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 4516-2023 生态河湖建设规范
DB32/T 4516-2023 Ecological River and Lake Evaluation Specification
基本信息
本文件适用于列入《江苏省骨干河道名录》《江苏省湖泊保护名录》的河湖,其他类型河湖生态建设可参照执行。
发布历史
-
2023年07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江苏省水利厅生态河湖处、江苏省太湖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省水利科学研究院、苏州园科生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起草人:
- 汪院生、张建华、秦灏、王俊、张亚洲、胡晓东、刘仲刚、展永兴、汪安宁、黄睿、王春美、吴芳、尹子龙、程实、徐季雄、孙岩、殷鹏、李霞、梁庆华、瞿海波、刘茗、张志来、毛安元、朱晓芳、唐仁
- 出版信息:
- 页数:20页 | 字数:35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ICS13.060.10
CCSZ04
!7,
DB32/T4516—2023
生态河湖建设规范
Specificationforconstructionofecologicalriverandlake
2023-07-25发布2023-08-25实施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
DB32/T4516—2023
目次
前言……………………………Ⅲ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通则…………………………2
5水安全保障…………………2
6水环境提升…………………3
7水生境改善…………………3
8水生生物保护………………4
9水文化水景观建设…………………………5
10水域空间管护………………6
11工程验收……………………7
附录A(资料性)生态护岸型式………………8
附录B(资料性)滨岸带植物配置原则……………………11
参考文献………………………14
Ⅰ
DB32/T4516—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江苏省水利厅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江苏省水利厅生态河湖处、江苏省太湖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省水利
科学研究院、苏州园科生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汪院生、张建华、秦灏、王俊、张亚洲、胡晓东、刘仲刚、展永兴、汪安宁、黄睿、
王春美、吴芳、尹子龙、程实、徐季雄、孙岩、殷鹏、李霞、梁庆华、瞿海波、刘茗、张志来、毛安元、朱晓芳、
唐仁。
Ⅲ
DB32/T4516—2023
生态河湖建设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生态河湖建设的水安全保障、水环境提升、水生境改善、水生生物保护、水文化水景观
建设、水域空间管护、工程验收等内容和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列入《江苏省骨干河道名录》《江苏省湖泊保护名录》的河湖,其他类型河湖生态建设可
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50201防洪标准
GB50286堤防工程设计规范
SL492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
SL613水资源保护规划编制规程
SL709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导则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生态河湖ecologicalriverandlake
具有稳定的、有弹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结构,能够满足较高标准的防洪、供水等社会服务功能需求的河
流、湖泊。
[来源:DB32/T3674—2019,3.1,有修改]
3.2
生态护岸ecologicalrevetment
利用植物或植物与土木结构相结合而构筑的,能对河湖坡面进行防护,还具备使河水与土壤相互渗
透,增强河道自净能力,改善自然景观的一种护坡型式。
3.3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
所有来源活的生物体中的变异性,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
综合体等,包括物种内部、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来源:SL709—2015,2.0.7]
3.4
滨岸带riparianzone
河湖陆生生态系统与水生生态系统间的过渡带,其核心范围是最高水位线和最低水位线之间的水位
1
DB32/T4516—2023
变幅区。
4通则
4.1应根据河湖的实际情况,协调防洪、排涝、供水、生态等方面需求和关系,明确水文情势、水质状况、
河湖形态、生物状况等方面的具体指标和建设目标。
4.2应统筹地方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要求与部署,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分步实施。
4.3应与城镇、乡村振兴等相关规划做好衔接,若有航运、旅游、文化或其他特殊要求,需进行相关专项
设计。
4.4应根据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差异,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工程技术措施。
5水安全保障
5.1基本要求
5.1.1应根据河湖防洪保护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保护对象的重要性,按照GB50201的要求确定河
湖的防洪标准。
5.1.2应保持河湖自然通畅,控制河湖缩窄或裁弯取直,不应填埋河湖。
5.1.3涉河、涉湖建设不应减少现状水域面积,不应影响水域功能或改变水功能区用途。
5.2防洪安全保障
5.2.1堤防断面结合陆域景观地形塑造或有海绵城市建设需求时,设计堤顶高程、宽度范围内的填筑土
料土质、压实度等应满足GB50286的要求。
5.2.2防浪墙可与园林景墙、花坛、踏步、栏杆等构筑物相结合,可选用砌石、混凝土、金属、玻璃、复合材
料等多种材质,防浪墙应进行强度和稳定性核算。
5.2.3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河湖功能、水文特征、周边环境等因素确定堤防型式,包括斜坡式、直立式、复
合式等。各堤防型式满足以下要求:
a)斜坡式堤防应从有利于植物生长、保持水土、利于管护等方面,选择适宜的斜坡坡度;
b)直立式堤防在确保堤防稳定下应采用生态元素;
c)复合式堤防宜考虑景观休闲和亲水性的需要。
5.2.4护岸工程应符合GB50286的要求,并宜采用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防护,护岸
型式选择见附录A。
5.3供水安全保障
5.3.1应处理好水资源开发与保护关系,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原则;统筹兼
顾,协调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协调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关系。
5.3.2应科学调度,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增强河湖的供水安全保障能力。
5.3.3当发生特殊干旱等突发事件时,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可开展应急水量调度。
5.4水域空间安全保障
5.4.1建设项目应满足行洪安全,留足行洪、滞洪空间,确保现有河湖水域面积不减少、滞洪空间不占用。
5.4.2工程设施占用水域的,应根据建设项目所占用的水域面积、容量及其对水域功能的不利影响,建设
等效替代水域工程。
2
DB32/T4516—2023
6水环境提升
6.1基本要求
6.1.1河湖水质应满足水环境考核断面、水功能区水质的目标。
6.1.2水质良好的河湖应遵循水质不降低原则进行保护,现状水质低于管控目标的河湖应在加强外源治
理与控制的基础上实施生态清淤、入湖河道治理等措施。
6.1.3河湖水体应保持清澈,岸坡清洁,无明显垃圾和淤泥聚集,无较大面积漂浮物等集聚现象,滨水空
间环境质量良好,不应存在裸露土体和水土流失现象。
6.2生态清淤
6.2.1应根据具体河湖的自然地理、地质及污染状况等特征,制定河湖底泥清淤方案,开展清淤疏浚
工作。
6.2.2清淤方式宜采用生态环保型清淤疏浚设备和工艺,减少施工对水体的扰动。
6.3入湖河道治理
6.3.1应根据河湖及周边水系格局、水资源条件、生态环境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结合水系演变规
律,统筹考虑水系连通需求与可能性,实施水系连通工程,改善水动力条件。
6.3.2在确保防洪除涝安全前提下,可采用前置库、前置塘等适宜性生态修复技术措施,增加河水入湖前
的滞留时间,净化污染物,提升入湖水体质量。
7水生境改善
7.1基本要求
7.1.1为确保河湖生态水位(流量)目标,有生态水位(流量)保障要求的河湖应制定生态水位(流量)保障
方案。
7.1.2生态护岸结构设计应遵循“安全、环保、生态、节能”的理念,力求技术可行,经济合理。
7.1.3河道断面多样性修复应以改善河道生态系统的结构、充分发挥栖息地功能和提高生物群落多样性
为导向。
7.2生态水位(流量)保障
7.2.1应根据河湖生态保护对象,明确河湖生态水位(流量)控制断面。
7.2.2宜结合生态水位(流量)各计算方法的适用条件和数据获取情况,选取合适的计算方法,确定河湖
控制断面生态水位(流量)目标,并应符合SL613和SL709的有关规定。
7.2.3应明确河湖生态水位(流量)保障方案,科学制定水量调度方案和调度计划。
7.3生态护岸建设
7.3.1应根据河湖岸坡坡度、水流特点和岸坡土质等因素,选择适宜的生态护岸结构型式,具体见附
录A。
7.3.2应合理分析生态护岸在重力、水流拖拽力、坡内渗流作用力和波浪吸力作用下的整体稳定性和局
部稳定性,分析计算坡脚淘刷深度及范围,保证工程安全,具体可参照GB50286的有关规定。
7.3.3宜充分发挥植被根系在生态护岸结构中的加筋与锚固作用,必要时应进行植被根系生长和岸坡土
3
DB32/T4516—2023
体强度加强效果试验。
7.3.4结合生态保护和景观建设要求,宜采用覆土工法、原位植生等技术对硬质化护岸工程进行生态化
改造,并采取加固措施。
7.4河道断面多样性
7.4.1河道断面多样性修复包括纵断面坡降确定、横断面多样性改善、深潭浅滩序列布局等。
7.4.2河道横断面应满足功能需求,设计中尽量保持河道断面天然性、多样性和环境协调性。
7.4.3横断面多样性修复应综合考虑河段功能、行洪安全、平面形态、泥沙冲淤等因素,设置主河槽、河漫
滩、河滨带等多种地貌形态,避免采用规则几何断面,缺水地区应避免形成大水面。
7.4.4河道纵向坡降宜采用自然坡比,避免采用单一坡降,并与河道内栖息地加强结构相结合。当采用
多级跌水调整纵向坡降时,平原地区单级跌水高度宜不小于0.3m,山丘区单级跌水高度可因地制宜,根
据地形地貌合理确定。
7.4.5在河道或主河槽内宜合理布局深潭-浅滩序列,包括位置设定、控制断面宽度和深度确定、河床基
质铺设等。
7.5河湖岸带建设
7.5.1城镇河湖岸带宜遵循现有的形态布局,着重微地形改造、护岸改造、水质净化、生态绿化和生态景
观营造,外部适当增加休闲空间满足居民使用。
7.5.2农村河湖岸带建设宜着重生境多样性保护及营造、水生动植物恢复及生态绿化。
7.5.3河湖岸带宽度宜根据河湖形态、土壤类型、相邻土地利用、区域规划功能等情况综合确定。
7.6退圩还湖
7.6.1应详细调查分析湖泊周边围垦区状况,综合考虑水资源条件、生态敏感区布局、沿湖地区经济社会
发展与保护需求,科学规划退圩还湖方案。
7.6.2退圩还湖工程实施后的湖泊形态应有利于湖泊生态修复,并满足湖区行水要求。
7.6.3退圩还湖工程实施后应根据实际情况相应调整湖泊保护范围和蓄水保护范围。
8水生生物保护
8.1基本要求
8.1.1开展生物现状调查和评价工作,评估河湖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多样性现状及受威胁情况。
8.1.2规划设计过程中应根据环境地形、水流形式、水质情况,构造多样化植物群落结构和生境类型。
8.1.3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DB5101/T 168-2023 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企业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软件测试指南 2023-12-04
- DB5115/T 120-2023 基层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工作规范 2023-12-14
- DB1403/T 34-2023 富硒设施番茄生产技术规程 2023-12-05
- DB1403/T 33-2023 富硒苹果栽培技术规程 2023-12-05
- DB5115/T 121-2023 厨余垃圾收集和运输管理规程 2023-12-14
- DB2309/T 002-2023 七台河市地方标准制修订工作指南 2023-12-18
- DB1305/T 84-2023 茶菊栽培技术规程 2023-11-20
- DB1403/T 32-2023 富硒谷子栽培技术规程 2023-12-05
- DB1305/T 83-2023 农产品地理标志 平乡桃生产技术规程 2023-11-20
- DB5101/T 167-2023 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企业主数据管理评估指南 2023-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