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 4519-2023 湖泊渔业资源调查技术规范
DB32/T 4519-2023 Fishery Resources Survey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Lakes
基本信息
本文件适用于湖泊渔业资源调查,水库和河流渔业资源调查可参照使用。
发布历史
-
2023年07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 起草人:
- 徐东坡、任泷、徐跑、谷先坤、梅肖乐、匡箴、周彦锋、张智敏、刘燕山、王媛、陈永进、俞振飞、蒋书伦、郑宇辰、王安琪
- 出版信息:
- 页数:48页 | 字数:90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ICS65.150
CCSB52
!7,
DB32/T4519—2023
湖泊渔业资源调查技术规范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fisheryresourcesurveyinlakes
2023-07-25发布2023-08-25实施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
DB32/T4519—2023
目次
前言……………………………Ⅲ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技术要求……………………2
5调查方法……………………6
6调查成果……………………15
附录A(资料性)湖泊渔业资源调查常用仪器设备及主要用途…………17
附录B(资料性)湖泊饵料生物统计方法…………………18
附录C(资料性)湖泊鱼类资源统计方法…………………20
附录D(资料性)湖泊渔业资源调查记录表格式…………21
参考文献………………………43
Ⅰ
DB32/T4519—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江苏省渔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江苏省淡水水
产研究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徐东坡、任泷、徐跑、谷先坤、梅肖乐、匡箴、周彦锋、张智敏、刘燕山、王媛、
陈永进、俞振飞、蒋书伦、郑宇辰、王安琪。
Ⅲ
DB32/T4519—2023
湖泊渔业资源调查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湖泊渔业资源调查的技术要求,描述了调查方法及调查成果整理的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湖泊渔业资源调查,水库和河流渔业资源调查可参照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6920水质pH值的测定玻璃电极法
GB/T7493水质亚硝酸盐氮的测定分光光度法
GB/T7479水质铵的测定纳氏试剂比色法
GB/T7480水质硝酸盐氮的测定酚二磺酸分光光度法
GB/T8588渔业资源基本术语
GB/T9727—2007化学试剂磷酸盐测定通用方法
GB/T11892水质高锰酸盐指数的测定
GB/T11893水质总磷的测定钼酸铵分光光度法
GB/T11894水质总氮的测定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
GB/T11913水质溶解氧的测定电化学探头法
GB/T13195水质水温的测定温度计或颠倒温度计测定法
GB/T13200水质浊度的测定
GB17378.7海洋监测规范第7部分:近海污染生态调查和生物监测
GB/T27992.3水深测量仪器第3部分:超声波测深仪
SC/T1101湖泊渔业生态类型参数
SC/T9102.4渔业生态环境监测规范第4部分:资料处理与报告编制
SC/T9407—2012河流漂流性鱼卵、仔鱼采样技术规范
SL87透明度的测定(透明度计法、圆盘法)
3术语和定义
GB/T858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渔业资源fisheryresources
天然水域中鱼类、虾类、蟹类、贝(螺)类及饵料生物资源等水生生物总称。
3.2
饵料生物forageorganism
天然水域中可供鱼类等水产动物食用的水生生物总称。
1
DB32/T4519—2023
注1:主要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水生维管植物、着生藻类等。
注2:水生维管植物可简称为水草。
4技术要求
4.1技术原则
根据调查任务编制调查方案,包括调查内容、时间、点位、工具、方法、保存等。
4.2调查内容
湖泊渔业资源调查类别、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和调查方式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湖泊渔业资源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和调查方式
类别调查对象调查内容调查方式
自然环境条件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等基本情况资料收集和野外观测
a)现场测定指标:包括溶解氧(DO)、酸碱度
(pH)、水温(WT)、浊度(Tur)、透明度
(SD)、水深(WD)等;
渔业环境调查b)实验室测定指标:包括总氮(TN)、氨氮资料收集、现场检测和实验室
水体主要理化因子
NH+⁃NNO-⁃N
(4)、硝酸盐氮(3)、亚硝酸盐分析
NO-⁃NTPPO3-⁃
氮(2)、总磷()、正磷酸盐(4
PCODaChl⁃
)、高锰酸盐指数(Mn)、叶绿素(
a)等;
浮游植物、浮游动
物、底栖动物、水生资料收集、现场检测和实验室
饵料生物调查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
维管植物和着生藻分析
类等
a)种类组成、群落结构、生态类群、时空分布、
资源量等;
b)鱼类资源统计主要生物学指标,包括体长、
鱼类、虾类、蟹类、
体重、年龄结构、性腺、摄食等;资料收集、渔具调查和实验室
渔业生物调查贝(螺)类等渔业生
c)鱼卵和仔、稚鱼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等;分析等
物
d)虾类、蟹类、贝(螺)类等其他渔获物统计基
本生物学信息;
e)应符合5.3的规定
注:资料收集的时间跨度需涵盖目标水域变化较大的所有历史时期,重点收集文献和统计资料,并收集调查期间渔
业部门、水文站、环境监测站等部门的相关资料。
4.3调查时间
4.3.1设置原则
调查时间的设置原则如下:
a)综合考虑水生生物的生命周期、生活史特征、季节变化特征、监测目的等因素;
b)不同监测点位宜选择同一时期内开展监测;
2
DB32/T4519—2023
c)若在规定的监测时间段内湖泊水文气象条件(如集中降水期、冰冻期)不适宜采样,可根据实际
情况调整采样时间;
d)水体理化因子、饵料生物调查和渔业资源调查宜同步开展。
4.3.2时间频次
时间频次的具体要求如下:
a)可为多年一次、一年一次、一年多次;
b)年内监测,可按月监测、按季节监测,也可按径流量的年内变化周期(如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
期)等特殊阶段监测。
4.4调查点位
4.4.1布设原则
调查点位的布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a)采样点位布设的选择,应进行详尽的预调查,在获得足够背景信息的基础上,合理地确定。
b)采样点位的布设应充分考虑如下因素:
1)湖泊水体的水动力条件;
2)湖泊面积、湖盆形态、近岸点生境、季节变化;
3)补给条件、流速、水深及进水和出水;
4)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地等保护区域;
5)养殖区、增殖渔业区;
6)排污设施的位置和规模;
7)污染物在水体中的循环及迁移转化等。
4.4.2布设方法
调查点位布设方法如下。
a)根据区域内湖泊形态、水文状况、水环境质量、水生生物分布等因素的差异,将湖泊分为不同的
小区域,如滨岸带、湖心区、主要河流出入口等,宜在每个小区域内布设监测点位。
b)根据监测任务的目标,确定每个区域的监测点位数量。初期监测点位布设数量见表2,大型湖
泊宜适当增加监测点位。
c)将湖泊群作为整体开展监测时,可适当减少每个湖泊的监测点位。
表2不同湖泊面积监测点位数目参照表
湖泊面积A点位设置数量N
i
km2个
A<503≤N<10
i
50≤A<50010≤N<15
i
500≤A<100015≤N<20
i
1000≤A<200020≤N<30
i
A≥200030≤N<50
i
3
DB32/T4519—2023
4.5调查工具
4.5.1主要设备
调查前应根据调查内容准备所需的仪器设备,常用的仪器设备主要包括水体理化因子、饵料生物、渔
业生物调查工具等,详见附录A表A.1。
4.5.2渔具规格及使用方法
针对渔业生物调查对象分别采用圆锥网、三层多网目复合刺网、定置(串联)倒须笼壶、单船表层拖网
(飞机网)、拖刺网、耙刺等定制调查渔具,渔具建议规格、网目尺寸、调查对象及使用方法见表3。
表3定制渔具规格
渔具
渔具建议规格网目尺寸调查对象使用方法
名称
网口逆水流方向固定于采样
网口为圆形,内径50cm~100cm,网圈由直
水层,应保证网口与水流方向
径为1cm的圆铁制成
垂直,网口完全沉入水面之下
50cm处。采集时,在拖网口
过滤网衣部分长200cm,前后端分别与网圈
处设置流量计记录流量转数,
和集苗桶相连
以此计算单位时间内的过水
圆锥网500μm鱼卵、仔稚鱼
流量。圆锥网一次采集持续
集苗桶内径10cm,长15cm。滤过式集苗
5min~30min,具体持续时间
桶用孔径300μm的筛绢包裹
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宜按照采
集到3000尾左右的卵苗确定
全长215cm(不包含网前部牵引的绳索部
采集时间。采集结果记录见
分)
附录D表D.1
第①段1.2cm
长15m,高
第②段2cm
1.5m
第③段4cm
④6cm
三层多网内网第段
目复合刺第⑤段长20m,高8cm鱼类、蟹类
网第⑥段1.5m10cm
下网后网具自然沉入水中,下
⑦14cm
第段网时间宜设置为6h~12h,也
外网1长125m,高可根据研究目的进行调整,每
20cm
个采样点宜分别布设3张网具
外网21.5m
骨架为正方形框架,边长40cm,由17个直径
3.5mm钢丝编制而成,各框架间使用小网笼
定置(串
连接,间距50cm,小网笼两侧间隔性设置底层小型鱼
联)倒须1cm
30cm×5cm的诱鱼洞,为喇叭状的倒须口类和虾、蟹类
笼壶
圆锥形集渔袋由4个直径40cm的圆形钢架
支撑,并设有倒须口
4
DB32/T4519—2023
表3定制渔具规格(续)
渔具
渔具建议规格网目尺寸调查对象使用方法
名称
笼壶底部两边用网衣包裹石子等沉物,构成下网后网具自然沉入水中,下
定置(串
两条稳定带底层小型鱼网时间宜设置为6h~12h,也
联)倒须1cm
全长12m,其中骨架8m,圆锥形集渔袋两类和虾、蟹类可根据研究目的进行调整,每
笼壶
端各2m个采样点宜分别布设3张网具
单船表层银鱼等游泳
拖网(飞网宽3.5m,网高为1.5m1.8cm速度慢的小
机网)型鱼类
网口网目
大型中上层
网高2m~2.2m,长7m~8m,网兜长度8cm~10cm,
拖刺网且游泳能力
6m~7m网兜网目
较强的鱼类
5cm~7cm
网口为长方形,规格为80cm×40cm,由直
使用适宜的调查船只按照计
径2cm~3cm的实心圆铁制成
划的拖捕线路进行拖捕,记录
80cm
圆锥形网袋长,以长方形框架为平面,拖捕始末时间
一面沿边角以20cm间距焊接圆形铁圈穿
接网衣,网衣直径为0.1cm乙纶线;另一面
河蚬、蚌等淡
耙刺以长方形短边向内上方向,各焊接2根1cm
水贝(螺)类
40cm铁条(直径1cm),4根铁条相交于长
方形平面中心上面40cm处,组成耙拖连接
绳索或木质耙柄等
框架长边一侧焊接10枚~15枚长度20cm
的耙齿,耙齿前端尖锐,焊接端为方柱形
注1:圆锥网的相关术语和定义见SC/T9407。
注2:三层多网目复合刺网可根据湖泊水深进行适当调整。
4.5.3常用试剂
渔业资源调查中常用试剂如下:
a)鲁哥氏液:称取6g碘化钾溶于20mL蒸馏水中,待完全溶解后,加入4g碘,摇动,至碘完全溶
解,移入100mL容量瓶,加蒸馏水定容至100mL,贮存于磨口的棕色试剂瓶中;
b)甲醛溶液:体积分数为37%~40%,根据研究目的可稀释配制;
c)75%乙醇溶液:体积分数为75%;
d)布因固定液:苦味酸饱和液(1.22%)、甲醛和冰醋酸按15:5:1的比例混合而成;
e)二甲苯;
f)普氏胶:由8g阿拉伯胶、10mL蒸馏水、30mL水合氯醛、7mL甘油、3mL冰醋酸配制而成。
4.6调查方法
按第5章的规定执行。
5
DB32/T4519—2023
4.7样品及资料保存
4.7.1样品备份
样品备份的要求如下。
a)在野外采集的所有样品都要进行备份,备份样品单独入样品库,以备核查,标签标注“备”字样,
编号与用于实验的样品编号相同。
b)鱼、虾、蟹、贝(螺)类样品可使用75%乙醇溶液、4%~10%的甲醛溶液保存样品。保存样品按
照水域区分,每个种类尽可能保存30尾(只)以上,少于30尾(只)的全部保存。
c)浮游生物应分别按照5.2.1.2和5.2.2.2的规定执行。
d)底栖动物应按照5.2.3.2的规定执行。
e)水生维管植物应按照5.2.4.2的规定执行。
f)着生藻类应按照5.2.5.2的规定执行。
4.7.2影像资料采集
影像资料采集的要求如下:
a)在调查过程中,对调查站位的生境、调查过程、采集样品等,留存有效图片存档;
b)图片备注拍摄地点、拍摄日期、拍摄人;
c)各类型图片分类存档。
5调查方法
5.1湖泊渔业环境调查
5.1.1区域生境
区域生境相关指标调查的要求如下:
a)湖泊形态与自然环境调查的主要内容见表D.2;
b)附表中各项目的资料、数据,可从湖泊主要管理部门和当地渔业、水利、林业、气象等部门获取,
亦可通过实地调研和野外观测等方式获取。
5.1.2水体理化因子调查
5.1.2.1采样层次
一般情况下,采样层次可按照如下方法确定:
a)水深小于3m时,在表层取样,即在距离水表面0.5m采样;
b)水深为3m~6m时,在表层和距水底0.5m处的水深层采样;
c)水深为6m~10m时,在表层、中层和距水底0.5m处的水深层采样;
d)水深大于10m时,在表层、5m、10m及距水底0.5m处的水深层采样。
5.1.2.2调查方法
水样用采水器采集,每个采样点采水1L;分层采样时,将各层水样等量混合后取1L。水体理化因
子调查的要求如下:
a)溶解氧(DO)、酸碱度(pH)、水温(WT)、浊度(Tur)、水深(WD)和透明度(SD)等指标应现场测
定,具体分析方法应符合表4的规定,监测结果记录见表D.3;
6
DB32/T4519—2023
bTNNH+⁃NNO-⁃NNO-⁃NTP
)总氮()、氨氮(4)、硝酸盐氮(3)亚硝酸盐氮(2)、总磷()、正磷酸盐
PO3-⁃PCODaChl⁃a
(4)、高锰酸盐指数(Mn)、叶绿素()等水质指标在实验室按相关规定执行,具
体分析方法应符合表4的规定,结果记录见表D.4。
表4水体理化因子分析方法
类别基本项目分析方法方法来源
溶解氧(DO)电化学探头法GB/T11913
酸碱度(pH)玻璃电极法GB/T6920
水温(WT)温度计法GB/T13195
现场测定指标浊度(Tur)分光光度法GB/T13200
水深(WD)超声波法GB/T27992.3
透明度计法SL87
透明度(SD)
圆盘法SL87
总氮(TN)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GB/T11894
NH+⁃NGB/T7479
氨氮(4)纳氏试剂比色法
NO-⁃NGB/T7480
硝酸盐氮(3)紫外分光光度法
NO-⁃NGB/T7493
亚硝酸盐氮(2)分光光度法
实验室测定指标总磷(TP)钼酸铵分光光度法GB/T11893
PO3-⁃P-GB/T97272007
正磷酸盐(4)萃取磷钼蓝比色法—
CODGB/T11892
高锰酸盐指数(Mn)高锰酸盐滴定法
荧光光度法GB/T17378.7
叶绿素a(Chl⁃a)
分光光度法GB/T17378.7
5.2饵料生物调查
5.2.1浮游植物调查
5.2.1.1样品采集
浮游植物样品采集主要分为定性样品采集和定量样品采集:
a)定性样品采集:用25#浮游生物网(网目直径为0.064mm)在水下0.5m处绕“∞”缓慢拖曳5min
采集;
b)定量样品采集:用1L有机玻璃采水器采取水样1000mL,分层采样时,可将各层水样等量混合
后取1000mL。
5.2.1.2样品处理与保存
样品固定参照SC/T9402—2010中4.2.1的规定执行,样品沉淀和浓缩参照SC/T9402—2010中
4.3的规定执行。
5.2.1.3样品鉴定与计数
样品鉴定与计数的要求如下。
7
DB32/T4519—2023
a)优势种类鉴定到种,其他种类至少鉴定到属。
b)充分摇匀定量样品,然后立即取0.1mL样品放入计数框中,盖上盖玻片,计数框内无气泡,无水
样溢出。观察视野数目100个~300个;每个样品计数两片,取其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若两片
计数结果相差15%以上,则进行第三片计数,取其中个数相近的两片的平均值。计数单位用细
胞个数表示;
c)具体计数方法见B.1,结果记录见表D.5和表D.6。
5.2.2浮游动物调查
5.2.2.1样品采集
浮游动物样品采集主要分为定性样品采集和定量样品采集:
a)定性样品采集:枝角类和桡足类用13#浮游生物网在水下0.5m处绕“∞”缓慢拖曳5min采集;
原生动物、轮虫和无节幼体定性样品用25#浮游生物网在水下0.5m处绕“∞”缓慢拖曳5min
采集;
b)定量样品采集:每个采样点采集水样20L,再用13#浮游生物网过滤浓缩,收集网内物质。
5.2.2.2样品处理与保存
样品固定参照SC/T9402—2010中4.2.2的规定执行,样品浓缩参照SC/T9402—2010中4.4的规
定执行。
5.2.2.3样品鉴定与计数
样品鉴定与计数的要求如下。
a)优势种类鉴定到种,其他种类至少鉴定到属。
b)计数前样品充分摇匀,吸取定量样品至计数框内,每个样品重复计数2次,取其平均值作为定量
结果,若两片计数结果相差15%以上,则进行第三片计数,取其中个数相近的两片的平均值。
c)不同类别鉴定方法如下:
——原生动物:吸取0.1mL溶液注入0.1mL的计数框中;全片计数,每个样品计数两片;
——轮虫:吸取1mL定溶液注入1mL计数框中;全片计数,每个样品计数两片;
——枝角类、桡足类:吸取5mL定溶液注入5mL计数框中,将样品分若干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HB 7625-1998 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湿热环境下拉伸试验方法 1999-01-06
- HB 3481-1984 飞机导管夹胶垫组合模 (单排) 1985-01-26
- JB/T 5590-1991 光谱仪器用滤光片 1991-07-16
- HB 3342-1981 6 弧齿锥齿轮单面盘铣刀(试行) 1981-11-02
- YB/T 5313-2006 硅钙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EDTA滴定法测定钙量 2006-07-27
- JB/T 5480-1991 电子显微镜用光阑 1991-07-15
- GB/T 6178-1986 1型六角开槽螺母 A和B级 1986-01-17
- JB/T 5693-1991 硅碳棒烧结炉能耗分等 1991-09-13
- HB 6783.11-1993 军用机载设备气候环境试验箱(室)检定方法爆炸性大气试验箱(室) 1994-06-01
- QJ 3079.23-2011 全金属自锁螺母 第23部分:尼龙密封双耳托板螺母 2011-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