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T 1774-2023 桑螟虫情监测与防控技术规程

DB36/T 1774-2023

江西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3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6/T 1774-2023
标准类型
江西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3-04-07
实施日期
2023-10-01
发布单位/组织
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省农业农村厅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江西省经济作物研究所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13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20

B15

DB36

江西省地方标准

DB36/T1774—2023

桑螟虫情监测与防控技术规程

TechnicalregulationsforthemonitoringandcontrolofGlyphodespyloalis(Walker)

2023-04-07发布2023-10-01实施

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36/T1774—2023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虫情监测..........................................................................1

5综合防治..........................................................................2

6防控效果检查......................................................................3

7资料整理和管理....................................................................3

附录A(资料性)桑螟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危害特点及寄主与分布........................5

附录B(规范性)桑螟虫情监测调查资料表................................................6

附录C(规范性)桑螟防控效果计算公式..................................................9

I

DB36/T1774—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江西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江西省经济作物研究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曹红妹、胡桂萍、胡丽春、石旭平、王军文、王丰、蔡翔、王亚威、张国彪、

张春云、欧阳雪灵、王礼献、黄美珍。

II

DB36/T1774—2023

桑螟虫情监测与防控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桑螟的虫情监测、综合防治和防效检查方面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桑螟的监测和防治防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4882松毛虫防治技术规程

LY/T1681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成灾标准

LY/T1915诱虫灯林间使用技术规程

NY/T1027桑园用药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桑螟Glyphodespyloalis(Walker)

属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又名卷叶虫、青虫、桑绢野螟等,是桑树重要害虫之一。桑

螟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危害特点及寄主与分布参见附录A。

3.2

监测Monitoring

在生物学、生态学及生理学基础上,运用技术手段和科学调查方法,观察桑螟种群动态规律。

3.3

标准地Sampleplot

在桑螟调查区设置的有代表性的固定样地,面积一般为0.2hm2(50m×40m)。

3.4

标准株Samplestrain

在标准地内按照对角线法或“Z”字形法选取的作为调查对象的桑树植株。

1

DB36/T1774—2023

4虫情监测

4.1踏查

4.1.1踏查时间

在桑螟的幼虫、成虫发生期进行踏查,以幼虫期为主,从4月下旬开始至10月下旬结束。

4.1.2踏查内容

随机在桑园内边走边观测调查。主要查看桑树嫩芽和桑叶背面是否有桑螟危害,踏查记录发生地点、

范围、发生程度、虫态、有虫株率、虫口密度等内容。调查内容见附录B1。

4.2标准地调查

4.2.1确定标准地和标准株

在桑螟调查区,按照不同的立地条件,以行政村或自然村为单位,选有代表性的桑园,划定标准地

0.2hm2(50m×40m)。每块标准地,按照对角线法或“Z”字形法,抽取10~20株桑树作为标准株。

4.2.2发育进度调查监测

调查自4月下旬越冬代产卵开始,每间隔5d调查一次,至10月下旬结束。发育进度调查时,对标准

株逐一详查,分株调查记录各龄期幼虫数量。发育进度调查监测内容见附录B2。

4.2.3成虫调查监测

成虫羽化期前,设置黑光灯监测桑螟成虫发生动态。黑光灯安装使用参照LY/T1915技术规程执行。

成虫调查监测内容见附录B3。

4.3虫情评价

4.3.1发生程度

按LY/T1681技术规程执行。桑螟危害程度以百叶虫数(条/百叶)确定,即桑螟幼虫百叶虫数为3~

7条/百叶、8~15条/百叶及16条/百叶以上时,其发生程度分别为轻、中、重。

4.3.2成灾标准

平均叶片被食失叶率达60%以上或死亡株率3%以上即为成灾。

4.3.3防治指标

按NY/T1027技术规程执行。每667m2桑螟幼虫达到1600~3000头。

5综合防治

5.1加强桑螟虫情监测

加强桑树桑螟虫情监测工作,及时掌握桑螟发生程度,把握桑螟防治的适宜时期。

5.2农业防治

合理施肥,如夏伐后施复合肥和氯化钾、冬伐后施有机肥,增强树势,提高抗虫能力。

2

DB36/T1774—2023

桑园剪伐的枝条、落叶和杂草等要及时清理出园,减少虫源基数。

灵活控水,雨水多时要及时开沟排水防止积水,雨水少时要及时浇水防止干旱。

人工捕杀,在各代卵期,摘除卵块,集中销毁;在受害的嫩梢、卷叶、叠叶中捕捉桑螟幼虫、在树

缝裂隙或地表落叶中捕捉蛹,集中销毁。

5.3理化诱控

5.3.1灯光诱杀

在桑园内安装太阳能频振杀虫灯或LED杀虫灯诱杀桑螟成虫,减少桑螟次代虫口发生量。每10

hm2~30hm2设置1盏,使用时间为当年越冬代桑螟成虫羽化的始期(4月下旬)至当年桑螟成虫活动末

期(10月下旬)。

5.3.2性诱剂诱杀

将桑螟性诱剂诱芯与诱捕器组装使用,性诱剂及诱捕器在杂交桑园安装高度控制在60cm~90cm、

在嫁接桑园安装高度控制在110cm~135cm,安装密度为1套/667m2,诱芯使用量1根/套,安装位置为

正中与边缘之间的位置,诱芯更换时间为桑螟成虫发生高峰期,诱芯使用周期不超过12周。

5.3.3食诱剂诱杀

将配置好的食诱剂与诱捕器组装使用,使用时间为当年越冬代桑螟成虫羽化的始期至当年桑螟成虫

活动末期。食诱剂及诱捕器在杂交桑园安装高度控制在60cm~90cm、在嫁接桑园安装高度控制在110

cm~135cm,单个诱捕器的食诱剂使用量为50mL~70mL,轻晃摊平,避免食诱剂流淌出来;安装密

度为2~3套/667m2,在桑螟羽化高峰期前后通过加水来延长食诱剂的有效期,达到防治整个世代桑螟

的效果。

5.4生物防治

保护桑园生态环境,人工释放天敌生物。在桑螟幼虫1龄时期释放桑螟绒茧蜂Apantelesheterusiae

(Wilkinson)、长距茧蜂Macocentrussp.、广大腿小蜂Brac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