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39649-2020 实验动物 实验鱼质量控制

GB/T 39649-2020 Laboratory animal—Quality control of laboratory fish

国家标准 中文简体 现行 页数:24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39649-2020
相关服务
标准类型
国家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0-12-14
实施日期
2020-12-14
发布单位/组织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归口单位
全国实验动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8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实验鱼的种质、遗传、微生物和寄生虫、饲料、环境设施的质量控制及其监测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斑马鱼(Danio rerio)、剑尾鱼(Xiphophorus helleri)和诸氏鲻虾虎鱼(Mugilogobius chulae)的种质、遗传、微生物和寄生虫、饲料、环境设施的质量控制。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广东省实验动物监测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上海实验动物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
起草人:
黄韧、孙永华、李凯彬、胡建华、李建军、余露军、蔡磊、刘云波、林金杏、潘鲁湲、吴淑勤、陈梅丽
出版信息:
页数:24页 | 字数:42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ICS65.020.30

B44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39649-2020

实验动物实验鱼质量控制

Laboratoryanimal-Qualitycontroloflaboratoryfish

2020-12-14发布2020-12-14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申#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保叩

GB/T39649-2020

目次

前育…··皿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种质鉴定………………“………·……2

5遗传管理………………”………·……3

6微生物和寄生虫监测…………”………·……4

7饲料…………”………·……5

8环境设施………………”………·…….6

附录AC规范性附录)实验鱼DNA条形码引物及序列………··…………9

附录B(资料性附录)实验鱼寄生虫的鉴定…··……”…………11

附录C(规范性附录)实验鱼微生物分离、培养及鉴定…·……”…………13

附录DC资料性附录)草履虫培育与投喂……·……”…………”16

附录E(资料性附录)榴皱臂尾轮虫培育与投喂……·……”…………17

附录F(资料性附录)卤虫孵化与投眼………··……”…………18

附录GC资料性附录)实验鱼饲养密度…·……”…………19

附录HC资料性附录)实验鱼环境指标检测方法……“……20

参考文献……………"….21

I

GB/T39649-2020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全国实验动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1)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z广东省实验动物监测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

水产研究所、上海实验动物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g黄韧、孙永华、李凯彬、胡建华、李建军、余露军、蔡磊、刘l云波、林金杏、潜鲁泼、

吴淑勤、陈梅丽。

m

GB/T39649-2020

实验动物实验鱼质量控制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实验鱼的种质、遗传、微生物和寄生虫、饲料、环境设施的质量控制及其监测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斑马鱼(Daniorerio)、剑尾鱼(Xiphophorushelleri)和诸氏幽虾虎鱼(Mugilogobius

chulae)的种质、遗传、微生物和寄生虫、饲料、环境设施的质量控制。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5750(所有部分)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GB897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14925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

GB/T18652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检验方法

GB/T18654.3养殖鱼类种质检验第3部分z性状测定

GB/T19495.3转基因产品检测核酸提取纯化方法

NY5052元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

SC/T6040水产品工厂化养殖装备安全卫生要求

SC/T7214.1鱼类爱德华民菌检测方法第1部分g迟缓爱德华民菌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实验鱼laboratoryfish

经人工繁育,对其遗传、微生物、寄生虫、饲料和环境设施进行控制,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

测、鉴定及其他科学实验的鱼类。

3.2

鳝式finformula

表示鱼鳝的组成、结构和鳝条的类别、数目的公式。

注2一般以“D.”代表背鳝,“A”代表臀鳝,?.”代表胸鳝,“v.”代表腹鳝,“c.”代表尾鳝g鳝棘数目用大写罗马字母

表示,不分枝鳝条数目用小写罗马数字表示,分枝鳝条数目用阿拉伯数字表示s棘或鳝条的数目范围以“~”表

示,棘与鳝条相连时用“-”表示,分离时用“,”隔开。

3.3

生物饵料livingfeeds

经过人工筛选的、可进行人工培养且适合养殖对象采食的生物。

1

GB/T39649-2020

3.4

配合饲料formulaf时s

根据实验鱼的营养需要,将多种饲料原料按饲料配方经工业化生产的均匀混合物。

4种质鉴定

4.1种质要求

4.1.1形态

实验鱼形态特征见表1,

表1实验鱼形态特征

实验鱼形态特征

a)体呈纺锤形,尾鳝t主且呈卫形z

b)背部橄榄色z体侧细盖后缘至尾未位置,雄鱼有数条深蓝色和拧棕色相间纵纹,雄鱼则为

斑马鱼

蓝色和银灰色相间纵纹p

c)鳝式为Dii5~B;A.ii~iii10~14;Pi9~13;V.i5~7

a)头较尖,吻突出,口中等太,下颁微突出g背鳝起点在臀鳝基部上方,胸鳝末端可达腹鳝基

部,腹鳝末端超过臀鳝基部,尾鳝较大,

剑尾鱼

b)雌鱼腹部圆大g雄鱼体型细长和侧肩,尾鳝下缘突出呈剑状g

c)鳝式为D.11~15;A.7~ll;V.6~7

的第一背鳝第二至第四鳝棘末端延长呈丝状,以第二和第三鳝棘最长3第一背鳝下的颈背部

诸民幽虾虎鱼有斜行带状条纹,尾鳝基部有两个垂宣排列的圆形或椭圆形斑点,

b)鳝式为D.V~啊,I-6~lO;A1-5~lO;P.12~17;V.1-7~12

4.1.2DNA条形码

DNA条形码序列歧异度应小于或等于1.0%。

4.2检验

4.2.1抽样

按抽样单元群体数量的5%抽样,每次抽样不少于5尾,不超过30尾。标注样品名称、来源、数量、

抽样人和抽样时间等信息。

4.2.2形态检验

按照GB/T18654.3的规定执行。

4.2.3DNA条形码检验

4.2.3.1基因组DNA提取

按照GB/T19495.3的方法或采用具有相同效果的动物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DNA。

4.2.3.2骤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

引物序列见附录A中表A.I,PCR总反应体积为50µL,其中含10×PCR缓冲液5µL,dNTP(含

2

GB/T39649-2020

dCTP、dATP,dGTP、dTTP各2.5mmol/L)4µL,上、下游引物各2µL(终浓度为0.2µmol/L~

1.0µmol/L),基因组DNA2µL(总量100ng~1000ng),Taq酶(5U/µL)0.5µL,双蒸水补齐至50

µLoPCR反应程序如表2所示。

表2DNA条形码检验PCR反应程序

温度

步骤循环数

时问

944mmI

预变性

9430s

变性

5230s30

退火

7240s

延伸

7210mmI

延伸

4.2.3.3序列测定

PCR产物经回收纯化后,双向测序,并进行人工核对、校正。

4.2.3.4序列歧异度计算

实验鱼的DNA条形码序列见表A.2o序列歧异度D按照公式(1〕计算。

D=(V/T]×100%…(1)

式中E

v序列内变异碱基数g

T一一序列碱基总数。

4.2.4检验时机

引进实验鱼时,应进行种质检验。

4.3判定

判定方法如下s

a)形态符合要求,判定为合格g

b)形态不可检验时,进行DNA条形码检验,序列歧异度小于或等于1.0%,判定为合格。

5遗传管理

5.1应由国家认可或质量评审合格的种源单位引种。

5.2引种数量和传代方式宜根据实验鱼应用方向确定,如需保持群体较高遗传杂合度,引种数量应不

少于25对,采用非近亲交配方式繁殖后代。如需保持群体较高遗传纯合度,寻|种数量根据需要确定,采

用全同胞兄妹、雌核发育等方式繁殖后代。

5.3实验鱼寻|种、传代过程应建立包括种名、来源、数量、雌雄比例、繁殖生产情况等信息的谱系档案。

5.4传代亲本宜选择6月龄~15月龄健康成熟个体。

3

GB/T39649-2020

6微生物和寄生虫监测

6.1检验指标

实验鱼应排除的微生物和寄生虫指标见表3.

表3实验鱼应排除的微生物和寄生虫指标

实验鱼

检测指标

斑马鱼诸氏鳞虾虎鱼

剑尾鱼

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PathogenicAeromonashydrophila)...

海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marinum).

微生

迟缓爱德华菌(Edwaγ·dsfrlla阳rda)

。.

创伤弧菌(Vibrio四lmβcus)

多于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multifiliis)..

刺激隐核虫ccγyptocaryonirri归时〉

寄.

虫微抱子虫(Pseudofomaneurophilia)。

眼点淀粉卵涡鞭虫(Amyloodiniumocellatum)。

注..表示应检测指标,0表示体色、形态、行为异常时补充的检测指标.

6.2检验

6.2.1抽样

6.2.1.1宜抽取3月龄以上的活鱼,

6.2.1.2一个鱼缸内随机抽样。包含多个鱼缸的循环水养殖设备,由四角和中央位置的鱼缸内均衡

抽样,

6.2.1.3抽样数量=按抽样单元群体数量的5%抽样,每次抽样不少于5尾,不超过30尾。

6.2.1.4样品应按要求标识,标签包括样品名称、来源、数量、抽样人和抽样时间等信息。

6.2.2样晶运输

样品应原水运输,温度宜为18℃~24℃,避免污染,宜24h内检测。

6.2.3寄生虫检验

多子小瓜虫、剌激隐核虫、眼点淀粉卵涡鞭虫取鲍、鳝和体表幸自液,水浸片法镜检z微袍子虫取脑或

脊髓,压片法镜检。各类寄生虫鉴别特征参见附录B,

6.2.4微生物检验

样品制备、分离培养和鉴定见附录C。

6.2.5检验频率

每6个月至少检验1次。

定制服务

    关联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