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9413-2024 数据中心和通信机房用空气调节机组
GB/T 19413-2024 Air conditioning unit for data center and communication room
基本信息
本文件适用于为数据中心和通信机房及计算机、数据处理机、程控交换机、服务器、网络设备、数据存储器等机房内放置的电子信息设备提供适宜环境的空气调节机组(以下简称“机房空调”)。
发布历史
-
2003年11月
-
2011年01月
-
2024年10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合肥通用机电产品检测院有限公司、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维谛技术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海悟科技有限公司、依米康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英维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艾特网能技术有限公司、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海信空调有限公司、广东申菱环境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南京佳力图机房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采购供应链管理中心、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世图兹空调技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长沙麦融高科股份有限公司、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黎耀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吉荣空调有限公司、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施耐德电气信息技术(中国)有限公司、谷轮环境科技(苏州)有限公司、丹佛斯(天津)有限公司、苏州英华特涡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广东高美空调设备有限公司、深圳市英威腾网能技术有限公司、北京斯泰科空调制冷设备有限责任公司、深圳科士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福慧特泵业制造有限公司、北京西交能源信息科学研究有限公司、华信咨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江苏奥利维尔环境设备有限公司、广东科龙嘉科电子有限公司、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合肥通用环境控制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起草人:
- 于晓琳、戎晔、雷海涛、肖浩、张华、倪赛龙、李猛、王前方、曹维兵、付松辉、宋彬、张学伟、韩义、王继鸿、王耀南、昝世超、苏培焕、付洁瑶、李红霞、娄小军、廖曙光、喻宗杰、张云鹃、张文强、古汤汤、吴杰生、陈东旭、陈军、袁为安、董颖、文茂华、欧阳凯华、凌雄、马丽荣、钟安富、梁钧、罗志刚、夏春华、张渊、张峻斌、冯志扬、彭妍妍、王飞、刘宇轩、陆婷婷、徐军、唐亮亮、吴俊峰、王雷
- 出版信息:
- 页数:52页 | 字数:81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ICS27.200
CCSJ7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9413—2024
代替GB/T19413—2010
数据中心和通信机房用空气调节机组
Airconditioningunitfordatacenterandcommunicationroom
2024⁃10⁃26发布2025⁃05⁃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
GB/T19413—2024
目次
前言··························································································································Ⅲ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2
4型式与基本参数········································································································4
5技术要求·················································································································9
6试验方法···············································································································17
7检验规则···············································································································23
8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24
附录A(资料性)数据中心和通信机房用冷却设备产品标准体系···········································27
附录B(规范性)机房空调机外静压测量·········································································28
附录C(规范性)机房空调全年能效试验方法···································································30
附录D(规范性)机房空调加湿量试验方法······································································33
附录E(规范性)机房空调噪声试验方法·········································································35
附录F(资料性)机房空调显热全年能效试验方法·····························································41
参考文献····················································································································42
Ⅰ
GB/T19413—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定起草。
本文件代替GB/T19413—2010《计算机和数据处理机房用单元式空气调节机》,与GB/T19413—
2010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更改了适用范围(见第1章,2010年版的第1章);
b)增加了与型式分类有关的“自然冷却”“压缩机制冷型机房空调”“复合制冷型机房空调”“冷冻
水型机房空调”“回路热管”的术语和定义(见3.2~3.5、3.8);
c)增加了与性能评价有关的“风量”“能效系数”“冷风比”“部分负荷率”“部分负荷全年能效比”
的术语和定义(3.10、3.16、3.17、3.19、3.20);
d)更改了“机房用单元式空气调节机”“乙二醇(或水)干式冷却器”“乙二醇(或水)自然循环节能
冷却器”的术语和定义(见3.1、3.6、3.7,2010年版的3.1、3.8、3.9);
e)删除了“冷水式”“双冷源式”的术语和定义(见2010年版的3.10、3.11);
f)增加了机房空调的分类型式(见4.1,2010年版的4.1);
g)更改了机房空调使用条件中正常工作下的室内环境、室外环境的温度范围,增加了室内环境
相对湿度范围,删除了电气设备正常工作的温度范围(见4.3.1,2010年版的5.2.1、5.2.2);
h)增加了压缩机制冷型蒸发冷却式、复合制冷型机房空调的性能试验工况条件,增加了压缩机
制冷型、复合制冷型和冷冻水型机房空调标准回风温度下的性能试验工况条件,增加了机房
空调标准工况的机外静压的要求(见4.3.2);
i)更改了压缩机制冷型机房空调最大运行制冷、低温制冷、加湿试验的工况条件(见4.3.2,2010年
版的6.1.2、6.1.3);
j)更改并增加了技术要求中的一般要求(见5.1,2010年版的5.1~5.3);
k)更改了电气安全方面的要求,删除了接地电阻项目,增加了防护要求、绝缘电阻、泄漏电流、接
地装置项目,并同步增加了试验方法(见5.2、2010年版的5.3);
l)删除了采用A1或A1/A1类的制冷剂的要求和振动检验项目(见2010年版的5.3);
m)更改了电磁兼容的技术要求(见5.3,2010年版的5.3);
n)增加了“强度”“空气过滤性能”“工作模式切换”“漂水率”项目的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见5.5、
5.17、5.18、5.20);
o)更改了“运转”“最大负荷制冷”“低温制冷”“凝露”的技术要求(见5.6、5.9、5.10、5.12,2010年
版的5.4.2);
p)更改了机房空调电气控制方面的技术要求,增加了控制要求的试验方法(见5.19,2010年版
的5.3);
q)增加了复合制冷型机房空调名义制冷性能自然冷却模式Ⅰ、自然冷却模式Ⅱ模式下的名义制
冷量、名义制冷消耗功率的技术要求,增加了冷冻水型机房空调名义制冷能效系数的技术要
求,增加了冷风比的技术要求,增加了压缩机制冷型、复合制冷型机房空调名义制冷能效比限
值,增加了冷冻水型机房空调名义制冷能效系数限值(见5.7.1、5.7.2、5.7.3、5.7.5);
r)更改了显热比、全年能效比、噪声的限定值(见5.7、5.8、5.16,2010年版的5.4.1、5.4.5、5.4.6);
s)更改了全年能效比的试验方法和计算公式,补充了噪声的试验方法(见6.10、6.18,2010年版
的6.3.11、6.3.12);
Ⅲ
GB/T19413—2024
t)增加了盐雾试验、涂层附着力试验、有害物质含量试验的试验方法(见6.23.1、6.23.2、6.23.3);
u)系统性地更改了试验条件方面的总体要求(见6.1,2010年版的6.1);
v)更改了机组的检验项目(见第7章,2010年版的第7章);
w)更改了铭牌标识的要求(见8.1,2010年版的8.1);
x)更改了包装的技术要求(见8.2,2010年版的8.2);
y)增加了机外静压测量要求(见附录B),全年能效试验方法(见附录C),噪声试验方法(见
附录E);
z)更改了加湿量试验装置要求(见附录D,2010年版的附录A)。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冷冻空调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38)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合肥通用机电产品检测院有限公司、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维谛技术有限
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海悟科技有限公司、依米康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英
维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艾特网能技术有限公司、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海信空调有限公
司、广东申菱环境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南京佳力图机房环境技术股份有限
公司、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采购供应链管理中心、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TCL空调器
(中山)有限公司、世图兹空调技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
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长沙麦融高科股份有限公司、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黎耀智能科技有限公
司、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吉荣空调有限公司、中国铁
塔股份有限公司、施耐德电气信息技术(中国)有限公司、谷轮环境科技(苏州)有限公司、丹佛斯(天津)
有限公司、苏州英华特涡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广东高美空调设备有限公司、深圳市英威腾网能技术有
限公司、北京斯泰科空调制冷设备有限责任公司、深圳科士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福慧特泵业制造
有限公司、北京西交能源信息科学研究有限公司、华信咨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
司北京分公司、江苏奥利维尔环境设备有限公司、广东科龙嘉科电子有限公司、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合肥通用环境控制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于晓琳、戎晔、雷海涛、肖浩、张华、倪赛龙、李猛、王前方、曹维兵、付松辉、
宋彬、张学伟、韩义、王继鸿、王耀南、昝世超、苏培焕、付洁瑶、李红霞、娄小军、廖曙光、喻宗杰、张云鹃、
张文强、古汤汤、吴杰生、陈东旭、陈军、袁为安、董颖、文茂华、欧阳凯华、凌雄、马丽荣、钟安富、梁钧、
罗志刚、夏春华、张渊、张峻斌、冯志扬、彭妍妍、王飞、刘宇轩、陆婷婷、徐军、唐亮亮、吴俊峰、王雷。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2003年首次发布为GB/T19413—2003;
——2010年第一次修订;
——本次为第二次修订。
Ⅳ
GB/T19413—2024
数据中心和通信机房用空气调节机组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数据中心和通信机房用空气调节机组的型式与基本参数、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
规则以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文件适用于为数据中心和通信机房及计算机、数据处理机、程控交换机、服务器、网络设备、数据
存储器等机房内放置的电子信息设备提供适宜环境的空气调节机组(以下简称“机房空调”)。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T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2423.17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Ka:盐雾
GB/T2423.55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环境测试试验Eh:锤击试验
GB2894—2008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
GB/T3767—2016声学声压法测定噪声源声功率级和声能量级反射面上方近似自由场的
工程法
GB/T4208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
GB4343.1家用电器、电动工具和类似器具的电磁兼容要求第1部分:发射
GB/T4343.2家用电器、电动工具和类似器具的电磁兼容要求第2部分:抗扰度
GB4706.1—2005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4706.32—2012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热泵、空调器和除湿机的特殊要求
GB/T5226.1—2019机械电气安全机械电气设备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
GB/T6388运输包装收发货标志
GB8624—2012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
GB/T9237制冷系统及热泵安全与环境要求
GB/T10870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性能试验方法
GB/T13306标牌
GB/T14295—2019空气过滤器
GB/T16842—2016外壳对人和设备的防护检验用试具
GB17625.1电磁兼容限值第1部分:谐波电流发射限值(设备每相输入电流≤16A)
GB/T17758
单元式空气调节机
GB/T18430.1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第1部分:工业或商业用及类似用途的冷水(热
泵)机组
GB25130单元式空气调节机安全要求
GB/T26572电子电气产品中限用物质的限量要求
GB/T29044采暖空调系统水质
1
GB/T19413—2024
GB50174数据中心设计规范
JB/T7249制冷与空调设备术语
JB/T11530制冷用闭式冷却塔
JB/T14641计算机和数据处理机房用间接蒸发冷却空调机组
JB/T14643露点间接蒸发冷却空调机组
3术语和定义
JB/T7249、GB/T17758和GB50174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机房空调computeranddataprocessingroomairconditioner
为数据中心和通信机房、计算机房等场所内集中放置的电子信息设备提供空气循环、过滤、冷却、
和(或)再热、湿度控制的空气调节机组。
3.2
自然冷却freecooling
通过换热器、风机和(或)输配设备等组成的系统,将低于机房内空气温度的机房外直接获得的空
气、水或者其他冷源与机房内空气进行换热,以减少或完全替代压缩机制冷的过程。
3.3
压缩机制冷型机房空调compressorrefrigerationtypecomputeranddataprocessingroomair
conditioner
仅依靠蒸气压缩制冷循环获得制冷量的机房空调。
3.4
复合制冷型机房空调compositerefrigerationtypecomputeranddataprocessingroomaircon⁃
ditioner
至少具有压缩机制冷和自然冷却循环两种运行模式的机房空调机组。
3.5
冷冻水型机房空调chilled⁃watertypecomputeranddataprocessingroomairconditioner
依靠外部冷源提供低于机房内温度的冷水获得制冷量的机房空调。
注:外部冷源指冷水机组、冷却塔等设备。
3.6
干式冷却器drycooler
机房外直接获得的空气与机房内空气换热后的流体进行热交换的换热设备。
注1:以下简称“干冷器”。
注2:被冷却的流体可作为制冷系统冷凝器的冷却介质,也可用于冷却机房内空气。
注3:管内的流体为乙二醇溶液时,称之为乙二醇干式冷却器。
3.7
经济冷却器economiccooler
机房内的空气与机房外直接获得的空气换热后的流体进行热交换的换热设备。
注:管内的流体为乙二醇溶液时,称之为乙二醇经济冷却器。
3.8
回路热管thermosyphonloop
基于冷凝器和蒸发器之间的高度差和密度差或制冷剂泵等动力设备的作用,使制冷剂在封闭回路
中循环流动,通过蒸发和冷凝实现热量转移的装置。
2
GB/T19413—2024
注:“回路热管”简称“热管”,包括重力热管和动力热管。
3.9
标准工况standardratingconditions
基于本文件规定的一个或一组能建立具有可比性基准的运行条件。
3.10
风量airflow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机房空调单位时间内向机房输出的实际空气状态下的空气体积。
注:单位为立方米每小时(m3/h)。
3.11
显热制冷量sensiblecoolingcapacity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机房空调单位时间内从机房除去的显热量。
注:简称显冷量,单位为瓦(W)或千瓦(kW)。
3.12
制冷量coolingcapacity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机房空调单位时间内从机房内除去的热量总和。
注1:单位为瓦(W)或千瓦(kW)。
注2:不同制冷量对应于不同的工况条件,如名义制冷工况条件下测得的制冷量称之为名义制冷量。
3.13
显热比sensibleheatratio
在规定的制冷量试验条件下,显热制冷量与制冷量的比值。
注:其值保留两位小数表示。
3.14
制冷消耗功率coolingpowerinput
在规定的制冷量试验条件下,机房空调运行时所消耗的总功率。
注:单位为瓦(W)或千瓦(kW)。
3.15
能效比energyefficiencyratio
EER
在规定的制冷量试验条件下,机房空调的制冷量与制冷消耗功率的比值。
注1:单位为瓦每瓦(W/W)或千瓦每千瓦(kW/kW),且保留两位小数(作为过程参数时保留3位小数)。
EER
注2:当采用显热制冷量计算时,得到的能效比为“显热能效比”,用S来表示。
注3:部分负荷率下机房空调的能效比和显热能效比称为“部分负荷能效比”和“部分负荷显热能效比”,分别采用
PEER和PEER表示。
S
3.16
能效系数energyefficiencycoefficient
EEC
在规定的制冷量试验条件下,冷冻水型机房空调的制冷量与所消耗的总功率和水阻力折算的电功
率之和的比值。
注1:单位为瓦每瓦(W/W)或千瓦每千瓦(kW/kW),且保留两位小数。
EEC
注2:当采用显热制冷量来计算时,得到的即为显热能效系数,用S来表示。
3.17
冷风比cold⁃airratio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机房空调制冷量与风量的比值。
注:单位为瓦每立方米每小时[W/(m3/h)],且保留1位小数。
3
GB/T19413—2024
3.18
全年能效比annualenergyefficiencyratio
AEER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机房空调全年制冷运行从室内除去的热量总和与所消耗的电量总和的
比值。
注1:单位为瓦时每瓦时[(W·h)/(W·h)],且保留两位小数。
AEER
注2:当用显热能效比来计算时,得到的即为“显热全年能效比”,用S来表示。
3.19
部分负荷率partloadratio
在相应工况下,机房空调能量调节装置(如果有)调至部分负荷对应的适宜位置时,机房空调的名
义制冷量的实测值与明示值之间的比值。
注1:部分负荷率用百分数表示(%)。
注2:机房空调调节至可实现其名义制冷量(明示值)的负荷状态称为满负荷,此时的负荷率为100%。
注3:当采用实测显热制冷量和名义显热制冷量(明示值)计算时,得到的即为“显热部分负荷率”。
3.20
部分负荷全年能效比partloadannualenergyefficiencyratio
PAEER
在特定的部分负荷率下,机房空调全年制冷运行从室内除去的热量总和与所消耗的电量总和的
比值。
注1:单位为瓦时每瓦时[(W·h)/(W·h)],且保留两位小数。
注2:特定负荷率通常与客户协商确定。
PAEER
注3:当采用部分负荷显热能效比计算时,得到的即为“部分负荷显热全年能效比”,用S表示。
4型式与基本参数
4.1型式
4.1.1机房空调按结构型式分为:
a)整体式;
b)分体式。
4.1.2机房空调按与服务器的相对位置分为:
a)房间级;
b)列间级(简称列间空调);
c)机柜级(简称机柜空调)。
4.1.3机房空调按送风位置分为:
a)上送风式;
b)水平送风式;
c
)下送风式。
4.1.4机房空调按回风温度分为:
a)标准回风温度型;
b)低回风温度型。
4.1.5机房空调按能力调节特性分为:
a)定容型;
b)非定容型。
4
GB/T19413—2024
4.1.6机房空调按产品种类分:
a)压缩机制冷型:
1)风冷式;
2)水冷式;
3)蒸发冷却式。
b)复合制冷型:
1)热管复合式;
2)乙二醇经济冷却器复合式;
3)间接蒸发冷却制冷复合式。
c)冷冻水型:
1)盘管式;
2)水冷热管式。
基于上述分类型式,和出水类产品共同构成了数据中心和通信机房用冷却设备的产品标准体系,
其中典型产品所遵循的标准参考附录A。
4.2型号
机房空调型号的编制可由制造商自行确定,但型号中应能体现机组名义工况下的制冷能力。
注:名义工况下的制冷能力可以是名义制冷量的近似值。
4.3基本参数
4.3.1使用条件
机房空调在表1规定的条件下应能正常工作。
表1机房空调的使用条件
室内环境室外环境
型式海拔高度
干球温度相对湿度干球温度进水温度
压缩机制冷型-15℃~45℃7℃~34℃
复合制冷型5℃~45℃8%~80%-35℃~45℃4℃~34℃≤1000m
冷冻水型—5℃~35℃
当机房空调超出上述使用条件时,制造商应予以明示并与用户协商,以增加有关措施或对性能进
行降额使用。
4.3.2试验工况
间接蒸发冷却式机房空调的试验工况按JB/T14641、JB/T14643的规定;其他型式机房空调的一
般性能试验标准工况按表2、表3、表4或表5的规定,全年能效试验标准工况按表6或表7的规定,一
般性能试验和全年能效试验的机外静压应按以下规定。
a)房间级:
1)上送风式;75Pa;
2)水平送风式;0Pa;
3)下送风:20Pa。
5
GB/T19413—2024
b)列间级:0Pa。
c)机柜级:10Pa。
注:若制造商明示的名义制冷量的设计条件不同于本文件规定的名义制冷工况时,则可以按制造商明示的名义工
况和本文件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
表2压缩机制冷型机房空调一般性能试验标准工况
使用侧热源侧
空气入口状态风冷式水冷式蒸发冷却式
工况类型回风温度类型
干球温度湿球温度干球温度进水温度出水温度干球温度湿球温度
℃℃℃℃℃℃℃
低回风温度型2417
名义制冷353035—24
标准回风温度型3521
最大负荷低回风温度型3019
45b34b—a—29b
制冷标准回风温度型4325
低回风温度型2014
低温制冷-15b—a21b-15b—
标准回风温度型2315
低回风温度型2521
凝露23—a23—16.5
标准回风温度型3526
低回风温度型2414
加湿量19c—
标准回风温度型35
22
再加热量—2016—
对于蒸发冷却式机房空调,试验过程中热源侧的补充水温度为15℃~30℃。
a水流量与名义制冷工况条件下的水流量保持一致。
b如果制造商推荐的温度比表中规定的温度更严苛,使用制造商推荐的温度进行试验。
c当采用湿膜加湿器时。
表3冷冻水型机房空调一般性能试验标准工况
使用侧外部冷源
工况类型回风温度类型干球温度湿球温度进水温度回水温度
℃℃℃℃
低回风温度型2417712
名义制冷
标准回风温度型35211521
低回风温度型2521712
凝露
35261521
标准回风温度型
低回风温度型2414
加湿量19a—
标准回风温度型35
22
再加热量—2016—
a当采用湿膜加湿器时。
6
GB/T19413—2024
表4复合制冷型机房空调一般性能试验标准工况(热管复合式)
使用侧热源侧
空气入口状态风冷式
工况类型机组模式回风温度类型
干球温度湿球温度干球温度
℃℃℃
低回风温度型2417
压缩机制冷35
标准回风温度型3521
低回风温度型24175
名义制冷自然冷却Ⅰ
标准回风温度型352115
低回风温度型2417-5
自然冷却Ⅱ
标准回风温度型35215
最大负荷低回风温度型3019
压缩机制冷45a
制冷标准回风温度型4325
低回风温度型2014-5a
低温制冷压缩机制冷
标准回风温度型23155a
低回风温度型2521
压缩机制冷23
标准回风温度型3526
凝露
低回风温度型2521
自然冷却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DB23/T 3667-2023 马铃薯清洁化生产技术规程 2023-12-29
- DB23/T 3666-2023 温室春茬番茄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规程 2023-12-29
- DB23/T 3669-2023 白浆土心土培肥技术规程 2023-12-29
- DB23/T 3675-2023 货运服务型物流园区等级评估指标 2023-12-29
- DB23/T 3674-2023 黑龙江省城镇道路三维探地雷达探测技术规程 2023-12-29
- DB23/T 3673-2023 奶牛发酵全混合日粮加工技术规程 2023-12-29
- DB23/T 3671-2023 寒区农业有机废弃物纳米膜发酵还田技术规程 2023-12-29
- DB23/T 3672-2023 早熟水稻秸秆裹包青贮技术规程 2023-12-29
- DB23/T 3676.1-2023 室内运动冰场制冰要求 第1部分 冰壶 2023-12-29
- DB23/T 3670-2023 地方标准复审工作指南 2023-12-29