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45844-2025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 开发和运营通用框架

GB/T 45844-2025 Smart community infrastructures—Common framework for development and operation

国家标准 中文简体 现行 页数:20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45844-2025
相关服务
标准类型
国家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5-06-30
实施日期
2025-06-30
发布单位/组织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归口单位
全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567)
适用范围
本文件给出了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开发和运营的通用框架,从促进智慧城市各部分基础设施协同的角度,描述了基础设施规划、开发、运营和维护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所有相关方对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的开发和运营。
注1:基础设施包括但不限于能源、水、交通、废弃物管理、信息和通信技术等。
注2:通用框架涵盖了相关方参与的过程,包括管理、搭建组织架构、分析和设计方法以及文件管理。
注3:所有相关方包括规划者、开发单位、城市基础设施运营商和城市基础设施供应商等。
注4: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包括从概念设计到规划、开发、运营、维护、更新和反馈。

发布历史

文前页预览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中城智慧(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北京交通大学、智慧城市(合肥)标准化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建三局城建有限公司、广西交科集团有限公司、西安交通大学、中车智能交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重庆首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大学、中电信数智科技有限公司、中建二局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云赛智联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博大网信股份有限公司、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卡斯柯信号有限公司、中铁城建集团华东建设有限公司、上海城建城市运营(集团)有限公司、中咨数据有限公司、中铁建工集团第二建设有限公司、中铁二局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佛山市测绘地理信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建五局华南建设有限公司、中铁第六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山东省交通规划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新瑞数城技术有限公司、湖北华中电力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泛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余姚市交通标志设施有限公司、中建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山东通维信息工程有限公司、中移(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起草人:
万碧玉、杨锋、李栋、曾昱、姜栋、阎毛毛、王礼武、颜春、张斌、杨宏伟、杨曜铖、陈星州、蒋水兵、姜亮、胡林、蔡得山、刘士丰、陈正伟、金盛、蒋学涛、孟超、张璇、邵明志、金恩、侯芸、徐洪祥、彭志强、曾钢良、胡旸、王磊、叶锺楠、徐召、邬宇平、黄文杰、丁二忠、吴一昊、蔡昭辉、马亚栋、浦贵阳、张顶立、代广伟、谢明志、朱宝全、林中健、姚星辉、张云飞、闫钰、章建兵、于晨昀、汪小勇、高并强、滕丽、刘志强、肖东、赵俊逸、庞珩、周海永
出版信息:
页数:20页 | 字数:27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ICS35.240.60

CCSA0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45844—2025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开发和运营

通用框架

Smartcommunityinfrastructures—Commonframeworkfordevelopmentand

operation

(ISO/TR37152∶2016,MOD)

2025⁃06⁃30发布2025⁃06⁃30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

GB/T45844—2025

目次

前言…………………………Ⅲ

引言…………………………Ⅳ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开发运营特征及问题………………1

4.1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开发运营的特征………………1

4.2问题示例……………3

4.3开发和运营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时需要明确的相关要点…………7

5框架与效益………………7

5.1框架…………………7

5.2要素…………………8

5.3效益…………………11

参考文献……………………13

GB/T45844—2025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定起草。

本文件修改采用ISO/TR37152:2016《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开发和运营的通用框架》,文件类型由

ISO的技术文件调整为我国的推荐性国家标准。

本文件做了下列编辑性改动:

a)将标准名称“开发和运营的通用框架”编辑性修改为“开发和运营通用框架”;

b)更改了范围部分的具体描述,以使范围描述更符合中文语言表达习惯和编写要求,并且清晰

明确地表达标准的具体内容和适用范围;

c)更改了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特征的描述方式,采用a)b)c)分列项进行了具体描述(见4.1);

d)更改了“实现以上特征,智慧城市基础设施需具备”的描述方式,采用a)b)分列项进行了具体

描述(见4.1);

e)将图4名称“示例c:废弃物管理系统”更改为“废弃物管理系统”;

f)将图5名称“示例d:电动汽车接入电网”更改为“电动汽车接入电网”;

g)将标题“概述”更改为“框架”(见5.1)。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全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67)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城智慧(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北京交通大

学、智慧城市(合肥)标准化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建三局城建有限公司、广西交科集团有限公司、西安交

通大学、中车智能交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重庆首讯科技股份有限

公司、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大学、中电信数智科技有限公司、中建二局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云赛智联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博大网信股份有限公司、中铁

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卡斯柯信号有限公司、中铁城建集团华东建设有限公司、上海城建城市运

营(集团)有限公司、中咨数据有限公司、中铁建工集团第二建设有限公司、中铁二局建筑集团有限公

司、佛山市测绘地理信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建五局华南建设有限公司、中铁第六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

公司、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山东省交通规划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新瑞数城技术有限公司、

湖北华中电力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泛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余姚市交通标志设施有限公司、中建城

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山东通维信息工程有限公司、中移(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万碧玉、杨锋、李栋、曾昱、姜栋、阎毛毛、王礼武、颜春、张斌、杨宏伟、杨曜铖、

陈星州、蒋水兵、姜亮、胡林、蔡得山、刘士丰、陈正伟、金盛、蒋学涛、孟超、张璇、邵明志、金恩、侯芸、

徐洪祥、彭志强、曾钢良、胡旸、王磊、叶锺楠、徐召、邬宇平、黄文杰、丁二忠、吴一昊、蔡昭辉、马亚栋、

浦贵阳、张顶立、代广伟、谢明志、朱宝全、林中健、姚星辉、张云飞、闫钰、章建兵、于晨昀、汪小勇、高并强、

滕丽、刘志强、肖东、赵俊逸、庞珩、周海永。

GB/T45844—2025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管理面临人口集聚、资源紧张、灾害风险等多重挑战。智慧城市通过

整合各类基础设施,构建协同联动的“系统的系统”,成为破解城市发展瓶颈的关键。当前实践中,各子

系统常因责任分散、标准不一、信息壁垒等问题,难以形成整体效能,导致资源浪费与效率低下。智慧

城市的核心在于将基础设施整合为“系统的系统”。

然而,当前相关方往往仅专注于单一子系统的开发与运营,导致基础设施之间缺乏协调性,难以满

足智慧城市对整体功能的要求。为此,需根据智慧城市需求,明确并协调各子系统的功能,同时,宜统

筹考虑相关方视角及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

为实现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协调性,亟需建立一套通用框架。该框架宜明确各相关方在开发、运

营和维护过程中的技术程序与责任。通过信息共享与共识机制,确保系统功能的协调性、风险可控性

及资源利用的高效性;明确子系统功能分配与交互规则,确保实现整体目标;识别内外部交互影响,制

定动态应对策略;构建多方信息共享机制,强化责任归属与共识达成。通过推动基础设施的高效整合,

推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协调开发与可持续运营,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GB/T45844—2025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开发和运营

通用框架

1范围

本文件给出了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开发和运营的通用框架,从促进智慧城市各部分基础设施协同的

角度,描述了基础设施规划、开发、运营和维护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所有相关方对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的开发和运营。

注1:基础设施包括但不限于能源、水、交通、废弃物管理、信息和通信技术等。

注2:通用框架涵盖了相关方参与的过程,包括管理、搭建组织架构、分析和设计方法以及文件管理。

注3:所有相关方包括规划者、开发单位、城市基础设施运营商和城市基础设施供应商等。

注4: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包括从概念设计到规划、开发、运营、维护、更新和反馈。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开发运营特征及问题

4.1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开发运营的特征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特征:

a)具有高效的资金使用率;

b)具有高效的资源使用率;

c)能够为人们提供高水平的便利服务。

要实现以上特征,智慧城市基础设施需具备:

a)协同性:通过多种基础设施的协同效应,提高资金和资源利用率,并为人们提供便利服务;

b)适应性:可以应对城市环境的变化,包括灾害和人口结构变化,为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具备韧

性和可靠性。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相较于传统基础设施具有三个显著特征(见图1):

a)系统的系统;

b)各相关方;

c)全生命周期。

上述特征带来如下问题。应对这些问题的方案成为本框架的要素。

a)“系统的系统”和全生命周期造成的问题:

1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