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2年11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广东省野生动物监测救护中心
- 起草人:
- 华彦、窦红亮、王嘉文、龙泽旭、王姣、徐锦前、侯方晖、孙松、魏世超、安富宇、燕洪美
- 出版信息:
- 页数:13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07.080
CCSB04
44
广东省地方标准
DB44/T2400—2022
中华穿山甲野外种群数量监测技术规程
CodeofpracticeonthewildpopulationmonitoringofManispentadactyla
2022-11-02发布2023-02-02实施
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44/T2400—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广东省林业局提出、归口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起草单位: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广东省野生动物监测救护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华彦、窦红亮、王嘉文、龙泽旭、王姣、徐锦前、侯方晖、孙松、魏世超、安
富宇、燕洪美。
I
DB44/T2400—2022
中华穿山甲野外种群数量监测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中华穿山甲野外种群数量监测人员的要求与职责、种群数量监测方法、数据统计与分
析、监测报告编制等技术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中华穿山甲野外种群数量监测,野化放归种群及栖息地监测可参照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HJ710.3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陆生哺乳动物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中华穿山甲Manispentadactyla(Chinesepangolin)
中华穿山甲属哺乳纲(Mammalia)、鳞甲目(Pholidota)、鲮鲤科(Manidae)、鲮鲤属(Manis),
主要分布于我国台湾、海南和长江流域以南地区。
野外监测样线Fieldmonitoringtransect
按照统计学要求布设的,监测人员观察并记录中华穿山甲或其活动痕迹的路线。
监测区域Monitoringarea
依据当地自然条件和中华穿山甲分布信息等确定的监测范围。
4监测人员及职责
监测人员
4.1.1组成
监测人员由专业技术人员,县(市)及或以上的野生动物保护管理人员,乡镇、林场、保护地等基
层监测人员组成。
4.1.2要求
1
DB44/T2400—2022
4.1.2.1具有野外工作经验和/或保护管理经验,熟悉当地自然环境和野生动物习性。
4.1.2.2能正确使用野外监测常用仪器设备,准确识别中华穿山甲的洞穴、足迹和活动痕迹。
4.1.2.3能准确测量中华穿山甲洞穴、足迹及痕迹,规范填写监测表格。
职责
4.2.1基层监测人员负责辖区内监测区域的野外监测任务。
4.2.2野生动物保护管理人员负责信息收集、沟通与监督工作。
4.2.3专业技术人员负责监测方案的制定、监测数据分析和监测报告编制。
5种群数量监测方法
监测因子
中华穿山甲活体、尸体、粪便、洞穴以及其他痕迹。
抽样单元
5.2.1对近十年的文献、新闻报道、执法查没、野外救护信息进行整理统计,以市、县为单元确定穿
山甲的分布区和潜在分布区,作为调查的一级抽样单元。
5.2.2每个一级抽样单元内,依据保护地等级,优先选取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地作为二级抽样单元。
5.2.3每个二级抽样单元中,划分400m×400m~800m×800m的监测网格。
5.2.4随机均匀抽取15%~25%的二级抽样单元中的监测网格作为三级抽样单元,进行样线和红外自动
相机监测,三级抽样单元监测网格数量不少于15个。
5.2.5其他参照HJ710.3观测方法相关规定执行。
监测方法
5.3.1问卷调查法
5.3.1.1应选择对当地野生动植物状况熟悉的人员进行针对性问卷调查。
5.3.1.2访问宜以无记名方式进行。
5.3.1.3通过访问获取中华穿山甲的出现信息、种群状况等,填写调查问卷表(参见附录、表1)。
5.3.2样线法
5.3.2.1根据卫星影像及矢量地图,在400m×400m~800m×800m的监测网格内预设监测样线,每个
监测网格内预设一条样线,并对监测样线进行标记,便于再次调查识别查找。
5.3.2.2样线长度0.5km~1.5km为宜,样线单侧覆盖宽度20m~25m。
5.3.2.3沿样线发现洞穴后,需测量记录洞穴位点、洞穴横径、洞穴竖径、洞深等洞穴信息(参见附
录、表2)。
5.3.2.4样线监测过程中,记录洞穴出现点,若发现一年内洞穴,以洞穴出现点附近为中心做10m×10
m的生境样方,记录样方信息(参见附录A表3)。
5.3.2.5监测样线应覆盖当地各种生境类型,每年开展一次样线调查。
5.3.3红外相机监测法
2
DB44/T2400—2022
5.3.3.1相机架设选点
红外相机架设位置选取方法包括:
a)每个400m×400m~800m×800m监测网格单元应架设1台~2台红外相机。
b)红外相机监测应架设在中华穿山甲可能再次利用的洞穴洞口,监测网格中无洞穴时,在兽道、
水源等动物可能出现的位置架设红外自动相机1台,具体布设位点根据样线监测确定。
5.3.3.2相机安装
红外相机安装方法包括:
a)在红外自动相机安装前,应对相机性能、参数、拍摄距离与角度等进行测试。
b)一般安装距地面垂直高度60cm±10cm为宜。
c)相机安放在距离中华穿山甲可能出现位置的2m~5m为宜。
d)用扎带将红外相机固定在树干或自然物体上,宜选择胸径≧10cm的树木。
e)以相机架设位点附近为中心,做10m×10m的生境样方,详细记录样方信息,规范填写生境
样方记录表(参见附录A表3)。
f)相机安装完毕后,应清除相机前方的遮挡物,以减少误拍。
5.3.3.3数据收集及维护
数据收集及维护方法包括:
a)每隔三个月进行一次信息收集与相机维护,检查相机是否损毁或丢失,对拍摄角度及位置进行
调整,更换电池及存储卡。清除相机前的杂草和遮挡物。
b)将采集信息逐一查看,保留拍摄到动物影像资料,建立中华穿山甲和其他动物影像数据库。
6数据统计分析
分布区确定
监测过程中记录到中华穿山甲信息的区域确定为穿山甲分布区。
种群数量估算
6.2.1洞穴数量估算
根据监测样线面积、样线内当年洞穴数和监测区域面积,估算监测区域的当年内洞穴总数量。
洞穴数量估算公式:
𝐴𝑧
𝑁=𝑧×∑𝑖=1𝑛𝑖····································································(1)
∑𝑖=1𝑎𝑖
式中:
N——监测区域当年内洞穴总数量;
A——调查区域面积;
ai——第i条路线的面积;
z——调查路线的数量;
ni——第i条路线的一年内洞穴数。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DB63/T 649-2007 “三红”胡萝卜繁种技术规程 2007-06-07
- DB63/T 648-2007 “三红”胡萝卜丰产栽培技术规程 2007-06-07
- DB62/T 1578-2007 无公害农产品 酒泉胡麻生产技术规程 2007-01-01
- DB11/ 471-2007 洗衣回用水水质要求 2007-06-01
- DB11/T 475-2007 汽车租赁经营服务规范 2007-06-01
- DB11/T 479-2007 植入式宠物电子标识技术规范 2007-06-01
- DB63/ 639-2007 施工现场临时性建(构)筑物设计、施工应用技术规程 2007-05-14
- DB11/T 477-2007 森林生态系统监测指标体系 2007-06-01
- DB11/T 474-2007 道路旅客运输站服务规范 2007-06-01
- DB63/T 647-2007 一品蜡胡萝卜繁种保纯技术操作规程 2007-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