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2/T 1056-2015 地理标志产品 黎平茯苓生产技术规程
DB52/T 1056-2015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Product - Produc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Li Ping Poria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15年07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16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20
B39
DB52
贵州省地方标准
DB52/T1056—2015
地理标志产品黎平茯苓种植技术规程
2015-07-22发布2016-01-22实施
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52/T1056—2015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种植地环境条件....................................................................2
5菌种培育..........................................................................2
6栽培..............................................................................3
7病虫害及防治......................................................................5
8茯苓的采收........................................................................5
9茯苓规格及质量要求................................................................6
附录A(规范性附录)黎平茯苓种植技术规范............................................7
附录B(规范性附录)黎平茯苓检测项目质量指标控制标准表..............................7
附录C(规范性附录)黎平茯苓贮藏管理规范............................................8
I
DB52/T1056—2015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l.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内容。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黎平县人民政府提出。
本标准由贵州省林业厅归口。
本标准由黎平县林业局、黔东南州质量技术监督局、黎平县质量技术监督局、贵阳中医学院、贵州
森泰灵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贵州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仁怀分院。
本标准起草人:吴毅、吴运辉、杨锦刚、吴炳建、杨承荣、李穗渝、石京昌、李志、蔡光青、程良
照、吴传勇、杨仕生、薛冰、吴正勇。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
II
DB52/T1056—2015
地理标志产品黎平茯苓种植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地理标志产品黎平茯苓的术语和定义、种植地环境条件、菌种培育、栽培、病虫害及
防治、茯苓的采收、茯苓质量规格及质量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地理标志产品黎平茯苓生产和质量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276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GB276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DB52/T990茯苓白蚁防治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黎平茯苓
黎平茯苓为多孔菌科卧孔菌属茯苓菌Poracocos(Schw)Wolf。在黎平茯苓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
围区域内,按本规程规定的技术要求和措施进行规范种植和管理,符合附录B要求。
3.2
菌种
以黎平野生茯苓为基源培育的菌种。
3.3
松木丁
制作茯苓菌种培养基的小方条状原料。
3.4
段木
1
DB52/T1056—2015
按照本技术规程规定的规格和技术要求准备的松材。
3.5
树蔸
松树砍伐后剩留的树桩,经刨蔸、削皮后作为茯苓种植原料。
3.6
复式栽培
按照菌种下窖和种苓种植两个步骤进行栽培的生产模式。
3.7
种苓
种植在三代以内,用于复式栽培的茯苓菌核块。
3.8
蒂口
茯苓窖内段木与菌核连接的部分,当菌核成熟时从段木上摘下来后,菌核上就留下无茯苓皮的口面。
3.9
茯神
菌丝体在生长过程中,包住小松根长成的茯苓菌核体,削皮切制后松根断面留存在茯苓块或片的中
部。
4种植地环境条件
种植地环境条件要符合附录A的相关要求。
5菌种培育
5.1种苓的选择,按“附录A”要求进行选择。
5.2种苓处理:用洁净的清水反复冲洗,洗净表面泥沙,揩干水份,然后用75%的酒精棉球试擦消毒,
然后放置到无菌室内在紫外线下照射消毒20min。
5.3种苓存放:存放于阴凉、干燥、清洁处,存放时间不得超过10d。
5.4母种培养。
5.4.1培养基制作:土豆250g,葡萄糖20g,硫酸镁0.5g,磷酸二氢钾1g,琼脂20g。将土豆
去皮、切片,加水煮沸过滤,滤液加入琼脂搅拌溶化,准确称量葡萄糖等其他成份分别放置,全部溶解
后,补足水分至1000ml,用双层纱布过滤,然后分装于试管中,每支试管装至四分之一,塞上棉塞后
2
DB52/T1056—2015
包扎,放入消毒器内经121℃,30min高压灭菌,放气后取出降温到45℃,然后在操作台上摆成斜
面。
5.4.2母种分离培养。
5.4.2.1组织接种,在无菌室内将经过处理的茯苓种用无菌刀将神茯苓切成两半,在神苓中心与表皮
之间的位置上用接种针切取0.5cm²的白色茯苓组织,迅速移入到斜面培养基上,塞好棉塞。
5.4.2.2母种培养,将已接种的斜面培养基的试管放入培养箱内,在22℃~25℃中培养,经7d~8
d后,菌丝长满斜面即可。
5.4.2.3母种检查,斜面培养基试管经7d~8d培养后,选择白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T/SQIA 060-2023 碳足迹评价技术要求 汽车起动用蓄电池 2023-11-03
- T/CSES 72-2022 流域水环境模型评估验证技术指南 2022-11-08
- T/CCSAS 001-2018 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分析)质量控制与审查导则 2017-12-20
- T/GDAEPI 12-2022 固定污染源废气非甲烷总烃连续监测系统(催化氧化-非分散红外法)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2022-12-31
- T/GDPAWS 14-2022 生态环境企业应急能力建设评价规范 2022-12-28
- T/CSPSTC 67-2021 基于北斗的城市地质灾害和基础设施结构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2021-10-12
- T/HNPCIA 18-2019 绿色设计产品评价技术规范 甲基六氢苯酐 2019-12-01
- T/ZQAQ 002.3-2021 疫情应急预案编制与防控实施指南 第3部分:商场(超市) 2021-02-06
- T/ZS 0278-2022 生态环境监测实验室质控技术指南 2022-05-13
- T/SDC 007-2017 电动清扫车通用技术条件 2017-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