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T 867.3-2012 茶树主要害虫测报调查规范 第3部分:茶毛虫
DB33/T 867.3-2012 The standard for forecasting and investigation of major pests of tea plants - Part 3: Scale insect of tea plant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12年10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16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
B15
DB33
浙江省地方标准
DB33/T867.3—2012
茶树主要害虫测报调查规范
第3部分:茶毛虫
Investigationrulesforforecasttomainpestsofteaplant
Part3:Euproctispseudoconspersa
2012-10-31发布2012-11-30实施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3/T867.3—2011
前言
本标准按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DB33/T867《茶树主要害虫测报调查规范》分为7部分:
—第1部分:茶尺蠖;
—第2部分:茶黑毒蛾;
—第3部分:茶毛虫;
—第4部分:假眼小绿叶蝉;
—第5部分:茶橙瘿螨;
—第6部分:黑刺粉虱;
—第7部分:长白蚧。
本部分为DB33/T867的第3部分。
本部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附录D为规范性附录。
本部分主要由浙江省农业厅提出。
本部分由浙江省种植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部分主要起草单位:浙江省植物保护检疫局、杭州市西湖区龙井茶产业协会、杭州市农业科学研
究院等。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石春华、商建农、周铁锋。
I
DB33/T867.3—2011
茶树主要害虫测报调查规范第3部分:茶毛虫
1范围
DB33/T867的本部分规定了茶毛虫的越冬代卵块密度、卵块孵化进度、寄生率、幼虫发育进度、虫
口密度、幼虫化蛹及成虫羽化进度、田间发蛾进度及发蛾量调查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茶毛虫测报调查。
2越冬代卵块密度调查
2.1观察区选择
选取不同类型的代表性茶园各2块~3块。
2.2调查时间
在越冬卵孵化之前进行(来年春季,当旬平均气温升至14℃左右开始孵化)。
2.3调查方法
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各取20个点,每点1m长茶丛,检查茶丛中、下部叶背卵块数(松散的未受
精卵除外),记入表1,档案记录见附录表D.1。
表1茶毛虫卵块密度调查记载表
站别年度
调查日期茶园茶园面树高/树样点卵块数累计卵块平均卵块密累计平均
月日类型积(m2)幅(cm)数(个)数(个)度(块/m2)卵块密度(块/m2)
3卵块孵化进度和寄生率调查
结合各代卵块密度调查进行,于蛾终见后期(越冬代卵于早春日平均气温达14℃时)随机标记50
个~100个卵块,逐日观察其孵化进度,记入表2。最后全部采回观察检查卵块寄生蜂的寄生率,档案记
录见附录表D.2。
表2茶毛虫卵块孵化进度及寄生率调查记载表
站别年度
调查日期调查茶园茶园面树高/树调查卵块当日孵化率累计孵化率卵块寄生率
月日地块类型积(m2)幅(cm)总数(个)块数%块数%数量%
1
DB33/T867.3—2011
4幼虫发育进度及虫口密度调查
4.1观察区选择
选定当地有代表性的茶园各1块。
4.2调查时间
每5d调查一次,参见附录A、附录B、附录C。
4.3调查方法
采用5点取样法,每点1m长茶行,由于此虫在茶园中具有明显的侧向分布,即虫群大多分布在茶行
两侧,调查时可用反光镜观察,分别记录虫群数内幼虫的虫龄和虫群的幼虫数,结果分别记入表3、表4,
档案记录见附录表D.3、表D.4。
总虫数(头)
每667m2虫量(头)=×667
调查茶行面积(m2)
表3茶毛虫发育进度调查记载表
站别年度
调查日期调查茶园茶园面树高虫口1龄2龄3-4龄5龄6-7龄
月日地块类型积(m2)(cm)总数(头)头%头%头%头%头%
表4茶毛虫幼虫虫口密度调查记载表
站别年度
调查日期调查茶园茶园面积树高取样幼虫数幼虫虫口平均密度
月日地块类型(m2)(cm)面积(头)(头/667m2)
5幼虫化蛹及成虫羽化进度调查
结合幼虫虫口密度调查,在各类型代表性茶园中,见到一个虫群即从中取幼虫若干头,共取200头,
置室外罩笼内饲养,逐日观察结茧数和成虫羽化数,记载见表5,档案记录见附录表D.5。并统计化蛹率、
羽化率及成虫雌雄比例。
表5茶毛虫化蛹羽化进度观察记载表
站别年度
调查日期结茧羽化出成虫
观察虫
虫累计雌雄累计
月日数(头)雌(头)雄(头)合计
数虫数%比例虫数%
2
DB33/T867.3—2011
6田间发蛾进度及发蛾量调查
6.1灯光诱蛾
各代幼虫进入盛蛹期后,每晚自18时~24时,以测报灯诱蛾,直至成虫终见止。每天清晨检查雌雄
蛾数,逐日记入表6,档案记录见附录表D.6。
表6茶毛虫成虫诱蛾量记载表
站别年度
调查日期雌蛾数雄蛾数当代蛾量累计
合计数雌雄比例当晚天气情况
月日(头)(头)(头)
6.2实地查蛾
选定主要虫源茶园333m2,从各代始蛾期开始,每天早晨晨露干后,观察成虫飞动,记录蛾量;或
用1.5m长竹竿,拍打茶丛两侧,目测蛾量,蛾量最大的这段时间,即为田间发蛾高峰期。
7气象和农事
根据影响种群消长的因素,除逐日做好当地温度、降雨记录外,着重记录冬季低温、积雪、春季冷
空气活动,夏季降水强度、高温干旱等特殊气象因子,以及旱灾、洪涝、淹水等地面水文资料。同时记
录主要农事活动,记入表7,档案记录见附录表D.7。
表7气象、农事调查记载表
站别年度
调查日期气象
农事活动备注
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降雨量
月日
℃℃℃(mm)
3
DB33/T867.3—2011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茶毛虫各龄幼虫形态区别
茶毛虫各龄幼虫形态区别见表A.1。
表A.1茶毛虫各龄幼虫形态区别
龄别头宽(mm)体长(mm)色主要特征
10.28~0.361.8~2.5头深褐色,体体背密生长短不齐的黄白色毛
淡黄色
20.38~0.512.5~3.5头黄褐色,体前胸气门上线毛瘤变黑色,腹部第1、2节亚背线上
黄色处有黑色绒球状毛瘤
30.53~0.734.0~6.5头黄褐色体黄前3节体侧上方出现黑褐带纹一条
色
40.78~1.116.5~10.0头黄褐色,体前3节体侧黑褐带纹及腹部1、2节休背黑色毛瘤
深黄色更明显,第8腹节背侧显出一个黑色毛瘤
50.98~1.0910.0~16.1头黄褐色,体体侧黑褐色纵带延至体末,其上方且有一条白色细
深黄色线
61.10~1.3814.0~18.0头褐色,体黄腹部1、2节体背两侧均有黑色绒球状毛瘤,尤以1、
褐色2节上的更大
71.40~1.7016.0~26.0头褐色,体黄同6龄
褐色
4
DB33/T867.3—2011
BA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不同地区茶毛虫各代各虫态发生期
不同地区茶毛虫各代各虫态发生期见表B.1。
表B.1不同地区茶毛虫各代各虫态发生期
地点代别卵幼虫蛹成虫
1上年10/上~4/下4/中~6/中6/上~6/下6/下~7/中
安徽
(屯溪)27/上~7/中7/中~9/下9/中~10/上9/下~10/中
1上年10/中~4/中4/中~6/中6/上~7/上6中~7中
浙江
26/中~7/中7/上~9/下9/上~10/下10/中~11/中
嵊州
1上年10/中~4/中4/上~5/下5/中~6/上6/上~6/中
湖南
26/上~6/下
推荐标准
- T/HLHX 022-2024 黑龙江好粮油 鲜食玉米 2024-10-10
- T/CXOFA 0001-2021 察布查尔大米 2021-04-28
- T/XHSM 3-2024 新合索面制作工艺与质量要求 2024-03-15
- T/NSFST 006-2023 拉面专用小麦粉 2023-10-05
- T/GDFCA 106-2023 铜鼓贡乡米 2023-12-27
- T/JLLHXH 004-2020 吉林长粒香优质大米 2020-10-15
- T/JXXCCY 006-2024 万安硒米 2024-09-25
- T/XZZL 0035-2024 糜米酸粥和酸捞饭传统美食制作规程 2024-08-03
- T/HLHX 003-2017 黑龙江好粮油 富硒米 2017-07-13
- T/KPCIA 0005-2022 "优质柯坪"产品技术规范 柯坪小麦 2022-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