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3935.3-2020 食用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第3部分:木耳

DB37/T 3935.3-2020 Green Propagation and Prevention Techniques for Edible Mushrooms - Part 3: Auricularia

山东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9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7/T 3935.3-2020
标准类型
山东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0-04-26
实施日期
2020-05-26
发布单位/组织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19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

B16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37/T3935.3—2020

食用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第3部分:木耳

Technicalregulationsforgreenpreventionandcontrolofediblefungidiseasesand

pest-partthree:Auricularia

2020-04-26发布2020-05-26实施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37/T3935.3—2020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组织实施。

本标准由山东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农业工程学院、济宁市鱼台县农业农村局、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济南

市平阴县孔村镇食用菌协会、山东英才学院、山东世纪三益菌业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国淑梅、牛贞福、刘永、王鹏、高霞、张根平、张鹤、刘崇军。

I

DB37/T3935.3—2020

食用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第3部分:木耳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木耳(Auricularia)病虫害的主要种类、防控策略、病害防控、虫害防控的技术要

求。

本标准适用于黑木耳(Auriculariaauricula)、毛木耳(Auriculariapolytricha)主要病虫害

的绿色防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709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用菌及其制品

GB/T12728食用菌术语

GB19169黑木耳菌种

NY/T391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

NY/T39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

NY/T528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NY/T1742食用菌菌种通用技术要求

NY/T1935食用菌栽培基质质量安全要求

NY/T2375食用菌生产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GB/T1272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病原物pathogen

引起食用菌发病的真菌、放线菌、细菌、黏菌和病毒统称为病原物。

3.2

趋性诱杀tropismtrap

在栽培场所设置害虫正趋性的光源、诱饵、器具,将害虫引诱集中杀灭的方法。

3.3

农业防控agriculturalpreventionandcontrol

1

DB37/T3935.3—2020

利用农业措施创造适宜食用菌健壮生长而不利于病原物、害虫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抑制病虫生

长,从而达到防控病害、虫害的目的。

3.4

物理防控physicalpreventionandcontrol

根据农业有害生物对某些物理因素的反应,利用物理措施、器械设备及现代化工具等干扰、减

轻、抑制或消灭食用菌病虫害的方法。

3.5

生物制剂防控biologicalpreventionandcontrol

利用生物代谢产物、农用抗生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鱼藤酮、苦参碱、印楝素、除虫菊

素、生物提取液等防控病虫害的方法。

3.6

化学防控chemicalpreventionandcontrol

应用化学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物和害虫的方法。

4防控策略

“预防为主,综合防控”,优先采取农业防控、物理防控、生物防控,合理地使用化学防控。

5主要病害及其防控

5.1菌丝体主要病害及防控

5.1.1主要病害

菌丝体期的主要病害的病原物有木霉菌、青霉菌、曲霉菌、毛霉菌、根霉菌、脉孢霉菌、木栖柱孢

霉、酵母菌、黏菌、细菌等。其被害症状及发生条件见附录A表A.1。

5.1.2病害防控措施

5.1.2.1农业防控

5.1.2.1.1栽培场所选址

栽培场所选址应远离仓库、厕所、畜禽舍等,切断病虫感染的途径。栽培环境应符合NY/T391的规

定。

5.1.2.1.2场所卫生

场所应定期打扫,清除垃圾、废料,保持清洁卫生,定期严格消毒。及时清理周边环境中的积水及

杂草、枯枝、烂叶等各种有机残体,撒石灰保持出耳场所、耳房周围干燥。

5.1.2.1.3培养料配制

培养料应新鲜、干燥、洁净、无霉变、无虫蛀、无异味,培养料颗粒应均匀,提前过筛去掉坚硬材

料。原辅材料选择应符合NY/T1935的规定。培养料拌匀后,停放3h以上,以便使水浸入料内,玉米芯

2

DB37/T3935.3—2020

应提前1d~2d预湿透,防止吸水不透,培养料含水量应为60%~65%为宜,生产用水应符合GB5749

的要求。调节培养料pH至7.5~8.5。操作应符合NY2375的规定。

5.1.2.1.4灭菌

装袋后及时灭菌,灭菌按照NY/T528的规定操作执行。

5.1.2.1.5菌种选用

选用纯正、菌龄适宜、抗性强、高产、优质、生命力旺盛、无病虫的优良菌种。制种过程中应经常

检查和挑选,发现污染应立即淘汰,确保菌种纯度。黑木耳菌种应符合GB19169的要求,其他菌种应符

合NY/T1742的要求。

5.1.2.1.6无菌接种

接种箱、接种室等环境应严格净化处理,菌种、镊子、操作者的衣物和手应严格消毒,接种操作应

求动作敏捷快速。菌种、菌袋生产应按NY/T528中无菌操作的要求执行。

5.1.2.1.7菌丝培养

袋温应控制在20℃~22℃。培养室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55%~65%;CO2浓度应控制在0.1%~

0.5%;完全黑暗或微弱散射光。

5.1.2.1.8检杂

接种7d后进行第一次检杂,以后每隔10d检查一次,直到菌丝发满菌袋。若发现杂菌污染,应小

心操作,控制杂菌蔓延传播。污染较轻的,可用75%的酒精溶液注射患部。污染较重的,将污染菌袋挑

出报废。对于如脉孢霉菌、粘菌等孢子长出袋外的暴露型杂菌,应在分生孢子形成之前进行处理。若分

生孢子已成熟,应用湿布包裹感染部位,轻拿并移出培养室,减少震动,深埋或焚烧销毁。

5.1.2.2物理防控

用紫外线、臭氧和干热空气灭菌法杀灭空气中的杂菌。其中每15m2设置一盏30W的紫外灯,每次

照射30min。

5.1.2.3生物防控

利用农用链霉素等微生物源农药抑制杂菌。

5.1.2.4化学防控

耳房、用具、床架在使用前和结束后应消毒;栽培前和栽培后对各种操作工具及栽培场地进行消毒。

菌种厂的无菌室、冷却室、接种室、培养室、贮藏室、栽培场所应每隔7d~10d定期喷洒一次环境消

毒剂。

5.2子实体主要病害及防控

5.2.1主要病害

主要病害有细菌性流耳、青苔等。具体被害症状及发生条件见附录A表A.2。

5.2.2病害防控措施

3

DB37/T3935.3—2020

5.2.2.1农业防控

5.2.2.1.1耳棚处理

木耳种植结束后,及时清理废菌袋,将耳棚上面塑料布和覆盖物去掉,通过夏季太阳暴晒对种植场

所自然消毒。在栽培木耳前,将种植场所地面上撒一层厚约0.3cm的生石灰粉,可将栽培场所密封后喷

洒杀菌剂,进行杀菌处理。老耳棚重新使用前,将耳棚密封使栽培场所温度达到55℃~60℃,持续5d~

10d。

5.2.2.1.2轮作栽培

木耳栽培结束后的空闲季节可以和其它农作物或蔬菜轮作,改善栽培环境。

5.2.2.1.3摘除病耳、清除残耳

发病耳棚要应及时清除病耳,并清理料面,防止二次感染。采耳后彻底清理料面,将耳根、烂耳

及时捡出,集中无害化处理。

5.2.2.1.4人工调控环境

木耳子实体病害发生时,应注意降温、降湿、通风。合理用水,防止子实体表面长时间处于水浸状

态。控制耳房湿度不超过85%。每次喷水后应注意通风。

5.2.2.2物理防控

昆虫是传播病害的主要媒介之一,加强害虫防控,耳房(棚)的门窗及通气口都要安装60目的纱窗、

纱门、防虫网,防止瘿蚊、菇蚊和螨类带菌传染。在耳房的进出口保持10m以上黑暗或设置缓冲门,出

入耳房随手关门,防止成虫趋光飞入产卵。

5.2.2.3化学防控

每隔7d~10d定期用化学消毒剂喷洒耳房的走道、地面和四周环境。病害发生后,要摘掉病耳,

及时用10%漂白粉液喷洒耳床;细菌性病害用农用链霉素、农用青霉素等喷洒患处。使用药剂应符合NY/T

393的规定,严格按安全间隔期采收木耳产品,生产的木耳产品应符合GB7096的规定。

5.3生理性病害及防控

5.3.1主要病害

主要病害有流耳、黄耳、红根病、褐变、干孔病等,被害症状及发生条件见附录A表A.3。

5.3.2防控措施

5.3.2.1通风换气

在子实体生长发育期间,保持出耳场所空气清新,有充足的氧气供应,把CO2浓度控制在0.05%以

下;相对湿度90%左右,不能超过95%。

5.3.2.2提膜增氧

畦栽木耳时当子实体原基形成后,应及时揭掉盖在畦面上的薄膜,以保证畦面有足够的氧气。

5.3.2.3摘除病耳

4

DB37/T3935.3—2020

如果出现病耳,即使改善环境条件,也很难保证其恢复正常形状,失去商品价值的病耳应及时摘除,

适当加强通风、降低温度,促使下茬耳正常出耳。

5.3.2.4增加光照

改善耳房光照条件或减少遮光物。

5.3.2.5适时降温

当气温超过28℃时,采取向空间、地面喷冷水的方法来降低温度;或在早晚气温低时进行大通风

来降低耳房温度。

5.3.2.6不可冷水喷淋

在气温下降到5℃以下时,不可向幼耳喷淋冷水。使用的水应事先存放在耳房或栽培场所,使其接

近袋温,可有效地防止因冷水刺激造成的幼耳死亡。

5.3.2.7避免强光、大风

菌袋和畦床不可长时间受阳光暴晒或强风劲吹。防止菌袋过度失水而引起的不出耳现象或引起幼耳

死亡。

6主要虫害及其防控

6.1菌丝体生长期虫害防控措施

6.1.1主要害虫

主要害虫有眼菌蚊、瘿蚊、螨、果蝇等,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及被害症状见附录B。

6.1.2虫害防控措施

6.1.2.1旧耳棚、旧场地处理

旧耳棚每年揭膜暴晒3个月以上,或与其它作物轮作。旧场所在使用前应进行彻底消毒和杀虫,以

防虫害的发生。用杀虫剂对出耳场所进行2~3遍全方位的喷雾处理。

6.1.2.2菌袋进棚后防虫措施

6.1.2.2.1封闭菌袋透气孔

用苦参碱、印楝素等长效杀虫剂,喷洒菌袋的接种透气孔。

6.1.2.2.2定期空间消杀

每隔一周喷洒一次空间,进行消毒和杀虫。可用于木耳生产的消毒剂和登记农药参见附录C。

6.1.2.2.3糖醋液诱杀

按红糖:醋:白酒:水=3:4:1:92的比例放入瓷盘中,再滴入2~3滴敌百虫,置于发菌场所诱杀室

内成虫。也可用医用纱布浸在药液中取出拧干后放在菌袋旁边,螨会自动爬到药液布上取食,每隔2h

取药布放在开水锅中煮1min,将螨全部杀死,取出拧干后再浸泡在药液中,这样连续诱杀2d~3d,

可将大部分若螨成螨杀死,3d~4d后再重复1次,再将由卵孵化出来的若螨诱杀。

5

DB37/T3935.3—2020

6.1.2.2.4熏蒸杀虫

在菌丝生长期虫害发生时,可用熏蒸剂对发生虫害的菌袋进行熏蒸48h,使药物的气体进入菌袋内

部以杀死害虫。熏蒸时应对有虫的菌袋进行覆盖并密闭,以防气体外溢,影响杀虫的效果。

6.2出耳期虫害防控措施

6.2.1主要害虫

主要害虫有眼菌蚊、跳虫、蓟马、螨、果蝇和蛞蝓等。

6.2.2虫害防控措施

6.2.2.1物理防控

6.2.2.1.1黑光灯诱杀

每150m2安装1盏30W、波长360nm黑光灯,黑光灯位于菌棒上方50cm处或顶层床架上方30cm处。

灯下放置诱集液或装诱集瓶,诱杀瘿蚊、菇蚊等多种害虫。使用环境应配有60目防虫网,以防外界害虫

进入。

6.2.2.1.2杀虫灯诱杀

用波长320nm~680nm的频振式杀虫灯或波长450nm的食用菌专用杀虫灯进行诱杀,诱杀灯悬挂于

耳棚离地1.8m处,每隔10m~15m安装1盏。使用环境应配有60目防虫网,以防外界害虫进入。

6.2.2.1.3粘虫板诱杀

在耳房内离地面50cm~70cm处悬挂30cm×20cm的黄色、蓝色粘虫板可以诱杀食用菌成虫,减少

产卵量,起到防控虫害的作用,一般每10m2悬挂1片粘虫板。粘虫板的使用环境应配有60目防虫网,以

防外界害虫进入。

6.2.2.1.4诱饵诱杀

按砷酸钙:麦麸:水=1:50:50的比例配成毒饵诱杀;按敌百虫:糖:多聚乙醛:黄豆粉=1:2:6:8的比例,

加水制成颗粒状毒饵诱杀。在耳畦铺若干医用纱布,纱布上铺一层炒熟的菜籽饼(棉饼、豆饼)粉,螨

虫聚集后将纱布连同螨虫一起放入沸水中浸烫。

6.2.2.1.5人工捕捉

对个体较大的害虫及其它有害生物,如蛞蝓、马陆等,可在夜间人工捕捉。

6.2.2.2生物药剂防控

在无耳期或避耳使用农用抗生素、鱼藤酮、苦参碱、印楝素等生物制剂喷雾杀死或者抑制螨类、线

虫、跳虫、菌蛆等。喷施生物制剂后应及时通风降湿。

6.2.2.3化学防控

按照药液的标准用量和用药浓度,以免造成药害,影响木耳生长。在耳床(袋)上有木耳时,不可使

用化学农药防治虫害,应在每批耳采收结束后进行喷施农药。使用农药应符合NY/T393的要求,不可使

用持效期长、不易分解、有刺激性气味的农药和高毒农药。

6

DB37/T3935.3—2020

7病虫害绿色防控记录与建档

建立防控档案,记录产地环境条件、生产投入品、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控等内容,完善整个溯源体

系。记录保留2年以上。防控档案记录事项参见附录D。

7

DB37/T3935.3—2020

AA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木耳主要病害、危害症状及发生条件

A.1木耳菌丝体生长期主要病原物、危害症状及发生条件

木耳菌丝体生长期主要病原物、危害症状及发生条件见表A.1。

表A.1木耳菌丝体生长期主要病原物、危害症状及发生条件

病原物危害症状发生条件

随气流和操作传播。培养料灭菌不彻底、接

种室(箱)消毒不彻底、不按无菌操作规程接

菌丝在培养料内扩展迅速,可在棉塞外或塑料

种、棉塞受潮未更换、栽培袋有扎口都可发

脉孢霉菌袋外面形成橙红色团状或球状孢子堆,厚度可

生链孢霉污染。在25℃~36℃,培养料含

(Neurospora)达1cm,稍触动或震动,分生孢子就像撒粉一

水量60%左右,pH值5.0~7.5,氧气充足时链

样扩散。

孢霉的菌丝迅速生长并很快产生孢子,四处

传播。

初期在培养基上长出白色纤细的菌丝,菌落初30℃以上、空气相对湿度95%以上、pH4~5

木霉菌期为圆形,4d~5d后菌丝由白色变成浅绿色的和通风良好的环境条件有利于木霉的发生蔓

(Trichoderma)粉状物,之后分别变成深黄绿色或深蓝绿色(绿延。栽培袋有破损(扎袋)或棉塞松动也可发

色木霉),黄绿或绿色(康氏木霉)。生。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