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31733-2015 城乡环境保护林建设技术规程
GB/T 31733-2015 Technical regulations on urban surroundings protection forests construction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15年07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
- 起草人:
- 唐小平、王瑞辉、马履一、李云、奚如春、马国青、孟庆华、张泉来
- 出版信息:
- 页数:22页 | 字数:38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ICS65.020.40
B60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彖标淮
GB/T31733—2015
城乡环境保护林建设技术规程
Technicalregulationsonurbansurroundingsprotectionforestsconstruction
2015-07-03发布2015-11-02实施
幅畿勰畫曹1警彎畫发布
GB/T31733—2015
目次
-XjLf,—^―T
前吞I
引言n
i范围i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建设范围1
4建设体系1
5建设类型1
6营造2
7抚育管理5
8更新8
9档案管理8
附录A(资料性附录)城乡环境保护林主要适宜乔灌草种9
附录B(资料性附录)城区绿化主要抗逆性植物及抗性分级12
附录C(资料性附录)城乡环境保护林种植点景观配置方法16
参考文匍亡18
GB/T31733—2015
—1—
刖B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
本标准参与起草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河南林业调查规划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唐小平、王瑞辉、马履一、李云、奚如春、马国青、孟庆华、张泉来。
T
GB/T31733—2015
引言
在城乡一体的大环境绿化中,环境保护林是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不断
加速的城市化、T业化发展进程中,制定与实施本标准将为城乡生态建设和城市林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技
术支撑。
本标准是对GB/T15776—2006.GB/T18337.3—2001的细化、补充和完善,并全面与国家有关生
态公益林建设、城市森林等政策、技术规范要求相衔接,主要细化和增加了相关分类、结构、树种选择、作
业要求、档案建设等相关内容,是我国生态公益林建设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保护林营造应服从城乡总体建设规划,点、线、面相结合,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合理布局。在城
区,大力推进居住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庭院绿化,开展“见缝插绿、拆墙透绿、垂直绿化、屋顶绿化和阳
台美化”。在郊区,重点建设城乡景观生态复合防护林体系。在乡村,以四旁绿化为重点,促进新农村生
态建设。建设措施或营林活动应有利于形成复杂的森林结构和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绿地景观,提高森
林、绿地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按不同区域特点确定环境保护林建设模式和经营技术。坚持多植物、
多色彩、多季相、多层次、多功能原则,进一步优化植物配置和景观时空结构。
n
GB/T31733—2015
城乡环境保护林建设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城乡环境保护林造林、抚育、改造、更新、管护及档案管理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城乡环境保护林建设。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7908林木种子质量分级
GB/T15163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
GB/T15776造林技术规程
GB/T18337.3—2001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
3建设范围
城乡环境保护林的建设范围应考虑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空气质量等级要求和景观布局要求,应具
有前瞻性,充分考虑城乡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城市建成区、城郊和乡镇,凡以生态公益效益为主的森林都应划为城乡环境保护林,影响城市景
观的局边森林也应划为城乡环境保护林。
4建设体系
主城区:主城区环境保护林以减噪、吸尘、降温、净化、美化、香化和休闲保健为主要经营目标,与城
内绿地、道路、建筑物、水体等构成城市景观。
近郊区:近郊区环境保护林以净化空气和向城区输送清洁空气为主要经营目标,兼顾城区居民城外
活动的需要,可适当发展以经济树种为主的多功能林,构成农田、村镇(村落)、水体和森林为主体的
景观。
远郊区:远郊区环境保护林以水源地保护和休闲游憩为主要经营目标。构成农U1、村落、水体和森
林为主体的田园景观。
5建设类型
根据防护对象可将环境保护林分为六类:
a)净化空气型:对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有机物废气和有害菌等有较强抵抗、吸附、抑制和杀灭作
用的森林。
b)修复土壤型:对土壤中的工业和生活废弃物、农药和重金属污染物等有较强抵抗、吸收和分解
能力的森林。
1
GB/T31733—2015
C)降低噪声型对影响人类健康的噪音有较强阻隔、反射和吸收作用的森林。
d)净化水质型对水体中的污染物有较强过滤、吸收、分解和缓冲作用的森林。
e)休闲保健型能分泌芳香气体、对某些慢性病有治疗作用、景色宜人的森林。
f)防灾减灾型能防治、减轻或减轻风沙、洪水、大风、大雾等自然灾害危害的森林。
6营造
6.1树种选择
6.1.1树种选择的原则
环境保护林的树种选择应坚持以下原则:
a)适应性强、抗污性强的原则;
b)适地适树的原则;
)飞毛和飞絮少的原则;
d)生态位相适应、季相特征明显、适合景观配置的原则;
e)充分利用优良乡土树种、积极推广引进取得成功的优良树种的原则。
6.1.2具体要求
树冠庞大、枝叶浓密、冠层厚、根系发达、寿命长、繁殖容易,口身耗水少、管护容易、病虫害少。
具体的树种和草本选择参见附录A、附录Bo
6.2种子和苗木
6.2.1种子
种子的质量应符合GB7908合格种子的要求。
6.2.2苗木
6.2.2.1总体要求
植株健壮,苗木通直圆满,枝条茁壮,木质化程度高,无病虫害和机械损伤。
根系完整发达,侧须根多。
针叶树种有完整健壮、充分发育的顶芽。
6.2.2.2具体要求
苗木具体应符合以下要求:
a)乔木
高度合适,行道树主干通直,枝下高达标,分枝点高度一致,具3个〜5个分布均匀、开张角度
适宜的侧枝;孤植树个体姿态优美,庭荫树冠高2m以上;大苗需经过多次移植。
b)灌木
高1m左右,有主干或丛枝3个〜6个,分布均匀,冠形丰满。
)绿篱
株高大于50cm,个体大小一致,下部不秃裸;球形苗木枝叶茂密。
2
GB/T31733—2015
d)藤本
有2个〜3个多年生主蔓,无枯枝现象。
e)草本
色泽一致、密度和高度适宜、绿期长、耐践踏。
6.2.3苗木处理
6.2.3.1茎叶处理
按以下方式进行茎叶处理:
a)对于常绿阔叶树种的苗木,或带叶栽植的落叶阔叶树种苗木,可疏剪部分枝叶
b)对于萌芽能力强的树种苗木,可进行截干处理;
c)可采用蒸腾抑制剂对树冠进行喷洒处理;
d)大苗和大树可在栽前修剪枝叶,小苗可在栽后修剪枝叶。
623.2根系处理
按以下方式进行根系处理:
a)对于过长的主根和侧根,可适当短截,对于受伤的根系、发育不正常的侧根,可进行适当的
修剪。
b)对于裸根苗,可在栽植前进行蘸泥浆、浸水、化学制剂或生物制剂浸泡等处理。
6.3树种配置与混交
6.3.1配置模式
在城区和村镇造林应点、线、面相结合,以营造乔、灌、草复层配置模式为主。
在城区道路两侧,进行行状或带状配置,在宽阔地段,配置多层次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
在郊区以营造混交且垂直郁闭好的复层群落结构模式为主,以小班为单位配置造林模式,地形破碎
的山地提倡采用局部造林法,形成人工林与天然林块状镶嵌的混交林分。
6.3.2混交类型
在城区地面空间较大的区域,宜选择多树种植,以形成混交林带或混交片林。
隆噪林宜选择乔木、亚乔木和灌木组成复层混交林带。
净化水质林宜选择耐水湿树种,适当配置挺水植物、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
修复土壤林宜选择深根性乔木、浅根性乔木、灌木和草本混交,以形成发达的根系网。
净化空气林宜选择枝叶茂密、叶片有绒毛或腺体,对空气污染物和有害菌有较强抵抗和吸收作用的
乔木、灌木和草本,形成复层混交林。
防灾减灾林宜选择抗沙、抗风力强的乔灌木树种进行林带式配置。
休闲保健林宜选择观赏效果好,能分泌芳香气味的乔木、灌木和草本,进行疏林式配置。
6.3.3混交方法与适用范围
不同混交方法的实用范围:
a)行间混交:适用于大多数立地条件的乔灌混交,耐荫树种与阳性树种混交,也适用于城区较窄
防护林带树种之间的混交;
b)带状混交:适用于种间矛盾大、初期生长速度悬殊的乔木树种混交,乔木与耐荫亚乔木混交,也
适用于城区较宽防护林带树种之间的混交,灌木与灌木之间、乔木与灌木之间的配置;
3
GB/T31733—2015
)块状混交:适用于种间竞争性较强的主要树种与主要树种混交,规则式块状混交适用于平坦或
坡面规整的造林地,不规则式块状混交适用于地形破碎、不同立地条件镶嵌分布的地段,块状
混交也适用于城区灌木色块配置。
6.4营造技术
6.4.1整地
在郊区人丁造林整地执行GB/T15776的规定;封山(沙)育林执行GB/T15163的规定。
在城区栽植树木前应平整土地、清除杂物,栽植块状灌木或草坪采用全面整地,栽植乔木、单株或丛
状灌木采用穴状整地,栽植绿篱采用带状整地,整地规格应根据苗木大小、土球规格确定,见表1和
表2。
表1乔灌木整地的规格
适用条件
规格
序号乔木胸径落叶灌木高度常绿树高度
穴径(cm)X穴深(cm)
cmmm
1(50〜60)X40<3<1.21.0〜1.5
2(60〜70)X(40〜50)3〜51.2〜1.51.5〜2.0
3(70〜80)X(50〜60)5〜71.5〜1.82.0〜2.5
4(80〜100)X(60〜70)7〜101.8〜2.02.5〜3.0
5(100〜120)X(70〜90)—2.0—2.53.0〜3.5
表2绿篱整地规格
整地规格(宽X深)
绿篱苗高度
单行式双行式
m
cmcm
0.5〜0.8(30X20)〜(40X30)(50X20)〜(60X30)
1.0〜1.2(40X20)〜(50X30)(70X30)〜(80X40)
1.2〜1.5(50X30)〜(60X40)(80X30)〜(90X40)
1.5〜2.0(90X40)〜(100X50)(110X40)〜(120X50)
6.4.2造林密度
郊区环境保护林的适宜密度范围参见GB/T18337.3-2001的附录D,主城区环境保护林的适宜密
度根据防护目的和景观配置要求确定。
6.4.3种植点配置
6.4.3.1配置原则
按照立地条件、树种生态学特性、主要污染物种类、确定的栽植密度和景观要求进行种植点配置。
4
GB/T31733—2015
6.4.3.2种植行(带)的走向
种植行的走向按以下要求:
a)在开阔的平地造林时,种植行宜南北走向;
b)在坡地造林时,种植行宜选择沿等高线走向;
)在风害严重地区,种植行宜与主风向垂直;
d)在城镇栽植时,种植行的走向根据建筑物、道路等的方向确定。
景观配置方法参见附录C。
7抚育管理
7.1施肥和灌溉
7.1.1原则
根据土壤条件、气候条件和树种特性确定施肥和灌溉的时期和方法,做到适时、适度、适量。
7.1.2基肥
对于土壤贫瘠、根系活动范围小、地面为硬质铺装的地块,可施用基肥,对于原生土壤已遭破坏,只
留下建筑渣土的地块,应用客土置换,并施基肥。基肥要采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在栽植前结合整地施
于穴底。
7.1.3追肥
7.1.3.1追肥时间
郊区山地和丘陵的环境保护林,追肥一般在栽植后1年〜3年施用,结合松土除草进行。城镇环境
保护林,可根据树木生长情况,长期施肥。
7.1.3.2追肥技术
树木的施肥位置为主要吸收根分布区,按树冠投影圆盘半径的外2/3范围内控制,深度40cm-
60cmo施肥方法可分为:
a)地表施肥:将肥料溶于水浇灌植物,浓度适宜,适用于小树、草坪、灌木色块和绿篱的施肥。
b)沟状施肥:可沿树冠滴水线向内挖宽50cm〜60cm、深40cm~60cm的环状沟,将肥料与适量土
壤充分混合施于沟内,用表土将沟填平。也可从滴水线附近向树干挖4条〜8条宽30cm-
60cm、深40cm〜60cm、长为2/3树冠投影半径的辐射沟,施肥后覆土。适用于大树和古树。
)穴状施肥:在施肥范围内挖直径30cm〜50cm、深40cm〜60cm的穴,穴的多少视树冠大小
而定,施肥后覆土,适用于大树和古树。
d)打孔施肥:在施肥范围内打深30cm〜60cm的孔,密度为70cmX70cm,靠近树干的30
推荐标准
- DB50/T 46-2001 无公害蔬菜豆类生产技术规范 2001-10-12
- DB50/T 45-2001 无公害蔬菜绿叶类生产技术规范 2001-10-12
- DB50/T 41-2001 无公害蔬菜白菜类生产技术规范 2001-10-12
- DB50/T 42-2001 无公害蔬菜根菜类生产技术规范 2001-10-12
- DB50/T 44-2001 无公害蔬菜茄果类生产技术规范 2001-10-12
- DB50/T 47-2001 无公害蔬菜甘蓝类生产技术规范 2001-10-12
- DB50/T 43-2001 无公害蔬菜瓜类生产技术规范 2001-10-12
- DB50/T 34-2001 中低产田土类型划分及改造质量标准 2001-10-12
- DB50/T 40-2001 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范总则 2001-10-12
- DB50/T 35-2001 新增耕地质量 200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