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H/T 9009-2017 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机载供电系统

MH/T 9009-2017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onboard power supply system

行业标准-民航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25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MH/T 9009-2017
标准类型
行业标准-民航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7-01-02
实施日期
2017-04-01
发布单位/组织
中国民用航空局
归口单位
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民航大学、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成都唐音科技有限公司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机载供电系统,该系统输入电源为115V/200 V或230 V/400 V,恒频(400 Hz)/窄变频(360 Hz~650 Hz)/宽变频(360 Hz~800 Hz)的机载三相交流电,输出为110 V/60 Hz或220 V/50 Hz交流电源和5V直流电源。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中国民航大学等
起草人:
任仁良、张迪、杨娟、董艇舰、孙玲、刘雪莹、胡毅克、胡敏、文青松、冯建朝
出版信息:
页数:25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49.090

V40

MH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行业标准

MH/T9009—2017

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机载供电系统

Airbornepowersupplysystemforportableelectronicdevice

2017-01-02发布2017-04-01实施

中国民用航空局发布

MH/T9009—2017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缩略语............................................................................3

5技术要求..........................................................................3

5.1一般要求......................................................................3

5.2CU技术要求....................................................................6

5.3PCM技术要求...................................................................7

5.4OU技术要求....................................................................8

6试验方法..........................................................................9

6.1试验环境......................................................................9

6.2试验设备.....................................................................10

6.3环境试验.....................................................................10

6.4绝缘特性试验.................................................................10

6.5机械强度试验.................................................................10

6.6电磁兼容试验.................................................................11

6.7电源输入试验.................................................................11

6.8保护功能试验.................................................................12

6.9阻燃性试验...................................................................13

6.10CU功能和性能试验............................................................14

6.11PCM功能和性能试验...........................................................15

6.12OU性能试验..................................................................17

7装机测试方法.....................................................................17

7.1基本要求.....................................................................17

7.2安装要求.....................................................................18

7.3负载要求.....................................................................18

7.4频率要求.....................................................................18

7.5测试内容.....................................................................18

8检验规则M.........................................................H................18

9标识、随附文件、包装、运输和贮存.................................................21

I

MH/T9009—2017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民航局航空器适航审定司提出并负责解释。

本标准由中国民航局航空器适航审定司批准立项。

本标准由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民航大学、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成都唐音科技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任仁良、张迪、杨娟、董艇舰、孙玲、刘雪莹、胡毅克、胡敏、文青松、冯建朝。

II

MH/T9009—2017

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机载供电系统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机载供电系统的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试验方法、装机测试方法、

检验规则、标识、随附文件、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机载供电系统,该系统输入电源为115V/200V或230V/400V,

恒频(400Hz)/窄变频(360Hz~650Hz)/宽变频(360Hz~800Hz)的机载三相交流电,输出为110V/60Hz

或220V/50Hz交流电源和5V直流电源。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2099.1-2008家用和类似用途插头插座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5226.1-2008机械电气安全机械电气设备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

GJB/Z299C电子设备可靠性预计手册

YD/T1591便携式通信手持机充电器及接口技术

ATA300航空器材包装规范(AviationEquipmentPackagingSpecification)

RTCADO-160G机载设备的环境条件和测试程序(EnvironmentalConditionsandTestProcedures

forAirborneEquipment)

RTCADO-178B机载系统和设备软件的合格审定要求(SoftwareConsiderationsinAirborne

SystemsandEquipmentCertification)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机载恒频交流电airborneconstantfrequencyacpower

航空器上使用的电压为115V/200V或230V/400V,频率为400Hz的恒频交流电。

3.2

M机载窄变频交流电airbornenarrowvariablefrequencyHacpower

航空器上使用的电压为115V/200V或230V/400V,频率为360Hz~650Hz的变频交流电。

3.3

机载宽变频交流电airbornewidevariablefrequencyacpower

1

MH/T9009—2017

航空器上使用的电压为115V/200V或230V/400V,频率为360Hz~800Hz的变频交流电。

3.4

机载交流电源airborneacpower

机载恒频交流电源、机载窄变频交流电源和机载宽变频交流电源的统称。

3.5

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机载供电系统airbornepowersupplysystemforportableelectronicdevice

使机载交流电变换为110V/60Hz或220V/50Hz工频交流电和5V直流电,为机组和乘客的便携式

电子设备供电的系统。

注: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机载供电系统由控制器、电源转换组件和电源输出插座组成,具有电源管理、控制和保护等功能。

3.6

控制器controlunit

接收控制信号,经过功率管理,把机载交流电源分配给电源转换组件的控制装置。

注:控制器具有与航空器客舱系统信息交互功能和保护功能。

3.7

电源转换组件powerconversionmodule

使控制器输出的机载交流电转换为110V/60Hz或220V/50Hz工频交流电和5V直流电的装置。

注:电源转换组件具有自动稳压和保护功能。

3.8

电源输出插座outlet

为便携式电子设备提供交流电源和直流电源的输出接口。

3.9

漏电保护currentleakageprotection

当控制器或电源转换组件的输出电流与回路电流之间的差值大于设备漏电保护电流值时,自动切断电源。

3.10

总谐波失真度totalharmonicdistortion

交流电压或电流波形除基波分量外各次谐波平方和的二次根值与基波有效值的百分比,见公式(1)。

n

2

Xk

THDk2100%.................................(1)

X1

式中:

THD——总谐波失真度;

2

MH/T9009—2017

Xk——电压或电流第k次谐波的有效值;

X1——电压或电流基波的有效值。

3.11

畸变distortion

在交流系统中,交流波形除基波分量之外的方均根值。在直流系统中,直流波形中交流分量的方均根值。

3.12

畸变系数distortionfactor

畸变与基波的有效值之比。畸变系数通常用百分数表示,见公式(2)。

2XX2)(

dfrms1...................................(2)

X1

式中:

df——畸变系数;

Xrms——电压或电流波形全部成分的有效值;

X1——电压或电流基波的有效值。

3.13

电气负载分析electricalloadanalysis

用于证实飞机的电源系统能够安全提供新增负载正常使用时所需的电源容量,分析过程中应考虑新

增设备可能产生的最大负载。

4缩略语

APU:辅助动力装置(AuxiliaryPowerUnit)

CU:控制器(ControlUnit)

ELA:电气负载分析(ElectricalLoadAnalysis)

EMC:电磁兼容(ElectroMagneticCompatibility)

EMI: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Interference)

GND:接地(Ground)

PCM:电源转换组件(PowerConversionModule)

MSL:平均海拔(MeanSeaLevel)

OU:电源输出插座(Outlet)

PED:便携式电子设备(PortableElectronicDevice)

MTHD:总谐波失真度(TotalHarmonicDistortion)H

5技术要求

5.1一般要求

5.1.1环境要求

3

MH/T9009—2017

5.1.1.1工作温度

CU和PCM应满足下列温度条件:

——正常运行工作温度:-15℃~55℃;

——短时工作温度:-40℃~71℃;

——地面保存温度:-55℃~85℃。

注:短时是指工作时间不大于30min。

5.1.1.2工作高度

CU和PCM应安装在增压区域。按照6.3.2进行工作高度试验,正常运行的座舱高度最大值应不低于

4600m(15000ft)MSL。

5.1.1.3温度变化

按照6.3.3进行温度变化试验。试验后,CU和PCM应能正常工作。

5.1.1.4湿热

按照6.3.4进行湿热试验。试验后,CU和PCM应能正常工作。

5.1.2绝缘特性

5.1.2.1绝缘电阻

按照6.4.1进行绝缘电阻试验,CU和PCM绝缘电阻应不小于1MΩ。

按照6.4.1进行绝缘电阻试验,OU绝缘电阻应不小于5MΩ,OU内交流与直流之间的绝缘电阻应不小

于5MΩ。

5.1.2.2绝缘强度

按照6.4.2进行绝缘强度试验,CU、PCM和OU不应出现电弧或绝缘击穿现象。

5.1.3机械强度

5.1.3.1工作冲击

按照6.5.1进行工作冲击试验。试验后,CU和PCM应能正常工作。

5.1.3.2坠撞安全

按照6.5.2进行坠撞安全试验。试验后,CU和PCM的壳体允许弯曲和变形,安装连接件不应出现损坏,

且设备应能正常工作。

5.1.3.3振动

按照6.5.3进行振动试验,CU和PCM应能正常工作。

5.1.4电磁兼容

5.1.4.1磁影响

对于预安装于驾驶舱内的CU和PCM,磁罗盘偏离度等于1°时,CU或PCM与磁罗盘之间的距离应不大

于0.3m。

4

MH/T9009—2017

对于预安装于客舱内的CU和PCM,磁罗盘偏离度等于1°时,CU或PCM与磁罗盘之间的距离应在1m~3m

范围内。

5.1.4.2电压尖峰

按照6.6.2进行电压尖峰试验,CU和PCM应能正常工作。

5.1.4.3音频传导敏感性

按照6.6.3进行音频传导敏感性试验,CU和PCM应能正常工作。

5.1.4.4感应信号敏感性

按照6.6.4进行感应信号敏感性试验,CU和PCM应能正常工作。

5.1.4.5射频敏感性(辐射和传导)

按照6.6.5进行射频敏感性(辐射和传导)试验,CU和PCM应能正常工作。

5.1.4.6射频能量发射(辐射和传导)

按照6.6.6进行射频能量发射(辐射和传导)试验,CU和PCM应能正常工作。

5.1.4.7静电放电

按照6.6.7进行静电放电试验,CU和PCM的性能应不产生永久性下降。

5.1.5电源输入

按照6.7.1进行电源特性对设备的影响试验,CU和PCM应能正常工作。

按照6.7.2进行设备对电源的影响试验,CU和PCM应符合RTCADO-160G中16.7的规定。

5.1.6软件

程序编写和测试应符合RTCADO-178B的规定,并能够实现在翼软件升级。

5.1.7自检功能

CU和PCM应具有上电自检和在线循环故障监控功能。

5.1.8保护功能

5.1.8.1过载保护

CU和PCM所有输出通道应具有单独的过载保护功能。CU和PCM交流输出电流大于额定电流值的150%

时,应切断输出电源。

5.1.8.2M短路保护H

CU和PCM所有输出通道应具有单独的短路保护功能。CU和PCM交流输出电流大于额定电流值的200%

时,应通过硬保护器件切断输出电源。

5.1.8.3过热保护

5

MH/T9009—2017

CU和PCM壳体内的温度大于85℃时,应切断输出电源,且CU和PCM不应发生损坏。CU和PCM宜采用自

然冷却方式散热。

5.1.8.4漏电保护

CU和PCM所有输出通道应具有单独的漏电保护装置,实时监控CU和PCM输出电源与地之间的漏电流。

CU输出端的漏电流大于设备设定的漏电保护电流值时,漏电保护装置应在30ms内切断输出电源,

且CU不应发生损坏。

PCM输出端的漏电流大于6mA时,漏电保护装置应在20ms内切断输出电源,且PCM不应发生损坏。

5.1.9阻燃性

PCM指示灯电缆护线网和OU壳体材料在垂直燃烧时,移除火源后,应在15s内自熄,且烧焦长度应

不大于203mm(8inch),燃烧滴落物在跌落后继续焰燃的时间应不大于5s。

PCM指示灯电缆和OU电缆在60°燃烧时,移除火源后,应在30s内自熄,且烧焦长度应不大于76mm

(3inch),燃烧滴落物在跌落后继续焰燃的时间应不大于3s。

5.1.10可靠性

按照GJB/Z299C计算,CU和PCM平均故障间隔时间应不小于20000h。

5.2CU技术要求

5.2.1主接通/断开功能

CU应具有人工远程接通/断开所有通道输出的功能。

5.2.2单通道接通/断开功能

CU每个交流通道应具有独立接通/断开通道输出的功能。

5.2.3关断接口

CU应具有可设置为自动复位关断类型和锁定关断类型的逻辑接口。在客舱失压、放下襟缝翼或其他

需要断开PED的机载供电系统时,CU应关断所有通道输出。

5.2.4功率管理

CU应具有循环检测各个通道输出功率的功能。在下列条件下,CU应向PCM发送相应的工作模式信号:

——CU输出功率小于CU单通道限制功率时,CU向PCM发送“输出可用”工作模式信号;

——CU输出功率大于CU单通道限制功率时,CU向PCM发送“输出限制”工作模式信号;

——在客舱失压、放下襟缝翼或其他需要断开PED的机载供电系统时,CU向PCM发送“输出禁用”

工作模式信号。

注:CU单通道限制功率是指CU单通道额定功率减去150VA。

5.2.5指示功能

CU应设有特定颜色或以一定频率闪烁的指示灯,用于实现下列指示功能:

——输入电源状态指示;

——每个通道输出电源状态指示:包括“输出正常”和“无输出”状态;

——自检状态指示:包括“通过”和“故障”状态;

6

MH/T9009—2017

——每个通道漏电保护状态指示。

5.2.6通信功能

CU应具有与航空器娱乐系统进行通信的功能。

5.3PCM技术要求

5.3.1功率因数

PCM应具有功率因数校正功能。在输入为额定电压,输出额定功率情况下,输入功率因数应不小于

0.968。

5.3.2效率

PCM效率应不小于90%。

5.3.3输出功率限制

正常工作时,PCM应具有下列输出功率限制功能:

——限制输出总功率(包括交流和直流)不大于250VA;

——因新增设备造成输出功率大于250VA时,限制新增设备的使用;

——因在用设备功率变化造成输出功率大于250VA时,限制最大功率设备的使用;

——限制单通道交流输出功率不大于150VA,超出150VA时,自动关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