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T 2244.1-2014 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技术导则 第1部分:野生植物保护

LY/T 2244.1-2014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assessing conservation efficiency of nature reserves—Part 1:Wild plant conservation

行业标准-林业 中文简体 现行 页数:18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LY/T 2244.1-2014
相关服务
标准类型
行业标准-林业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4-08-21
实施日期
2014-12-01
发布单位/组织
国家林业局
归口单位
国家林业局
适用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保护成效评估的原则、数据来源、评估指标与计算方法、
评估结果以及评估报告格式。
本部分适用于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保护成效的评估。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北京林业大学、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
起草人:
崔国发、张建亮、刘方正、李晓笑、李忠、郭红燕、贾恒、郭子良、涂磊
出版信息:
页数:18页 | 字数:29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ICS65.020.40

B65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

/—

LYT2244.12014

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技术导则

:

第部分野生植物保护

1

ㅤㅤㅤㅤ

Technicaluidelinesforassessinconservationefficiencofnaturereserves

ggy

:

Part1Wildlantconservation

p

2014-08-21发布2014-12-01实施

国家林业局发布

/—

LYT2244.12014

目次

前言…………………………Ⅰ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评估原则…………………2

5数据来源…………………2

6评估指标与计算方法……………………2

7评估结果及评估报告……………………4

()………

附录A资料性附录部分定量指标的计算方法7

()………………………

附录B规范性附录汇总统计表9

()……………………

附录C规范性附录评估报告格式13

参考文献……………………15

ㅤㅤㅤㅤ

/—

LYT2244.12014

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技术导则

:

第部分野生植物保护

1

1范围

、、、

本部分规定了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保护成效评估的原则数据来源评估指标与计算方法评估结

果以及评估报告格式。

本部分适用于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保护成效的评估。

2规范性引用文件

。,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自然保护区名词术语

LYT16852007

/—野生植物资源调查技术规程

LYT18202009

3术语和定义

ㅤㅤㅤㅤ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LYT16852007

3.1

野生植物wildlant

p

天然生长在自然生境中的植物。

3.2

大型真菌macrofuni

g

,。

形成肉质或胶质的大型子实体或菌核的一类真菌泛指广义上的蘑菇

3.3

大型藻类macroalae

g

、,采集地点就可以大体辨认的藻类。

具有肉眼可见的丝状簇状或垫状的藻丝体在

3.4

珍稀濒危野生植物raveandendaneredwildlant

gp

《》、,《》

指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ⅠⅡ级的野生植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红色名录

()()、()()

IUCNRedList中评估等级为极危Criticallendanered濒危Endanered和易危Vulnerable的

ygg

野生植物。

3.5

本地种nativesecies

p

,“”“”。

出现在自然分布范围及扩散能力以内的物种也称乡土物种或土著物种

3.6

外来物种aliensecies

p

,。

在自然分布范围及扩散能力以外地区生存或繁衍的物种对该地区而言是外来物种

1

/—

LYT2244.12014

3.7

入侵物种invasivesecies

p

,,、

进入其自然分布范围以外的地区并能繁衍后代且具备迅速扩散能力进而对当地自然社会和经

济产生危害的物种。

3.8

野生植物保护成效conservationefficiencofwildlant

yp

,、

经过一定时期的保护与管理自然保护区内野生植物多样性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生存状况和野生植

物保护管理状况的变化情况。

4评估原则

4.1可靠性

,。

评估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保护成效时要利用来源可靠的数据

4.2针对性

,。

针对自然保护区的类型和主要保护对象选择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评估指标

4.3可比性

,。

开展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保护成效连续多年评估时应采用相同的评估指标和计算方法

4.4可重复性

ㅤㅤㅤㅤ

,。

采用同样的方法对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保护成效进行验证性评估时评估的结果应具有一致性

5数据来源

,。

两期评估数据的间隔期宜为年野生植物多样性评估数据可为年

510

评估数据来源如下:

———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资料;

———野生植物资源调查资料;

———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专项调查资料;

———、;

固定样地样方的监测数据

———、;

抽样调查核查数据

———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年度工作总结报告。

6评估指标与计算方法

6.1评估指标

、、

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保护成效从野生植物多样性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生存状况野生植物保护管理

,,,。

状况方面进行评估总计个评估内容个评估指标见表

310271

2

/—

LYT2244.12014

表1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保护成效评估指标

评估方面评估内容序号指标名称符号含义

1被子植物种数Sw被子植物的物种数

2裸子植物种数Ss裸子植物的物种数

3蕨类植物种数Sh蕨类植物的物种数

本地野生植物丰

4苔藓植物种数Sth苔藓植物的物种数

富度

5地衣种数Sl地衣的物种数

野生植物6大型真菌种数Smf大型真菌的物种数

多样性7大型藻类种数Sma大型藻类的物种数

级物种数S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物种数

8ⅠNⅠⅠ

级物种数S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物种数

9ⅡNⅡⅡ

珍稀濒危野生植

10极危物种数SCRIUCN物种红色名录中极危的野生植物的物种数

物丰富度

11濒危物种数SENIUCN物种红色名录中濒危的野生植物的物种数

12易危物种数SVUIUCN物种红色名录中易危的野生植物的物种数

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在植物群落样方中出现的

13出现度F

种群数量频度

14个体数ㅤㅤㅤㅤN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的总株数或丛数

15年龄结构指数Vp反映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种群的年龄结构特征

种群结构

16性比RS雌雄异株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雌雄个体的比例

珍稀濒危野生植物成熟个体的平均结实数量或

17结实量YS

种群繁殖重量

18实生苗数量NS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实生幼苗的总株数

珍稀濒危

种群在群落中的

野生植物19重要值VI反映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

生存状况

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在自然保护区中的分布总

20分布面积A

面积

,

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分布的海拔范围即分布海拔

分布21垂直分布范围RA

上限与下限的差值

适宜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生存的生境类型的面积

22适宜生境占比RSH

占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比例

、、

受采集放牧旅游等人类干扰的珍稀濒危植物

生存干扰23干扰生境占比RIH

生境占适宜生境的比例

3

/—

LYT2244.12014

()

表续

1

评估方面评估内容序号指标名称符号含义

24人工扩繁数量N国家级、极危等级植物的人工扩繁数量

EⅠIUCN

珍稀濒危野生植

国家级、极危等级植物在自然生境中的

ⅠIUCN

野生植物物保育25野外栽植数量NP人工繁育数量

保护管理

26外来物种数SA外来植物的种数

状况

外来物种控制入侵物种危害

27AI入侵植物的分布面积

面积

6.2评估指标的计算方法

、,。

评估指标可以通过汇总计算等方式求得部分指标的计算方法见附录A

7评估结果及评估报告

7.1评估结果

7.1.1野生植物多样性

7.1.1.1本地野生植物丰富度ㅤㅤㅤㅤ

,、、、、、

统计自然保护区内本地野生植物种数包括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蕨类植物苔藓植物地衣大型真

,。,,

菌和大型藻类等植物类群将统计结果填入表B.1计算两期各项指标的变化值填入表B.4分析本地

野生植物丰富度的变化情况。

7.1.1.2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丰富度

统计自然保护区内国家级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ⅠⅡIUCN物种红色名录中极危濒危和易危的

,。,,

野生植物种数将结果填入表B.1计算两期各项指标的变化值填入表B.4分析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丰

富度的变化情况。

7.1.2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生存状况

7.1.2.1种群数量

,(),

根据调查样方数据计算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在每种植物群落类型中的出现度F估算珍稀濒危野

(),。。

生植物个体数将结果填入表种群数量的计算方法见和计算两期珍稀濒危野生植

NB.2A.1A.2

(),,。

物个体数N的变化值填入表B.5分析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

7.1.2.2种群结构

()年龄结构指数()

1V

p

(),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