品处理

各调查项目采得的样品应按GB/T12763.1和本部分有关规定的具体要求处理。

4.5.2样品测定

需要测定的样品,应按本部分相应调查项目的要求进行。

4.5.3鉴定、计数

主要生物种类,一般应鉴定到种,并按本部分相应专业的要求计数。

4.5.4样品保存

分析、测量、鉴定后的样品,可依资料分析、应用程度和学术价值高低,确定全部或部分保留。保留

样品应按各专业的要求保管。

4.6资料整理及报告编写

4.6.1资料整理

4.6.1.1计算、统计

鉴定、计数及测定结果按本部分各调查要素所规定的公式和格式进行计算、统计。

4.6.1.2填写报表

4.6.1.3绘制图表

有关数据资料形成后,根据本部分各调查要素的要求绘制各式图表。

4.6.1.4编写航次报告

每航次海上调查完成后,首席科学家应按GB/T12763.1有关规定主持编写航次报告。

4.6.1.5编写调查报告

调查任务完成后,项目负责人应按GB/T12763.1的有关规定和本部分各项目的调查结果主持编

写调查成果报告。

5

12763.6—2007

GB/T

4.6.2资料归档、验收及成果鉴定

按GB/T12763.1有关规定进行资料归档、验收和成果鉴定。

5叶绿素、初级生产力和新生产力的测定

5.1技术要求和测定要素

5.1.1技术要求

5.1.1.1叶绿素a测定

5.1.1.1.1采样层次

见4.2.4.1表1}条件许可时,应加采跃层上、跃层中、跃层下三层。

5.1.1.1.2精密度

叶绿素a浓度在0.5mg/m3水平时,重复样品的相对误差为±10%。

5.1.1.2初级生产力测定

5.1.1.2.1采样层次

求而定。

5.1.1.2.2测定范围

测定范围为0.05mg/(m3·h)~100mg/(m3·h)。

5.1.1.2.3精密度

初级生产力测定的精密度,当初级生产力在30mg/(m3·h)水平时,重复样品的相对误差为

土10%。(培养3h,加强度为185kBq的放射性“c)。

5.1.1.3新生产力测定

条件允许或有特殊需要时,应进行新生产力测定,其技术要求为:

a)培养瓶及采样器m须酸洗以除去或尽量减少金属沾污;从采样到培养之间的时间间隔要尽量

短,这期间要尽量避免阳光直射以减少光休克效应;在样品处理、过滤及同位素分析中,应避免

外源氮的污染;

b)当采用气体质谱时,无法测得”NH。一N的”N的丰度和浓度,应注意由“NH。一N再生同位素稀

释效应导致的负误差。在无其他选择时可缩短培养时间至2h;

c)实验过程中颗粒有机氮的增加会导致氮的吸收速率的低估;如果水体的生物量和生产率很高,

可缩短培养时间以减少上述误差。

5.1.2测定要素

测定要素为叶绿素、初级生产力和新生产力。

5.2海水浮游植物色素测定

5.2.1萃取荧光法(叶绿素a)

5.2.1.1方法原理

叶绿素a的丙酮萃取液受蓝光激发产生红色荧光,过滤一定体积海水所得的浮游植物用90%丙酮

提取其色素,使用荧光计测定提取液酸化前后的荧光值,计算出海水中叶绿素a的浓度。

5.2.1.2主要仪器设备

a)荧光计:激发光波长450nm,发射光波长685nm;

b)抽滤装置:包括滤器、支架、抽滤瓶和真空泵;

c)玻璃纤维滤膜:其截留效率相当于0.65p-m孔径的聚碳酸酯微孔滤膜;

d)冰箱。

5.2.1.3试剂

体积分数为90%的丙酮、体积分数为lo%的盐酸、碳酸镁溶液P(MgCO。)一10g/dm3。

6

12763.6—2007

GB/T

5.2.1.4测定步骤

5.2.1.4.1荧光计校准

5.2.1.4.1.1校准频率

至少每半年一次。

5.2.1.4.1.2标准叶绿素a溶液(p=1mg/dm3)制备

过滤一定量的生长良好、处于指数生长前期的培养硅藻,用90%丙酮提取其叶绿素a,或者用90%

丙酮溶解一定量的市售叶绿素a结晶,浓度大约为p一1

mg/dm3。

5.2.1.4.1.3标准叶绿素a溶液浓度标定

使用分光光度计正确测定标准叶绿素a溶液的浓度。

5.2.1.4.1.4叶绿素a标准工作溶液配制

用上述标准叶绿素a溶液配制浓度不同的标准工作溶液,供各量程档校准用。

5.2.1.4.1.5换算系数Fd的测定

上述不同浓度的标准工作溶液,在不同量程档上进行酸化前后荧光值的测定。各量程档的换算系

数Fd的计算公式:

~F.一已!竺堕!生

R

LR2

式中:

Fd一量程档…d的换算系数,单位为毫克每立方米(mg/m3);

p(Chl

a)——叶绿素a的标准工作溶液的浓度,单位为毫克每立方米(mg/m3);

R。——酸化前的荧光值;

R:——酸化后的荧光值。

5.2.1.4.2水样测定

5.2.1.4.2.1采样

按4.2.4.1表1规定的深度采水样,并记录于表H.1。

5.2.1.4..2.2过滤

cm3~100

采样后,应尽快过滤。过滤海水的体积视调查海区而定,富营养海区一般可过滤50crn。;

cm3~500cm3~1000

中营养海区过滤200cm3;寡营养海区可过滤S00cm3。过滤时抽气负压应小于

50

kPa,记录于表H.1。

5.2.1.4.2.3滤膜保存

过滤后的滤膜应在1h内提取,若无条件提取测量,可将滤膜对折,用铝箔包好,存放于低温冰箱

(一20。C),保存期可为60

d或放人液氮中保存期可为一年。

5.2.1.4.2.4提取

将载有浮游植物的滤膜放人加有10CII]3体积分数为90%丙酮的提取瓶内,盖紧,摇荡,立即放于

2h~24h。

低温(0℃)冰箱内,提取1

5.2.1.4.2.5荧光测定

测定步骤如下:

a)取出样品放在室温、黑暗处约0.5h,使样品温度与室温一致;

b)每批样品测定前后,以体积分数为90%丙酮作对比液,测出各量程档的空白荧光值F。和F¨

c)将提取瓶内上清液倒人测定池中,选择适当量程档,测定样品的荧光值R。;

d)加1滴体积分数为10%盐酸于测定池中,30

S后测定其荧光值尺。;

e)将结果记录于表H.2。

5.2.2分光光度法(包括叶绿素a、b和c)

5.2.2.1方法原理

叶绿素a、b、C的丙酮萃取液在红光波段各有一吸收峰。一定体积海水中的浮游植物经滤膜滤出,

12763.6—2007

GB/T

用90%丙酮提取其叶绿素,应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根据三色分光光度法方程,计算海水中叶绿素a、b、C

的浓度。

5.2.2.2试剂

mg/dm3;体积分数为90%的丙酮。

碳酸镁溶液:p(MgCO。)一10

5.2.2.3主要仪器设备

主要仪器设备有以下几种:

a)分光光度计:波长必须准确,波带宽度≤2nm,消光值可读到0.001;

b);

b)抽滤装置:见5.2.1.2

c)滤膜:截留效率相当于0.65btm7L径的聚碳酸酯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关联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