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T 2938-2018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原则与方法

LY/T 2938-2018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conserving wild plant species with extremely small populations

行业标准-林业 中文简体 现行 页数:21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LY/T 2938-2018
相关服务
标准类型
行业标准-林业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8-02-27
实施日期
2018-06-01
发布单位/组织
国家林业局
归口单位
国家林业局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的对象、原则,以及种群调查、就地保护、近地保护、迁地保护、离体保存、野外回归、监测评价和档案管理的方法。本标准适用于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保护。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云南省林业科学院
起草人:
杨文忠、张珊珊、康洪梅、段宗亮、杨华、贺佳飞、邵金平、张良实、向振勇、袁瑞玲、陈中华
出版信息:
页数:21页 | 字数:38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ICS65.020.40

B65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

/—

LYT29382018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原则与方法

Princilesandmethodsofconservinwildlantsecieswith

pgpp

extremelsmalloulations

ypp

2018-02-27发布2018-06-01实施

国家林业局发布

/—

LYT29382018

目次

前言…………………………Ⅰ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保护对象…………………2

5原则………………………2

6种群调查…………………2

7就地保护…………………3

8近地保护…………………4

9迁地保护…………………5

10离体保存…………………5

11野外回归…………………6

12监测评价…………………6

13档案管理…………………7

()……………………

附录资料性附录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名录

A8

()……………

附录资料性附录天然种群调查记录表

B12

()……………………

附录资料性附录保护小区面积

C13

()……………

附录资料性附录近地保护点区划和近地种群布局图

D14

()……………………

附录资料性附录种质资源和繁殖材料采集量

E15

()、……………………

附录资料性附录离体保存材料数量和条件

F16

()…………………

附录资料性附录种群监测记录表

G17

参考文献……………………18

/—

LYT29382018

前言

本标准按照/—给出的规则起草。

GBT1.12009

本标准由云南省林业厅提出。

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归口。

:。

本标准起草单位云南省林业科学院

:、、、、、、、、、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文忠张珊珊康洪梅段宗亮杨华贺佳飞邵金平张良实向振勇

、。

袁瑞玲陈中华

/—

LYT29382018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原则与方法

1范围

、,、、、、

本标准规定了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的对象原则以及种群调查就地保护近地保护迁地保护

、、。

离体保存野外回归监测评价和档案管理的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保护。

2规范性引用文件

。,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育苗技术规程

GBT6001

/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原则与方法

GBT14072

/()

GBT15163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

/造林技术规程

GBT15776

/林木采种技术

GBT16619

/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保护小区技术规程

LYT1819

/自然保护区设施标识规范

LYT1953

/珍稀濒危植物回归指南

LYT2589

/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种子采集技术规程

LYT2590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种群规模oulationsize

pp

。“”。

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分布的物种个体总数也称种群大小

3.2

最小可存活种群minimumviableoulation

pp

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物种存续所需的最少个体数。

3.3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wildlantsecieswithextremelsmalloulations

ppypp

,,,

野外狭域或间断分布长期受到自身原因限制或外界因素干扰种群持续退化或减少种群规模已

低于最小可存活种群而濒临灭绝的植物。

3.4

就地保护insituconservation

、。

在原生地保护恢复和监测野生植物及其生境

3.5

近地保护nearsituconservation

在天然种群邻近区域生境相似的自然或半自然地段收集和保存野生植物。

1

/—

LYT29382018

3.6

迁地保护exsituconservation

、、。

在植物园树木园种质收集圃等经人工改造的环境中栽培和保存野生植物

3.7

离体保存invitroreservation

p

、、、、、。

在种质库或适宜条件下保存野生植物种子花粉根芽穗条愈伤组织和DNA等种质材料

3.8

野外回归reintroduction

,

在野生植物原生境或适宜的自然环境中引入人工繁殖个体促进天然种群恢复或建立新的人工

种群。

4保护对象

保护对象如下:

———,。

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植物名录参见附录A

———国家公布的其他极小种群野生植物。

5原则

原则如下:

———,、;

坚持种群管理的物种保护理念通过保护恢复和重建种群实现物种长期存续

———,;

优先开展就地保护确保物种野外不灭绝和生存空间不丧失

———,();

积极开展近地保护确保物种在自然环境中的遗传变异性和环境适应性力

———,;

鼓励开展迁地保护在人工管护条件下保存植物个体

———,;

实施离体保存备份濒临灭绝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种质资源

———,。

实施野外回归采用人工扩繁种苗恢复天然种群或重建人工种群

6种群调查

6.1前期准备

前期准备应包含下列内容:

———、,,。

收集查阅文献资料和标本信息访谈相关专家掌握物种识别特征初步划定调查区

———、。

确定调查线路制定调查方案和准备外业工具

———,。

到已知分布点开展预调查拍摄识别照片

6.2外业调查

,、,,

采用社区访谈和植物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携带照片到调查区走访核实和踏查确定分布点现地用

,:

皮尺测量群落面积或用GIS软件勾绘群落范围并求算面积按面积大小采用下列方法开展调查

)(2,2,2),

a面积较大的乔木≥10hm灌木或藤本≥5hm草本≥1hm用样方法调查样方规格为乔

木20m×20m、灌木和藤本10m×10m、草本2m×2m。样方数量按群落面积确定,

222

的根据目的物种分布均匀程度设置个个样方;的每增加

≤300hm1~3>300hm100hm

,。,。

增设个样方最多至个样方填写种群调查记录表记录表形式参见附录

15B

),,。

b面积较小的用实测法调查填写种群调查记录表记录表形式参见附录B

2

/—

LYT29382018

6.3数据分析

,。

6.3.1以分布点之间的距离和天然屏障为主要依据划分种群确定种群数量

6.3.2按调查方法计算种群规模:

———,;

采用实测法调查的目的物种种群规模为实际测得的株数

———,():

采用样方法调查的目的物种种群规模按式计算

1

∑Ni

……()

I=×C1

∑Pi

式中:

I———种群规模;

———,();

第个样方中的株数单位为株株

Nii

2

———,();

第个样方的面积单位为平方米

Piim

2

———,()。

C所处群落的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

、,,

6.3.3结合标本采集信息社区访谈信息和实地调查数据比较目的物种现有和历史分布区揭示分布

区变化及其趋势。

7就地保护

7.1保护小区

7.1.1数量

保护小区数量根据目的物种的保护现状确定:

———,;

50%及以上的种群和植株分布于国家公园或自然保护区等已建保护地时不再新建保护小区

———,

已建保护地内的种群数量或植株不足总数的50%时按种群规模由大到小选取保护区外的种

,。

群建立保护小区直至50%及以上的种群和植株得到保护

7.1.2面积

,。

保护小区面积根据天然种群面积的大小确定方法参见附录C

7.1.3功能区划

,:

根据保护小区和天然种群的面积对保护小区进行功能区划

———()(),

当保护小区面积S>天然种群面积A时将保护小区内现存天然种群分布区区划为重点

,;

保护区域将拓展部分区划为缓冲保护区域

———()(),。

当保护小区面积S≤天然种群面积A时不进行功能区划

7.1.4基础设施

保护小区基础设施建设及其标识按/和/执行。

LYT1819LYT1953

7.2已建保护地内物种的保护

,:

已建保护地内分布的物种由保护地管理机构按相关规定进行保护并应

———,、;

设置巡护路线开展定期巡护管护

———,。

设置固定监测样地按12.1.1的要求开展种群监测

3

/—

LYT29382018

7.3天然种群恢复

,

对遭受破坏或退化的天然种群及其生境可根据目的物种生态习性采取封山管护和人工促进天然

。/。

更新等措施进行恢复封山管护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技术要求执行GBT15163的规定

8近地保护

8.1选址

,、、、、

在目的物种的邻近区内选择与天然种群分布点地貌小气候土壤水文生物等生境因子相似的

自然或半自然地段作为近地保护点。

8.2小区设置

,,;

按现存种群的数量和分布对近地保护点进行扇形分区每小区代表一个天然种群各小区间距要

、;。

便于区分不同种群的种源又便于种群间基因交流近地保护点区划和近地种群的布局参见附录D

,。

需要临时保存繁殖材料和进行扩繁的可在近地保护点区划种质收集圃或临时苗圃

8.3繁殖材料采集运输和保存

8.3.1采集

//;,

采集方法执行和的规定采集量根据天然种群状况确定具体参见附

GBT16619LYT2590

录E。

8.3.2运输

,;。

分批次集中包装并挂设标识严格区分不同来源的繁殖材料标识跟随繁殖材料移动传递

8.3.3保存和扩繁

、:

繁殖材料可进行临时中期和长期保存

———。,;

临时保存将繁殖材料按种源分区保存于种质收集圃或临时苗圃并扩繁和培育种苗圃地建

设和种苗繁育参照/执行;

GBT6001

———。,,

中期保存种苗繁育成功后把收集圃或临时苗圃改造为种质保存圃保存天然种群种质的原

始备份;

———。,。

长期保存用扩繁培育的种苗或临时保存的繁殖材料按8.2在各小区营建近地保护种群

8.4近地保护种群营建和管护

8.4.1整地

/、,

按GBT15776中团块状清理穴状整地和有林地补植的规定在保持原生境主体植被不变的前提

,。

下对近地保护点各小区进行清理和整地

8.4.2种植密度

;。

每个小区配置来自同一天然种群的种苗种植密度应为天然种群平均密度的倍倍

1~2

8.4.3定植时间

,、。

定植时间依据当地的植苗造林时间起苗打塘和定植宜同步进行

4

/—

LYT29382018

8.4.4管护

定植后分阶段采取不同的管护措施:

———,、、、、、,

定植后1a~3a采取灌溉施肥除草松土病虫害管理建隔离栏和补植等措施保存率不

应低于85%;

———,、、,;

定植后4a~6a采取除草松土病虫害管理和隔离栏等措施保存率不应低于75%

———,,;

定植后7a~9a采取病虫害管理和日常巡护等措施保存率不应低于70%

———,,。

定植后10a及以上主要开展近地保护种群监测巡护保证种群长期存续

9迁地保护

9.1选址

选择下列点实施迁地保护:

———、、;

邻近区域的现有植物园树木园种质收集圃或国有林场

———,。

分布区内无迁地保护基地的可重新选址建设

9.2材料获取和运输

9.2.1获取

、、,:

迁地保护材料及其优先顺序为种子营养繁殖体幼苗和成株从如下途径获得

———,;

已实施近地保护的物种从近地保护基地获取

———,;

未实施近地保护或近地保护基地不能提供种苗的从天然种群采集采集方法按8.3.1的要求

执行。

9.2.2运输

,。

迁地保护材料的运输按8.3.2的要求执行

9.3定植和管护

9.3.1定植

,,,

根据目的物种生物学和生态学习性结合迁地保护点的景观规划和管护需要合理配置种苗源于

不同天然种群的种苗应分区隔离定植。

9.3.2管护

。:

迁地保护的所有植株实行终身人工管护其中

———、、、;

日常管护包括灌溉施肥除草中耕松土和病虫害管理等

———、、。

特殊管护包括防寒防冻防雷和防止人为破坏等

10离体保存

10.1材料

离体保存材料采集按9.2.1的要求执行。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