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Z 19736-2005 电子成像 文件图像压缩方法选择指南

GB/Z 19736-2005 Electronic imaging—Guidance for selection of document image compression methods

国家标准 中文简体 现行 页数:13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Z 19736-2005
相关服务
标准类型
国家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05-04-19
实施日期
2005-10-01
发布单位/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归口单位
全国文献影像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86)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全国文献影像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五分委员会
起草人:
李铭、董建伟、王坤
出版信息:
页数:13页 | 字数:23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ICS37.080一_

’‘‘鹜r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

GB/Z19736-2005/ISO/TS12033:2001

电子成像

文件图像压缩方法选择指南

Electronicimaging-

Guidanceforselectionofdocumentimagecompressionmethods

I(SO/TS12033:2001,IDT)

2005-04-19发布2005-10-01实施

一.-------------一-~------

率督豁臀霭贷臀鉴臀臀暴发“

GB/Z19736-2005/ISO/TS12033:2001

.山‘..d.

ml1胃

由于压缩技术的应用迅速增多,压缩方法对所存大量数据的管理起着日益重要的因素。

根据源文件的不同,现有压缩方法的效能差别很大。例如,与仅仅涉及文本的应用相比,为扫描和

存储连续色调影像而配置的电子影像管理(EIM)系统将有不同的图像压缩要求。

分析用户对图像压缩的要求并恰当地选出图像压缩最佳方案所用的实际方法是很复杂的。为指导

用户和系统开发商选择这些方法,提出本指导性技术文件显然是有用的。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等同采用ISO/TS12033:2001《电子成像文件图像压缩方法选择指南》(英文

版)。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仅供参考。有关对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的建议和意见,向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

部门反映。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由全国文献影像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86)提出并归口。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由全国文献影像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五分委员会起草。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主要起草人:李铭、董建伟、王坤。

GB/Z19736-2005/ISO/TS12033:2001

电子成像

文件图像压缩方法选择指南

1范围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为用户或电子影像管理E(IM)系统集成者提供了信息,以使他们能够对商业文

件数字图像压缩方法的选择做出决策。其目的在于提供信息,用以分析文件的类型以及对于特定的文

件采用何种压缩方法最适宜,以便实现文件的存储与使用的最佳化。

对于用户,本指导性技术文件提供了有关硬件或软件所具备的图像压缩方法的信息,以便在该用户

选择嵌有压缩方法的系统时,为其提供帮助。

对于设备或软件设计者,它提供了计划信息。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仅适于位映射模式的静态图像。它仅考虑了基于良好测试过的数学计算的压缩

算法。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的引用而成为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

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然而,鼓

励根据本指导性技术文件而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

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指导性技术文件。

ISO12651:1999电子成像词汇

ITU-T建议T.4:1999文件传送用3类传真终端的标准化

ITU-T建议T.6:19884类传真设备用传真编码方案与编码控制功能

3术语和定义

ISO12651:1999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导性技术文件。

3.1

无损压缩losslesscompression

能够恢复被压缩图像的所有原始信息的压缩算法。

3.2

有损压缩lossycompression

压缩期间会损失一些原始信息的压缩算法,因此解压缩图像仅近似于原始图像。

注:如果由于细节是人眼察觉不到或几乎察觉不到的,因而可以舍弃,这时这类算法对图像压缩特别有用。这种情

况下,压缩比可以大幅度提高。

3.3

分辨率resolution

每单位长度的像素数。

3.4

点/英寸dotsperinch

dpi

扫描器打(印机)在水平方向上和垂直方向上的每英寸都能扫描打(印)的点数。

GB/Z19736-2005八SO/TS12033:2001

3.5

明度brightness

使观察者能够察觉亮度的视觉感受。

3.6

对比度contrast

一幅图像的最高密度与最低密度的差异。

3.7

位深度bitlevel

用以界定一个像素的位数。

3.8

亮度luminance

Y

由一个表面发出的光通量。

3.9

色度chrominance

Cr,Cb

视频信号中包括色调和饱和度但不包括明度的彩色部分。

注:低色度意味着彩色画面显得苍白。

3.10

ITU-T3类与4类ITU-TGroup3andGroup4

ITU-T提出的两种标准算法。

3.11

联合摄影专家组JointPhotographicExpertsGroup

JPEG

ISO/IEC10994标准的流行名称。

3.12

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ComiteConsultatifInternantionalTelegraphiqueetTelephonique;

CCITT

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化组(ITU-T)以前的名称。

3.13

压缩比compressionratio

压缩前的图像文件大小与压缩后的图像文件大小之比。

4总则

在文件成像系统中,用户出于两个原因对存档图像的质量予以关注。首先是由于它能影响到成像

系统的中期甚至长期的前景;其次是由于他们必须基于一种不断发展的技术来选择成像工具。

数字化过程从性质上将载有丰富信息的影像变换为非物质化的图像,因而也改变了观察者对影像

(图像)的感受。观察者可能认为图像得到了改善,可更常见的情况是觉得图像质量下降了。事实上,影

像在数字化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经受了许许多多一连串的变换。在每个阶段,人们都力图将图像的可读

性保持在可接受的限度内,但又要将图像的大小限制在可接受的经济限度内。

在数字化的诸阶段中,有一个阶段是压缩,其特定作用是减小图像文件的大小。一些压缩方法是可

逆的,即解压缩算法可以恢复原始的数字信息,这些方法是无损的,当人眼看到图像时,图像的质量没有

受到损害。其他方法则是有损的,并会导致人眼所能察觉的图像质量下降。通过对参数的调整,用户能

GB/Z19736-2005/ISO/TS12033:2001

够在可接受的限度内找到一种有损压缩方法。

尽管在技术文献中描述过大量的压缩方法,但依据工业标准,只有很少几种是稳定的。这几种则是

基于有限的几项原则:某些图案的优势性、图案的重复性以及显著的数学性。在任何一种方法中,用户

所能修改的参数数量都是很少的。

压缩方法与压缩参数的选择很大程度上是由文件的特性决定的。显然,文件的图形内容在确定方

法及其参数上起着关键的作用。然而,影响应用特性的其他因素也是很重要的参(见图1)0

文件的图形内容本身对于数字化处理是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