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2719-1991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

GB/T 12719-1991 Exploration specification of hydrogeology and engineering geology in mining areas

国家标准 中文简体 被代替 已被新标准代替,建议下载标准 GB/T 12719-2021 | 页数:28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12719-1991
相关服务
标准类型
国家标准
标准状态
被代替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1991-02-04
实施日期
1991-10-01
发布单位/组织
国家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国家矿产储量管理局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国家矿产储量管理局组织湖北、湖南、吉林、四川省储委办公室
起草人:
迟景砚、王喜恩、漆尔清、罗鑫亮
出版信息:
页数:28页 | 字数:52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UDC822.12:551.579

D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12719一91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

Explorationspecificationofhydrogeology

andengineeringgeologyinminingareas

1991一02一04发布1991一10一01实施

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

目次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

2引用标准······························································································”·(1)

3总则,,·‘····甲·-·,··‘···,·····‘···.·,····‘························,·········,,‘···“·,······……(1)

4矿区水文地质勘探.·(2)

5矿区工程地质勘探···,”···,················“······································”·.,·······”…(9)

6矿区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13)

7报告编写要求························································································……(15)

附录A本规范用词说明(补充件)·····“···············..······,······……”·…·…”·····…·…”·(18)

附录B名词术语(补充件)················,············-········,·..·…”·…·“······..·..··········……(18)

附录C含水层富水性分级(补充件)······”························……”·········“··········一’”(19)

附录D结构面分级表(补充件)<20)

附录E岩石、岩体质量及岩体优劣分级表(参考件).··································”·“······……(20)

附录F冒落带导水裂隙带最大高度经验公式表(参考件)·········“····················”····.,·:(21)

附录G安全隔水厚度和突水系数计算公式(参考件):(22)

附录H岩体结构分类表(参考件)·····································..···················……”·…(23)

附录I岩体风化程度野外鉴定表(参考件)·············“··············”···‘“···,·······……(25)

附录d岩(土)样室内试验项目表(参考件)·····································”·············……〔2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12719一91

E却lorationspecificationofhydrogeology

andengineeringgeologyinminingareas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本规范是固体矿产(金属、非金属、煤下同)矿区(或井田、矿段下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工作的

基本准则,规定了勘探类型、勘探程度、工程量、勘探技术要求及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评价和

报告编写的基本要求。

1.2本规范适用于固体矿产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是制订勘探设计、工程质量检查、验收和报告

编写、审查批准的依据.

2引用标准

GB383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GB503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5749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GB8537饮用天然矿泉水

GB897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11615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

GBJ27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3总则

3.1勘探工作的基本任务

3.1.1查明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及矿床充水因素,预测矿坑涌水量。对矿床水资源综合利用进行评价,指

出供水水源方向。

3.1.2查明矿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评价露天采矿场岩体质量和边坡的稳定性,或井巷围岩的岩体质量

和稳固性,预测可能发生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3.1.3评述矿区的地质环境质量,预测矿床开发可能引起的主要环境地质间题,并提出防治的建议。

3.2勘查工作阶段划分及其工作程度要求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和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应与矿产地质勘查工作阶段相适应,分为普查、详

查和勘探三个阶段。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区,勘查阶段可简化或合并。但提供矿山建设设

计作依据的地质勘查报告,均应达到勘探阶段的要求.

普查阶段:结合矿产普查进行,对于已进行过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普查的地区,其资料可直接利

用或只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调查,大致查明工作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条件。

详查阶段:基本查明矿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条件.为矿床初步技术经济评价、矿山总

体建设规划和矿区勘探设计提供依据.

勘探阶段:详细查明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地质环境,为矿床的技术经济评价及矿山建

国家技术监借局1991-02一04批准1991一10一01实施

GB12719一91

设可行性研究和设计提供依据.

3.3勘查范围宜包括一个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当水文地质单元面积过大时,应包括疏干排水可能影

响的范围。

3.4已确定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矿床,通过详查工作满足矿山总体建设规划需要,但矿区水文地质或

工程地质条件直接影响矿山建设开发总体设计时,应超前进行水文地质或工程地质勘探。

3.5水文地质或工程地质条件极复杂的矿区,如确需立项建设的矿山,而勘探阶段的工作程度又难于

满足设计要求,应根据矿山建设设计的实际需要,针对主要问题进行专门性的水文地质或工程地质勘

探。

3.6矿区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是在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工作的基础上.对矿区的地质环境做出

评价.

3.了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应从社会的综合效益出发,既要研究保障矿山安全,连续生产,又要

研究矿山排水的综合利用以及对附近水源地和地质环境的可能影响。

3.8扩大延深勘探的矿区,应充分利用已有勘探报告和矿山生产中的资料,对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环境地质条件进行评价。当不能满足要求时,应根据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勘探。

3.9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和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应与矿产地质勘探紧密结合,将地质、水文地

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做为一个整体,运用先进和综合手段进行。

3.10各矿种的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和环境地质调查评价的基本要求以本规范为准,各矿种可

依其特点,在矿种规范中制订相应要求,与本规范配套使用。

4矿区水文地质勘探

4.1勘探类型划分

4.1.1根据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的容水空间特征,将充水矿床分为三类:

第一类以孔隙含水层充水为主的矿床,简称孔隙充水矿床;

第二类以裂隙含水层充水为主的矿床,简称裂隙充水矿床;

第三类以岩溶含水层充水为主的矿床,简称岩溶充水矿床。

本类可按岩溶形态划分为三个亚类:

第一亚类以溶蚀裂隙为主的岩溶充水矿床;

第二亚类以溶洞为主的岩溶充水矿床;

第三亚类以暗河为主的岩溶充水矿床。

4.飞.2各类充水矿床按矿体(或层,下同)与主要充水含水层的空间关系,充水方式分为:

直接充水的矿床: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含冒落带和底板破坏厚度),与矿体直接接触,地下水直接

进人矿坑。

顶板间接充水的矿床: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位于矿层冒落带之上,矿层与主要充水含水层之间有隔

水层(注)或弱透水层,地下水通过构造破碎带、导水裂陈带或弱透水层进人矿坑。

底板间接充水的矿床;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位于矿层之下,矿层与主要充水含水层之间有隔水层或

弱透水层。承压水通过底板薄弱地段、构造破碎带、弱透水层或导水的岩溶陷落柱进入矿坑。

注:一般将钻孔单位涌水A小于0.001L/sm‘的岩层视为隔水层.

4.1.3根据主要矿体与当地侵蚀荃准面的关系,地下水的补给条件,地表水与主要充水含水层水力联

系密切程度,主票充水含水层和构造破碎带的富水性、导水性、第四系理盖情况以及水文地质边界的复

杂程度,将各类充水矿床勘探的复杂程度划分为三型:

第一型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床:主要矿体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地形有利于自然排水,矿

床主要充水含水层和构造破碎带富水性弱至中等,或主要矿体虽位于当地侵蚀墓准面以下,但附近无地

表水休,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和构造破碎带富水性弱,地下水补给条件差,很少或无第四系彼盖,水文地

2

GB12719一91

质边界简单。

第二型水文地质条件中等的矿床,主要矿体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地形有自然排水条件,主

要充水含水层和构造破碎带富水性中等至强,地下水补给条件好;或主要矿体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

下,但附近地表水不构成矿床的主要充水因素,主要充水含水层、构造破碎带富水性中等,地下水补给条

件差,第四系覆盖面积小且薄,疏干排水可能产生少量塌陷,水文地质边界较复杂。

第三型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床:主要矿体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下,主要充水含水层富水性

强,补给条件好,并具较高水压;构造破碎带发育,导水性强且沟通区域强含水层或地表水体;第四系厚

度大、分布广,疏干排水有产生大面积塌陷、沉降的可能,水文地质边界复杂.

4.2勘探程度要求

4.2.1一般要求

4.2.1.1研究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确定矿区所处水文地质单元的位置,详细查明矿区地下水的补给、径

流、排泄条件,区域地下水对矿区的补给关系,主要进水通道及其渗透性.

4.2.1.2详细查明矿区含(隔)水层的岩性、厚度、产状,分布范围、埋藏条件,含水层的富水性,矿床顶

底板隔水层的稳定性。着重查明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的富水性、渗透性、水位、水质、水温、动态变化以及

地下水i$流场的基本特征,确定矿区水文地质边界.

4.2.1.3详细查明对矿坑充水有较大影响的构造破碎带的位置、规模、性质、产状、充填与胶结程度、风

化及溶蚀特征、富水性和导水性及其变化、沟通各含水层以及地表水的程度,分析构造破碎带可能引起

突水的地段,提出开采中防治水的建议。

4.2.1.4详细查明对矿床开采有影响的地表水的汇水面积、分布范围、水位、流量、流速及其动态变化、

历史上出现的最高洪水位、洪峰流量及淹没范围.详细查明地表水对井巷充水的方式、地段,并分析论证

其对矿床开采的影响,提出地表水防治的建议。

4.2.1.5矿层与含(隔)水层多层相间的矿床,应详细查明开采矿层顶、底板主要充水含水层的水文地

质特征和隔水层的岩性、厚度、稳定性和隔水性,断裂发育程度、导水性以及沟通各含水层的情况,分析

采矿对隔水层的可能破坏情况。当深部有强含水层时,应查明主要充水含水层从底部获得补给的途径和

部位。

4.2.1.6调查老窿的分布范围、深度、积水和塌陷情况,大致圈定采空区,估算积水量,提出开采中对老

窿水的防治建议.

4.2.1.7对有热水、气(有害气体,下同)的矿床,应基本查明热水,气的分布、压力、温度、梯度、流量,大

致查明热水、气的来源及其控制因素,有害气体成分及其浓度,地热盖层的厚度,热异常区的范围、温度

及热水、气对矿床开采的影响。

4.2.1.8冻土地区矿床,应详细查明冻土的类型、分布、厚度、层上水、层间水、层下水的空间分布、富水

性及其对矿床开采的影响。

4.2.1.9水溶法开采的盐类矿床,应详细查明岩、矿层的空间分布,矿层顶底板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和

水理性质(指可塑性、膨胀性、收缩性、崩解性、透水性等),地质构造发育程度及分布规律,各含水层与矿

层的空间关系及其水力联系情况。

4.2.1.10扩大延深勘探矿区,应充分研究已有勘探和矿山生产的资料,评价矿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扩

大勘探的矿区,应详细查明主要充水含水层,断裂破碎带及矿区水文地质边界在扩大范围内的变化,当

水文地质条件变化不大时,可用比拟法预测矿坑涌水量,否则应按新矿区的要求进行勘探。

延深勘探矿区,应详细查明主要充水含水层的富水性,断裂破碎带向深部的变化。若水文地质条件

变化不大,可用比拟法预测矿坑涌水量;当深部发现新的充水含水层和导水构造破碎带时,应按4.2.1.2

和4.2.1.3条执行,并可根据实际条件结合已有的矿山巷道进行放水试验,查明深部含水层富水性变化

及地下水径流场特征,预测矿坑涌水量。

4.2.2各类充水矿床应着重查明的问题

Gs12719一91

4.2.2.1孔隙充水矿床:应着重查明含水层的成因类型,分布、岩性、厚度、结构、粒度、磨圆度、分选性、

胶结程度、富水性、渗透性及其变化;查明流砂层的空间分布和特征,含(隔)水层的组合关系,各含水层

之间、含水层与弱透水层以及与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系,评价流砂层的疏干条件及降水和地表水对矿床

开采的影响.

4.2.2.2裂隙充水矿床:应着重查明裂隙含水层的裂隙性质、规模、发育程度、分布规律、充填情况及其

富水性;岩石风化带的深度和风化程度;构造破碎带的性质、形态、规模、及其与各含水层和地表水的水

力联系;裂隙含水层与其相对隔水层的组合特征。

4.2-2.3岩溶充水矿床:应着重查明岩溶发育与岩性、构造等因素的关系,岩溶在空间的分布规律、充

填深度和程度、富水性及其变化,地下水主要径流带的分布。

以溶隙、溶洞为主的岩溶充水矿床,应查明上覆松散层的岩性、结构、厚度,或上覆岩石风化层的厚

度、风化程度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分析在疏干排水条件下产生突水、突泥、地面塌陷的可能性,塌陷的程

度与分布范围以及对矿坑充水的影响.对层状发育的岩溶充水矿床,还应查明相对隔水层和弱含水层的

分布。

以暗河为主的岩溶充水矿床:应着重查明岩溶洼地、漏斗、落水洞等的位置及其与暗河之间的联系;

暗河发育与岩性、构造等因素的关系;暗河的补给来源、补给范围、补给量、补给方式及其与地表水的转

化关系;暗河入口处的高程、流量及其变化;暗河水系与矿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矿床开采的影响。

4.2.3不同充水方式的矿床应着重查明的间题

4.2.3.1直接充水的矿床:应着重查明直接充水含水层的富水性、渗透性,地下水的补给来源、补给边‘

界、补给途径和地段;直接充水含水层与其他含水层、地表水、导水断裂的关系。当直接充水含水层裸露

时,还应查明地表汇水面积及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强度。

4.2-3.2顶板间接充水的矿床:应着重查明直接顶板隔水层或弱透水层的分布、岩性、厚度及其稳定

性、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和水理性质、裂隙发育情况、受断裂构造破坏程度,研究和估算导水裂隙带高度

(附录F),分析主要充水含水层地下水进入矿坑的地段。

4.2.3.3底板间接进水的矿床:应着重查明承压含水层径流场特征,直接底板的岩性、厚度及其变化,

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和水理性质,以及断裂构造对底板完整性的破坏程度,分析论证可能产生底鼓、突

水的地段(附录G),

4.3勘探工程布置原则及工程量

4.3.1勘探工程布置原则

4.3.1.1应结合矿区具体条件.针对主要水文地质问题作到有的放矢。从区域着眼,立足矿区,把矿区

和区域的地下水,地表水和大气降水作为统一系统进行研究。应重视水文地质测绘和钻孔简易水文地质

观测与编录等荃础工作,配合地面物探或井中物探.因地制宜地进行适当规模的抽水试验,运用多种勘

探手段,加强综合分析研究,从而查明矿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及主要充水因素。

4.3-1.2水文地质勘探钻孔,应尽量构成剖面,既控制地下水天然流场的补给、径流、排泄各个地段。又

要控制开采后流场变化,特别是进水通道地段。

4.3.1.3群孔抽水试验,主孔宜布在主要充水含水层的富水段或强逸流带上.必须有足够的观测孔

(点),观测孔布置必须建立在系统整理、研究各勘探资料的荃础上,根据试验目的,水文地质分区情况,

矿坑涌水量计算方案等要求确定。应尽可能利用地质勘探钻孔、地下水夭然或人工露头作为观测孔

(点)。

4.3.2勘探工程量

43.2.下各类型充水矿床勘探所需的基本工程量应结合矿区的具体情况确定,以ir足相应的勘探程度

要求为原则。可参照表1、表2执行。

4.3-2.2表1,表2工作量指各勘查阶段的基本工作量,小型矿床可酌减.

4.3-2.3表1、表2所列抽水试验和动态观测孔的数量,指控制矿区主要充水含水层的基本工程量.次

a

GB12719一91

要充水含水层及构造破碎带必须根据矿区的具体条件增加相应的工程量。

4.3.2.4矿区附近有水文地质条件相似的生产矿井资料可利用时,可适当减少抽水试验或其他工作

4.4勘探技术要求

4.4.1水文地质测绘

东4.飞.1水文地质测绘分为区域和矿区。区域水文地质测绘范围应包括一个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以

查明区域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为.重点,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区,可不进行区域水文地质测

绘;矿区水文地质测绘应包括矿床疏干可能影响的范围及补给边界,以查明矿床充水因素及矿区水文地

质边界条件为重点.

表1孔隙裂隙充水为主的矿床水文地质工作基本工程量表

孔隙充水为主的矿床{

简单

枯认一乏矍{一中等}复杂}简单1中等}复杂

..…

普查、详查}1:50000~1.10000

勘探11,10000~1有2000

水文地质测绘比例”}

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与L普查、详查}全部钻孔

编录孔占地质孔的比例(%)!勘探110~2030~4050~6030~4050~6070~80

详查0~11~22~40~11~2}2一3

勘查1~21~2

水文地质剖面。条(){}2一3}卜6}2一3{3一5

加深揭爵底板充水各水文地质剖

详查、勘探

含水层钻孔(个)面不少于3孔

分层静止水位观侧孔数(个)详查、勘探全部水文地质孔全部水文地质孔

详查2~33~51~22~3

单孔(个)

勘探0~20~21~22~3

水多孔(组)详查Zee311~2

试勘探1~2l

验.

详查

群孔(组)

勘探1~2J

根据查明水文地质条件,矿坑涌水量计算和水源地选择的需

详查

地表水(处)要,选代表性地段设站

勘探根据实际需要对详查阶段各站取舍和补充

动详查3~55~73~57~10

长钻孔(个)根据需要对详查阶段钻孔取舍根据需要对详查阶段钻

勘探

期和补充二

孔取舍和补充

测{井泉(个,详查、勘探根据实际满要选择代表性点

{。探坑道或生产矿井详查、勘探勘探坑道和主要生产矿井设排水量观测站。简单矿区可省略

{水化学样、细检‘脸样详查、勘探可作水源地的井、泉、地表水按丰、枯季取样

水化学分析样},,、详*、。探代表性水点,以控制地表水、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原则

地面物探一,,、详,、勘探{根据需要布,

钻孔水文物探测并1,,、勘探}水文地质孔应进行

气象观测一远离气象台站的矿区,气象变化大时.应建立临时性的降水、气温

一详!、。·}观侧站

GB12719一91

表2岩溶充水为主的矿床水文地质工作基本工程量表

溶蚀裂隙充水为主溶洞充水为主的暗河充水为主的

的岩溶充水矿床岩溶充水矿床岩溶充水矿床

价趁今汉简单中等复杂简单中等复杂复杂

普查、详查1:50000^1:10000

水文地质侧绘比例尺

勘探I:10000-1:2000

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与普查、详查全部钻孔

编录孔占地质孔的比例(%)贻0^-608090

勘探}0卜-7卜。一“卜。〔一7。卜。一“0卜-9f

详查0^-11-22^-40^-11^-22--43-5

水文地质剖面数(条)

勘探1-22-33--51-22-33^-55^-7

各水文地

加深揭露底板充水含水层钻孔(个)详查、勘探质剖面不少各水文地质剖面不少于3孔

于3孔

全部水文

分层静止水位观侧孔数(个)详查、勘探全部水文地质孔

地质孔

详查2-33^-53^-55^-7

单孔(个)

勘探0-2I-22-30--22^-32^-3

详查1^-2I-2

根据实际条件

抽水试验多孔(组)

勘探1-21-2和盆要确定

群孔f组)勘探1^-21-2

连通试验勘探钻孔和暗河水系

根据查明水文地质条件,矿坑涌水t计算和水深地

详查

地表水(处)选择的需要,选代表性地段设站

勘探根据福要对详查阶段的站取舍和补充

详查0-13.55-70-23-75-9根据需要确定

钻孔(个)

水动态勘探根据需要对详查阶段钻孔取合和补充

长期观洲

暗河详查、勘探出(入)口处设站

井泉详查、勘探根据需要选择代表性点

勘探坑道及主要生产矿井设排水盆观测站,简单矿区可

生产矿井或勘探坑道详查、勘探

省略

水化学样、细菌位验样详查、勘探可作为水稼地的并、泉、地表水点按丰、枯季取样

水化学分析普查、详查、勘探代表性水点,以控制地表水、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原则

地面物探普查、详查、勘探根据猫要布置

钻孔水文物探侧井详查、勘探水文地质孔应进行

远离气象白站的矿区,气象变化大时,应建立临时性的降

气象观侧详查、勘探

水、气温观侧站

GB12719一91

4.4.1.2水文地质测绘比例尺,区域一般采用1:50000-1:10000;矿区一般采用1:10000-

1:2000,

4.4.1.3水文地质测绘一般在地质测绘的基础上进行,应全面搜集和充分利用航(卫)片解释、区域水

文地质普查和相邻矿区的资料.

4.4.1.4水文地质测绘应全面收集护区及相邻地区历年的水文、气象资料;详细调查矿区地形地貌、地

下水的天然和人工露头及其水化学特征、岩溶发育情况、第四系松散层的形成与分布、地下水的补给、径

流、排泄条件,圈定矿区水文地质边界;调查矿山老窿的分布;对现有生产矿井或勘探坑道进行水文地质

编录,系统收集生产矿井(或露天采矿场)的水文地质资料。

4.4.2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与编录

4.4-2.1观测和详细记录钻进中涌(漏)水、掉块、塌孔、缩(扩)径、逸气、涌砂、掉钻等现象发生的层位

和深度,测量涌(漏)水量,有条件时,应观测钻进中动水位和冲洗液消耗量的变化,必要时应测量稳定水

位并进行简易放(注)水试验。

4.4.22描述岩芯的岩性、结构构造、裂隙性质、密度、岩石的风化程度和深度以及岩溶形态、大小、充

填情况、发育深度,统计裂隙率、岩溶率。

4.4-2.3单一含水层(组)的钻孔应测定终孔稳定水位。

4.4.3水文地质钻探

4.4-3.1钻孔施工宜采用清水钻进,当地层破碎不能用清水钻进时,应在主要含水层或试验段(观测

段)用清水钻进,若必须采用泥浆钻进时,应采取有效地洗井措施。

4.4-3.2钻孔揭露多个含水层时,应测定分层稳定水位;分层抽水试验和分层测水位的钻孔,必须严格

止水,并检查止水效果,不合格时应重新进行。

4.4.33钻孔孔径视钻孔目的确定,抽水试验孔试验段孔径以满足设计的抽水量和安装抽水设备为原

则,一般不小于91mm,水位观测孔观测段孔径应满足止水和水位观测的要求。

4.4.34钻孔应取芯钻进.岩芯采取率:岩石大于700o,破碎带大于600o,粘土大于700o,砂和砂砾层

大于50%.当采用水文物探测井,能正确划分含(隔)水层位置和厚度时,可适当减少取芯。·

4.4-3.5钻孔的孔斜应满足选用抽水设备和水位观测仪器的工艺要求。

4.4-3.6钻孔控制深度以揭穿主要目的层为原则,重点控制第一期开拓水平,少数孔兼顾矿体主要储

量分布标高。对底板直接或间接充水的矿床,应按勘探剖面加深控制,其深度以揭穿含水层的裂隙、岩溶

发育带为原则。

4.4.37应结合矿区的物性条件,选择有效的方法进行水文物探测井(含井中测流)。

4.4-3.8钻孔除留作长期观测外,均应封孔,封孔方法宜结合水文地质条件和可能的开采方式研究确

定。

4.4.4抽水试验

4.4-4.1抽水试验前应获得自然流场水位、流量变化趋势和速率的资料;试验过程中,严禁抽出的水就

地排放造成回渗或倒灌;注意观测地面塌陷、沉降现象。

4.4-4.2抽水试验方法分为稳定流和非稳定流,可根据概化的水文地质模型和水文地质参数计算的要

求选择。

4.4-4.3稳定流抽水试验要求

a.水位降深应根据试验目的和含水层富水程度确定,应尽设备能力作一次最大降深.其值宜不小

于lom;当采用涌水量与降深相关方程预测矿坑涌水量时,应进行三次水位降低.

b.稳定时段延续时间宜根据含水层的特征,补给条件确定.单孔抽水试验最低不少于8小时,潜

水层抽水、带观测孔抽水和有越流以及潮汐影响的抽水,必须适当延长.

c.稳定时段内钻孔水位、流量稳定程度应绒合区域地下水动态变化确定。水位波动相对误差:抽

水孔不大于1/op;观测孔水位变化不大于2cm。涌水量波动相对误差:当单位涌水量大于0.1L/s"m

7

G1312719一91

时,不大于其平均值的30o;当单位涌水量等于或小于0.1L/s·m时,不大于其平均值的5%。波动相对

误差按式(1)计算:

最大或最小值一平均值

波动相对误差(%)二X100·······.···……(1)

平均值

d.抽水试验过程中应取全取准水位下降、流量、水温和水位恢复的连续观测资料。

4.4-4.4非稳定流抽水试验要求

非稳定流抽水试验宜采用定流量或阶梯定流量抽水,也可用定降深抽水,其降深值可参照

4.4.4.3a条执行。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