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2/T 537-2018 防雷装置安全检测技术规范

DB52/T 537-2018 Lightning protection device safety testing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贵州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22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52/T 537-2018
标准类型
贵州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8-12-28
实施日期
2019-05-28
发布单位/组织
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22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33.100

M04

DB52

贵州省地方标准

DB52/T537—2018

代替DB52/T537-2008

防雷装置安全检测技术规范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safetyinspectionoflightningprotection

devices

2018-12-28发布2019-5-28实施

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52/T537—2018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建(构)筑物的防雷分类............................................................3

5检测项目..........................................................................3

6检测周期..........................................................................8

7检测程序..........................................................................8

8数据处理..........................................................................9

9安全规定.........................................................................10

附录A(规范性附录)建筑物防雷接闪器、引下线的检测方法.............................11

参考文献............................................................................15

I

DB52/T537—2018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贵州省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贵州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仕军、吴安坤、刘波、周道刚、任达盛、张建军、曾勇、黄钰、丁旻、李迪、

陈春。

本标准代替DB52/T537-2008《防雷装置安全检测技术规范》,DB52/T537-2008同时废止。与DB52/T

537-2008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部分术语定义(见3.1、3.2、3.3、3.6、3.7、3.9、3.10)

——删除了防雷装置检查术语;

——修改了建(构)筑物的防雷分类(见4.1、4.2);

——增加了露天构筑物防雷分类(见4.3);

——修改了接闪器的相关名称(见5);

——增加了各类防雷建筑物接闪网的布置要求(见5.1.2);

——修改了接闪器采用其他材料时的要求(见5.1.3);

——删除了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防雷建(构)筑物接闪器、各引下线测试点、接地装置的工频

接地电阻要求,合并到5.4中;

——修改了引下线的材料、结构和最小截面的要求(见5.2.2);

——删除了原标准中关于暗敷引下线的检测方法条文;

——增加了接地装置的材料、结构和最小截面要求(见5.3.5);

——增加了电子接地电阻测试仪测试接地电阻时的要求(见5.4.3);

——增加了环型接地装置或基础地网的接地测试要求(见5.4.4);

——增加了测量大型接地网时选用大电流接地电阻测试仪的要求(见5.4.5);

——增加了其他行业有关标准规定的设计要求值(见5.4.6);

——修改了信息系统机房接地引下线截面积的要求(见5.5.7);

——修改了等电位连接导体最小截面的要求(见5.5.12);

——增加了电压开关型浪涌保护器至限压型浪涌保护器之间的线路长度要求(见5.6.6);

——增加了信号线路浪涌保护器选择及接地线的要求(见5.6.7);

——修改了投入使用中的电涌保护器,检查内容的要求(见5.6.8);

——增加了使用中的电涌保护器性能参数测试要求(见5.6.9);

——删除了防雷装置安全检测技术工作的表述;

——修改了防雷装置检测流程图(见7.3);

——删除了关于检测人员的要求;

——修改了数据处理的要求(见8);

——修改了安全规定的要求(见9);

——删除了附录B“磁场强度的测量和屏蔽效率的计算”;

——将原标准中未直接引用的标准改为参考文献。

II

DB52/T537—2018

防雷装置安全检测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建(构)筑物的防雷分类、防雷装置的检测项目、检测要求、检测周期、检测程序、

检测数据处理和检测安全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防雷装置安全性能检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1431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GB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74石油库设计规范

GB50156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

GB50343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设计规范

3术语和定义

GB/T21431、GB5005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防雷装置lightningprotectionsystem(LPS)

用于减少闪击击于建(构)筑物上或建(构)筑物附近造成的物质性损害和人身伤亡,由外部防雷

装置和内部防雷装置组成。

3.2

外部防雷装置externallightningprotectionsystem

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组成。

3.3

内部防雷装置internallightningprotectionsystem

由防雷等电位连接和与外部防雷装置的间隔距离组成。

1

DB52/T537—2018

3.4

接地earthground

一种有意或非有意的导电连接,由于这种连接,可使电路或电气设备接到大地或接到代替大地的某

种较大的导电体。

3.5

自然接地极naturalearthingelectrodes

具有兼作接地功能的但不是为此目的而专门设置的各种金属构件、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埋地金属

管道和设备等统称为自然接地极。

3.6

接地装置earth-terminationsystem

接地体和接地线的总合,用于传导雷电流并将其流散入大地。

3.7

共用接地系统commonearthingsystem

将各部分防雷装置、建筑物金属构件、低压配电保护线(PE)、等电位连接、设备保护地、屏蔽体

接地、防静电接地及接地装置等连接在一起的接地系统。

3.8

防雷等电位连接lightningequipotentialbonding

将分开的诸金属物体直接用连接导体或经电涌保护器连接到防雷装置上以减少雷电流引起的电位

差。

3.9

防雷区lightningprotectionzone(LPZ)

划分雷击电磁环境的区,一个防雷区的区界面不一定要有实物界面,例如不一定要有墙壁、地板或

天花板作为区界面。

3.10

电涌保护器surgeprotectivedevice(SPD)

用于限制瞬态过电压和分泄电涌电流的器件,它至少含有一个非线性元件,也称浪涌保护器。

2

DB52/T537—2018

3.11

退耦元件decouplingelements

在被保护线路中并联接入多级电涌保护器时,如果开关型电涌保护器与限压型电涌保护器之间的线

路长度小于10m或限压型电涌保护器之间的线路长度小于5m时,为实现多级电涌保护器间的能量配合,

应在电涌保护器之间的线路上串接适当的电阻或电感,这些电阻或电感元件称为退耦元件。

注:电感多用于低压配电系统,电阻多用于信息线路中多级电涌保护器之间的能量配合。

3.12

防雷装置检测lightningprotectionsystemcheckupandmeasure

按照防雷装置的设计标准确定防雷装置满足标准要求而进行的检查、测量及信息综合分析处理全过

程。

4建(构)筑物的防雷分类

4.1应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使用性质、发生雷击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对建(构)筑物进行防雷分类,

分类方法按照GB50057中第3章、4.5.1、4.5.2确定。

4.2石油库、液化气库、加油加气站等易燃易爆场所所属的建(构)筑物宜划为第二类防雷建构筑物。

4.3在设有电子信息系统的建筑物需防雷击电磁脉冲的情况下,当该建筑物不属于第一类、第二类和

第三类防雷建筑物和不处于其他建筑物或物体的保护范围内时,宜将其划属第三类防雷建筑物。公路及

城市道路附近的路灯杆塔、告示牌及广告牌、监控杆等独立构筑物宜划为第三类防雷构筑物。

5检测项目

5.1接闪器

5.1.1接闪器应由下列的一种或多种组成:

a)独立接闪杆、架空接闪线或架空接闪网;

b)直接装设在建(构)筑物上的接闪杆、接闪带(网),以及用作接闪器的金属屋面和金属构件。

5.1.2接闪器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a)独立接闪杆或架空接闪线(网),应使被保护物均处于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内,其保护范围按

GB50057附录D计算,并与被保护物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

b)直接装设在建筑物上的接闪杆宜设在建筑物屋面的凸出处和拐角处;

c)接闪带(网)应沿屋角、屋脊、屋檐、檐角、女儿墙等易受雷击部位敷设,在过变形缝时应设

置补偿装置;并根据建筑物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防雷类别,接闪带应分别按平均间距不大

于12m、18m、25m与引下线连接一次;

d)接闪带应闭合、平正顺直,支持件间距均匀,固定可靠,接闪带支持件间距应符合GB50057

中第5.2.6条规定,且转弯处半径不大于0.5m。接闪带在转角处应按建筑造型弯曲其夹角应大

于90°,弯曲半径不宜小于圆钢直径10倍、扁钢宽度的6倍。接闪带通过建筑物伸缩沉降缝

处,应将接闪带向侧面弯成半径为100mm弧形;

e)各类防雷建筑物接闪网的布置应符合表1规定。

3

DB52/T537—2018

表1接闪网的布置要求

建筑物防雷类别接闪网网格尺寸(m)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5×5或≤6×4

第二类防雷建筑物≤10×10或≤12×8

第三类防雷建筑物≤20×20或≤24×16

f)高层建筑物接闪器不宜暗敷。当接闪带为暗敷时,其抹灰层敷设厚度平均不能大于20mm,最深

处不能大于30mm,并应在屋角、檐角等部位设立接闪短针加以保护;

g)金属罐体接闪器布置应符合GB50074、GB50156规范要求。

5.1.3接闪器应使用热镀锌钢材,并优先采用圆钢;接闪杆长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