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2/T 1615-2021 城镇排水管道检测与评估技术标准
DB42/T 1615-2021 Urban Drainage Pipe Detection and Evaluation Technology Standard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0年12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95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93.020
CCSP11
DB42
湖北省地方标准
DB42/T1615—2021
城镇排水管道检测与评估技术标准
Technicalstandardforinspectionandevaluationofurbansewer
2020-12-24发布2021-04-01实施
DB42/T1615—2021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基本规定...........................................................................2
5管道周边土体病害检测...............................................................5
6检查井和雨水口检测.................................................................6
7管道内部检测......................................................................10
8管道状况综合评估..................................................................15
9成果资料和信息安全................................................................25
附录A(资料性)现场记录表..........................................................27
附录B(资料性)检测影像资料版头格式和基本内容......................................31
附录C(资料性)排水管道沉积状况纵断面图格式........................................32
附录D(资料性)排水管道渗漏状况纵断面图格式........................................33
附录E(资料性)检测成果表..........................................................34
参考文献.............................................................................41
条文说明.............................................................................42
I
DB42/T1615—2021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提出。
本文件由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归口。
本文件主要起草单位:湖北省城乡建设发展中心、武汉中仪物联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市水务科
学研究院、武汉特瑞升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湖北省神龙地质工程勘察院、武汉路源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
司、长江地球物理探测(武汉)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员:何倩、郑洪标、陈翠珍、方波、徐涛、张守城、张建清、洪亮、王联群。
本文件参与起草人员:冯成会、江向丰、张婉珈、李敏、徐涛、喻彦。
本文件实施应用中的疑问,可咨询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系电话027-68873088,邮箱
407483361@;对本文件的相关修改意见建议请反馈至湖北省城乡建设发展中心,联系电话027-
68870911,邮箱sfzzxcjda@。
II
DB42/T1615—2021
城镇排水管道检测与评估技术标准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湖北省城镇排水管道检测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规定、管道周边土体病害检测、检查井
和雨水口检测、管道内部检测、管道状况综合评估、成果资料和信息安全的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湖北省既有排水管道及其附属构筑物进行的检测与评估。排水管道设施新建、扩建、
改建和加固维修工程的质量检测、城市防涝设施普查、黑臭水体治理、控源截污项目中涉及到排水管道
检测评估等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3836.15爆炸性环境第15部分:电气装置的设计、选型和安装
GB5002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268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332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
CJJ6城镇排水管道维护安全技术规程
CJJ/T7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标准
CJJ/T8城市测量规范
CJJ61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
CJJ68城镇排水管渠与泵站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规程
CJJ/T73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
CJJ181城镇排水管道检测与评估技术规程
JGJ/T437城市地下病害综合探测与评估技术标准
DB42/T875湖北省城镇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
DB42/T1511湖北省建设工程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管道电法测漏检测pipeelectrical-methodleakdetection
通过测量两个电极与大地之间构成的回路电流的变化来判定管道渗漏位置的方法。
探地雷达检测groundpenetratingradarinspection
通过发射高频电磁波并分析其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吸收以及反射等物理特性,查明相对介电常数
存在较大差异的目标体(或地质体)的一种电磁波探测方法。
1
DB42/T1615—2021
管中雷达检测pipepenetratingradarinspection
采用雷达在排水管内对排水管道及外围土层进行检测的方法。
管道周边土体病害surroundingsoildiseaseofundergroundpipeline
地下排水管道周边土体中存在的影响管道运行和安全的土质疏松、空洞、富水异常等地质缺陷。
土体病害密度soildiseasedensity
根据管段周边土体病害的类型、严重程度和数量,基于平均分值计算得到的管段周边土体病害长度
的相对值。
环境指数environmentindex
依据管道周边土体病害的类型、严重程度、数量以及影响因素计算得到的数值。
4基本规定
城镇排水管道检测与评估内容应包括管道及附属构筑物(检查井、雨水口)的结构性、功能性等
状况,宜同步检测管道周边土体状况。
城镇排水管道检测方法应根据检测任务种类、检测对象、现场条件、检测设备能力进行选择,为
全面反映管道状况,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联合检测。
城镇排水管道检测工作宜与卫星定位系统配合进行。当采用GPS或BDS(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配合城镇排水管道检测工作测定地下管线点和检查井的平面位置时,应符合CJJ61、CJJ/T73、CJJ/T
8及DB42/T875的规定。
城镇排水管道结构性状况检测周期宜为5年~10年,功能性状况检测周期宜为1年~2年。管道
周边土体病害状况检测周期宜为2年~5年。当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检测周期可相应缩短:
a)位于地质条件复杂,土层软硬不均、流砂易发、湿陷性土、膨胀土等特殊地区的管道;
b)管龄30年以上的管道;
c)施工质量差或进行过多次修复改造的管道;
d)重要管道;
e)有特殊要求管道;
f)埋设环境发生变化的管道。
从事城镇排水管道检测和评估的单位应具备相应的资质,检测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资格。
城镇排水管道检测时的现场作业应符合CJJ6及CJJ68的规定。现场使用的检测设备,其安全性
能应符合GB3836.15的规定。
城镇排水管道检测所用的仪器和设备应具备产品合格证、检定机构的有效检定(校准)证书。检
测设备应定期检验校准、维护保养。新购置的、经过大修或长期停用后重新启用的设备,投入检测前应
进行检定和校准,确保状态正常后才可投入使用。
检测系统设置的长度计量单位应为m,电缆长度计数的计量单位不应小于0.1m。
当检测单位采用自行开发或引进的检测仪器及检测方法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该仪器或方法应通过技术鉴定,并具有一定的工程检测实践经验;
b)该方法应与已有成熟方法进行过对比试验;
c)检测单位应制定相应的检测细则;
d)在检测方案中应予以说明仪器或方法的相关情况,必要时应向委托方提供检测细则。
2
DB42/T1615—2021
管道检测评估应按基本程序进行:
a)收集相关资料;
b)现场踏勘;
c)制定检测方案;
d)检测前准备工作;
e)现场检测;
f)内业资料整理、缺陷判读、管道评估;
g)编制检测评估报告。
管道检测前应搜集下列资料:
a)已有排水管线图;
b)管道竣工图或施工图等技术资料;
c)管道检测历史资料;
d)管道所在区域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资料;
e)评估所需的其他相关资料。
现场踏勘应包括下列内容:
a)察看待检测管道区域内的地物、地貌、交通状况等周边环境条件,如管道上方路面沉降、裂缝
和积水情况;
b)检查管道口的水位、淤积和检查井内构造等情况、井冒溢和雨水口积水情况以及井盖、盖框完
好程度;
c)核对检查井位置、管道埋深、管径、管材等资料,检查井和雨水口周围的异味及其他异常情况;
d)地面巡视检查可参考本文件附录A的规定填写检查井检查记录表和雨水口检查记录表。
检测方案应包括下列内容:
a)检测的任务、目的、范围和工期;
b)待检测管道的概况(包括现场交通条件及对历史资料的分析);
c)检测方法的选择及实施过程的控制;
d)作业质量、健康、安全、交通组织、环保等保证体系与具体措施;
e)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f)工作量估算及工作进度计划;
g)人员组织、设备、材料计划;
h)拟提交的成果资料。
检测前准备工作包括下列内容:
a)按照当地规定办理占道施工证或其它许可手续;
b)在检测前应就检测方案进行现场交底,发现现场状况发生重大变化时,应立即停止作业并重新
调整检测方案;
c)检测前,应根据检测目的、踏勘结果选择采取降低水位、封堵疏通等预处理措施,使拟检管道
具备检测条件;
d)管道结构性状况检测应确保管道内障碍物少,避免影响缺陷观察;功能性状况检测应确保如实
反映管道内部实际情况,不宜处理后检测,可视需要降低管道内水位;对于新建、扩建、改建
和加固维修管道设施的竣工验收检查,管道内部应干净、通畅;对于管道周边土体病害检测,
检测现场应无积水、无障碍物;
e)检查仪器设备功能是否正常。
现场检测应遵循以下原则:
3
DB42/T1615—2021
a)应制作检查管段的标示牌,标示牌的尺寸不宜小于210mm×147mm,标示牌应注明检查地点、
起始井编号、结束井编号以及检查日期,并设立围栏和安全标志;
b)在井口或必须下井工作之前,应打开井盖以保证一定时间的管道通风,同时使用有毒气体检测
仪进行检测,确认井内无有害气体后方可开展检测工作;
c)对于检查过河倒虹管,当需要抽空管道时,应先进行抗浮验算;
d)设备就位,实施管道检测与初步判读,做好现场检测记录;
e)每段管道检测前,可参考本文件附录B的规定编写并录制版头;
f)当具备直接量测条件时,应根据需要对缺陷进行测量并予以记录;
g)在检查过程中宜采集沉积物的泥样,并判断管道的异常运行状况;
h)检测作业时,应避免对管体结构造成损伤;
i)检测完成后应及时清理现场、保养设备;
j)现场检测宜采取监督机制,监督人员应监督检测过程,检测完毕后,由相关人员对检测资料进
行复核并签名确认。
部分管道需要工作人员进入排水管道内部检查时,应符合下列各项规定:
a)当需要人员进入管道进行检测时,应根据现场情况对待检管道进行安全性鉴定,确认无安全隐
患后,检查人员才可进入管道。
b)进入管道的直径不得小于800mm,管内水深不得大于0.5m,充满度不得大于50%,流速不得
大于0.5m/s,进入管道的检查人员应使用隔离式防毒面具,携带防爆照明灯具和通讯设备;
c)采用潜水方式检查时,进入的管道直径不得小于1200mm,流速不得大于0.5m/s,进入管道
的检查人员应穿戴潜水服和负重压铅,配备水下通讯设备,下井前拴安全信号绳并通气做呼吸
检查;
d)进入管内检查过程中宜保证2位工作人员同行,此外,地面辅助及监护人员不应少于3人;
e)检查人员进入管内检查时,应拴有带距离刻度的安全绳,同时地面人员应及时记录缺陷位置;
f)管道内工作人员连续工作时间不得超过1h,遇到难以穿越的障碍时,不可强行通过,应立即
停止检测;
g)在管道检查过程中,管内工作人员应与地面工作人员随时保持通讯联系。
人员进入管道或采用潜水方式进行检测作业时,当遇下列情形之一时,应中止检测并立即出水回
到地面:
a)因遭遇障碍或管道变形难以通过;
b)流速突然加快或水位突然升高;
c)潜水检查员身体突然感觉不适;
d)潜水检查员接地面指挥员或信绳员停止作业的警报信号;
e)潜水检查员在水下进行检查工作时,未保持头部高于脚部。
检测和评估成果资料,应符合下列各项规定:
a)管道检测影像记录应保持连续、完整、清晰,录像画面上方应含有“任务名称、起始井及终止
井编号、管径、管道材质、检测时间、距离”等内容,宜采用中文显示;
b)检测过程中发现管道的特殊结构及附属设施,应按表1的规定,在检测记录表中登记填写,并
在影像画面上叠加特殊结构及附属设施名的称或代码,宜采用中文显示;
c)管道缺陷位置的纵向起算点应为起始井管道口,缺陷位置纵向定位误差应小于0.5m;
d)管道缺陷的环向位置应采用时钟表示法。缺陷描述应按照顺时针方向的钟点数采用4位阿拉
伯数字表示起止位置,前两位数字应表示缺陷起点位置,后两位数字应表示缺陷终止位置。如
当缺陷位于某一点上时,前两位数字应采用00表示,后两位数字表示缺陷点位;
e)在管道检测过程中涉及到的涉密成果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以保证成果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4
DB42/T1615—2021
表1特殊结构及附属设施名称、代码和定义
名称代码定义
修复XF检测前已修复的位置
变径BJ两检查井之间不同直径管道相接处
管道遇到河道、铁路等障碍物,不能按原有高程埋设,而从障碍物下面绕过时
倒虹管DH
采用的一种倒虹型管段
检查井(窨井)YJ管道上连接其他管道以及供维护工人检查、清通和出入管道的附属设施
暗井MJ用于管道连接,有井室而无井筒的暗埋构筑物
井盖埋没JM检查井盖被埋没
雨水口YK用于收集地面雨水的设施
4.18.1城镇排水管道检测与评估,除符合本文件外,还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5管道周边土体病害检测
一般规定
5.1.1对于埋深不大于6m的管道探测及其周边土体病害检测,宜采用探地雷达设备。
5.1.2在管道周边土体病害检测实施前,应进行详细准确的管道现场调查及相关资料收集。
5.1.3雨、雪天气或场地内有大量积水时,不应进行探地雷达检测。
5.1.4采用探地法对管道周边土体病害进行检测,还应符合CJJ/T7及JGJ/T437的规定。
检测设备
5.2.1探地雷达设备应性能稳定、结构牢固可靠、防潮、抗震、绝缘性能良好,能在-10℃~+40℃的
气温条件下和潮湿环境中正常工作。
5.2.2探地雷达主机的主要性能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a)系统增益不应低于150dB;
b)信噪比不应低于120dB,最大动态范围不应低于150dB;
c)计时误差不应大于1.0ns;
d)最小采样间隔应达到0.5ns,A/D转换不应低于16bit;
e)扫描速率不应低于64次/秒;
f)系统应具有可选的信号叠加、时窗、实时滤波、增益、点测或连续测量、手动与自动位置标记
等功能,应具有现场数据处理和实时显示功能。
5.2.3探地雷达天线应具有屏蔽功能,其中心频率、探测深度、精度及配置要求应按表2选用。当多
个频率的天线均能满足探测深度要求时,应选择频率相对较高的天线。
表2探地雷达天线中心频率、探测深度、精度及配置要求
天线中心频率范围探测深度范围探测精度配置要求
100MHz~200MHz0m~6m0.40m不少于1种
400MHz~500MHz0m~3m0.25m不少于1种
600MHz~1GHz0m~1m0.10m不少于1种
5
DB42/T1615—2021
检测方法
5.3.1探地雷达检测前,应根据任务要求进行参数设置和介电常数标定。
5.3.2采用测距轮模式时,应对测距轮进行现场标定。
5.3.3单个数据记录长度不宜大于100m,以检查井位置按管段进行划分为宜,以减少距离累积误差。
5.3.4探地雷达现场检测工作分为普查和详查两种工作方式,根据不同的检测对象和不同检测阶段应
采用与其相适应的检测方式。测线布设应覆盖整个探测区域,普查时应以平行管道走向布置测线,详查
时,应布置测线网格。测线间距应满足表3的要求。
表3测线间距要求
天线中心频率(MHz)普查测线间距(m)详查测线间距(m)
100-200≤4≤2
400-500≤2≤1
600-1000—≤0.5
5.3.5应对检测范围内的管线点、探地雷达的测线进行坐标定位。宜采用以RTK为主、全站仪为辅的
综合方法进行坐标定位,以满足测量精度的要求。
5.3.6探地雷达检测时,应避开高导电屏蔽层或大范围的金属构件,测线经过的表面应保证相对平缓、
无障碍,以易于天线移动。车载探地雷达设备宜采用空气耦合天线。
5.3.7连续测量时宜保持雷达天线匀速移动,雷达天线移动速度不宜大于10km/h。
5.3.8对探测到的异常区域应进行详查,统一编号和现场标记,并对周边环境状况应进行影像记录。
对严重异常区域,应采用钻探、标贯等其他方法进行验证。现场记录表可参考附录A的规定填写。
图谱判读
5.4.1参与图谱判读的雷达图像应符合下列要求:
a)雷达图谱信号清晰,无明显噪声干扰;
b)雷达图谱信号的有效段满足探测深度要求,并可识别主要目的层反射。
5.4.2土体病害属性及雷达图谱特征判读可参考表4。
表4土体病害属性名称及雷达图谱特征
分类土体病害属性雷达图谱特征
1轻微疏松反射信号能量有变化,同相轴较不连续,波形结构较为杂乱、不规则
2中等疏松反射信号能量变化较大,同相轴较不连续,波形较为杂乱、不规则
3严重疏松反射信号能量变化大,同相轴不连续,波形杂乱、不规则
4一般富水异常顶面反射信号能量较强、下部信号衰减较明显;同相轴较连续、频率变化不明显
5严重富水异常顶面反射信号能量强、下部信号衰减明显;同相轴较连续、频率变化不明显
反射信号能量强,反射信号的频率、振幅、相位变化异常明显,下部多次反射波明显,
6空洞
边界可能伴随绕射现象。
5.4.3探地雷达检测成果应包含土体病害属性、平面位置坐标、埋深、大小、与管道的距离等情况,
可参考附录E填写表格。
6检查井和雨水口检测
6
DB42/T1615—2021
一般规定
6.1.1检查井和雨水口检测应在管道内部检测之前进行。
6.1.2检查井和雨水口检测宜采用管道潜望镜或管道声纳。若检查井内充满水或井的下端有水且水位
不小于300mm,宜采用管道声纳检测;若检查井内无水或有少量水,宜采用管道潜望镜检测。
6.1.3检查井检测的基本项目应符合表5的规定,雨水口检测的基本项目应符合表6的规定。检查井
和雨水口检测时应现场填写记录表格,可参考本文件附录A的规定。
表5检查井检测的基本项目
检查井外部检测内部检测
井盖埋没链条或锁具缺损
井盖丢失爬梯松动、锈蚀或缺损
井盖破损井壁泥垢
井框破损井壁裂缝
盖框间隙井壁渗漏
盖框高差抹面脱落
检测项目盖框突出或凹陷管口孔洞、流槽破损
跳动和声响井底积泥、杂物
周边路面破损、沉降水流受阻或不畅
井盖标示错误混接或私接连管
道路上的井室盖是否为重型井盖浮渣
污水或雨水外溢防坠网缺损
其他其他
表6雨水口检测的基本项目
雨水口外部检测内部检测
雨水箅丢失铰或链条损坏
雨水箅破损裂缝或渗漏
雨水口框破损抹面剥落
盖框间隙积泥或杂物
盖框高差水流受阻或不畅
检测项目孔眼堵塞混接或私接连管
雨水口框突出井体倾斜
异臭连管异常
路面沉降或积水防坠网缺损
其他其他
6.1.4塑料检查井检测的内容应符合本文件6.1.3的规定,同时还应对井筒变形、接口密封状况进行
检测。
6.1.5当对检查井内两条及以上的进水管道或出水管道进行排序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7
DB42/T1615—2021
a)检查井内出水管道应采用罗马数字Ⅰ、Ⅱ……按逆时针顺序分别表示;
b)检查井内进水管道应以出水管道Ⅰ为起点,按顺时针方向采用大写拉丁字母A、B、C……顺序
分别表示;
c)当在垂直方向有重叠管道时,应按其投影到井底平面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序;
d)各流向的管道编号应采用与之相连的下游井或上游井的编号标注。
检测设备
6.2.1管道潜望镜检测设备的主要性能及技术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a)管道潜望镜检测设备应结构坚固、抗碰撞、耐腐蚀、防水密封良好,应可快速牢固的安装与拆
卸,能在0℃~+50℃的气温条件下和潮湿环境中正常工作;
b)管道潜望镜检测设备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7的规定;
a)管道潜望镜检测设备应具备稳定的光学测距功能,其计量单位不应大于0.1m,精度误差不应
大于5%;
b)管道潜望镜检测设备应具备字符叠加功能,应能够按本文件附录B的规定在检测影像中叠加
显示并录制版头,录制的影像资料应能够在计算机上进行存储、回放和截图等操作。
表7管道潜望镜检测设备主要技术指标
项目技术指标
图像传感器≥1/3"CCD或CMOS,彩色
灵敏度(最低感光度)0.01勒克斯(lux)
视角≥45º
分辨率≥1920×1080dpi
照明灯光聚光≥8500坎德拉(cd);泛光≥1500坎德拉(cd)
图像变形≤±5%
变焦范围光学变焦≥30倍,数字变焦≥10倍
存储录像封装格式:MPEG4、AVI;录像编码格式:H264、H265;照片格式:JPEG
6.2.2管道声纳检测设备的主要性能及技术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a)管道声纳检测设备应结构坚固、耐腐蚀、防水密封良好,应能在0℃~+40℃的气温条件下和
潮湿环境中正常工作;
b)管道声纳检测设备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扫描范围应大于所需检测的管道规格;
2)125mm范围的分辨率应小于0.5mm;
3)超声换能器环向360°旋转扫描的间距不应大于0.9°(1密位);
4)每密位均匀采样点数量不应小于250个。
c)在为管道声纳设备探头增加承载装置后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探头与其承载装置的整体设备体积应与被检测管道或检查井的直径相适应;
2)承载装置宜采用在声纳探头位置镂空的漂浮器,且声纳探头应完全浸没在水下;
3)探头的承载装置在负重后应不易滚动或倾斜。
d)管道声纳检测设备的探头应具备水平姿态的倾斜传感器、滚动传感器,最小计量单位应为0.1°,
并应能够在±45°内自动补偿纠正声纳影像的旋转角度;
8
DB42/T1615—2021
e)管道声纳检测设备的探头应具备垂直姿态的方位传感器,最小计量单位应为0.1°,并应能够
在0~360°内自动补偿纠正声纳影像的旋转角度;
f)管道声纳检测设备应具备电缆长度计数测距功能,其电缆计数器的计量单位不应大于0.1m,
精度误差不应大于1%;
g)管道声纳检测设备应能够根据探头行进距离,自动触发声纳影像的采集和保存,且触发间距不
大于0.01m。
检测方法
6.3.1对检查井或雨水口进行潜望镜检测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开始拍摄前,调整灯光亮度和镜头焦距,使画面清晰,拍摄过程中,应根据检查井截面尺寸的
变化适当进行调焦变倍或俯仰镜头;
b)启动拍摄时,应将摄像镜头对准检查井内接入的上游管道的管口方向为起点,或对准雨水口的
入水口方向为起点,按本文件附录B规定的版头格式来编辑显示叠加字符,并静止录制版头不
低于10s;
c)拍摄过程中,应顺时针方向匀速螺旋拍摄,旋转1圈的时间不应低于10s,每圈螺旋下降的距
离不应大于30cm;
d)拍摄过程中发现缺陷时,应对准缺陷位置保持摄像镜头静止,调节镜头的焦距使画面清晰,并
连续拍摄10s以上;
e)拍摄过程中,摄像镜头应尽量保持在检查井竖向中心线上,偏离不宜超过10%。
6.3.2对检查井或雨水口进行声纳检测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检测前应从被检管道中取水样通过实测声波速度对系统进行校准;
b)声纳探头应置于垂直姿态,方位传感器标志应朝正北向,探头的推进方向宜从上至下,并宜与
检查井中心轴线一致,偏离不宜超过10%;
c)声纳探头安放在检查井口或雨水口的检测起始位置并应确保声纳探头完全浸没在水中,在开
始检测前,应将计数器归零,并调整电缆处于自然绷紧状态;
d)检测过程中应保持探头匀速行进,声纳探头下降或上升时,电缆应保持自然绷紧状态;
e)根据检查井或雨水口的直径,应按表8选择声纳检测适用的脉冲宽度和扫描周期;
表8声纳检测脉冲宽度、扫描周期选择标准
直径范围脉冲宽度扫描周期
mmµss
<50041
500~100081
1000~1500121.5
1500~2000162
>200020≥3
f)以普查为目的的采样点间距宜为0.5m,其他检查采样点间距宜为0.2m,存在异常的管段应
加密采样。
g)检测过程中,声纳探头行进到对应间距的采样点时,应停止行进、定点采集数据,停顿时间应
大于一个扫描周期。
图谱判读
9
DB42/T1615—2021
6.4.1对检查井或雨水口进行潜望镜检测取得的影像资料进行图谱判读,应符合下列规定:
a)影像资料和截图应能清晰准确地反映检查井或雨水口的缺陷;
b)检查井的缺陷情况可现场初步判读并记录,同时应拍摄视频,现场检测完毕后,复核人员应对
检测资料(排水管道的基本信息,如检查井编号、管径、定位、管道材质,检测方向等信息)
进行复核;
c)缺陷图片宜为现场抓取最佳角度和最清晰图片。
6.4.2对检查井或雨水口进行声纳检测取得的影像资料进行图谱判读,应符合下列规定:
a)规定采样间隔和图形变异处的轮廓图应现场捕捉并保存数据;
b)经校准后的检测断面线状测量误差应小于3%;
c)声纳检测截取的轮廓图应标明检查井或雨水口内部轮廓线、直径、接入管道直径等信息。
7管道内部检测
一般规定
7.1.1管道潜望镜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a)管道潜望镜检测适用于对管道内部状况进行快速初步判定,可用于既有管道日常巡查、大范围
管网普查及新建管道复核性检查;
b)管道潜望镜检测时,管内水位不宜大于管径的50%,单次检测的管段长度不宜大于50m;
c)当无法清晰地记录管段末端状况或管段长度超过50m时,应对该管段进行双向检测;
d)有下列情形之一时应中止检测:
1)管道潜望镜检测仪器的光源不能够保证影像清晰度;
2)镜头沾有泥浆、水沫或其他杂物等影响图像质量;
3)镜头浸入水中,无法看清管道状况;
4)管道充满雾气影响图像质量;
5)其他原因无法正常检测。
e)管道潜望镜检测的结果仅可作为管道初步评估的依据。
7.1.2管道CCTV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a)电视检测不应带水作业,应确保管道内水位不大于管道直径的20%且不超过300mm;
b)在进行结构性检测前应疏通、清洗被检测管道;
c)当有下列情形之一时应中止检测:
1)爬行器在管道内无法行走或推杆在管道内无法推进;
2)镜头沾有污物;
3)镜头浸入水中;
4)管道内充满雾气,影响图像质量;
5)其他原因无法正常检测。
7.1.3管道声纳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a)声纳检测适用于对运行中管道内部状况进行初步判定;
b)声纳检测时,管道内水深应不小于300mm;
c)当有下列情形之一时应中止检测:
1)探头受阻无法正常前行工作;
2)探头被水中异物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DB44/ 251-2005 细水雾灭火系统及零部件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2005-05-25
- DB44/T 235-2005 鲂鱼养殖技术规范 亲鱼 2005-02-24
- DB44/T 252.1-2005 微型计算机产品标识规范 第1部分:整机 2005-05-25
- DB44/T 236-2005 鲂鱼养殖技术规范 苗种培育技术 2005-02-24
- DB36/T 442-2005 绿色食品 赣南脐橙生产技术规程 2005-04-01
- DB44/T 234-2005 青石斑鱼养殖技术规范 食用鱼饲养技术 2005-02-24
- DB44/T 239-2005 中华鳖健康养殖技术规范 2005-02-24
- DB44/T 240-2005 罗氏沼虾冬季饲养技术规范 2005-02-24
- DB36/T 443-2005 绿色食品 南丰蜜桔生产技术规程 2005-04-01
- DB44/T 248-2005 桉树造纸木片 2005-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