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4307.2-2022 内河水下工程结构物检测与评定技术规范 第2部分:港口部分
DB34/T 4307.2-2022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2年12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安徽省交通科学研究院、东南大学、安徽省港航集团有限公司、安徽省港口运营集团有限公司、安徽省交科检测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南京行列交通科技有限公司。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27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93.140
CCSR52
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34/T4307.2—2022
内河水下工程结构物检测与评定技术规范
第2部分:港口部分
Technicalregulationsforinspectionandevaluationofunderwaterstructureofinland
river—Part2:Port
2022-12-29发布2023-01-29实施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34/T4307.2—2022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基本规定...........................................................................1
一般规定.......................................................................1
检测工作质量与安全.............................................................2
5检测准备与方案编制.................................................................2
检测准备.......................................................................2
检测方案编制...................................................................3
6现场检测...........................................................................3
重力式码头.....................................................................3
板桩码头.......................................................................4
高桩码头.......................................................................5
港口护岸.......................................................................6
7检测评定...........................................................................7
评定单元划分...................................................................7
评定内容.......................................................................7
评定参数选定...................................................................8
评定验算.......................................................................8
评定分级.......................................................................9
8检测评定报告编制..................................................................14
检测报告的一般要求............................................................14
评定报告的一般要求............................................................14
附录A(资料性)水下检测报告封面及扉页样式..........................................16
附录B(资料性)水下检测作业记录表样式..............................................19
I
DB34/T4307.2—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是DB34/T4307《内河水下工程结构物检测与评定技术规范》的第2部分。DB34/T4307已经
发布了以下部分:
——第1部分:桥梁部分。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安徽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提出。
本文件由安徽省交通运输厅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安徽省交通科学研究院、东南大学、安徽省港航集团有限公司、安徽省港口运营
集团有限公司、安徽省交科检测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南京行列交通科技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孙刘林、胡升、谢耀峰、刘安旷、廖鹏、张雷、谢征峻、胡一恒、汪步胜、韩
正权、李强、黄少东、王加胜、王金、高悦。
II
DB34/T4307.2—2022
内河水下工程结构物检测与评定技术规范第2部分:港口部分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内河水下工程结构物检测与评定(港口部分)的基本规定、检测准备与方案编制、现
场检测、检测评定、检测评定报告编制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内河港口水工建筑工程水下结构物质量检测与评定,锚地、水上服务区、浮码头可参
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26123空气潜水安全要求
GB28396混合气潜水安全要求
GB/T50186港口工程基本术语标准
JTS167码头结构设计规范
JTS304水运工程水工建筑物检测与评估技术规范
JTS310港口设施维护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GB/T50186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构件检测评定项目componentdetectionassessmentitems
针对影响构件可靠性(包括安全性、耐久性、适用性)的因素所确定的调查、检测、评定或验算项
目。
评定单元assessmentunit
被评定结构可划分成一个或若干个能对其独立进行评定的区段,如结构分段或结构分部、分项工程。
4基本规定
一般规定
4.1.1下列情况应进行水下工程结构物质量检测与评定:
a)码头水工结构已运行使用若干年限、达到或超过设计使用年限需继续使用;
b)码头工程结构使用功能或使用条件发生变化;
c)出现影响结构安全和使用的非正常变形、变位、裂缝、破损和耐久性损伤等;
d)发生工程事故,需要通过检测分析事故的原因以及对结构可靠性的影响;
1
DB34/T4307.2—2022
e)因环境侵蚀、爆炸、撞击、地震、台风等重大自然灾害以及偶发事故等造成影响的码头结构受
损鉴定;
f)达到国家有关强制性标准和相关技术规范规定的港口工程结构物检测评定周期。
4.1.2检测应根据检测的目的和要求确定,并能反映检测要素的变化过程;出现异常情况时,或达到
设计使用年限后继续使用的,应增加检测频次。
4.1.3根据结构类别、竣工年限、结构外观、附属设施状况、使用环境和结构技术状态确定检测周期。
码头主体结构、地基基础的检测周期宜为3年~5年,其他项目检测周期参照JTS310的规定执行。
4.1.4检测对象可由委托方指定或采用分类抽样方式确定。抽样方式应具有代表性,能反映结构的受
力工作特征。检测数量不应少于JTS304规定要求。
4.1.5检测人员现场检测出发前应穿戴好安全帽、工作服、劳保鞋等安全装备。现场检测应有其他现
场工作人员协助。
4.1.6检测前应检查现场环境,应具备安全可靠的现场检测工作条件,确认安全后开展检测工作,应
遵守检测现场的规章制度。
检测工作质量与安全
4.2.1现场检测宜选用对结构无损伤的检测方法,当选用局部破损的取样检测方法或原位检测方法时,
不得损害结构安全性。
4.2.2检测方法应结合结构形式与检测要求等综合确定。除本规范所列检测方法外,在经论证认为有
效可行且有可靠实测经验的情况下也可采用其他能够满足检测项目内容与质量评定要求的检测方法。
4.2.3必要时宜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检测方法进行综合检测。
4.2.4现场检测工作结束后,应及时修补因检测造成的结构损伤。
4.2.5检测单位检测的数据和结论应真实、可靠、有效。
4.2.6检测单位应根据工程检测数据和验算结果进行工程结构物的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评定。
4.2.7水下检测的潜水人员、设备和系统、作业程序等安全要求应按GB26123和GB28396的有关
规定进行。
4.2.8水下检测应符合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的规定。
4.2.9内河港口水下结构物质量检测与评定,除应符合本规范规定外,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5检测准备与方案编制
检测准备
5.1.1应根据检测对象的具体情况和要求,进行工程初步调查。初步调查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a)水文、气象、水下地形等水工建筑物的相关资料;
b)港口水工结构物设计文件、施工技术资料、竣工验收等相关资料;
c)港口水工结构物历年运行、检测、维护等相关资料;
d)水下作业区域周边地物、地貌、交通状况等资料;
e)被检测部位缺陷状况及现场条件等资料;
f)工程水域的环境信息;
g)其他与检测相关的文件资料。
5.1.2水下检测前,应对检测设备的硬件(含附属、耗材)、软件等进行检查、测试,确保设备配套
齐全,在检校合格有效期内,功能完好、工作状态正常。
5.1.3检测前应对检测设备及附属软、硬件设施等进行检查、校正,保持正常工作状态。在检验合格
2
DB34/T4307.2—2022
有效期内,各检测设备应配套齐全。
5.1.4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应在检定或校准周期内,并处于正常状态,仪器设备的精度应满足检测项目
的要求。
5.1.5水下检测前应做好通航安全措施。
检测方案编制
5.2.1根据检测目的或检测要求,结合工程初步调查结果及现场实际情况,确定水下结构物检测的目
的、范围和内容,编制方法适宜、可靠合理的检测方案。
5.2.2水下检测技术方案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a)项目概况,包括港口概况、结构类型、运行情况、历次检测维修加固情况、所检水下部位结构
特点等;
b)检测目的或委托方的检测要求;
c)检测依据,主要包括检测所依据的标准及有关技术资料;
d)检测范围、内容和方法,包括检测项目、选用的检测方法、检测工作布置、检测工作量等;
e)检测作业流程及具体实施方案;
f)检测人员和仪器设备;
g)检测设备的安放和布设位置;
h)检测工作进度计划与工期;
i)检测配合工作及要求;
j)检测安全和环保措施;
k)水下检测成果形式。
5.2.3检测方案应满足相关的规范规定要求以及所检工程质量评定的技术要求。
6现场检测
重力式码头
6.1.1检测项目内容
6.1.1.1水下基础与结构状态检测,包括基床和基础、墙身几何特征尺寸,前沿水深、地基基础冲刷
淤积和淘空情况,基础和基床结构完整性。
6.1.1.2结构位移与变形的检测,包括结构整体及墙身构件的水平位移、垂直位移、变形,以及墙身
接缝宽度、接缝处错牙、平直度、相邻构件错位等。
6.1.1.3混凝土质量检测,主要检测单元包括基床和基础、墙身结构、其他水下构件;主要检测项目
包括混凝土强度、混凝土碳化深度、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混凝土结构配筋(含构造筋)、钢筋腐蚀测试
等。
6.1.1.4结构构件外观检测,包括混凝土结构构件表观(混凝土剥落、破损、露筋、蜂窝、空洞等)
观测,破损程度及各构件结合部位完好程度检测,裂缝位置、宽度与深度及走向、构件开裂等形态检测。
6.1.2检测方式
重力式码头检测方式见表1。
3
DB34/T4307.2—2022
表1重力式码头检测方式
检测项目检测内容检测方式
基床和基础、墙身几何特征尺寸水下探摸、水下摄像、三维扫描声呐、地质雷达探测等
前沿水深、地基基础冲刷淤积和淘测深仪、水下探摸、水下摄像、水下声呐成像、单波束测
水下基础与结构状态空情况深、多波束测深、侧扫声呐、三维扫描声呐等
检测水下探摸、水下摄像、水下声呐成像、单波束测深、多波
基础和基床结构完整性束测深等(高程特征或声反射特性变化明显的构件可采用
侧扫声呐扫测法)
结构整体及墙身构件的水平位移、水下量测、水下探摸、水下摄像、单波束测深、多波束测
结构位移与变形检测
垂直位移、变形等形态深、三维扫描声呐等
混凝土强度、碳化深度、保护层厚
混凝土非破损检测方法
度
混凝土质量检测
混凝土配筋混凝土钢筋检测仪检测、钢筋扫描仪检测等
钢筋腐蚀钢筋腐蚀测定法、直接观测法等
结构构件表观观测、破损程度及各
水下探摸、水下摄像、三维扫描声呐等
构件结合部位完好程度检查
水下探摸、水下摄像辅助水下检测设备。具备其他测试条
结构构件外观检测件时,裂缝宽度还可采用塞尺、目测、放大镜、裂缝比对
裂缝位置、宽度与深度及走向、构
尺、电子裂缝测宽仪等测量;裂缝长度还可采用长度尺和
件开裂等形态检测
读数显微镜来测试;裂缝深度还可采用取芯法、超声波平
测法等
板桩码头
6.2.1检测项目内容
6.2.1.1水下基础与结构特征状态检测,包括前沿水深、护底结构、地基淤积和淘刷情况、地基基础
条件及回填土的现状、板桩墙结构形态等的检测。
6.2.1.2结构位移与变形的检测,包括结构整体及构件的位移、变形检测,以及板桩接缝宽度、接缝
平直度、墙身错牙、墙身异位、板桩局部弯曲或凹陷等征状检测。
6.2.1.3结构质量检测,包括板桩结构形式、板桩构件断面尺寸、桩身材料或桩身配筋、桩身材料强
度、构件腐蚀、钢筋锈蚀、涂层破损、钢结构锈蚀、板桩构件入土深度等。
6.2.1.4结构构件外观完好度检测,包括混凝土构件表观(剥落、破碎破损、露筋、蜂窝、空洞等)
观测,破损程度及各构件结合部位完好程度检测,接缝外观,排水孔堵漏,裂缝位置、宽度和深度以及
走向、构件开裂等形态检测。
6.2.2检测方式
板桩码头检测方式见表2。
4
DB34/T4307.2—2022
表2板桩码头检测方式
检测项目检测内容检测方式
前沿水深、护底结构、地基淤积测深仪、水下探摸、水下摄像、单波束测深、多波束测深、侧
和淘刷情况扫声呐、三维扫描声呐等
水下基础与结构特征
地基基础条件及回填土的现状水下探摸、水下摄像、地质雷达探测等
状态检测
水下探摸、水下摄像、单波束测深、多波束测深等(高程特征
板桩墙结构形态
或声反射特性变化明显的水下构件可采用侧扫声呐扫测法)
结构位移与变形检测结构整体及构件的位移、变形探摸量测与摄像、单波束测深、多波束测深、三维扫描声呐等
混凝土强度、碳化深度、保护层
混凝土非破损检测方法
结构质量检测厚度
构件配筋混凝土钢筋检测仪检测、钢筋扫描仪检测等
混凝土结构腐蚀检测、钢结构腐蚀检测、钢筋腐蚀测定法、直
腐蚀检测接观测法,水下超声波测厚仪(测钢板桩壁厚),电位仪检测
结构质量检测
法(检测钢板桩电位),水下探摸(阳极块)等
板桩构件入土深度水下探摸、水下摄像结合板桩结构施工记录等综合确定
结构构件表观观测、破损程度及
水下探摸、水下摄像、三维扫描声呐
各构件结合部位完好程度检查
结构构件外观完好度水下探摸、水下摄像辅助水下检测设备。具备其他测试条件
检测裂缝位置、宽度和深度以及走时,裂缝宽度还可采用塞尺、目测、放大镜、裂缝比对尺、电
向、构件开裂等形态检测子裂缝测宽仪等测量;裂缝长度还可采用长度尺和读数显微镜
来测试;裂缝深度还可采用取芯法、超声波平测法等
高桩码头
6.3.1检测项目内容
6.3.1.1水下基础结构检测,包括桩周、护坡等冲淤及淘空检测,基础与前沿水深检测、桩身完整性
检测。
6.3.1.2结构位移与变形的检测,包括结构的位移和沉降,接岸结构的倾斜、位移和沉降,基桩桩径
与所在泥面标高,基桩的倾斜与变形变位,以及桩身异位、桩局部弯曲或凹陷等征状检测。
6.3.1.3质量检测,包括桩基形式、桩身材料、混凝土强度、混凝土碳化深度、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混凝土配筋、腐蚀测试等。
6.3.1.4结构构件外观检测,包括混凝土构件表观(混凝土剥落破损、露筋、麻面、蜂窝、空洞、松
散等)观测,高桩码头桩基、水下梁板结构等构件的裂缝位置、宽度、深度、长度与走向,构件开裂等
形态检测,混凝土桩基表观质量检测,钢桩壁厚、涂层破损、局部腐蚀、阳极块破裂、阳极安装、阴极
电缆等破损检测等。
6.3.2检测方式
高桩码头检测方式见表3。
5
DB34/T4307.2—2022
表3高桩码头检测方式
检测项目检测内容检测方式
桩周、护坡等冲刷淤积及淘空水下探摸、水下摄像、测深仪、单波束测深、多波束测深、侧扫声
检测呐、三维扫描声呐等
测深仪、三维声呐成像系统、多波束测深等(高程特征或声反射特
水下基础结构检测基础与前沿水深检测
性变化明显的水下构件可采用侧扫声呐扫测法)
低应变法、声波透射法、钻芯法等;存在技术困难时,亦可采用检
桩身完整性检测
测单位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SN/T 1684-2020 瓦螨病检疫技术规范 2020-12-30
- SN/T 5212-2020 水松鉴定方法 2020-12-30
- SN/T 5214-2020 伯乐树鉴定方法 2020-12-30
- SN/T 2734-2020 传染性鲑鱼贫血病检疫技术规范 2020-12-30
- SN/T 5211-2020 南方红豆杉鉴定方法 2020-12-30
- SN/T 5280-2020 禽偏肺病毒感染检疫技术规范 2020-12-30
- SN/T 5279-2020 鳗鲡疱疹病毒感染检疫技术规范 2020-12-30
- SN/T 5281-2020 禽坦布苏病毒病检疫技术规范 2020-12-30
- SN/T 5210-2020 截获秀粉蚧检疫鉴定方法 2020-12-30
- SN/T 5215-2020 土荆芥监测与鉴定方法 2020-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