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3/T 1012-2021 古茶树保护管理技术规程
DB53/T 1012-2021 Old tea tree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technical procedure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0年04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14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
B65
云南省地方标准
DB53/T1012—2021
古茶树保护管理技术规程
2021-04-08发布2021-07-08实施
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53/T1012—2021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提出。
本文件由云南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YNTC02)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西南林业大
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杨文忠、张珊珊、陈中华、陈剑、李永杰、段宗亮、张传光、贺佳飞、杨华、
蓝增全、罗婷、张琳。
I
DB53/T1012—2021
古茶树保护管理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古茶树的术语和定义、古茶树界定、调查、保护和管理措施等技术规范。
本文件适用于古茶树的保护和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19630有机产品生产、加工、标识与管理体系要求
LY/T2494古树名木复壮技术规程
LY/T2738古树名木普查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茶树
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茶组(Sect.Thea)植物。
3.2
古茶树
树龄大于或等于100年的茶树。
3.3
野生古茶树
在自然生境中散生或聚集分布的、天然起源的古茶树。
3.4
栽培古茶树
人工栽培的古茶树。
3.5
地径
距地面20cm处的树干直径。
4古茶树界定
4.1种类与鉴定
4.1.1种类
1
DB53/T1012—2021
山茶科山茶属茶组植物,共5种2变种。包括大厂茶CamelliatachangensisF.C.Zhang、大理茶
C.taliensis(W.W.Smith)Melchior、厚轴茶C.crassicolumnaChang、秃房茶C.gymnogynaChang、
茶C.sinensis(L.)O.Kuntze、普洱茶C.sinensisvar.assamica(Masters)Kitamura和白毛茶C.
sinensisvar.pubilimbaChang。
4.1.2鉴定
采集观察相应的植物器官,按植物分类学方法进行鉴定,鉴定方法参见附录A古茶树形态鉴定与分
种检索。
4.2树龄判定
树龄超过100年的茶树,按如下标准之一进行判断:
——年轮实测法,测定树龄≥100年;
——有明确栽培记载,栽培年限≥100年;
——测定并修正后的地径≥18cm,地径修正系数参见附录B古茶树地径修正系数。
4.3分类分级
4.3.1分类
古茶树分为如下类型:
——野生古茶树;
——栽培古茶树。
4.3.2分级
按地径对古茶树进行如下分级:
——Ⅰ级:地径≥80cm;
——Ⅱ级:50cm≤地径<80cm;
——Ⅲ级:18cm≤地径<50cm。
5调查
5.1内容
调查记录古茶树类型、分布、数量、生长状况、权属和管护等情况,记录表格式见附录C古茶树调
查记录。
5.2数据库
根据附录C.1古茶树资源调查记录表的内容,建立古茶树资源数据库。
6古茶树及其生境保护
古茶树及其树冠外10m的区域内,应避免:
——破坏性采摘;
——对古茶树砍伐,挖根,剥树皮,刻画树干,攀折树枝;
——向境外提供古茶树种质资源;
2
DB53/T1012—2021
——移动、损毁保护标志;
——探(采)矿、挖掘、采石、取土;
——排放废气、污水、粉尘;
——埋设与古茶树保护无关的管线,堆放或焚烧杂物;
——建设不利于古茶树资源保护的建构筑物。
7管理措施
7.1生境管理
7.1.1物种多样性维持
在不影响古茶树生长发育的情况下,应保留、保持其他伴生物种。
7.1.2入侵植物清理
清除古茶树生境中出现的紫茎泽兰、飞机草、薇甘菊和喜旱莲子草等入侵植物。
7.1.3密度调控
为保证和促进古茶树生长发育,对古茶树林分密度进行合理控制:
——稀疏。林分过密且威胁到古茶树存活的(郁闭度≥0.85),可采用修枝打叉的方式稀疏林冠层,
或通过疏伐的方式伐除周围遮阴木、干扰木、枯立木和藤灌植物,至古茶树林冠外2m内无遮
挡为止;
——补植。林分过于稀疏的(郁闭度≤0.3),补植茶树或与古茶树具不同林冠层的伴生植物,至
0.5≤郁闭度≤0.7。伴生植物应选择当地天然茶树群落内的植物种类。
7.1.4其他管理
旅游观光应保持在古茶树树冠外缘5m以外,防止根系土壤因踩踏板结和损坏树体。古茶树生境的
其他管理,参照LY/T2494中4围栏保护执行。
7.2树体管理
7.2.1合理修枝
结合通风采光和病虫害防治,根据树势进行整形修枝,去除枯死枝、断枝、弱枝、“鸡爪枝”、劈
裂枝和病虫枝等。
7.2.2加固处理
具体采取如下措施:
——古茶树加固处理参照LY/T2494中第8章树体支撑稳固执行;
——古茶树树干劈裂的,在劈裂两端垫铁片和橡胶圈,并用螺杆等工具加固;或用2个半圆铁箍固
定,铁箍与树干间用塑胶等软性材料铺垫;
——树干严重中空、树体明显倾斜或易遭风折的古茶树,采用木质或铁质的支撑杆,搭建三角形支
架加固。
7.3水肥管理
3
DB53/T1012—2021
古茶树的水肥管理,采取如下措施:
——水分。干旱季节,用秸秆等地被物覆盖地面,有条件的地方进行灌溉补给;
——施肥。每年9月~11月,在树冠投影边缘地面开挖深30cm左右的环形施肥沟,视树型大小
适量使用有机肥、生物肥料,并回土覆盖;土壤配肥的使用参照GB/T19630A.1的要求执行。
7.4土壤改良
古茶树的土壤改良,采取如下措施:
——松土。每年在树冠投影面内松土1次~2次,深度20cm~30cm,避免伤及根系,具体操作参
照LY/T2494中5.2地下环境改良执行;
——绿肥种植。在离古茶树主干50cm外点播或撒播豆科绿肥植物,成熟后挖沟埋入土壤,具体参
照GB/T19630中4.2.7土肥管理执行。
7.5病虫害管理
7.5.1原则
古茶树的病虫害管理应坚持如下原则:
——加强病虫害的监测和预防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DB11/T 434-2007 核桃无公害生产综合技术 2007-01-11
- DB11/T 425-2007 种奶牛场舍区、场区、缓冲区环境质量 2007-01-11
- DB11/T 430-2007 种鸡场舍区、场区、缓冲区环境质量 2007-01-11
- DB11/T 424-2007 畜禽场环境影响评价准则 2007-01-11
- DB11/T 429-2007 种猪场舍区、场区、缓冲区环境质量 2007-01-11
- DB11/T 413-2007 放射性物品公路运输风险等级和安全防范要求 2007-01-11
- DB11/ 418-2007 电梯日常维护保养规则 2007-01-11
- DB11/T 435-2007 鲜食杏无公害生产综合技术 2007-01-11
- DB11/T 428-2007 种羊场舍区、场区、缓冲区环境质量 2007-01-11
- DB11/T 416.2-2007 交通信息广播频道数据格式 第2部分:基于ALERT-C的定位参考 2007-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