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1834-2013 中低产田水稻生产技术规程
DB34/T 1834-2013 Low-to-medium-yield rice produc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13年02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安徽省农术推广总站。
- 起草人:
- 吴文革、汪新国、张健美、王斌、王宏斌、许有尊、陈刚、胡鹏、潘学峰、杨 世安、杨飞。
- 出版信息:
- 页数:15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20
B05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34/T1834—2013
中低产田水稻生产技术规程
Guidelinesofproductiontechniqueoflow-middleyieldfieldofrice
2013-02-04发布2013-03-04实施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4/T1834—2013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安徽省农术推广总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文革、汪新国、张健美、王斌、王宏斌、许有尊、陈刚、胡鹏、潘学峰、杨
世安、杨飞。
I
DB34/T1834—2013
中低产田水稻生产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中低产田的术语和定义及江淮地区中低产稻田主要类型、中低产田综合改良技术、中
低产田水稻栽培的品种选择、育秧、整地、栽植、管理等技术以及收获等环节。
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江淮地区以及同类中低产地区的单、双季水稻的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4404.1粮食作物种子第1部分:禾谷类
NY/T5117无公害食品水稻生产技术规程
DB34/T104旱育秧技术规程
DB34/T301优质中籼稻旱育壮秧技术规程
DB34/T589沿淮单季稻优质高产生产技术
DB34/T591沿淮丘陵中稻避灾生产技术
DB34/T684江淮地区杂交中籼稻优质高产标准化栽培技术
DB34/T796机插水稻软盘和双膜育秧作业技术规范
DB34/T1010双季稻高产优质生产技术
DB34/T1321江淮中稻避灾减灾生产技术规程第2部分:江淮丘陵中稻避旱补偿栽培技术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中低产田
指土壤中存在一种或多种制约农业生产的障碍因素,导致单位面积产量相对低而不稳的农田。其划
分比较常用字的方法是以粮食平均单产为基础,上下浮动20%作为划分高产、中产、低产田的标准。
上下限之间的耕地为中产田,高于上限的为高产田,低于下限的为低产田。根据障碍因素可分为渍水潜
育型、缺素培肥型、瘠薄增厚型、矿毒污染型、质地改良型、坡地改梯型等类型。本标准所指的中低产
田主要为江淮丘岗地瘠薄型、缺素培肥和质地改良等类型,以及沿江、沿河、环湖等低洼地区渍水潜育
型。
3.2
江淮丘岗地中低产田
1
DB34/T1834—2013
耕层浅薄,结构不良(过粘或过砂),盐基代换量低,有机质和养分缺乏,保肥供肥力不强,水稻生
长量不足,主要障碍因子是“浅薄、板结、瘦瘠”,其中结板田,禾苗前期发根慢、分蘖迟;结板砂田,
则发根快、分蘖早,但后期易出现早衰。
3.3
圩邱低洼地冷浸性中低产田
包括原生潜育和次生潜育化稻田,原生潜育稻田水土温度低,土壤糊烂,呈高度嫌气状态,有效养
分缺乏,并含有大量有毒物质,易造成前期黑根坐克,主要障碍因子是“冷、烂、毒”,次生潜育化稻
田,由于长期渍水,犁底层形成青泥层,不透水、土温低,土壤内部化学作用在还原条件下进行,还原
物质积累,养分供应状况恶化,易出现前期僵苗,后期贪青晚熟,主要障碍因子是“渍”害。
4中低产田综合改良
中低产田是造成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主要原因。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可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
境,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可通过工程改造、修筑梯田、耕作培肥、因土种植与合理施肥以
及实施集水补灌工程等实施中低产田综合改良,其中耕作培肥与因土种植与合理施肥是最主要的农艺措
施。
4.1耕作改制
因地制宜地推行以养为主、养用结合的耕作制度;一季稻区冬作换茬、双季稻区夏秋季水旱轮作换
茬,增强土壤的自养能力。缺水地区的早中稻收后,种上一季秋大豆、玉米、绿豆等,消除秋闲田,形
成“一水一旱”制,或引入早大豆、实行豆稻水旱换茬;冷浸性一季稻田,在深沟排渍的基础上,冬耕
晒望,春季种早大豆(或大豆与玉米间作),后茬栽杂交中稻,变一熟为二熟;冷浸性双季稻田,秋冬
季改种绿肥,并适期与油菜、蚕豌豆、蔬菜换茬,消除冬闲,或每2年~3年改换为“稻-油”或“稻
-麦”种植制度,形成“水一旱”轮作制。
4.2耕作培肥
种植绿肥或实行秸秆、农家肥还田,增加肥料投入,做到因土因肥合理施用,增加土壤有机质积累,
快速培肥土壤。
4.2.1种值绿肥实行秸秆、农家肥还田
全面实行机械收获、秸秆粉碎一体化作业,并配施速效氮肥加秸秆速腐剂,水旱轮作的旱作物(油
菜、小麦)秸秆还田,在水稻移栽后5d~7d天让稻田有一个自然落干过程2d~3d,防止脱氮和
土壤Eh急剧下降对稻根的危害。
逐步增加绿肥面积,推行磷肥拌种、以磷增氮、小肥养大肥、抗旱点播,“三绿”混播,深沟排渍
等技术,确保绿肥高产。
增施猪牛栏粪是增加土壤有机质积累的重要措施。在发展畜牧业的同时,搞好圈猪积肥,以形成早
稻绿肥、晚稻猪牛粪为主的用肥制度。
4.2.2逐步加深耕层
在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逐步加深耕作层(15cm以上),培育深厚肥沃的高产土壤。
4.2.3增加肥料的投入
2
DB34/T1834—2013
增加肥料投人是培肥改土、提高单产的物质基础。
4.2.4合理施肥,逐步消除土壤障碍因素
4.2.4.1有、无机肥合理配比:增加有肥施用比例,逐年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4.2.4.2氮、磷、钾平衡施用:据现有化肥资源,氮、磷、钾配比为1:0.3~0.5:0.5~0.8(双
季稻)、1:0.3~0.5:0.8~1.2。为做到科学用地,还需在测土的基础上,按土壤丰缺指标,以田
定产、按产计肥、协调配比,土壤速效磷10mg/kg以下,速效钾600mg/kg以下,应增施磷、钾肥。
4.2.4.3冷浸性、次生潜育渍害田,每667m2增施2kg~3kg石膏,或酌施硫磺0.5kg~1.0kg。
4.3改革栽培方式
冷浸型中低产田,通过起垄作畦或开沟表层排渍,实行垄沟配套、水湿管理、提高土壤温度、增加
土壤气体交换,协调水、气、热三相矛盾,促进早生快发、早熟高产。
——垄作栽培:冷浸性中低产稻田,采用垄作栽培,其技术要点是:
1)施足底肥,
2)按50cm拉线等距作垄,垄面宽20cm,垄高16cm。
3)双行错株移栽、株距12cm,每亩2万穴,
4)返青期垄面外露,始蘖期灌水上垄,盛蘖后半旱或湿润灌溉。
——表层排渍:冷浸和次生潜育稻田,采用田间开沟排渍,提高土温,促进早发。具体作法:移栽
前开围沟,田中间开十字沟,栽后3d开始落干,落干4d后灌水施肥。
5中低产田水稻栽培技术
5.1目标产量与品种选择
5.1.1目标产量
稻-麦(油)种植制度下的一季水稻目标产量:500kg/667m2左右,后茬小麦300kg/667m2、油菜125
kg/667m2左右;双季稻目标产量:早稻375kg/667m2左右、晚稻400kg/667m2左右。
5.1.2产量结构
一季稻每667m2产量500kg左右。杂交中籼和中粳:每667m2有效穗15.0万~17.5万,每穗总
粒数160粒~200粒,结实率85%以上,千粒重27g(25g~30g)左右;常规中粳:每667m2有效
穗18万~20万,每穗总粒数150粒~160粒,结实率90%以上,千粒重28g(26g~30g)左右。
早稻每667m2产量375kg左右。每667m2有效穗24万~26万,每穗总粒数90粒~110粒,
结实率80%以上,千粒重25g(23g~27g)左右。
晚稻每667m2产量400kg左右。每667m2有效穗24万~28万,每穗总粒数100粒~120粒,
结实率85%以上,千粒重26g(24g~28g)左右。
5.1.3品种选择与搭配
品种搭配上综合考虑周年均衡增产,双季稻采用早稻中熟搭配晚稻中迟熟类型,中稻选用中迟熟品
种类型;采用及时早播稀播,安全生育及时让茬,以利周年均衡丰产。
具体品种选用要根据茬口、水源及生产条件,选用通过安徽省或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
品种,品种熟期以中熟为主,适当单配早熟或迟熟:杂交中籼选用140d左右、中粳选用145d~150
d左右、晚粳选用155d左右,耐瘠、耐旱、分蘖力强和颖花形成能力强的的品种;常规早稻选用矮秆
3
DB34/T1834—2013
抗倒、分蘖力中等或较强,耐渍害能力强的中熟(生育期105~110d)高产优质品种(组合);晚稻
选用125~130d左右的中熟高产优质粳稻品种(组合)。种子质量达GB4404.1二级以上标准。
5.2育秧
因季节和栽培方式采取适宜的育秧方式,并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种植茬口确定适宜的播种期,降低
播种量,强化秧田集约管理。
5.2.1育秧方式
采用人工栽插的,选择湿润育秧或旱育秧方式,采取抛秧栽培的可选用塑盘旱育或旱育保姆无盘旱
育育秧方式;采取机插的采用盘育秧方式,水分管理以旱育为主,湿润育秧为辅。
5.2.1.1湿润育秧
采用湿润育秧的秧池准备、秧田施肥、制作、播种、苗床管理等参照DB34/T104中3.3.2、3.3.3、
3.3.4、3.3.6、3.3.7、3.3.8和3.3.9执行,播种量参照DB34/T1010中5.1.2进行。
5.2.1.2旱育秧
旱育秧苗床选择、培肥、准备以及播种、苗床管理等参照DB34/T301中的3、4、5和8执行;
种子处理、播种期等按DB34/T684中的5.5.1、DB34/T591、DB34/T589执行;种子处理与播种期、
播种量等按DB34/T684执行。
5.2.1.3塑盘旱育秧
采用塑盘旱育秧的苗床准备、苗床整理以及苗床管理按DB34/T301中的4、5和8执行;种子
处理与播种等按DB34/T684中的5.5.1执行;播种量按每m2净苗床播种芽谷30g~40g,每667m2
大田约20m2~25m2净苗床。
早稻每667m2大田需434孔型(中孔型)秧盘70张或353孔型(大孔型)秧盘85张。
接早茬的晚稻每667m2大田用434孔型(中孔型)秧盘80张,接中、晚熟茬的每667m2大田用353
孔型(大孔型)秧盘105张。
5.2.1.4无盘旱育秧
苗床选择、培肥、准备同上述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T/CSTEA 00024-2021 茶类饮料 现制水果茶 2021-05-20
- T/CSTEA 00049-2022 光泽红茶 干坑正山小种加工技术规范 2022-09-26
- T/TEAGX 008-2024 桂西黑茶加工技术规程 2024-05-21
- T/CSTEA 00035-2021 正山小种红茶储存规范 2021-11-17
- T/YDCY 001-2022 宜都市茶树栽培技术规范 2022-02-10
- T/EJCCCSE 009-2023 谷子标注沏茶法 2023-08-01
- T/MCYX 012-2024 老白茶冲泡与品鉴指南 2024-05-06
- T/LPTRA 1.16-2018 茶船古道 六堡茶 第16部分:茶园观光旅游服务区规范 2018-12-27
- T/ZSGTS 114-2023 香山之品 代用茶 菊花茶 2023-06-29
- T/TEAGX 004-2023 六堡茶 固态速溶茶 2023-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